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社會論文 > > 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志背景
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志背景
>2023-03-07 09:00:00

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非物質文化遺產本真性保護和傳承探究
【第一章】如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導論
【第二章】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志背景
【3.1 3.2】鼓王選拔賽與鼓王及其表演
【3.3】現代湘西苗族鼓舞
【第四章】湘西苗族鼓舞的本真性傳承保護現狀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非遺本真性傳承與保護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湘西苗族鼓舞的民族志背景

2.1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

2.1.1苗族與苗鼓

今日的苗族在我國主要散居于西南諸省,但在苗族的起源上,學者有不同見解。丁文江、英國學者克拉克、法國學者薩維那等人在苗族的起源和遷徙上做了不同的論述15.歷史上的苗族人民歷經多次遷徙,也遭多次鎮壓。苗族身份的形成過程不斷地貫穿著國家權力、主流社會的多重作用,而苗族在歷史上為了擺脫多難的命運,也積極吸收主流文化,向處于強勢的民族文化靠攏16.

國家不僅參與了苗族的構建,也強烈地影響了苗族內部象征物--苗鼓的認定。苗族人民在反抗外敵入侵和朝廷壓迫的的斗爭中,需要強大的凝聚力,通過鼓聲,他們可以跨越山川和叢林地傳遞信息,也能在抗擊外敵時,鼓舞士氣,激發斗志。苗人的鼓聲和他們的心跳緊緊聯系在一起,苗鼓伴隨著苗族的發展,見證了苗族的興衰17.苗民遷徙到閉塞之地,條件落后,在無法解釋瘟疫和災禍的時候,他們只能借助苗鼓求助神靈,期望消災祈福,綿延子孫;而在戰爭中,苗鼓凝聚的是他們團結一致的心。不論是作為祭祀器具還是戰爭號角,苗鼓都被塑造成苗族的象征,代表著苗族人民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不息的精神。

在湘西地區,苗鼓被苗族人看作是一種神圣的器具,湘西苗族鼓舞深深扎根于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經濟生產中,展現了他們虔誠的信仰和對古老文化的尊重,不斷響起的鼓聲、飄舞的彩帶,彰顯著他們不斷拼搏、發憤圖強的精神,折射出他們勤勞勇敢的品質18.每一種舞蹈或激情飛揚,或溫婉深情,都凝聚和吸納著湘西苗族人民的民族熱情。

2.1.2湘西苗族鼓舞的起源與流變

作為人類最早發明并使用的打擊樂器,“鼓”廣泛存在于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中間,其起源悠久且分布廣泛,云、貴、川、湘、桂一帶的佤、侗、彝、瑤、壯、傣、水、布依等族都使用由不同材質制成,帶有本民族特色的鼓,及伴隨擊鼓而形成的舞蹈動作。

明清時期史料顯示,苗鼓多出現在“椎牛祭祖”的祭祀場合,而且將擊鼓起舞的形式固定下來,清人嚴如煜編纂的《苗防備覽·風俗考》中“跳鼓藏”條載,“(苗)刳長木空其中,冒皮其端以為鼓。使婦人之美者跳而擊之,擇男女善歌者,皆衣優伶五彩衣,或披紅氈,戴折角巾,剪無色紙兩條垂于背,男左女右旋繞而歌,迭相和唱,舉手頓足,疾徐應節”,清康熙年間《紅苗歸流圖》中的《農畢鼓臟圖》之志記載:“苗人于農畢冬月跳鼓臟以祀神,先期設棚于寨外平坦處,預告親友,至日,鄰苗男婦老幼鼓吹而來……抵暮,主人率男婦擊金伐鼓,群主棚下,設位奏樂以迎神?!笨梢?,當時的鼓舞與民間祭祀活動緊密聯系,鼓被賦予了神圣性,而舞的目的是為了迎神娛神。

民國時期,政府認為“椎牛祭”是淫祀,履出告示禁止,因而“跳鼓臟一類的鼓舞,已不常舉行”19,也正是該時期,鼓舞逐漸從與祭祀并行的娛神活動中獨立出來,成為日常節慶中的娛人活動。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有持續不斷的“年鼓”表演,而逢農歷“三月三”、“四月八”、“端午節”、“六月六”、“七月七”等歲節時慶,各村寨擅長苗鼓的鼓手就匯集在一起,村寨前后的宅場、平壩、場院就成為切磋技藝,供人娛樂游藝的場地,苗鼓的神秘感和儀式化傾向越加淡化,逐漸與苗族的生活融為一體,鼓舞合一,苗語“保農”(音譯),即邊跳邊鼓的意思。

建國初,鼓舞作為湘西苗族本土藝術的精華,多次作為民族文化優秀代表入選全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作為比賽項目參加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苗鼓手、本地知識分子、文化精英參與到對鼓舞形式、套路的編排改造中,實現對苗鼓知識的“再生產”,所謂“去粗取精”.人們將敬神、驅鬼、祭祖等內容和意涵全部刪除,突出并加入模仿生產勞動的內容,使其成為國家構建民族政治身份框架下,地方呈現現代民族符號的重要標志,并按照參加少數民族運動會比賽的項目形式確定下“花鼓舞”、“猴兒鼓舞”、“團圓鼓舞”三大種類,按照參賽人數,再分為“花鼓舞·女子單人鼓舞”、“花鼓舞·女子雙人鼓舞”、“花鼓舞·男子雙人鼓舞”、“花鼓舞·男女雙人鼓舞”、“花鼓舞·四面鼓舞”等,其中“四面鼓舞”形式創新于1986年,當時在新疆烏魯木齊舉行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比賽前,國家民委和國家體委會專家建議將雙面苗鼓改變為具有四個鼓面的特制鼓,既可以豐富演出形式和內容,加大比賽難度,又滿足觀眾視覺效果。
湘西苗族鼓舞動作來源于生活,各種類別的鼓舞源自于生產生活動作,比如慶賀豐收的“采茶舞”、“插花舞”、“播種插秧”,節慶迎賓的“迎賓鼓”、慶賀年節的“年鼓”等。這些鼓舞類別主要用于表達民眾的喜悅之情。

旅游開發后的湘西,抓住市場對于民族文化的需求,將苗族鼓舞作為一個品牌搬上舞臺、推向市場,這就使苗族鼓舞成為一種可以表演的商品,呈現給消費大眾。苗族鼓舞從傳統的民間藝術轉變為可供他人觀賞的文化產品,誕生了一批優秀的苗鼓藝人,也消除了其固有的神圣性和私隱性,從而拉近了與大眾的距離。

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將苗族鼓舞納入比賽范疇,使苗族鼓舞具有了競技性。為了創立“天下鼓鄉”的品牌,吉首市政府、德夯旅游公司辦起了鼓舞比賽,參與比賽的人數眾多,既加深了湘西苗族鼓舞競技的性質,也使各地的苗族鼓舞得到交流,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2.2湘西苗族鼓舞的功能演變及分布

2.2.1湘西苗族鼓舞的功能及其演變

(1)祭祀通神

苗鼓在古代主要用于祭祀通神,作為一種祭祀的器具而存在,這在前面的起源中已有介紹。祭祀通神的苗族鼓舞多存在于苗族的宗教儀式和民俗節慶活動中,以椎牛祭為例,清康熙年間,《農畢鼓臟圖》記載:“苗人于農畢冬月跳鼓臟以祀神,先期設棚于寨外平坦處,預告親友,至日,鄰苗男婦老幼鼓吹而來……抵暮,主人率男婦擊金伐鼓,群主棚下,設位奏樂以迎神?!薄疤呐K”即椎牛祭,“擊金伐鼓”即跳鼓。椎牛祭是苗族最大的祭典,是以前湘西苗族人民為了消災解難、求子祈福而舉行的活動,一直到解放前“椎牛祭”在德夯依然盛行。在“椎牛祭祖”的儀式上,親戚朋友、鄰里鄉親聚集在一起,通宵達旦地唱歌擊鼓,進行一系列的鼓舞表演,既“娛神”又“娛人”20.

現在,在湘西苗族很少能看到完全宗教意義上的苗鼓儀式,椎牛祭更是可遇不可求。建國后,社科院曾經記錄了“椎牛祭”,現“椎牛祭”已被列為非遺名錄。

(2)慶祝娛樂

湘西苗族鼓舞動作來源于生活,各種類別的鼓舞源自于生產生活動作,比如慶賀豐收的“采茶舞”、“插花舞”、“播種插秧”,節慶迎賓的“迎賓鼓”、慶賀年節的“年鼓”等。這些鼓舞類別主要用于婚禮儀式、宴請賓客、豐收慶賀等民俗活動,以表達民眾的喜悅之情。

(3)表演競技

旅游開發后的湘西,抓住市場對于民族文化的需求,當地精英和政府發現苗族鼓舞節奏明快,舞姿颯爽,具有很好的觀賞性,易于被人接受和喜愛,從而對其進行了改造利用,將苗族鼓舞作為一個品牌搬上舞臺、推向市場,呈現給消費大眾。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將苗族鼓舞納入比賽范疇,使苗族鼓舞具有了競技性也逐漸定式化。為了創立“天下鼓鄉”的品牌,吉首的德夯旅游公司辦起了鼓舞比賽,參與比賽的人眾多,既加深了湘西苗族鼓舞競技的性質,也使各地的苗族鼓舞得到交流,同時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2.2.2湘西苗族鼓舞的分布

苗鼓及鼓舞主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內的吉首市、鳳凰縣、瀘溪縣、保靖縣、花垣縣、古丈縣一帶。根據資料顯示,吉首市、保靖縣、花垣縣及鳳凰縣臘爾山、禾庫、兩林、山江、大田和勾良等地區盛行的是“花鼓舞”;古丈等縣區以集體性舞蹈“團圓鼓舞”、“跳年鼓舞”為主;保靖、花垣、鳳凰地區則盛行“猴兒鼓舞”21.位于吉首市內的德夯苗寨,盛行的是“花鼓舞”,以其精致化聞名。(湘西苗族鼓舞分布情況見附錄4:圖 1)

2.3德夯的湘西苗族鼓舞

2.3.1德夯的基本情況與歷史變遷

(1)德夯的基本情況

“德夯”為苗語,苗語發音為“dei hang”,意為美麗的峽谷。從武漢乘坐火車到長沙,再從長沙坐火車到吉首,下了車就看到了“吉首--德夯”的農村公交,苗家人一見到游客打扮的人就會上前來詢問:“是不是到德夯的?是不是到德夯的?德夯的德夯的?”經過約45分鐘的車程到達了目的地--德夯。沿途山深草長,霧氣圍繞,山路蜿蜒曲折。一路上經過了三四個苗寨,多依山傍水而建,聚居,吊腳樓和現代樓房都有。這些村寨之間相距都不遠,腳程半小時左右都能到達。以前還沒有公路和汽車時,苗民們都背上背簍,跋山涉水,在各個村寨之間穿梭來回。

吉首市到德夯苗寨的農村公交最后一站就是德夯苗寨,沿路都是高聳的喀斯特地貌山林,郁郁蔥蔥的樹林,流淌的干凈的小溪,連成片的吊腳樓,苗寨就在這山谷中。苗寨的正中間是一條主街,兩邊布滿了商鋪,有餐館、家庭旅館、小賣部、旅游紀念品店、照相館、民族服裝店等,基本上家家戶戶都靠著小生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德夯苗寨位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西部,隸屬矮寨鎮,距市區約24公里,面積580平方公里。德夯苗寨地處云貴邊緣與武陵大峽谷中段,地勢由西北向東南走低,其間山巒聳立,怪石崚峋,犬牙交錯,樹木茂盛,形成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亦因此成為寶貴的旅游資源。德夯的地理坐標為東經109°30′-110°04′、北緯28°08′-28°29′,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約為16℃-18℃。最冷平均氣溫3.1℃-6.9℃,最熱平均氣溫26.1℃-29.1℃,年降雨量1440.5毫米,春季多暴雨22.

1982年,該村有86戶,436人23.據該村村支部書記介紹,該村1958年是一個公社,屬于矮寨鎮管理,后來變成了德夯大隊,真正確定為一個獨立村落是在1984年4月。目前,該村有144戶,562人,主要的姓氏為石、龍、施等。村內通行的語言是苗語,屬于湘西方言的東部土語,與吉首話有一些不同,作為外來人,筆者來往于吉首市和德夯苗寨之間,深刻地感覺到吉首話更接近于普通話一些,德夯的苗語稍微有些難懂,但他們互相之間溝通并無障礙,且德夯人基本都會說吉首話24.旅游開發前,德夯一直是一個以農耕為主的村落,村民背著背簍穿行于高山流水之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德夯苗寨居民信仰鬼神,崇拜自然,敬畏祖先,但在村民的家中從未看見神龕或者祖先牌位。以前的祭祀活動很多,且由苗法師執行,主要儀式有“接龍”、“椎?!?、“跳香會”等等。由于科技和經濟的發展,現在這種祭祀活動已經越來越少了。但他們依然信仰鬼神,也依然存在苗法師、仙娘這種“神職”,大型節日如“四月八”,總不能缺少法師的身影。在與村民的接觸過程中,時常能感覺到他們對自然鬼神的敬畏,比如“捉鬼”、“雷公”的故事,他們仍然在講述著。另外,德夯居民也信仰雷神,這與漢族的信仰倒有些相似。在德夯苗寨有一個“雷公洞”,過年的時候,每家每戶都會去“雷公洞”祈福。石開旺是德夯苗寨的一名苗法師,他告訴筆者,即使是到了現在,村民遇到了小孩生病久病不起,尋醫問藥卻找不到原因,就會求助于他,讓他施法驅鬼。一些經濟更為落后的村寨甚至在人一生病就求助于法師,讓其驅鬼醫病。

20世紀80年代,德夯苗寨及苗族鼓舞逐漸進入世人眼簾,吸引著很多外來者的目光。湖南省政府于1991年成立了德夯風景旅游區,并于2005年將該旅游區申報為國家級風景區,該旅游區由峒河景區、德夯景區和小龍景區三部分組成,總面積達108平方公里25.德夯風景區的招牌景點就是德夯村,在秀美風景的陪襯下,德夯村主要以民族風情為賣點,是整個德夯民族旅游的核心。2013年,筆者進入德夯苗寨時門票全價為100元,學生半價。

(2)德夯的歷史變遷

在清朝康熙、雍正以前,德夯苗寨所屬地區一直處在政令教化不達的狀態,窮困閉塞26.直到1987年,德夯一直是一個非常貧窮的村落,甚至是吉首市最貧困的村落之一。村里的老人說,那時候村里的姑娘可以嫁出去,外面的姑娘卻不愿意嫁進來,都說“德夯太窮了”,因此造成了很多男性三、四十歲依然打光棍。但在80年代,由于當地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很多學生到那里寫生,那些學生接受當地村民幫助或者贈與的時候會支付金錢,一開始當地人還不習慣,但慢慢的知道了原來自己的東西是具有價值的,是可消費的。當時村里的村民施云生27發現了這一點,他找來鎮領導建議實行旅游。他說“85 年我把鎮政府的領導叫到我家里,說這里有好多人學生啊來來往往,那時候相機少,他們來畫畫。很多學生過來都說這個地方好,漂亮,風景好,他們要吃東西、買東西,都會付錢。我就想我們可以借這個搞一下旅游,這樣村里生活水平就好了。當時就是很簡單的想法?!保?0131007-M-M01)個人的力量也許是薄弱的,但潛移默化中,寫生的學生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確實對德夯村民造成了一定影響,逐漸的村民有了這樣一種意識:原來我們這里有景色和民族特色可以吸引外地人過來旅游。這為后來的旅游開發奠定了基礎。

1986年,政府各機關開始在德夯實行旅游開發政策,政府不僅直接組織人員對德夯景區進行管理,還組織了一系列的活動,來提高德夯的影響力,而用于開發的資金都來自于政府的財政收入28.1987年1月1日,德夯風景區正式對外開放,吉首市政府在之后的兩年里向景區投資了7.85萬元的建設資金。1991年,湖南省政府將德夯景區設立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5年,在政府的努力下,德夯景區成為國家重點風景區29.實行旅游開發政策之前,德夯苗寨人均收入不足30元。而實行這一政策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了較大的轉變,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2013年1-9月,德夯景區共售票45.38萬張,門票收入2726.92萬元,旅游收入7460.82萬元,分別增長167.58%、198.65%和206.12%,實現了質的飛躍30.

市場經濟背景下,德夯的旅游開發自然離不開對經濟利益的追求,政府、市場和資本的作用始終存在其中。然而,旅游開發也為湘西苗族鼓舞展開了一個更廣大的世界。沖著苗族風情、苗族鼓舞、德夯自然景觀而去的游客們,為鼓舞帶去了不同的文化沖擊;政府的介入,包括政策的扶持、資金的支援等,讓散落在湘西邊緣苗寨的鼓舞得到了發掘和整理,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鼓舞一個進入更大的舞臺的契機;同時,曾經只有苗法師才可以進行的苗鼓儀式,在政府和市場的多重作用下變得更加開放,而容易被接觸和了解。

2.3.2德夯的鼓文化開發

近年來,從矮寨鎮進入德夯村途中另一個吸引眼球的就是無處不在的苗鼓,或是水泥材質的苗鼓模型,或是木材的真苗鼓,苗鼓成為了德夯的一個象征物。據當地村民介紹,這里有600面苗鼓,或者更多?!疤煜鹿泥l,湘西德夯”的名號絕非虛名。

作為德夯民俗文化的重頭戲,也因苗鼓對于苗族人民的歷史意義,苗鼓得到了很大的重視。旅游開發以后,政府在德夯修建了表演場,組織了很多當地文藝人士對各地的苗族鼓舞進行了收集,將具備表演和觀賞價值的苗族鼓舞編成了一套完整的舞蹈。他們到農村吸收各苗寨苗鼓的打法,并加入了舞蹈中的跳轉翻的基本功,將湘西苗族鼓舞分為出場、中間和高潮部分。文藝工作者們在將基本套路固定下來后,將具體動作進行了美化,同時也對鼓點進行調整來配合動作,使得鼓舞變得更豐富。女子單人花鼓舞非常靈活,過程由慢到快,節奏變化很大。學鼓的人在匯編個人的單人鼓時,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自由安排鼓舞內容,自由安排順序和處理銜接,因此每一個鼓舞表演者的單人鼓套路都會有所差別?!氨緛砻绻牡膭幼骶褪潜容^傳統的,東一點西一點,沒有成套,那時候就有一些老師、領導,省體委的吳主任就找了幾個會跳舞會打鼓的人還有我,一起編舞,把生產動作編出來,紡線怎么紡,我們穿衣服、吃飯是哪里來的,打粑粑怎么打,插秧怎么插都不能忘,就按那些把他編出來。然后把它變好看,加舞蹈動作?!保?0131007-F-G01)

不僅如此,政府還將苗族鼓舞與苗族的很多民俗項目進行了結合,配置了音響設備,統一了表演服裝,使湘西苗族鼓舞呈現出完整的演出效果。而同樣是在那個時期,政府將鼓藝出眾,受到毛主席接待的龍英棠和石順明為第一代苗鼓王和第二代苗鼓王,石成業為第一代猴兒鼓王。在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斬獲一等獎的龍菊蘭也成為了第三代苗鼓王。

之后,由吉首市委、市政府、旅游公司聯合舉辦了多次“苗鼓節”和苗鼓活動,進一步推動苗鼓的發展。2002年9月,舉辦“中國苗鼓節”,選拔第四代苗鼓王;2005年6月舉辦“德夯·中國鼓文化節”活動,同時邀請專家舉行了鼓文化研討會;1年舉辦了“擊神鼓、迎奧運”鼓事活動;2013年11月,吉首市委、市政府舉辦了首屆國際鼓文化節,其中的重頭戲即是第六代女子苗鼓王和第三代猴兒鼓王的選拔;2014年9月,舉辦了2014年吉首國際鼓文化節,選拔“中國鼓王”;2015年3月,舉辦了“首屆湘西民間苗鼓達人大賽”,讓苗鼓走向了普通民眾。這些活動都對苗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不僅是政府積極探求湘西苗族鼓舞的魅力,民眾也開始參與到這一舉措中。上文提到的施云生,作為德夯苗族精英的代表,在鼓文化的推廣上,也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他是土生土長的德夯人,對苗鼓有著最深刻的理解和熱愛。施云生目睹了德夯的旅游開發,在擔任矮寨鎮文化站站長期間,參與了德夯的鼓文化開發和推廣工作。鼓王的推選工作,與他也有些許關系。他說,“我們先是推選了第一代苗鼓王,后來她老了,我們又推選第二代苗鼓王,保證苗鼓的傳承。再后來為了把苗鼓進一步推廣,我們把苗鼓作為一個品牌,搞苗鼓比賽,把它推出去?!保?0131007-M-M01)

湘西苗族鼓舞在一次次的苗鼓王選拔和授予活動中得到了很好的宣傳。在德夯苗寨,苗鼓隨處可見,不論男女老少都會打幾下,連三、四歲的小朋友也能登臺表演,表演場上鼓聲更是不絕于耳。一進入德夯苗寨首先就能看到由苗鼓形狀的石頭刻制而成的“天下鼓鄉,湘西德夯”;沿街的每一家餐館門前都擺著一面苗鼓,有時游客經過,也會好奇的上去敲幾下;有時餐館老板娘和鼓舞表演演員就在餐館門前切磋技藝,引來一群觀看的人群;德夯每天上午十點一場三分鐘的普通演員表演,周末晚上7點一場鼓王獻藝,已成為常態;2005年至今,在當地舉行鼓王選拔賽也成了一個固定儀式一般。曾經神秘的湘西苗族鼓舞、鼓王,已經變得開放而包容。表演、比賽,為鼓舞的表演者們打開了更大的世界,鼓王們、鼓舞表演者們不斷的在與全國全世界的鼓文化的碰撞中博采眾長,對鼓舞進行積極的創造,豐富了鼓舞內涵。

2.3.3現實常態中的湘西苗族鼓舞

(1)湘西苗族鼓舞的非遺認定

得益于政府、文藝工作者對德夯湘西苗族鼓舞鼓文化的開發和匯編,200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被國家文化部列為“全國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綜合試點地區,苗族鼓舞被視為保護的重點項目。經湘西州申請,國家文化部考核,2006年,國家將苗族鼓舞收入了國家級的非遺名單中。至此,湘西苗族鼓舞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被宣布為國家級傳承人的是第二代苗鼓王石順明以及洪富強。石順明曾參與德夯的鼓文化開發和匯編,一度是德夯苗族鼓舞的代名詞,頗受尊重。在第二代苗族鼓王出現之后,每一代鼓王的授予儀式中都有石順明的在場,新鼓王、演員的鼓舞一方面得益于石順明的整編,另一方面是在其基礎上的再創造。

(2)村落生活中的鼓舞

據當地老人介紹,很久以前,也不記得到底多久以前,德夯村里只有一面鼓,具有很強的神圣性,只有節日的時候拿出來由苗法師進行跳鼓儀式,苗法師用它來祭祖、做法事,一般人碰不得。楊再忠是村里土生土長的苗族小伙子,剛剛二十歲,他的爺爺以前是苗法師。他告訴筆者,跳鼓儀式只有在小孩生重病的時候,才會由其家人來請苗法師作法,苗法師即要求其供上一頭水牛,進行“椎牛祭”.“椎牛祭”曾因為過于奢靡而被政府取消過,以“椎牛祭”為代表的祭祀活動也已經越來越少,鼓舞逐漸脫離出祭祀儀式。楊再忠說,自他出生懂事時起,村民們極少自己使用苗鼓,或跳上一段鼓舞,但在節日期間,如春節的“百獅會”,村民們就會自發的聚集在一起,舉行鼓舞比賽,村委會還設置了獎品,如毛巾、香皂等,村民們參與熱情極高。

楊姐是地地道道的德夯村民,在德夯長大又嫁給了德夯小伙子。旅游開發后,憑借著自家房屋的地理位置優勢,臨街開起了餐館和旅館。她的餐館門前擺著一面苗鼓,既方便練習和表演,也容易招攬顧客。她在村里人緣極好,平時在飯點的時候,總有幾個人端著碗過來聊上幾句,夾上幾口菜。碰上游客要求看鼓舞表演,楊姐就會拿起鼓槌,跳起鼓舞。她的鼓舞與演員表演的略有差別,更有力道,也更簡單,動作變換很少。有休息的時間,楊姐就會邀上幾個人一起琢磨琢磨鼓舞技巧,還會請那些從事苗鼓表演的小姑娘教她幾下她們的“好看的表演”(20131107-F-D01)。

在筆者的田野調查過程中,沒有遇上當地人的傳統節日,但沿街的餐館每一家都有一面苗鼓,客人只要要求看一看傳說中的湘西苗族鼓舞,店家就會跳上一支,以饗賓客。至于外界所傳,“人人都會跳鼓舞”,則略有夸張,很多小孩和年輕人會跳鼓舞,但并不是一套完整的鼓舞。然而,他們知道湘西苗族鼓舞是他們的瑰寶,是被他們引以為傲的,這樣的意識已經難能可貴。時至今日,湘西苗族鼓舞從祭祖儀式上脫離出來,變成了節日慶典中的組成部分或生活娛樂的休閑方式,湘西苗族鼓舞已經深深植根于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他們文化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3)日常表演中的鼓舞

德夯旅游公司看中了德夯苗寨得天獨厚的苗族文化和旅游景觀,于1987年進駐德夯苗寨。旅游公司雖是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目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湘西苗族鼓舞的宣傳,尤其是在村落中形成了“天天聞鼓響”的氛圍。筆者在德夯調研期間,住在村落的農家旅館里,每日都可以聽到鼓聲陣陣,苗鼓表演者歡聲笑語。在調研最初的幾日里,筆者每天都在表演場觀看鼓王和鼓舞表演者的演出,感受著苗鼓的魅力,與筆者一起欣賞鼓舞表演的還有德夯村村民和外地的游客。

在德夯的跳歌場每一天都有固定的鼓舞表演:

10:00--10:45苗族婚俗展演(以苗族鼓舞開場)

15:00--15:45苗族服飾展演(以苗族鼓舞開場)

夏季19:30,冬季18:00苗家大型跳歌晚會--德夯瑪汝(鼓舞表演貫穿始終,“鼓王獻藝”總能帶來高潮。)

所有的這些表演,德夯村民都可以免費觀看。這在一定程度上為德夯村民營造了良好的鼓舞氛圍。偌大的表演場,村民可以隨意進入。牛頭裝飾、苗族圖騰柱、苗鼓、苗語,時刻都在彰顯他們自己的文化,展示民族精神和信仰,潛移默化中提升他們的文化認同。

在每日上演的鼓舞表演中,游客一來,苗族的姑娘小伙子就會在寨門口跳上一支“迎賓鼓”,牛背上的鼓漆著紅漆,紅的耀眼,邊鼓一響,鼓聲雷鳴,姑娘們腰肢款款,時而柔情似水時而又鏗鏘有力,游客被震天的鼓聲和姑娘的柔情震撼,而村民早已習以為常。閑暇之時,也會有村內的孩童拿上演員們的鼓槌對著苗鼓敲敲打打,身旁的大人們嬉笑打鬧,聊著瑣事,偶爾對孩童過大的舉動斥責幾聲。

2.3.4鼓舞文化與地方發展:互動中的闡釋

(1)旅游開發對湘西苗族鼓舞的影響

由上文可知,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德夯借勢開發既有的旅游資源,實現了旅游業的發展。旅游開發為德夯帶來的不只是經濟效益,更重要的是在這一時期,民族文化得到了挖掘和保護。德夯的苗鼓文化本來只是散落在湘西邊緣村落中無人知曉的苗族文化的一種,帶著神秘氣息。政府在德夯實行的鼓文化普查、匯編,鼓文化專家座談,都為湘西苗族鼓舞的保護和傳承奠定了基礎。而通過推選或比賽選拔鼓王,則讓大眾更加便利地接觸湘西苗族鼓舞,也讓鼓舞在活態的形式中得到傳承。德夯的苗族精英努力的將自己對苗鼓的理解和熱愛付諸于實踐,一方面展示了苗鼓的開放性,另一方面亦說明民間力量對于湘西苗族鼓舞的保護和傳承的重要性。

(2)湘西苗族鼓舞對德夯的意義

湘西苗族鼓舞對于德夯村民來說是共有的文化,而這種共享能夠形成村落的凝聚力或者是社會團結(social solidarity)。在德夯,有盛大的鼓舞表演的時候,家家戶戶會聚在廣場上一起觀看。德夯的湘西苗族鼓舞在一次次的表演活動、比賽中擴大了宣傳,提升了影響力,逐漸成為了苗族的符號,成為了德夯的文化符號。媒體的宣傳、政府的推動使湘西苗族鼓舞成為當地村民夸耀和競爭的資本,成為了他們的驕傲,強化了湘西苗族鼓舞在人們心中的分量和地位。湘西苗族鼓舞激發了他們的文化認同,如今德夯村民以“我是德夯人”為榮,顯示著一種“我們的鼓舞最好”的自豪感,“我們怎么跳”,“他們(別的村落)怎么跳”,“你看寨陽鄉的鼓舞把鍋啊、犁啊都放在里面,就沒我們的好看”(20131107-F-D04)。自我和群體意識在這里明顯得到了感知,村民們自發地形成了一種對苗鼓對苗寨對自身的心理認同和優越感。苗族鼓舞作為一個村落的象征物,成為了一個村寨的代表,凝聚了村寨認同,喚起了村寨自豪感,給村寨增加了無形的社會資本。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