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社會論文 > > 鼓王選拔賽與鼓王及其表演
鼓王選拔賽與鼓王及其表演
>2024-02-25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本真性保護和傳承探究
【第一章】如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論
【第二章】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志背景
【3.1 3.2】鼓王選拔賽與鼓王及其表演
【3.3】現代湘西苗族鼓舞
【第四章】湘西苗族鼓舞的本真性傳承保護現狀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非遺本真性傳承與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傳統的發明

歷經流變的湘西苗族鼓舞,發展到現代已然成為了當地人生活的常態。旅游開發之前,當地人通過節日進行鼓舞的交流,旅游開發后,在多重作用下,當地人以“鼓文化節”、比賽等方式來進行切磋和傳承。湘西苗族鼓舞通過這些“發明”的節日和比賽,不斷的豐富內涵,展現生命力。在這一章中,筆者一方面將通過描述實地參與的一次“鼓文化節”來展現鼓舞的傳承,另一方面將從鼓王的生命歷程討論湘西苗族鼓舞的能動性與結構性,以揭示湘西苗族鼓舞基于本真性保護和傳承的內涵。

3.1鼓王選拔賽

2013年11月9日下午1時許,吉首國際鼓文化節“鼓王爭霸賽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選拔賽”決賽現場在德夯苗寨表演場地舉行,一共有69名民間鼓手參加了角逐,他們分別來自不同的地區,包括湖南、湖北、貴州、廣西等。經過兩天三輪的激烈較量,筆者與現場數千名觀眾一起,目睹了第三代猴兒鼓王和第六代女子鼓王的誕生,他們都是來自德夯代表隊的時節海和楊欣。

出發之日,筆者在長沙轉車的時候看到了火車站廣告牌上對吉首鼓文化節的宣傳,到了吉首反倒沒看見太多的宣傳。農村公交進入矮寨鎮,一條條的橫幅在風中飄舞,彩旗飄飄,節日氛圍很是濃重。進入德夯苗寨,整個表演場布置得非常隆重,里面搭建了苗鼓形狀的新舞臺,插滿了錦旗。德夯旅游公司的演員們非常忙碌,只能遠遠的打個招呼就排練去了。村里的主街兩側商鋪也在非常忙碌的準備食物,迎接游客的到來。路邊還擺上了很多小攤,連年事已高的老奶奶們也推著小爐子,蒸上紅薯,在都樂橋做起了小生意。

比賽在德夯的表演場舉行,表演場是一個圓形的場地,在德夯苗寨的最中心地帶,整個表演場可容納1000人,表演場上有苗族標志性的吊腳樓、苗鼓、牛頭圖案和裝飾以及小竹凳。整個表演場異常熱鬧,在那里插滿了有牛頭圖案的綠色和紅色的錦旗,表演場的最中心是一個水泥制的大牛頭,牛頭上搭建了樓梯,樓梯上方一面新制的苗鼓,苗鼓旁邊插滿了牛頭錦旗和幡。大牛頭的前方是一個苗鼓形狀的小舞臺,上面放著一面苗鼓,是比賽用鼓。

首先是參賽鼓隊和評委入場。鼓隊和評委在苗族姑娘扮演的禮儀小姐的帶領下走上那個苗族形狀的小舞臺,繞場一周,入座。形式如同我們的校運會入場儀式一般。禮儀小姐舉著印有參賽鼓隊名稱的旗幟帶領鼓隊入場,旗幟呈長方形,大約50厘米長,20厘米寬,用一根細竹竿串好,最上方是個牛角形狀。主持人是第二代猴兒鼓王彭英生和第五代女子苗鼓王黃娟。主持人向觀眾問好后,介紹評委老師,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向東老師、許紅英老師、李開沛老師、第二代女子苗鼓王石順明老師以及吉首大學音樂舞蹈學院的兩位老師。之后裁判長向東老師向觀眾宣讀評審規則,參賽隊員代表宣讀參賽誓言。第四代女子苗鼓王龍菊獻和第五代苗鼓王黃娟與其他德夯旅游公司的演員一起表演《團圓鼓舞》,拉開比賽序幕。

比賽開始,各地區的苗鼓手表演了他們當地的鼓舞,各具地方特色。先進行的是猴兒鼓的比賽,選手們翻騰、跳躍,或抓耳撓腮,或模仿猴子吃東西,伴著鼓聲陣陣,十分熱鬧。寨陽鄉的猴兒鼓舞最原始,敲邊鼓的鼓槌是短樹枝,扮演猴子的鼓手的鼓槌則是長木棒,還有三人分別拿著鍋、盆和犁為其伴奏,連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工具都能用來進行鼓舞表演,筆者當時就被鼓舞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所折服;有地區的猴兒鼓加入了猴子喝酒喝醉的情景;有地區的猴兒鼓還加入了高難度的劈叉動作。

之后是女子苗鼓的選拔賽。女子苗鼓打的是花鼓,包含了傳統播種插秧、收割打谷、紡紗、梳妝等動作,這反映了苗族人民熱愛生活、樂于勞作的精神面貌;同時加入了下腰、劈叉、踢腿等舞蹈動作和競技動作,反映了苗族人民愛美、崇尚美的精神和創新精神;還有一些苗族姑娘加入了武術動作,將武術鼓融合進來,英姿颯爽,體現了苗族人民歷來好武的歷史和崇尚力的審美觀?,F場觀眾因為選手的精彩表現時不時爆發出掌聲和叫好聲,還有內行人隨著鼓手的鼓點喊“嘿!嘿!嘿!”,為其加油助威。

爭霸賽采用了7位評委和20位大眾評審共27位為選手獻上花絲帶的方式投票,最終來自德夯景區的選手時節海和楊欣獲得了第三代猴兒鼓王和第六代女子苗鼓王。鼓王雖角逐出來了,但是還要經過一個“請鼓神”的儀式,才能真正確認他們鼓王的身份。頒獎儀式前,主辦方舉行了一個神圣而隆重的“請鼓神”儀式,現場響起了苗法師做法的音樂,瞬間把人帶入了神秘的境界。兩位苗法師穿著法衣,手拿號角,一位助手端著祭品從大牛頭的上方走到舞臺中央,在比賽用的苗鼓前擺上祭品,之后一位苗法師在苗鼓前將一只雞放飛,在鼓前跪著祭拜鼓神,然后在鼓槌上撒上準備好的雞血,將撒過雞血的鼓槌交給另一位法師。第二、三代猴兒鼓王和第五、六代女子苗鼓王分立苗鼓兩側,苗法師接過鼓槌,告示鼓神,敲擊鼓面,傳給上一屆的兩位鼓王,兩位上一屆鼓王接過苗法師祭過鼓神的鼓槌,分別傳給第三代猴兒鼓王和第六代女子苗鼓王。這樣兩位鼓王就得到了神明的認可和祝福。鼓王傳承棒是一對手工雕刻的龍鳳棒,由工藝大師雕刻,龍棒傳承給猴兒鼓王,鳳棒傳承給女子苗鼓王,并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這一幕“鼓王爭霸”雖然至始至終都貫穿著“傳承”二字,無論是現場第二代至第五代鼓王的出場見證,還是以儀式方式進行的“請鼓神”傳鼓槌,都無不彰顯著對苗族鼓舞古老傳統的尊重。然而,在筆者看來,整個過程與其說是對苗族鼓舞“本體”呈現,不如說是對圍繞“苗鼓”所建構出的知識體系再次展演,其現代感和極具觀賞性的表演已經讓人充分領略到其中包含的復雜語境和潛藏于背后的社會脈絡。

首先,比賽流程參照現代體育比賽的“循環賽”賽制,而對比賽項目的介紹更具有現代感,如“女子單人鼓”、“男子單人鼓”、“女子雙人鼓”、“男女雙人鼓”等。其次,選手在比賽擊鼓過程中,能夠做到劈叉、下腰、連續轉體,所采用的身手步法,融合了舞蹈、體操和戲劇的元素,觀賞性非常強。再次,評比規則方面,裁判需要考慮“技術準確性”、“技術難度”、“時間控制”等多個方面,這些標準在裁判評分手冊上有明文規定,以分數呈現最終比賽的結果。這種以現代方式呈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已經頗為普遍,包括對其內容增刪,形式調整,加入投合游客所好的噱頭。如果糾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遺產”二字,這種改變是很多人不愿意接受的,但是,如果我們將“非遺”看作是一套知識體系,以知識社會學的視角發掘“非遺”知識生產的社會脈絡,其實不難發現,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是在歷史某一時刻固定下來的“遺留物”,而是一套身處于各種開放場域,被傳承者、觀眾、專家學者等不斷添加、修改的知識體系。

3.2鼓王及其表演

3.2.1鼓王競爭的緣起

關于鼓王這一稱謂的來源,筆者所掌握的文獻中并查不到明確的蹤跡。有學者認為“鼓王”這一稱謂來源于苗巫,且為女性,是溝通人和神之間的一個角色31.此說法說明了苗鼓的宗教性質,也符合現在湘西六代苗鼓王皆是女性這一事實。據當地居民介紹,“四月八”、“趕秋”、“百獅會”這些節日里,寨子里的男女老少會聚在一起切磋苗鼓技藝,并非固定在九月九日這天舉行,以前也有把打鼓打的最好的稱作“鼓王”,但缺乏可依據的歷史文獻,也說不清到底產生過幾位民間鼓王。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中國歷來有將一個行業里領先拔尖的人物尊稱為“王”的習慣,那么將湘西苗族鼓舞里技藝最精湛的人稱作“鼓王”,倒也無可厚非。新中國成立之前就有民間自己承認的鼓舞技藝超群的鼓王,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旅游開發的開始,鼓王通過政府或精英認定和評判的途徑產生。

現代意義上的“鼓王”稱呼最早由毛澤東叫出。1957年,湘西當地的著名女鼓手龍英棠,被新成立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府點名,調隨湖南省歌舞團赴北京參加少數民族文藝匯報演出,并在中南海懷仁堂為毛澤東在內的中央首長進行專場演出,毛澤東在接見時親切稱呼龍英棠為“鼓王”.這一稱號雖然是毛澤東隨口叫出,但深具政治意涵。伴隨著建國初期,許多少數民族都通過自己的民族文化來表達著自己對于平等身份獲得的喜悅與自豪。龍英棠順理成章地被認定為“第一代鼓王”.三十年后,“鼓王”這一稱謂才得到官方正式認可。1986年,同樣來自苗族的鼓手石順明,在當年的運動會上一舉奪魁,榮獲國家體育委員會級別的“苗族鼓王”,繼而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吉首市也向她頒發正式的“苗族鼓王”榮譽證書。至此,“鼓王”這一稱號形成了“文本”記錄,并具有官方色彩。

順著旅游開發的大潮,政府提倡挖掘民俗文化,因而將苗族文化尤其是苗族鼓舞作為一項重點開發項目,將鼓舞技藝精湛、并接受過毛主席接見的龍英棠和石順明先后封為新中國第一代和第二代“苗鼓王”,作為宣傳湘西苗族鼓舞的“活招牌”,兩位“鼓王”在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多次斬獲金牌。第一代猴兒鼓王石成業也在同一時間誕生。第三代苗鼓王龍菊蘭也因在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中奪得多枚獎牌而被承認為“鼓王”.之后,湘西州更是瞄準了鼓舞這塊市場,將比賽搬到了德夯景區舉行,這樣既能宣傳苗族鼓舞,也能吸引游客,創造收益。因此,在政府支持下,德夯旅游公司舉辦了三次相關的苗族鼓舞比賽,即2002年9月的“德夯苗鼓節”、2005年6月的“德夯·中國鼓文化節”、2013年11月的“吉首國際鼓文化節--鼓王爭霸賽”.這三次比賽分別誕生了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女子苗鼓王和第二代、第三代猴兒鼓王。在這之前,關于苗族鼓舞的比賽大大小小也不少,但不是完全單獨的將苗族鼓舞作為唯一的比賽項目來舉行。

如果說前三代“鼓王”的稱號是由國家或湘西州承認和授予的,苗族鼓舞比賽的舉辦則給予了更多人一個相對公平、開放的競爭平臺。比賽的舉辦就意味著參賽的門戶大開,只要想參加就可以報名,這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湘西苗族鼓舞愛好者的熱情,他們苦練技藝,希望得到“鼓王”稱號。因為“鼓王”的稱號意味著對鼓舞這項苗族藝術最高的肯定,也意味著對其個人對鼓舞再創造的認可。

3.2.2傳承人:歷代湘西苗族鼓王

作為一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鼓舞的生成、傳承、保存、創新都不是在封閉的框架內進行的,而是要面臨著政治、時代、制度、市場、文化等復雜語境的考驗,而文化遺產與語境的遭遇則是通過傳承人來實現。

據德夯的村民介紹,以前打鼓打的好的,他們會尊稱為“鼓王”,且為女性,但沒有政府承認。新中國成立后,受到政府承認的就只有六位女子苗鼓王和三位男子“猴兒鼓王”.女子苗鼓王,多指的是花鼓王。新中國第一代女子苗鼓王的鼓舞較為傳統,動作源于生產生活,被稱為“傳統鼓”,是“花鼓舞”的根基所在;第二代以及之后的幾位鼓王則在其基礎之上加入了舞蹈動作和競技技巧,被稱為“花鼓舞”.現如今,湘西苗族鼓舞多指的是“花鼓舞”,故筆者在此處只介紹女子苗鼓王。

(1)第一代女子苗鼓王:龍英棠

龍英棠,1928年生,是吉首市己略鄉人。在她小時候見過很多傳統苗族儀式,如“吃牛合鼓”(椎牛祭)上苗鼓手的表演,從小耳濡目染,迷上了跳鼓。慢慢的,跟鼓師父學,也自己琢磨,成為了當地數一數二的苗鼓手。喜愛苗鼓苗歌的她參加了當地的農村俱樂部,到各村寨演出,深受歡迎。1957年,龍英棠隨歌舞團遠赴北京,受到毛主席的親切接見,并為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進行了表演32.她還與毛主席合影留念,回來后受到村里人的一致贊賞,都圍著她問這問那。至此,她的鼓舞在全國都出了名,1958年,龍英棠被中南民族學院(即中南民族大學)藝術系聘為客座教授,教授苗鼓。龍英棠一生經歷坎坷,中年喪女,老年喪子,也曾因喪女之痛而放下鼓槌很多年,但在老年又回歸了苗族鼓舞的教學。2013年2月龍英棠病逝。很遺憾,筆者到湘西的時候她已經去世了,她的生平資料只能從文字記載和鄉民口述中得到。

龍英棠的鼓舞和之后的幾代鼓王有著較大的不同,她的苗族鼓舞遵照傳統,動作基本來源于生產生活,比較質樸,奠定了后代鼓王鼓舞動作的基礎。

(2)第二代女子苗鼓王:石順明

石順明,1949年生于湘西州吉首市己略鄉。小學畢業的時候考入了吉首戲劇學校,學了四年畢業,然后分配到市里文化館工作。筆者通過德夯的苗鼓演員得到了她的聯系方式,多次聯系之后,于2013年11月7日在石順明的家中進行了訪談。她說,“我們苗族人不隨便跟人學的,別人也不會隨便教,有‘放蠱婆',會害人的。我從小跟媽媽學鼓,(媽媽)沒什么動作,重復打······第一代鼓王她那個不好看,站在那里打,手動,過來甩一下,跟男的打的一樣,不好看。我不喜歡她的動作。女的就是要打女的動作,男的打男的動作。以前祭祀里打鼓啊,隨便打,想打什么動作就打什么動作,像椎牛祭就有打鼓,有唱苗歌,熱鬧,能把牛鬼趕跑······那時候沒什么鼓,但是我喜歡打,自己想動作、想鼓點?!保?0131107-F-G01)由此可見,第二代鼓王對鼓舞已有自己的理解,在她的知識體系下,鼓點可以再創造,而戲劇與傳統鼓舞也可以進行融合,呈現更好的表演形態。

石順明說,“我跟第一代鼓王可是不一樣的,我是全國的鼓王呢?!保?0131107-F-G01)說時滿臉的自豪。這個“全國苗族鼓王”的稱號來自于國家體育委員會,是由于其在1986年的比賽中取得冠軍的佳績。此后,石順明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公眾眼中的鼓王,并在龍英棠之后,成為第二代女子苗鼓王33.2006年,石順明順理成章成為湘西苗族鼓舞的國家級傳承人之一。

如今已年近花甲的她依然奮戰在鼓舞傳承和推廣的第一線,大大小小的鼓舞比賽、表演,都有她的身影,還在吉首創辦了第一個鼓舞傳習所,親自教學?!拔椰F在這里(傳習所)教很多學生,都是口傳,沒有寫譜的,我們前面教,他們后面學,有小學生也有大人,有很多胖的人來這里學,說能減肥,呵呵。這個跳一個星期真的會減肥的,以前有一個人好胖好胖,學了以后瘦了很多。我自己三個孩子都會打鼓,女兒也是比賽的冠軍,她跟我一起管這個(傳習所)。最近民俗事 務 委 員 會 叫 我 把 傳 統 的 動 作 編 出 來 , 他 們 經 常 要 我 去 開 會 .”(20131107-F-G01)

在找石順明老師做訪談的時候,她非常熱情的招呼筆者進她家,倒水、寒暄,帶我參觀她的培訓班,給筆者介紹她參加的活動和比賽,非常健談。在訪談過程中說到激動處還會說起苗語,然后再翻譯一次。見筆者不明白她說的話,還會手舞足蹈的進行演示,精氣神特別好。她的傳習所就在家門前,本來是一個露天的場所,但后來因為鼓聲實在太響,鄰居有意見,所以簡易的搭了一個蓬頂。不到50平米的場所,擺了10面苗鼓,還擺滿了她自己參加鼓舞比賽和活動的照片,石順明老師已經教了近千名學生。她的花鼓加入了很多舞蹈動作,如圓場步、梭步,還加入了鷂子翻身等京劇動作,可以說以石順明為代表,從她開始湘西苗族花鼓舞在龍英堂一輩的“傳統鼓”上變得更加柔美細膩。她說,“我從小就喜歡干這行,好喜歡上臺,喜歡大舞臺,上了舞臺就什么煩惱都沒有了,(在舞臺上)你要笑,不笑不好看,人家就不喜歡你的表演。當演員,搞文藝好幸福的。雖然醫生說我不能再跳鼓了,再跳腰就要斷了,但是我還是想要打,想要跳。這是我一輩子的事情?!保?0131107-F-G01)

(3)第三代女子苗鼓王:龍菊蘭

龍菊蘭,生于1975年,是湘西德夯村人,在她小學沒有讀完的時候,父母就讓其輟學回家務農。1986年,實行了旅游開發的德夯村決定雇用若干苗族村民擔任招待員和表演工作者。于是11歲的龍菊蘭開始在德夯旅游公司上班。那時候,由政府牽頭在各個村落搜集苗鼓打法的文藝工作者總是在德夯苗寨出入,他們在那里搜集苗歌,探究民俗,整理苗鼓的各種打法……龍菊蘭把這些都看在眼里,她主動跟他們學跳鼓和表演,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加上本身的悟性,她逐漸掌握了嫻熟的技巧。

1994年,龍菊蘭在湖南省第三屆少數民族運動會上拔得頭籌,之后,又分獲四、五兩屆的全國第二名、第一名的佳績。1995年,龍菊蘭先后將苗鼓帶到了中國旅游產品展覽會和上海桂花藝術節,成功推動了苗鼓的影響。后來,龍菊蘭還將苗鼓推廣到新加坡,成為使苗鼓走向世界舞臺的第一人,《新加坡日報》詳細記錄了這一賽事,描述了龍菊蘭的精彩表現?;貒?,龍菊蘭被評為第三代湘西苗族鼓舞鼓王,后遠嫁上海。

(4)第四代女子苗鼓王:龍菊獻

龍菊獻,1976年生,湘西德夯村人,是第三代女子苗鼓王的妹妹。2002年,在“德夯苗鼓節”比賽中,龍菊獻一舉奪魁,成為第四代女子苗鼓王?,F在她在德夯旅游公司工作,公司為她設立了“鼓王”這一崗位,待遇與公司里的一級演員差不多,也許就“多幾百塊補貼吧”.她的父母和弟弟在德夯經營一家苗族飾品店,店門前還立有一塊石碑,碑上刻著兩只鳳凰,意指他家出了兩代苗鼓王。這塊石碑已經成為了德夯的一個旅游景點,很多游客都會慕名前來,在那里拍照留念,也為她家招攬了不少生意。

訪談在德夯的表演場進行,坐在表演場的觀眾席上,龍菊獻難得的一臉輕松。她說,因為家里窮,龍菊獻16歲就到長沙民俗園打工,在那里學會了跳舞的基本功,17歲回來村里,在矮寨學理發,后來聽說德夯公司這里招人,就過來這里上班。從小看別人打鼓覺得好玩、好看,就想學,拿著兩根木棍到處敲。當時公司里有幾位苗鼓老師,也跟石順明學過一點,“她(石順明)來公司工作兩三年,我就跟他們(公司同事)一起學”.(20131013-F-G02)

從小龍菊獻跟姐姐感情很好,姐姐對她的影響很大。但是她對鼓舞有自己的理解,認為自己和其他人(包括姐姐)都不一樣,而這正是她的鼓舞特色所在?!八埦仗m)打得好,我想像她一樣去表演,走出去……我跟她們前面三代鼓王還是不太一樣的,他們是?。ㄖ?、市)里封的,我是比賽比出來的。動作也不太一樣,每個人有自己的一套。一代鼓王是最傳統的動作,二代鼓王有加入舞蹈動作,我覺得加入了舞蹈動作更好看,動作要遵照傳統,那些紡紗、播種、豐收等動作都要有的……我就喜歡這個,喜歡跳鼓,我會跳到自己跳不動了為止?!保?0131013-F-G02)

公司里的年輕演員稱呼她為“菊獻姐”,每天她和普通演員一樣,壓腿練功,上臺表演。除去了節假日晚上篝火晚會她的一段“鼓王獻技”,平時基本與普通演員無異,她自己都說“我就是個普通演員”.第一次找她做訪談的時候是國慶黃金周,她拒絕了筆者,也許是不熟,也或者是“十一”黃金周表演太累了。但每次當我在表演場附近轉悠,找別的人聊天的時候,她都會對我微微一笑,打聲招呼。終于第二次找她,她答應了筆者的訪談。訪談中,她的話都比較質樸,很謙虛。

(5)第五代女子苗鼓王:黃娟

黃娟,是湘西矮寨鎮大興村人。目前也在德夯旅游公司工作。找黃娟做訪談經歷了兩次碰壁,第一次她推脫說忙,沒有答應筆者的訪談;第二次見到她,希望向她請教一些關于苗鼓的知識以及她與苗鼓的故事。在向她說明來意后,她說她不是“鼓王”,只是這家公司的工作人員,她有工作要做,要接待游客。筆者在德夯的田野調查期間,經常能看到她在公司計調室電腦前,聽著歌,身材發福,不太愿意接受訪談。

后來了解到,黃娟是大專文憑,在公司里算是“高材生”,她口齒伶俐,講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英語,很受公司重視。2005年,在“德夯·中國鼓文化節”比賽中,奪得了“鼓王”稱號。不過黃娟成為鼓王一方面是因為她的鼓舞技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她學歷高。苗寨里的人曾對筆者表示,“其實那一年得鼓王應該是楊欣,楊欣的動作比黃娟難多了,也好看,但因為她(黃娟)學歷高,所以最后的加賽,黃娟成了鼓王?!保?0131112-F-D05)前幾代鼓王的教育水平都不高,而從這個時候開始,政府開始考慮到知識對于苗鼓推廣和傳承的作用。這一設想也確實在實踐中帶來了很大的益處。在苗鼓的對外演出工作中黃娟做出很大的貢獻,接洽、談判、接待專家學者等,都有她的身影。

(6)第六代女子苗鼓王:楊欣

楊欣,1984年生。有一個四歲的女兒,丈夫也在德夯旅游公司上班。楊欣參加過2002年、2005年和2013年三次鼓舞比賽,前兩次都與鼓王之位失之交臂,終于在2013年拿到了鼓王。這一年的鼓王爭霸賽上,她的表演很精彩,贏得陣陣掌聲和喝彩。當天,她一襲粉紅色的苗族姑娘服裝,在苗鼓前翻飛、跳躍,連續十幾個的轉身擊鼓,劈叉、下腰擊鼓,鼓點清晰有力,時而沉靜,時而激昂,柔美中不失力度,“鼓王”稱號實至名歸。拿到鼓王那一刻她激動得哭了。確實不容易,有誰能像她那樣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十年磨一劍,最終捧得桂冠。

與楊欣的結識頗為有趣。那天,筆者準備去德夯公司的辦公樓咨詢一些有關鼓文化節的問題,結果等了好久都沒有等到該公司負責人。于是決定下樓碰碰運氣,看能不能找到別人了解情況。正巧一位苗族姑娘在樓下吃飯,筆者認出來她是公司的演員。已經下午一點多了,她正吃著打包的盒飯。于是問她,怎么這會兒才吃飯?這姑娘倒挺淳樸,回答說,“我只是想吃外面的菜,就跟他們(辦公樓的同事)要了一份,飯早吃過了?!保?0131109-F-G05)覺得這姑娘很有趣,于是與她閑聊起來。她說她準備和她的朋友一起去山上采菌子(蘑菇),心想這人暫時也等不到,要不就跟他們去體驗一回苗家生活?于是筆者大著膽子問她可不可以跟她一起去?姑娘很大方,“可以呀!我跟我欣姐說去”.(20131109-F-G05)后來在采蘑菇途中筆者才知道原來這位欣姐,就是新晉鼓王楊欣,而那位姑娘也不簡單,今年的鼓文化節比賽,她比賽當天剛好滿18歲,并且拿了三等獎。

采蘑菇的路上,筆者向楊欣詢問苗鼓動作,直說看不太明白那些動作哪個是播種、哪個是插秧,她在路邊就演示起來。一路上歡歌笑語,楊欣唱了兩句苗歌高腔,自己倒不好意思了。熟絡了以后,楊欣親切地喊我“小鄧”,路上碰見熟人打聽筆者是誰,她大方的回答,“這是我朋友?!弊尮P者頗為感動。

后來,楊欣還邀請筆者去他們家做客。這個她稱之為家的地方,其實是公司給安排的員工宿舍,原來還是鼓文化博物館,改造以后也就20平米不到。一家三口睡一張床,鼓王證書就擺在床邊,問她鼓槌在哪兒,她一臉嚴肅地說“那個要好好收著,要傳下去的,我只是保管一下”.(20131109-F-G03)她說,住這里“方便上班,一家人都在,也就夠了?!保?0131109-F-G03)在宿舍,她買菜、洗菜、做飯,儼然一個農家婦女的形象。洗菜的時候,筆者看到她的手,很粗糙,手掌上也有很多繭。閑談中問她,練功辛苦嗎?她說,“辛苦,也不辛苦,習慣了。你看我這一腿的疤,都是練鼓練出來的?!保?0131109-F-G03)一看,大大小小的傷疤、淤青有好幾處,看了著實感覺到成為鼓王的不易。

她的女兒非??蓯?、乖巧。問她知道媽媽是鼓王嗎?她說知道。知道鼓王是什么意思嗎?她回答,“就是媽媽是打鼓打得最厲害的”,說著還豎起了大拇指。吃飯的時候,楊欣很熱情的給我夾菜,讓我多吃,期間很多同事過來嘗新摘的蘑菇,一進門就喊“欣姐、欣姐,我要吃蘑菇”.楊欣都熱情的招呼他們進門,他們倒也不客氣,端著碗筷就都擠進她宿舍了,一邊吃一邊談天說地,氣氛很是融洽。臨別前,楊欣還答應教筆者一段鼓舞,讓我更加生動地理解湘西苗族鼓舞。

從第一代鼓王到第六代鼓王,每一位鼓王都有不同的生命經歷,不同的知識構成。第一代鼓王出生于30年代的傳統農村社會,鼓舞元素來源于生活,因而奠定了傳統的湘西苗族鼓舞的基礎;第二代鼓王石順明,受過一定的教育,學習過京劇,因而,她的鼓舞呈現出京劇的特點,同時石順明作為承上啟下的一代鼓王,在旅游開發的背景下,對鼓舞進行了匯編,使鼓舞變得更加系統。石順明目前依然在吉首經營著一家鼓舞傳習所,教授各地的學徒,以開放包容的態度去傳承鼓舞。從第三代鼓王開始,鼓王的經歷愈加豐富,他們在不斷的沖擊和學習中對鼓舞進行創新,以適應游客的需求。表演、比賽加上鼓王自身對鼓舞的理解,使得鼓舞更加豐富。這幾位鼓王,除了第三代鼓王遠嫁上海之外,其余的都仍然在鼓舞表演和傳承的第一線。

3.2.3鼓王表演特點解析

(1)傳統與創新的結合

湘西苗族鼓舞在動作編排上遵循傳統,同時也允許表演者的創新。從幾代鼓王的個人鼓舞表演上看,每一位鼓王的動作都有所區別。播種插秧、美女梳妝等這些動作都有,但在技巧上,每一位表演者都不太一樣。第二代鼓王石順明告訴筆者,她覺得第一代鼓王的動作太死板,“跟男人一樣,不動,不好看”、“女子要柔美”(20131107-F-G01),但“傳統動作不能丟”.(20131107-F-G01)石順明的鼓舞結合了京劇,在亮相動作上干脆利落,劈叉、下腰等舞蹈元素都被其編進鼓舞?!昂飪汗耐酢迸碛⑸鷦t表示,傳統的東西是根基,要保留,但不創新人們不喜歡看,“重復的東西沒有人愛看,會看膩的”(20131015-M-G09)。

(2)以“難”為美。

在2013鼓王選拔賽的評分標準中明確表示,鼓舞編排必須“具有一定的難度系數”.在比賽中,選手們高空跳躍、下腰擊鼓、劈叉、連轉十幾個圈的動作不在少數。第六代女子苗鼓王楊欣就是以她高難度的動作贏得了鼓王的桂冠,觀看 比 賽 的 人 表 示 “她 那 個 動 作 好 看 啊 , 太 難 了 , 沒 幾 個 人 能 做 到 .”(20131108-F-D03)筆者居住的旅館老板娘也覺得楊欣早就應該拿鼓王了,她的動作是最難的,別人比不上。

(3)以“力”為美

苗族人民歷來好武,崇尚力。一方面現在的湘西苗族鼓舞要體現女子的柔美,但在鼓點上必須清晰,剛勁有力。如“武術鼓”男女都打,結合拳術,展現苗族人民積極向上的風貌。在鼓王爭霸賽中,也有女鼓手跳“武術鼓”,動作瀟灑,英姿颯爽,博得陣陣掌聲,并奪得了第三名。而另一位女鼓手,據德夯旅游公司的苗鼓老師介紹“動作非常柔美,編排也很好,但是打鼓點太輕,力量太弱,導致鼓點不清晰”(20131108-M-G04),最后與前幾名失之交臂。

3.2.4現代苗鼓表演模式、分類與特點

(1)現代苗鼓表演模式

擊鼓時,手拿鼓槌末端,用鼓棒頂端擊打鼓面。擊打鼓面手法有多種,如:反腕、橫擊、豎打、斜砍、上提等。無論哪種擊法,鼓棒頂端與鼓面所成夾角一般為30°-45°之間,低于30°擊打鼓面容易受傷,且鼓聲不清脆悅耳,大于45°擊鼓,則不易擊到鼓面,鼓槌頂端往往是擦著鼓面而過,鼓聲弱小無力。擊鼓時,手肘要放松,用手腕抖動擊打鼓面。

湘西苗族鼓舞是把鼓橫放在鼓架上,兩邊露出鼓面,人站在鼓面前,一手擊鼓,一手做各種舞蹈動作,雙腳隨著鼓點節奏變換步伐,時而跳躍,時而翻轉。一般情況下,人與鼓的距離是根據擊鼓者的單手臂展開長度確定的。距離太近,容易擊傷雙手,雙腳施展不開,動作受到拘束,距離太遠,則不易擊到鼓面,造成光舞不擊鼓的不良效果,即鼓點不清晰。表演中,一般人體站在鼓面兩側的任意一側,雙腳與鼓成45°角姿勢,把鼓面讓出一半來,即為亮相,是擊鼓較常使用的角度,也有站在鼓面的正面擊打的姿勢,這種動作多為背面朝向觀眾,觀賞效果不佳。(見附錄 4:圖 15)

(2)現代湘西苗族鼓舞類別

現代的湘西苗族鼓舞在生活化的語境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呈現出豐富的表演形式,主要有《猴兒鼓舞》、《花鼓舞》、《男子鼓舞》、《女子鼓舞》以及《團圓鼓舞》。筆者在德夯調查期間,幾乎每天都能近距離觀賞到這幾種鼓舞?!杜庸奈琛凡椒レ`活,柔美多情;《男子鼓舞》剛勁有力,豪放霸氣;游客一來,鼓舞表演者們就會跳起《花鼓舞》,溫婉多情;第二代猴兒鼓鼓王彭英生的《猴兒鼓舞》靈巧多變,非常有趣;鼓文化節期間,作為開幕式表演的《團圓鼓舞》鼓聲震天,異常壯觀,吸引了眾多目光。

(3)現代湘西苗族鼓舞表演特點

湘西苗族鼓舞有兩大特點:一是邊跳邊鼓,即一邊打鼓一邊跳舞;二是“邊鼓”,即除去舞者之外,還有一人敲邊鼓作為伴奏,“邊”即鼓身?!睹缱骞奈桧椖拷榻B》上記錄:湘西苗族鼓舞的舞蹈動作“特點是:打鼓起舞,節奏明快,動作舒展大方,雙手交替擊鼓,兩腳輪換跳躍,全身不停扭擺?!?br>
為了更直接地了解鼓舞,我向楊欣討教幾個《團圓鼓舞》動作。在我學會了鼓點之后,她給我演示了一段“右插秧”的動作:第一步,右手擊鼓點,鼓點為“咚咚 咚”,伴隨著左腳屈膝提起,大腿與身體呈 90°,腳尖自然下垂,隨后右腳往后輕跳一小步,左腳自然向右腳外側呈交叉狀踏下。同時,左手按順時針方向經胸前劃弧下擺,收至右腰側,眼隨左手而走。確實感覺像是插秧的農婦的動作。第二步,右手擊鼓,鼓點為“咚咚 咚”,伴隨鼓點右腳屈膝提起,大腿與身體呈 90°,腳尖自然下垂,同時左腳往后輕跳一小步,后右腳自然向左腳外側交叉狀踏下。隨腳的跳動,左手按逆時針方向劃弧收至左大腿外側。眼隨左手而走。之后的幾個步驟雖然和前兩個步驟相似,但在腳步和手臂的伸展方向上都有很多區別。

楊欣告訴我,湘西苗族鼓舞要跳的好看,一要鼓點清晰,打的有力,要有精神,眼神要能和觀眾交流,眼隨手動;但最重要的還是不能背棄生活傳統,畢竟鼓舞是根植于村落生活的。對我來說,鼓點容易,但配上動作就覺得反應不過來了。腳步是梭步,腳不離地,輕輕拖動,步子很小,對于我這種個子比較高的女孩來說,別扭得很,腳步一邁大,手就夠不到鼓了;手上動作很輕柔,要體現女性的柔美靈巧,一只手打鼓,另一只手做動作,也可以兩只手同時打鼓,絕不能只舞不鼓或只鼓不舞。大約過了一個小時,我學得還是別別扭扭,要么鼓點不清晰,要么動作不到位,為了不打擾楊欣休息,只好作罷。

此次經歷,筆者深刻的感受到湘西苗族鼓舞的魅力,也漸漸發現只懂得鼓舞動作,而不知道苗族生活環境和歷史根本不能真正了解湘西苗族鼓舞的精髓,這也正是為何湘西苗族鼓舞只能由真正生活在其中的人們來傳承的原因所在?;诖舜斡H身經歷以及長時間的觀察和交流,筆者發現湘西苗族鼓舞在藝術風格上有其鮮明的特點。

首先,湘西苗族鼓舞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舞蹈,要求邊鼓邊舞,舞蹈和鼓點要協調統一。湘西苗族鼓舞來自于苗民的生活,鼓樂中的節奏還原了苗族人的生活畫面,展現著他們的生活,表達了他們的心理需求。鼓點是“音”,舞蹈是“像”,“音”和“像”共同展示著苗民的生活,二者協調統一才能達到最好的表達效果。

其次,湘西苗族鼓舞體現了苗族人民的觀念和情感。湘西苗族鼓舞在最初主要是用來祭祀的,在這種場景下,鼓舞中蘊含了人們消災祈福的寄托;但凡喜事、節日慶典,湘西苗族鼓舞都是他們必不可少的慶賀方式;在休閑生活中,鼓舞是人們表達舒適愉悅的手段;舞蹈動作和技巧的加入,又體現了苗民對美的觀念的轉變。

最后,湘西苗族鼓舞在結構上具有能動性。湘西苗族鼓舞在節奏上快慢緩急可變;表演者可以根據場景和情境的變化在動作上進行增減和改變;與傳統動作相比,現代的湘西苗族鼓舞又更加標準化和系統化,同時也更加精致,在難度上也增加了不少。也正是因為它的這種結構能動性使之更具藝術性。傳統的湘西苗族鼓舞由苗民在生活中自由創作,想到什么跳什么,鼓點、動作都很自由,動作原始,但也比較粗糙。事實上,搬上舞臺的湘西苗族鼓舞不再是單純的民眾娛樂形式,由于表演者和編排者對它的再加工,使之更加精致化和富有表演性,從而成為了一種藝術。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