一、問題的提出
21世紀以來,中國各界對企業履行其社會責任的呼聲不斷,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食品安全恐慌、特大礦難事故、嚴重的環境污染等事故頻出,嚴重制約了建立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企業都追求利潤,但是企業社會責任是保障企業和社會長遠發展的根本性要素。企業社會責任是人文精神的一種體現,學校教育是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的一種重要途徑。工商管理類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主要面向企事業單位,如何在學生走上社會之前,就掌握一套完整的企業社會責任理論體系,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感,是現代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創新的一個新的課題。本文通過調查問卷的方式對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的企業社會責任認知現狀進行了調研,旨在為企業社會責任培養與商科教育的融合提供有效的理論借鑒。
二、企業社會責任的相關概念
1961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克拉克(MauriceClark)最早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認為企業在其商業運作中應對其利益相關者負有一定的責任,其中,利益相關者包括所有可以影響或者被企業的決策所影響的個體或群體,包括員工、顧客、供應商、社會團體、合作伙伴、投資者和股東等多個組成要素。后來諸多學者圍繞企業社會責任展開討論,對其內涵和構成維度也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目前被廣為接受的是卡羅爾(CynthiaCarroll)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界定,他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某一特定時期,社會對組織所寄托的經濟、法律、倫理和自由決定(慈善)的期望。在他的概念界定中,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屬性四維度: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其中,經濟責任是指企業通過提供社會所需產品、服務,獲取能維持企業生存發展的利潤;法律責任是指企業應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經營,遵守相關監管體系的管理;倫理責任是指企業應遵守法律沒有明確規定,但公眾期望企業恪守的社會規范;慈善責任是較高層次的屬性維度,是企業對社區和社會公益事業的支持。在理論界的推動下,企業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呼聲也越來越高,許多知名企業在職能設計中都加上了社會責任標準,《財富》和《福布斯》在企業排名評比時也都加上了社會責任標準評價維度。工商管理類專業的大學生可能成為企業未來的管理者,他們的企業社會責任感對未來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息息相關。因此,本研究將遵循卡羅爾的屬性四維度,對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的企業社會責任認知現狀展開調研。
三、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企業社會責任認知現狀
1.研究設計
本研究根據卡羅爾的屬性四維度,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六個部分,每個部分4道題目。第一部分為企業必須履行的經濟責任認知;第二部分為企業必須履行的法律責任認知;第三部分為企業必須履行的倫理責任認知;第四部分為企業必須履行的慈善責任認知;第五部分為企業社會責任教育相關問題;第六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主要包括所在年級、性別、今后就業取向和是否修讀過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課程。問卷采用李克特7點量表,1表示非常不同意,7表示非常同意,1-7的同意程度逐漸加強。
2.數據收集
本次調研采用網絡發放的方式,對天津市某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本科大學一年級和大學三年級學生進行調研。共發放問卷300份,實際回收275份,其中有效問卷231份,有效率77%.造成無效的原因是填答不完整或者存在明顯的邏輯錯誤。
3.數據分析與研究結論
本研究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本次調研男生108人,女生123人,男女比例基本相當;大一學生128人,沒有學過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課程,大三學生103人,都學過《商業倫理》課程;約有一半以上的學生選擇畢業后希望到大型國企和中小型企業就職。
①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總體認知。根據調研結果發現,在4個責任維度的均值均在5以上,說明總體上看,我國工商管理類大學生普遍對企業社會責任持肯定態度。四個屬性維度的認知度從高到低依次為法律(5.75)、倫理(5.47)、經濟(5.13)、慈善(5.12)。
在得分最低的慈善責任維度中,"企業必須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和"企業必須為慈善活動配置一定資源"兩個選項得分分別為4.89和5.08,得分最低。說明大學生對于企業必須參與慈善活動或社會公共事務的認知不足。法律和倫理責任的認知超出了企業最基本的經濟價值,與現代社會商業企業的可信任度較低有關,大學生們已經意識到,對于企業來說,雖然經濟利益是生存之本,但是必須守法經營,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證公平。經濟屬性得分較低,可能是由于工商管理類大學生雖然未來可能成為企業管理者,但是目前仍然屬于消費群體,更多的站在消費者的角度考慮問題。
②修讀過相關過程對企業社會責任認知的影響。以往的研究表明,教育背景對價值觀形成會起到一定的作用,教育背景不同會使其社會責任取向有所偏重。本研究設置了"是否修讀過相關課程"的選項,其中有103名大三學生全部修讀過《商業倫理》課程,在該課程上有企業社會責任的綜合介紹。本文利用ANOVA分析,得到數據如表1所示。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個群組之間還是有顯著差異的。是否修讀過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課程對于社會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的認知均有顯著差異(F值和Sig.分別為9.395和0.002,22.837和0.000,16.688和0.000,均小于0.05),且修讀過相關課程的同學的認知度平均值均高于未修讀過課程的同學,說明在修讀相關課程之后,大學生對于這三種責任更加熟識。但是兩個組的同學對于慈善責任的認知并沒有顯著差異(F=2.845,Sig=0.093,大于0.05)。這一方面說明對于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來說,在校期間學習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時也說明,在現有的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的安排中,對企業的慈善責任維度介紹可能存在不足,所在造成學生對慈善維度比較陌生。
另外,本研究還對學生們了解企業社會責任的信息渠道進行了調研(見圖),結果表明,門戶網站和社交網站等互聯網渠道仍然是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企業官網和自身的宣傳也是一個重要途徑。而其余各項指標均低于20%,說明目前大學生獲取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主要途徑仍以專業性較低的互聯網和新聞報道為主,專業的教育、書籍及政府的宣傳都亟待提高.
四、企業社會責任教育的相關建議
從上述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對企業社會責任比較熟悉,對各個指標的認知度都比較高,但是對于企業社會責任信息的獲取途徑較少,理解的深度和準確度存在著較大的不足;對于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課程的學習的確會造成大學生的認知差異。鑒于上述結果,本文針對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企業社會責任教育問題提出如下優化對策:
1.將企業社會責任納入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目標
著名的商學院認證體系AACSB在評定標準中有一條明確的規定,即商學院必須滿足所列出的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要求,畢業生應該具有倫理認知和推理能力,對職業責任、職業倫理標準在商業組織和社會中的戰略角色作用有更深入和廣泛意義上的理解和認識,才可能通過AACSB認證;要求學生必修商業倫理和社會責任問題相關課程的學校所占比例逐年遞增,從2001年的34%,增加到2011年的79%,其中必修課中包含企業社會責任課程的院校約為30%.另一認證體系EQUIS在認證標準中也明確指出,必須考核專業的項目設計和內容是否明確包括了社會責任方面的內容,是否將商業倫理和社會責任教育納入學生個人發展過程。由此可見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對于商科學生的重要性。我國高校應該在工商管理類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中,明確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教育的相關要求,從學生一入校,就有明確的企業社會責任培養定位,積極宣傳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在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習中的重要性,為后續系統培養和提升學生們的企業社會責任感奠定思想基礎。
2.設計適合我國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培養體系
在西方發達國家,一些高校已經設置了完善的企業社會責任學科和專業,如英國諾丁漢大學商學院就擁有從學士到博士的企業社會責任專業;許多海外高校也在管理學科課程中增加企業家精神,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進行講授。為培養具有新商業文明的新一代商界管理精英,中國大學應該結合我國國情,為工商管理類專業大學生設計一整套企業社會責任培養體系。從教材選擇、課程設置、講授內容、授課方式等多個方面,通過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建構、強化、實踐和反饋,系統的實現工商管理類專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培養。在培養體系的設立中,應重點關注教師企業社會責任意識的培養和教學效果的評價。
3.將企業社會責任教育作為系統化、常態化教育內容
根據Jones Christensen和 Peirce(2006)年的研究,全球排名前50的商學院中,超過84%開設了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課程,而2013年我國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商學院學生修讀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課程平均總課時僅為22.36.由此可以看出,雖然當前我國高校工商管理類專業的教育中,已經不斷的融入企業社會責任內容,但是其系統化遠遠不夠。根據前文調研結果顯示,許多學生雖然學習了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課程,但是因為只有一門或二門,缺少對相關知識的系統化學習,因此理解并不夠準確和深入。我國高校在工商管類專業的課程體系設計中,應該保持系統性,將企業社會責任教學變成一種常態化教學,不僅僅是在高年級單獨開設企業社會責任相關課程,而是需要從一年級開始就設計專門的企業社會責任課程,并在管理、會計、營銷等與企業社會責任密切相關的課程中,增加企業社會責任專題,將學生們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貫穿大學4年,系統的、成體系的培養和提升學生們的企業社會責任感。
4.采用多樣化教學手段,提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
綜觀國外成熟的企業社會責任培養模式,我們發現,多樣化教學手段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必要基礎。如哈佛商學院主要對學生開設與倫理、道德和責任直接相關的課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學方法,教師與企業合作提供真實案例,讓學生在案例中學習理論知識并能靈活應用于其他案例之中;斯隆管理學院主要采用理論教學、討論以及通過故事教學來討論"歷史、環境與倫理"問題;通過對不同的職業與民族文化進行討論,指導學生培養企業倫理觀和德行領導方式;沃頓商學院主要以理論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將法律研究融入"倫理與責任教育"中。我國目前的企業社會責任教育多以純理論教學為主,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在工商管理類專業學生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過程中,可以嘗試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如案例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將企業實際案例融入課程教學中;優化考核方式,采用情景法教學,讓學生通過角色扮演,解決倫理困境;選擇與大學生相關較強的企業社會責任倫理項目,讓學生親自實踐,融入企業的社會責任建設中;組織學生到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強的典型企業參觀,實地了解企業社會責任在企業運營中的作用和表現;邀請知名企業家走進校園,分享企業社會責任實施心得,并宣傳其為社會公益事業所做的貢獻;教師與企業不斷探討,并讓學生參與到案例庫的建設中,完善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案例庫。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保證學生學習效果,能夠做到活學活用。
參考文獻:
[1]魯常玉。商業倫理教育對商學院學生企業社會責任取向的影響效應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1.
[2]廖為建,吳可婷。兩岸大學生企業社會責任認知研究[J].前沿,2012(3)。
[3]于欣寧等。財經類大學生個人特征因素與其企業社會責任取向關系實證研究[J].宜賓學院學報,2013(3)。
[4]劉剛。MBA企業社會責任教育的現狀及優化對策---基于對MBA學員的問卷調查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11)。
[5]李文博。商學院新課題:責任商業領袖教育[J].商道縱橫,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