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新農保制度運行中的公平正義探究
【第一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公平正義探析緒論
【第二章】公平正義視閾下新農保制度的理論分析與測量維度
【第三章】新農保制度運行中的公平正義實證分析
【第四章】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運行的公平正義性評價
【第五章】新農保制度運行中公平正義的影響因素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新農保制度實施中的公平性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6 研究結論與對策建議
6.1 研究結論
本文基于安徽省桐城市 H 村的調查研究,問卷調查結合深度訪談,對"新農保"制度運行中的公平正義進行實證分析,并分析制度公平正義的影響因素,進而提出矯治制度非公平正義的對策,得出以下結論:
6.1.1 安徽省 H 村新農保制度實施取得不錯效果
安徽 H 村新農保制度從無到有,發揮著積極的作用。體現著普惠性的制度設計理念,參保率和覆蓋率比較高。H 村 60 周歲拿錢的有 837 人,參保繳費的有1887 人。新農保制度是農村老年人的一種養老保障,通過收入再分配,工具理性角度,縮小了貧富差距,改善了農村居民的生活;價值理性角度,培育了公平正義,孕育著倫理道德,包含著人文關懷,提高了農村居民的尊嚴。
6.1.2 新農保制度運行中的公平正義現狀分析
新農保制度的公平正義性問題主要包括"起點公平正義、過程公平正義和結果公平正義".
起點公平正義:普惠性得以實現,但并不意味著公平性的實現。新農保制度覆蓋對象的廣泛性,實現了普惠式,但存在捆綁繳費;繳費困難群體的政策體現了制度的起點公平正義屬性,但在對象的選擇中存在著不公現象;新農保制度存在"知溝效應",致使信息不對稱,影響農民的參保。
過程公平正義:實現了制度各環節的明晰設置,但存在程序的不公開透明。
參保登記、驗證和養老金發放具有明確的規則設置;籌資機制設置具有公平正義性,但是政府補貼,集體補助和個人繳費存在公平正義缺失的現象;繳費困難群體的選擇過程中存在暗箱操作;基金管理監管規范明確,但存在規范虛設現象。
結果公平正義:制度實現了全覆蓋,實現了老有所養,但以保障的低水平為前提。大多數農民參加了新農保制度,實現了老有所養,但養老金待遇有待提高;養老金待遇透露了結果的不公平;農村居民對新農保制度持歡迎態度,但制度在滿足和改善老年人生活的作用方面十分有限。
6.1.3 新農保制度運行中的公平正義問題的影響因素分析
新農保制度運行中的公平正義問題,實際就是"國家視角"和"地方系統"的碰撞,制度設計和制度執行共同影響著制度的公平正義性。
制度設計因素:惠農政策?;I資機制:各級政府財政收支結構影響新農保財政補助公平;補償機制:新農保財政補助影響結果公平正義;監管機制:新農?;鸸芾砗捅O督影響過程公平正義。
制度執行因素:村委會的運作。村委會的宣傳影響機會公平;村集體補助影響結果公平正義;繳費困難群體的認定影響程序公平正義;地方性知識影響制度運行的公平正義。
6.2 對策建議
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對于制度而言至關重要,"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而新農保制度的政策運行正是新農保制度的體現,公平正義理念正是此項制度的內在要求,新農保制度在內容上力求充分展現公平正義,因而新農保制度運行必須充分表達公平正義的價值理念。
(一) 加強參保宣傳工作,通過政策認知實現制度信任
遵循利益導向,更大程度上滿足農民的合法合理要求,政策宣傳到位,積極組織引導,展現政府責任,擴大參保率,促使村民更多選擇較高個人繳費檔次,真正實現新農保的普惠性。
(二)政府財政補貼要因時因地而異,建立最低農村養老金制度
中央政府要根據當地村民純收入狀況以及參照當地物價水平,適當變動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最終通過技術和數學手段制定一套公平正義的聯動掛鉤機制,今年"兩會"提到的推進財稅改革:全面公開、調整責權,完善中央和地方的事權與支出責任,合理調整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另一方面,地方財政補貼要嚴格根據新農保相關法律來操作,對相應繳費檔次提供相應的浮動但有差別的財政補貼,"多繳多補",并盡量避免逆向收入再分配,要有合理的補貼間距,并制定最低養老金制度。
(三)為實現集體補助提供條件,完善繳費困難群體的認定
集體補助因為現實經濟困境,無法實現,所以當地政府應健全自身職責與職能,積極引導投資,完善市場環境,為村集體創收提供更多條件;繳費困難群體的認定簡單粗暴,給予相應的人格尊嚴,同時應適當增加貧困戶的繳費困難資格認定。
(四)新農保制度要加快相關立法,加強組織與監督。
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為了強化新農保的法律地位,必須盡快出臺《農村養老保障法》和《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法》等相關立法,實現新農保制度有法可依,執法必嚴,在新農保制度宣傳、參保、登記、管理等方面加強監督,并進一步完善新農保政策在農村執行中的組織與協調工作。
筆者建議,國家財政部盡快出臺《中央財政新農保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地方各級財政部門也要同時發力,另外相關部門要加強監督力度,明確處罰程度,從而規范補助資金預算安排、申請撥付程序和使用管理工作。
(五)培育新時代農民的公平正義觀,促進社會倫理道德進步
新農保制度是農民的應有之權利,倫理道德意蘊深厚,充滿人文關懷。新農保制度體現了人道的精神,公平正義的價值取向,公民權利的基礎,新農保制度之于農民而言就是獲得了幫助,這是權利,同時新農保制度也體現了社會對相應群體的幫助,這是義務。以人為本,不僅保障了農民的養老,而且最終推動了個人與社會的倫理道德進步。
俞可平等(2014)研究認為公平正義問題是中國改革的關鍵,公平正義是新農保的價值取向,新農保制度更加公平透明,養老金才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老有所依、老有所養"的發展才是為了人民,這是社會民生的重大工程,這是社會的調節器、穩定的關鍵和發展的根本。"只有立足于公平正義,才能確保社會的安全運行;只有立足于公平正義,才能確保社會持續而健康的發展。"最終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社會改革發展的成果。
6.3 研究不足
本文主要不足如下:
第一, 調研地域和樣本規模的限制。由于人力、物力和財力的原因,本研究基于安徽省桐城市 H 村,H 村原由三個行政村合并而成,但是調研主要集中于一個鎮上,還有問卷規模也不是很大(有效回收 305 份);第二,一方面基于理論分析和經驗分析相結合,受自身理論水平和時間所限,研究論證可能有不妥之處;另一方面基于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更多使用描述性分析、交互分析和相關分析,也適當使用了因子分析,回歸分析,但是定量分析方法不夠豐富,訪談不深入且數量不多,理論與實證結合亦有不合理之處,更是擔心在文章中不能更好地還原村莊社會和村民生活的真實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