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由于消渴病發病日久遷延不愈,耗氣傷陰,氣陰兩傷,陰損及陽,陽氣虧損,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陽虛寒凝,瘀血內生,脈絡痹阻,最終導致DPN的發生。氣陰兩虛是DPN的病理基礎,瘀血是氣陰兩虛的病理產物,同時也是導致DPN的重要致病因素。DPN是糖尿病所致神經病變中最常見、最嚴重微血管并發癥之一,發病率為30%~90%,其主要臨床特征為四肢遠端感覺、遠動障礙,表現為肢體麻木、疼痛、肌肉無力和萎縮、腱反射減弱或消失等。發病機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
臨床有較高的致殘率,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尚東帝景社區門診篩查管理的2型糖尿病\\(T2DM\\)并發癥DPN患者60例,病程8~23年。分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為研究對象。治療組男16例,女14例;年齡40~75歲,平均\\(58.8±13.4\\)。對照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1~75歲,平均\\(59.3±13.2\\)歲。2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T2DM患者符合WHO1999的T2DM診斷標準。DPN診斷:①四肢感覺異常,包括對稱或單側肢體麻木,自發性疼痛,末端束縛感;②腱反射減弱或消失;③肌電圖檢查,運動神經\\(MNCV\\)和感覺神經\\(SNCV\\)傳導速度減慢;④足背動脈搏動正常。⑤排除其他神經疾患。中醫診斷標準:辨證屬氣虛血瘀證,消渴癥見肢體萎軟不溫,肌膚麻木、疼痛、異樣感,神疲乏力,心悸氣短,自汗畏風,皮膚干燥、色暗,夜尿頻,舌質暗或淡有瘀斑,苔白或黃,脈沉細或細澀。排除標準:原發性周圍性神經病變及腦神經病變;近1個月內有糖尿病合并酮癥酸中毒等急性代謝紊亂者;嚴重原發性疾病合并嚴重心、肝、腎、腦血管疾病、造血系統疾病等,甲狀腺功能異常,膽石癥,膽囊炎、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有足部潰瘍或壞疽者等有應急感染因素者;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過敏性體質者;有酗酒或有吸毒史者;未按規定服藥或不易配合者\\(智力、聽力、肢體活動明顯障礙\\)。療效標準:顯效,自覺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深、淺感覺改善恢復正常,肌電圖示感覺神經\\(SNCV\\)傳導速度、運動神經\\(MNCV\\)傳導速度較前增加3m·s-1以上或恢復正常;有效,自覺癥狀改善,深、淺感覺稍有好轉,肌電圖示MNCV、SNCV較前增加<3m·s-1;無效,自覺癥狀、體征及肌電圖示MNCV、SNCV均無改變。
1.3 方法:2組患者均予以常規治療,包括糖尿病知識教育宣傳、飲食控制、運動鍛煉、原有的口服降糖藥或胰島素不變、血糖監測。對照組每日肌注維生素B1注射液100mg,甲鈷胺注射液500μg。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自擬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
太子參15g,淮山藥30g,生地15g,麥冬10g,五味子10g,白芍12g,當歸15g,丹參15g,紅花6g,桃仁6g,三七粉3g\\(沖服\\),懷牛膝15g,木瓜15g,地龍6g,僵蠶6g,全蝎6g。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混合,早、晚分服。2周為1個療程,連續用藥4個療程。在治療前、治療8周后對患者進行血、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肌電圖檢查正中神經、腓總神經MNCV和SNCV傳導速度,膝反射、腱反射檢查,記錄患者自覺癥狀。比較2組患者臨床療效,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改善程度。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治療效果比較:2組患者總有效率分別為93.3%和63.3%,治療組優于對照組\\(χ2=7.75,P<0.05\\),見表1。2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未見明顯藥物不良反應及過敏反應;治療前、后,血、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無異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肌電圖測查神經傳導速度改善:見表2。治療組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在社區慢性病管理防治工作中,糖尿病并發癥DPN愈來愈受到全科醫生的高度重視,臨床治療比較棘手。中醫學認為消渴病并發痹證即消渴日久,損耗正氣,正氣不足,無以溫煦臟腑肢體,衛氣失溫,難以推動血行,使氣血在經絡中流通不暢,無法通達四肢末梢,故可見體肢麻木、疼痛、酸軟無力等癥狀。
DPN病機則與瘀血關系最為密切,而瘀血本質在于氣虛,氣虛血瘀貫穿于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病程的早、中、晚各期,血瘀是其發病的病機關鍵,益氣活血化瘀通絡是DPN的基本治法,其病發生主要與脾、胃、肝、腎等臟腑關系密切。
治則采用扶正與祛邪同用,但益氣扶正為先,氣足血脈則有動力,故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為大法。
方中太子參益氣固本、養陰生津為君藥,氣為血之帥、氣行血則行;與麥冬、五味子為生脈散、功效益氣養陰、斂汗生脈,見于《醫學啟源》卷下;生地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太子參、麥冬、五味子配生地共收益氣養陰、生津止渴之功,丹參、紅花、桃仁、三七活血祛瘀,與當歸、白芍合用補血養血、活血化瘀而不傷正;木瓜舒筋活絡,地龍、僵蠶、全蝎祛風化痰、通經達絡,以上藥合為臣藥,即可加強益氣養陰、活血散瘀之功,又使藥力直達入絡,通絡止痛?,F代藥理學研究丹參、當歸等活血化瘀藥物可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擴張血管,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佐以淮山藥以加強益氣養陰、生津止渴之功,懷牛膝引血下行、活血祛瘀為使藥。本方重用益氣養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通痹止痛藥物攻補兼施,扶正祛邪,共奏益氣養陰、活血通絡之效,從而發揮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擴張血管,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環等作用。微循環的改善可以促使神經組織的缺血缺氧狀態得到改善、利于神經功能的恢復,從而有效改善患者肢體麻木、疼痛、酸軟無力等臨床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神經傳導速度改善程度優于對照組,表明運用益氣活血通絡湯治療氣虛血瘀證DPN效果良好,不僅能改善或消除患者臨床癥狀,同時可提高神經傳導速度,恢復周圍神經傳導功能。益氣活血通絡方對于早期干預氣虛血瘀證DPN的病理過程,防治消渴病并發痹證DPN的發生、發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價值,有待臨床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韓佳妮,汪悅.中醫藥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概況[J].湖南中醫雜志,2012,28\\(3\\):168.
[2]李軍,宋滇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臨床研究進展[J].環球中醫藥,2009,2\\(6\\):418.
[3] WHO Consultation Group.Defini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M].2nd ed.Part 1: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WHO. Geneva: WorldHealth Organization,1999: 1.[4]曾露萌,郭進,林敏,等.益氣活血通痹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22\\):158.
[5]鮑遠程,現代中醫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
[6]康善平,彭紹杰.益氣活血方治療老年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32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8,29\\(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