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苗族社區文化保護問題探析
【緒論】小水井社區民族文化傳承分析緒論
【第一章】苗族社區文化的保護內涵
【第二章】小水井社區文化的保護現狀
【第三章】小水井社區苗族文化的保護構想
【結語/參考文獻】苗族社區文化的傳承與保護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二、小水井社區文化的保護現狀
現階段,我國的文化保護工作,主要是以政府為主導。所以,筆者在談及小水井社區文化的保護時,先要摸清當前體制內保護情況,這是很有必要的。小水井因農民合唱團而漸漸走入人們的視野,與此同時,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但小水井社區文化保護中面臨的一些困境直接阻礙社區文化的良性發展。
(一)當前體制內的保護
鑒于小水井是昆明市境內典型的和最大的苗族聚居區,筆者從小水井所在地富民縣目前的保護體制談起。富民縣轄區內民間文化豐富,政府從民族民間文化的挖掘著手,通過整體統籌規劃,形成了一套保護體制。
1、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
對民間文化的挖掘和整理,這是一項基礎性工作。重視小水井文化的普查工作,是小水井社區文化的保護最基礎的工作,沒有深入的普查,將無法明確要保護的對象,也無從了解其文化的內涵,其保護工作也將失去依據所在。
富民縣內的文化資源基本摸清,己形成四級名錄體系。建立了一支傳承人隊伍,縣內各級政府先后公布了不同級別的傳承人 20 人。2012 年,《富民文史資料》第十一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功出版,此書詳細介紹了富民縣境內民族民間口述文學、音樂、舞蹈、美術、建筑、戲劇、曲藝、傳統工藝、傳統習俗、區域性文化、文化傳承人等 11 個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收錄了富民縣轄區內經省、市、縣人民政府批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相關內容,既是一部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料,又是一部介紹富民、展示富民、提升文化品位的極好素材。集中記錄了小水井苗族文化保護區作為富民唯一的民族民間區域性文化的重要性和保護內容,還收錄了小水井唯一的文化傳承人龍光元的個人簡歷和文化成就。近年來,政府已采取多種方式促進了民族民間文化傳承與發展,自 2004 年來,小水井農民合唱團參加了全國及國際各類比賽與活動,并贏得了無數的獎項。
總之,富民縣政府及有關部門通過多年的田野調查和相關資料整理,基本上已經掌握了全縣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本情況,同時,制定了相關的保護條例,致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保護工作有法可依。
2、出臺規劃,實行整體性保護
2007 年,自《云南省文化廳關于開展文化惠民示范村創建活動的通知》頒布后,小水井作為試點村,政府及相關部門在這里開展了一系列整體性保護工作和全面修復工作。2008年,富民縣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該中心主要負責全縣范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包括在全縣范圍內開展普查工作、宣傳保護工作、組織人員培訓等。同年,一些社會組織還自發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讓更多人可以了解和學習各項民間技藝,為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儲備力量。2010 年,富民縣針對小水井獨特的民族文化,抓住旅游開發的機遇期,在“十二五”規劃中,擬定要打造小水井苗族農民合唱團和開發小水井苗族風情文化旅游。在對小水井進行總體規劃時,特別強調整體性規劃,在建筑規劃上,一定先要保持傳統的建筑特色,確保苗族傳統民居特色不受現代建筑的破壞。此外,縣級財政每年預計安排 50 萬元專項資金,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專門獎勵富民縣境內優秀的人才,并設立優秀人才專門的網頁,表彰他們為富民縣文化發展做出的貢獻。小水井制定了相關保護政策和設立激勵機制,當地干部捐款、捐物,解決傳承人的實際生活困難,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傳承人帶徒授藝的積極性。
3、建立苗族文化保護區
云南省一直在積極探索保護民族文化的方法,提出對民族文化保護區進行全方位的區域性保護。其中,小水井作為苗族文化保護區在2009年被昆明市人民政府批準列為昆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小水井苗族文化保護區的建立是當地文化保護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整體、活態性保護。苗族文化保護區的建立,既可以保護傳統文化本身,又可以真正做到保護傳統文化生長的土壤。從建立保護區以來,小水井其他的民俗傳統文化也被保護起來,如傳統民居、服飾、習俗等,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各級政府對小水井保護區建設投入一定資金,投入45萬元對村中水塘及周邊環境進行治理;投入20.7萬元用于保護區道路綠化及保護方面;投入32.4萬元用于苗族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建設;投入4萬元用于開展科技培訓及文化教育建設。
不可否認的是,政府通過出臺一系列的政策、搭建平臺、開展培訓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小水井社區文化在當代的保護與發展,但遺憾的是,由于保護區建設涉及的面廣,項目內容多需要的資金數量大,導致后續的項目建設面臨嚴重的資金缺口,且政府對于小水井社區文化的保護并沒有形成長效機制,對小水井社區文化保護的影響也遠不及預期。
(二)當前保護面臨的困境
在全球化現代化的大背景下,傳統的民族社區受到了強烈的沖擊?,F代化是一把“雙刃劍”.積極的一面,它可以促進一個民族或地區走向繁榮富強;消極的一面,它極大的破壞了民族多樣性特征。小水井作為一個傳統民族社區,小水井傳統文化的保存與發展將會面臨著許多重大的破壞。加之小水井自身發展存在一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自身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所以,社區保護既必要,又緊迫。
1、現代化對社區文化的沖擊
人類要進行生產活動,就要改造大自然,在改造大自然的過程中必然會對生態環境進行一定的“破壞”,小水井也不例外。最初的時候,小水井還沒有得到外界的關注,當地的環境總體還處在一個相對原始的狀態,現如今,隨著小水井農民合唱名聲大噪,越來越多的開發商把目光投到了小水井,當地的生態環境正遭受著嚴峻的考驗。
(1)文化環境變遷
“文化是人類用以解決其成員所覺察到的生存問題的手段”.1民族文化的本質是為解決人們的生活服務的,生活的變化將導致文化環境的變遷。小水井苗族農民合唱團取得現在的成績,對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村民來講,絕沒有想到唱歌能為自己賺錢,如今,開發商為了集聚農民合唱團的名氣,采取了一些與商業利益掛鉤的行為,商演逐漸成為他們經濟收入的一大部分。然而,商業化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東西,試想一個來自大山的巴洛克音樂,離開了本身自然和人文環境,是否還能保留最原始、最原汁原味的狀態?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一旦市場化,就要權益許多因素之間的關系,比如原生態與商演、傳統文化與經濟發展,所以,那就要在保護與開發中找到權衡點。保護與開發本來就是民族文化保護中最重要的矛盾,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開發。在調研中還了解到有開發商想要開發小水井村村后的那些大山,把那里開發成為一個旅游項目。并且還宣稱給村民蓋新房子,那么,現在村民居住的房子就被當作給外來旅客參觀的景點。文化環境的變遷勢必會影響文化的自身發展狀況。開發固然好,它能使社區文化有一個相對的載體去保護,可是開發的同時,保護也就成了一個新的議題。開發不好,就適得其反。因此,對文化的保護,一定不能毀壞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這樣才能保護文化本身最原始的狀態。
(2)文化觀念改變
隨著現代化的大浪潮,信息工具的使用無處不在,比如電視、電話和計算機等現代信息工具的廣泛普及和使用,信息化正改變著人類的思想和行為。村民們逐漸變得不滿足于當前的生活,以前村民在勞動之余,會哼哼小曲,對對山歌,而現在,自 2012 年以來,社區都用上了有線電視,并每家配有機頂盒,可以收到 20 余套電視節目。村民的業余生活都是圍繞在電視機前觀看各種節目。特別是村里的年輕人趕上了潮流,用上了手機、電腦等通訊工具,人與人的交流方式也因為這些現代化的技術而改變,思想觀念也開始轉變,對傳統的苗族文化越來越不了解,這樣下去,便會失去其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存在的根基。
現代化加劇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人們通過電視了解到外面信息的同時,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和審美價值取向等文化層面就受到了強烈沖擊。在調研中,筆者曾與村里的年輕人交流,也明顯感受到他們對于這方面的擔憂和迷惘,一方面,他們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渴望去外面闖闖;另一方面,又害怕現代化的沖擊,打破現在的平靜美好。一時間對傳統文化和現代信息文化的選擇上處于兩難地步。年輕人敢于接受新事物,對新事物充滿了好奇,在當今各種潮流和流行觀念的熏陶下,致使他們的思想觀念會發生質的變化,變得對自己文化充滿不自信,更別說再去學習和繼承傳統文化了,而作為最應該傳承保護苗族傳統文化的青少年,卻失去了最基本的發展文化背景,長此下去,導致文化的傳承后繼無人,后果不堪設想。
2、傳承人的保護缺乏力度
文化是人創造的,人是文化的承載者。小水井農民合唱團發展至今并取得好成績與這兩位文化傳承人有關。其一,龍光元,男,1971 出生,44 歲,苗族,初中學歷,是小水井農民合唱團的指揮。由于受環境的影響,龍光元從小就十分喜歡唱歌,加之后天的學習和努力,被推舉為合唱團指揮。他從初中畢業回家就進入合唱團(那時叫唱詩班),剛開始的四、五年他是唱高音聲部的,后來才改學指揮。而他的技藝的習得主要是向老一輩學習,加上后來自學指揮??梢哉f,指揮是合唱團的核心,擔任指揮是有條件的,不僅要唱得好,最重要的為人品德好,還要具有主的精神。在龍光元擔任指揮的二十多年里,小水井農民合唱團演唱水平大幅度提升,還開創了合唱團自己的演唱特色,這些成績都得益于他在平時訓練里嚴格認真、訓練有素。龍指揮為人謙遜有禮,在小水井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在 2007 年,龍光元被昆明市政府命名為市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雖然被命為市級傳承人,但龍指揮還是和其他人一樣,平時也在忙于農田,生活捉襟見肘。其二,張周學,男,35 歲,是合唱團的鋼琴、手風琴伴奏老師,并兼任聲樂老師,他對音樂極具天賦,沒有進行過專業的學習,基本屬于自學成才的人,在小水井,村民都是十分尊敬他,是合唱團的二號人物。
富民縣是昆明的一個貧困縣,小水井又是富民的一個貧困村,由于經濟條件的相對落后,不管是已經被命名的文化傳承人還是未命名的民間藝人,他們都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為家里的整個生計而操勞,比如,合唱團的成員,他們的另一個身份就是農民,在日常生活中,務農是他們最主要的工作,除了每次外出商演會有很少的收入(基本就是一百左右),家里的全部收入人均不到 1000 元。正是這樣,他們就沒有辦法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上來,在日常的排練中,人員也是拖拖拉拉,缺乏自覺性和集體性。還有,小水井農民合唱團的成員整體受教育程度低,一般情況下,在上完初中就輟學在家。小水井唯一的大學生只有張瓊仙一人,她也是合唱團的成員之一。筆者與她交談得知,她從小在合唱團的氛圍中長大,等到成人已經熟練掌握200多首贊美詩的唱法,由于出色的嗓音,她被教會推薦去昆明藝術學院學習聲樂。到1999年從昆明藝術職業學院畢業,面對外面世界的誘惑,她還是選擇回到故土,她想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授給鄉親們,為小水井農民合唱團的發展出一份力。筆者在調研中,還發現一個問題,合唱團每次出去參加演出之后,主辦方資助或者獲獎之后,他們合唱團的演員幾乎很少能拿到報酬。有也就是幾十塊錢。其實暗地里卻是存在一些人依借著他們的信仰作為抵押,克扣他們的演出費。但是那些村民似乎并沒有主動地給出一定程度的反抗,知識產權意識淡薄,村民對其自身所擁有的“文化”衍生出的經濟價值的默然,側面也就影射出小水井村人才的匱乏這一問題。如果沒有一定的條件基礎,談何發展。這樣文化的保護喪失了重要的人員基礎。也由于他們的思想帶有一定的封建局限性,對文化的保護都是照搬前人的思想,這樣便會受到時代的限制。
綜上所述,文化要得到保護和發展,離不開這些硬性或軟性條件作支撐,首先離不開國家政策這樣的大背景環境支持,在國家的文化政策發展的大背景下,小水井社區文化的保護才得以進展。但是,我們也應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許多問題,認識到問題,才能更有效的去解決。在此基礎上,筆者接下來提到了小水井社區文化的保護構想,里面會說到保護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