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英國福利體制改革探析
【引言】英國福利制度建設經驗研究引言
【第一章】英國傳統福利國家的建立
【第二章】撒切爾政府福利制度改革
【第三章】布萊爾政府福利改革
【第四章】英福利機制對中國社保體系的啟示
【結語/參考文獻】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第二章 撒切爾政府福利制度改革
第一節 改革背景
英國施行的“由搖籃到墳墓”福利國家制度,在20世紀70年代之后經歷了各種因素的挑戰,包括國內因素和國際因素。主要的原因還是西方在70年代經歷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后,經濟發展受到巨大的打擊。經濟形勢的持續惡化,必然改變了過去福利國家存在的條件。巨額的福利開支成為低迷經濟的沉重負擔,再加上人口老齡化、高失業率等社會問題的困擾,國家財政雪上加霜,出現了更為嚴重的收不抵支的財政赤字現象。福利國家的問題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一、巨額福利開支使國家財政步履維艱
到20世紀70年代,西方的福利制度已非常完善,覆蓋的范圍非常之廣,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享受福利待遇,經濟增長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福利開支上升的速度。
福利開支快速增長的原因有:
1、老齡人口比例上升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福利制度的完善,英國居民能夠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成果,他們的人均壽命得到延長。人口老齡化使政府擴大了退休金和養老金的支出,而需要繳納費用的人數占整個社會總人數的份額也下降了。
2、醫療保健費用快速增長
醫療保健費用因老人人口的增長而增長,再加上對新型醫療器材的更新,使得該項支出增長速度驚人。
3、失業人口越來越龐大
經濟生產提供了福利支出的來源,因此福利資金的規模受到經濟發展的限制。失業人員大幅增長,使得社會不能充分利用社會勞動力,社會生產總財富跟不上整個社會的消費。社會福利制度是一種缺乏彈性的項目,很難根據經濟情況的改變和改變。一旦失業人口劇增,經濟發展受到阻礙,福利制度的支出依然會大幅度的增加,給政府的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
二、沉重稅收負擔,致使企業缺乏熱情、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降低
60年代開始,英國就陷入經濟發展的怪圈之中。福利支出由政府承擔,隨著福利開支的增長,政府不得不增稅,引起了工資的增長,于是福利開支進一步增長,征更多的稅是唯一的出路,這樣的惡性循環不斷在英國上演。
在福利支出費用迅速增長的情況下,通貨膨脹加劇了經濟的惡化。越來越多的普通工薪階層都背負著沉重的稅務負擔?!霸?0年代,平均水平的工資者不交所得稅,1960年他們每人所付的稅和保險費約占收入的8%,1970年就達20%”①同時高稅收使英國的貧富分配走上兩極?!皬?979年到1980年,收入最低的10%的總收入增加了80%,實際增長幅度只有3.5%,而收入最高的那10%的人總收入增加了108%,實際增長23%.稅負使得這種差距進一步加大”.
三、強調社會公平忽視發展效率
普遍性原則,讓很多沒有干活意愿的人仍能維持最低的生活水準,因此削弱了人們的工作動力。一旦大批居民放棄勞動,創造價值的勞動力減少,經濟效率的下降在所難免。
四、社會福利部門機構臃腫而龐雜,加大了政府的開支
社會福利部門的膨脹,使得政府除了要支付居民的福利費用之外,還要拿出一大部分的錢來支付福利部門工作人員的服務費用,進一個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965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開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7%,到1970年的50%”.
第二節 改革理念
撒切爾政府的福利制度改革理念主要是新自由主義,新自由主義認為福利國家對公民社會只具有破壞性,但市場則不會如此,因為市場的興衰取決于個人的能動性。自由的市場是一只無形的大手,它會給社會帶來利益最大化。市場是“永動機,它們只需要一個法律的框架和不干預的政府,就能提供不間斷的增長”④新自由主義抨擊福利制度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認為福利會讓人們對福利制度產生普遍的依賴。福利處方并不是最好的選擇,而且可能帶來道德公害的情勢。道德公害這個概念在對私人保險中的風險問題的討論中得到廣泛的運用。當人們憑借保險的保障來改變自己的行為、從而重新界定其為之投保的風險時,道德公害就產生了。①福利制度讓居民產生了依賴性,人們就更傾向于不去勞動,只依靠國家提供的福利生活,整個社會的失業率事實上增長了因此,自由主義者認為福利國家實際上并沒有為國家帶來益處,相反,它是罪惡的根源。福利國家給居民只能來帶損害,因為它抑制了個人的進取和自立精神,并最終在社會中培育出了無法滿足的貪欲。福利的提供者應該是是市場引導下的經濟增長。福利的內涵并不是國家救濟,而應該是最大化的經濟增長以及經濟帶來的總體財富,而要得到這樣的效果,只能依靠市場自己去發揮作用,創造奇跡。
第三節 改革過程
撒切爾政府時代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主要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一、減少部分社會保障項目補助津貼
從 1980 年起,撒切爾政府開始減少部分社會保障項目的補助標準?!?980-1981 年度,將病人、失業者以及失去工作能力者的短期津貼減少了 5%;1982 年 1 月,決定取消與收入相聯系的疾病和失業短期津貼;2 月,失業津貼與補充失業津貼成為應納稅津貼?!雹陴B老金的領取標準建立在領取者工作年限內的平均收入水平上。其最高補助標準應不超過平均收入的 20%,從而大大低于工黨執政時期的 25%的標準。
二、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一些慣例
撒切爾政府改革之前,國民保險基金提供居民的疾病津貼。1982 年的社會保障法打破了這種傳統,該法規定,病人最初 8 周疾病津貼的責任由雇主承擔,雇主的這一部分支出可以從國家給企業提供的社會保險稅率減免等優惠中獲得補償。而后,法律進一步規定,雇主承擔的最初疾病津貼的時長延長到 7 個月。
二戰結束以來,英國社會保障津貼標準一般將家庭收入和物價水平作為參照。津貼標準以收入和物價中較高水平為基準,使津貼支付水平一直居高不下。為了抑制社會保障津貼的上升趨勢,減少財政開支,政府在 1982 年頒布了新的社會保障法。該法律規定,社會保障的津貼標準由僅由物價水平決定。1986 年,政府又制定的新的應對策略,其目的是要統一了社會保障項目領取的標準,廢除了以前在確認社會保障金領取資格時使用的多重標準。
三、放棄普遍性原則,注重個人責任與義務并舉
普遍性原則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英國福利制度遵循的基本原則,即制定的福利制度或政策都應該針對所有英國居民。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原則是導致英國福利支出不斷增長的主要原因。因此,撒切爾政府決定打破這一傳統慣例,將普遍性原則的使用范圍縮小到部分保障服務上,在其他相關社會福利項目上則將普遍性原則變為選擇性原則。1986 年的社會保障法規定:只有有子女及喪失工作能力的家庭才能享受收入補貼,改變了之前所有收入低于規定標準的家庭都能享受的補貼的狀況?!邦~外資助”僅向 18-24 歲的單身者以及某些特殊困難者發放,不再適用于所有生活水平在最低標準之下的人員。
撒切爾政府特別注重個人及家庭在福利制度中所承擔的責任。單親家庭是當時英國人口中存在的重要現象,在單親家庭這一塊的開支是福利開支的重要部分。為了減少這部分開支,也為了提升單親家庭的生存能力,國家廢除了補充津貼制度。大力建設收入補貼制度,砍掉了部分福利項目。從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國家不再向學生提供免費食物。隨后,政府撤銷了對 16-18 歲的人享受的收入補貼,同時,兒童津貼將已受教育的未成年排除在外?!?986 年,降低了 18-25歲人口的福利津貼標準,1993 年,又決定將 18-25 歲人口的津貼從 1996 年的基礎上起砍掉 20%.”
四、在社會保障中引入市場機制
在撒切爾政府看來,國家承包的福利制度對英國弊大于利。它不僅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支出,也損害了公民作為獨立個體的意識,對國家和個人的發展都是有害的。所以,政府決定將市場機制已入到福利制度中,通過市場的作用,來優化福利制度提供的服務,同時減輕政府的負擔。1983 年,政府首先就市場機制引入國民健康服務制度中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并得出了結論。該結論指出,市場化是未來福利改革的方向和趨勢,市場能有效提升國民健康服務的質量,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通過國民健康服務的市場化,能充分說明,福利制度的建設和維持不僅僅只能依靠國家,引入市場的作用,是解決福利問題另一種更好的出路。1989年,撒切爾政府發布了有關國民健康服務市場化政策,標志著福利制度市場化改革正式啟動。
此后,撒切爾政府也著手對養老金制度進行改革。其改革措施包括引導社會自主建立職業養老金和私人養老金制度,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支持。為推進市場的作用,1988年政府要求公司必須要為員工建立職業養老金制度,國家會給企業一些補償;鼓勵個人自由選擇方式各種合理為自己準備充足的養老費用,如參加商業保險、儲蓄等。
第四節 取得的成效
福利制度的出現,在初期促進了經濟的增長。經濟的發展決定了社會福利制度化的程度,但社會福利制度化并能隨著經濟發展變化而變化。所以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福利體制的膨脹,福利制度開始抑制經濟的增長。福利制度在發揮其重要價值時,國家也付出了越來越多的代價。而市場無法獨立的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依靠政府的改革,才能解決市場失靈的問題。撒切爾首相正是基于此才對其進行改革和調整的。
福利國家的改革涉及到平等和效率的關系問題。平等和效率分屬于兩個不同的領域。平等是政黨的一種理想目標。效率是市場經濟追求的目標。從根本上講,兩者是矛盾的。我們無法在保留市場效率這塊蛋糕的同時又平等地分享它,這時,為了效率就要犧牲某些平等,或者,為了平等就要犧牲某些效率。①在協調平等與效率兩者之間的關系上,撒切爾政府依據的原則是保證最低水平的保障,在此基礎上,依據經濟狀況來決定是否提供更高水平的社會保障,當然前提是不與效率沖突。同時,將國營福利推向社會,在引入市場和私人參與的基礎上,削弱了國家在社會保障中的作用,使市場化的福利有了很大的發展。撒切爾政府的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時政府由于沉重的財政負擔、經濟滯脹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同時,由于福利制度存在的復雜而多元的問題,改革注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撒切爾政府執政的后半段,經濟又重新步入了滯脹局面,撒切爾政府也因此垮臺,意味著福利制度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