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企業是以企業和股東的利益為目的,忽略了作為社會一份子的責任,導致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越來越淺,也導致社會群體對企業的態度大不如從前,幾乎忘了企業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就是針對這種情況進行了改革,給企業重新定位,將企業重新拉回到社會中,體現企業的社會意識,發揮企業的社會責任。
一、全面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內容
1. 企業實現全員參與企業改革
企業要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就應建立完善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從領導到普通的工作人員都要知道關于社會責任管理的內容和重要性,這樣才會又好又快地實現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目標,實現企業快速發展。
首先,企業的領導者要充分重視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作中帶領和引導工作人員全面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其次,要讓普通的工作人員充分了解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含義和意義。因為員工才是企業的根本,企業的每一次和每一個運轉都離不開員工的參與。所以,員工真正地理解了社會責任管理,才會更好地帶動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運用和發展,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責任服務上。最后,全面培養企業的全體成員的社會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能力。只有員工正確了解了全面社會責任管理中的責任意識,才會發揮社會責任能力,充分發揮工作積極性。
2. 企業實現本質改革
傳統企業存在的本質是盡可能創造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責任放在一邊。所以企業在本質上改變需要從四方面入手。第一,改變企業的價值核心觀,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價值核心觀是服務社會,在實現企業利益的同時提高公眾利益。第二,隨著價值核心觀的改變,企業的發展戰略也要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響應國家的號召,實現企業節能減排,發展可持續發展經濟。第三,建立完善的組織管理體系。有健全的組織管理體制,可以使全面社會責任管理開展的效果更加明顯,也有利于實現企業的有效管理和監督。第四,制定健全的企業績效考核評估制度。
進行定期的績效考核評估,有利于領導者清楚地了解下層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也有利于促進員工全面投入到社會責任管理工作中。
3. 保證產品質量
首先,工作人員在對產品進行設計時要根據公眾的需要,針對公眾的需求進行設計,才能達到服務社會的目標。其次,要保證產品的質量,就要采購安全、合理的原材料,起到保護環境、以人為本的生產理念。最后,要改善產品的售后服務態度和標準。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就是為了突出企業的社會責任,服務社會。所以要盡量從消費者的角度進行考慮。
二、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模式與傳統企業模式的區別
1. 收益對象的不同
傳統企業的收益對象是企業和企業中的股東,為了使企業的企業效益達到最大值,企業計劃將社會群體和社會利益都排除在外。而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收益對象是企業和社會群體,社會責任管理在保證企業利益的同時還保證了社會群體享受到相應的利益。
2. 管理目標不同
傳統企業的管理目標是實現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而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管理目標已轉變成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利益最大化。全面社會責任管理過程中將企業的利益、群眾的利益及環境因素等各種元素統統考慮在內,力求在企業實現發展的情況下,社會利益也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實現企業和社會利益的"雙贏".
3. 管理對象不同
傳統的企業只注重企業內部的管理,不了解企業外部的情況,更是缺少了企業內部和企業外面的聯系。而全面社會責任管理則是在管理好企業內部的前提下,對企業外界的信息也進行了系統管理,并將企業內部和企業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
4. 追求的利益類型不同
傳統的企業追求的利益類型是單純的經濟利益,不考慮其他的方面的因素,對社會環境更是置之不理。而全面社會責任管理追求的利益是綜合利益,顧名思義就是將環境因素、企業利益因素、公眾利益等各方面的因素全都考慮在內,在此基礎上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只有保證了綜合利益的提高,才能充分體現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價值。
5. 管理機制不同
全面社會責任管理的管理機制更加注重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因為在全面社會責任管理之下,企業更加重視社會責任的體現,更加注重服務社會,而不是掠奪社會資源,即全面社會責任管理之下的管理機制盡可能保護社會資源,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實現社會資源優化配置的最大化。
三、結語
事實證明,企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參與,只有在既能保證企業利益又能實現社會利益的情況下,社會才會認可企業的存在,才會促進企業的發展,為企業的發展創造出更有利的環境和機遇。
參考文獻:
[1] 李偉陽 , 肖紅軍 . 全面社會責任管理 : 新的企業管理模式 [J].中國工業經濟 ,2013(1):114-123.
[2] 欒濤 . 全面社會責任管理 : 新的企業管理模式 [J]. 經營管理者 ,2013(2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