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密云縣城鄉居民應急文化培育中的問題研究
【緒論】密云縣城鄉居民應急文化培育現狀研究緒論
【第一章】密云縣應急文化培育問題及原因分析
【2.1 2.2】應急文化培育的主體與對象
【2.3】居民應急文化培養的內容
【2.4】應急文化培育的途徑和形式
【第三章】城鄉居民應急文化培育保障分析
【結論/參考文獻】城鄉居民應急文化意識構建結論與參考文獻
結論
發達國家不惜投入巨資對國民進行經常性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的培育,把系統、持久地進行全民應急文化培育工作作為完善政府服務職能、提升社會應急能力的關鍵,己經形成了包括應急知識普及宣傳培訓、職業專業培訓、學歷教育以及相關咨詢服務在內的較完整的服務體系。目前,我國的應急管理工作得到了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應急管理體系不斷完善,應急宣教培訓組織體系也逐步建立,但從整個應急文化培育工作來看,還存在體制不夠順暢、資金缺少保障、設施不夠齊備、形式不夠豐富、對象不夠廣泛、內容不夠全面等諸多問題,應急文化培育的效果亟待提升。城鄉居民應急文化培育體系的構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機關、應急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城鄉社區、新聞媒體、學校、家庭以及個人等多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在日后的應急文化培育過程中,還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注意克服應急文化培育主體及對象的疲勞心理,結合實際、與時倶進,持續地為應急文化培育工作挖掘動力、創造動力。通過典型示范、交流互動等多種方式,使其始終保持適度的危機意識,始終樂于參加應急文化培育活動,并主動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第二,注意應急文化培育示范單位出現培育相對飽和后的退化現象,可通過將示范點升級為教育培訓基地、建立交流合作機制、制作電教片等方式,讓示范單位持續傳遞正能量。第三,注意應急預案與現實災難中時間、地點、人員等方面的脫節問題。一方面,“上下級預案、同級預案、政府與企業的預案、相鄰地區的預案之間應注意總體協調、做好銜接” ?.另一方面,簡化預案表達、擴大預案知曉率,制定并完善備用措施,使應急預案更具適應性和實效性。
本論文計劃對城鄉居民應急文化培育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對密云今后開展應急文化培育工作提出建設性對策。但由于工作生活壓力較大以致成文時間比較緊,加上作者在訪談、研究等方面的能力還有欠缺,未能對應急文化培育的具體路徑給予足夠深入和全面的分析。同時,由于訪談對象及訪談方法等局限,未必能夠充分反映應急文化培育工作的全貌,且對有關單位的了解可能也還存在欠缺。
今后,筆者會持續關注應急文化培育方面的國內外理論發展情況和現實中的有益做法,通過適當途徑,結合掌握的理論和經驗為有關單位從事應急文化培育工作提出具體建議。同時,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投身于應急文化培育事業,如:積極通過已開通的“安全感”微信公眾賬號?傳播應急文化等。
總之,本文作者研究水平及論文成文時間均有限,未能通過此次論文深入、全面地解剖密云縣應急文化培育的全過程,也未能系統地提出應急文化培育各個環節上的具體建議,但希望可以拋磚引玉,為密云縣以及全社會的應急文化培育工作獻上一份微薄之力,希望更多從事應急管理的專家、學者,更多的領導干部和工作人員、更多的老師和學生,更多的志愿者和個人都能積極投身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特殊文化事業,為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著作類
[1]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
[2][美]阿歷克斯?英格爾斯:《人的現代化》,殷陸軍編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金舒:《應對突發事件的方法與技巧》,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1年版。
[4]蔡禾:《社區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5]陳安,陳寧,倪慧薈等,《現代應急管理理論與方法》,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6][德]烏爾利?!へ惪耍骸讹L險社會》,何博聞譯,南京譯文出版社2004年版。
[7]韓秀景:《公共危機公關理論與實踐》,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8]米切爾·林德爾(MichaelK. Lindell)、[美]卡拉普?拉特(CarlaPrater)、羅納德·W·佩里(Ronald W. Perry):《應急管理概論》,王宏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9]譚志松,梁賢艷,朱靜:《鄉鎮應急管理體系優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10]莫于川:《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釋義》,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419頁。
(2)期刊論文類
[1]金磊:《近十年中國城市防災減災的成就與思考》,載《中國減災》2013年2月上。
[2]閃淳昌:《宣傳防災應急文化、提升應急管理能力--讀陳榮同志的〈應急管理史鑒〉和〈應急管理詩鑒〉有感》,載《中國應急管理》2012年第5期。
[3]趙曉燕,豐繼林,路鵬等:《試論災害文化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載《防災科技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4]陶鵬:《災害文化與應急管理制度創新》,載《中國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13年第1期。
[5]聶琳:《中國應急準備文化理論綜述》,載《科協論壇》2012年第7期(下)。
[6]金磊:《日本公眾的安全文化教育》,載《安全與健康》2005年第1期。
[7]金磊:《公眾安全文化教育與安全社區建設模式研究》,載《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6年第4期。
[8]金磊:《中國安全社區建設模式與綜合減災規劃研究》,載《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07年第1期。
[9]金磊:《安全社區建設勢在必行》,載《社會安全》2006年第2期。
[10]楊學芬,江蘭蘭:《社區應急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載《農村經濟》2008年第11期。
[11]劉巖:《風險意識啟蒙與反思性現代化》,載《江海學刊》2009年第1期。
[12]劉巖:《風險文化的二重性與風險責任倫理構建》,載《社會科學戰線》2010年第8期。
[13]邢娟娟:《應急準備文化體系結構與核心要素研究》,載《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0年第10期。
[14]彭宗超,聶琳:《中國城市應急準備文化現狀及發展路徑分析》,載《中國應急管理》2012年第5期。
[15]朱正威,張瑩:《發達國家公共安全管理機制比較及對我國的啟示》,載《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06年第2期。
[16]司徒蘇蓉:《發達國家應急文化建設及啟示》,載《江蘇社會科學》2007年教育文化版。
[17]吳燕霞:《中美應急管理文化比較及啟示》,載《福建江夏學院學報》2012年第5期。
[18]韓傳峰,沈標:《城市安全文化建設系統研究》,載《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09年第1期。
[19]韓傳峰,孔靜靜,陸俊華:《城市應急文化及培育關鍵因素分析》,載《應急救援》2010年第4期。
[20]張華文,陳國華,顏偉文:《城市社區應急文化體系構建研究》,載《災害學》2008年第12期。
[21]王丹亞:《大城市公共危機管理機制的構建》,載《經濟研究導刊》2010年第33期。
[22]張鵬:《對大城市的應急文化建設的思考》,載《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
[23]王合興,唐任伍:《美國應急協調體系特征及社會文化認同狀況分析》,載《城市與減災》2006年第2期。
[24]高富:《危機意識與日本的文化特征》,載《日本學論壇》2003年第1期。
[25]國務院辦公廳應急管理能力建設赴法考察培訓團:《法國應急管理能力建設培訓考察報告》,載《中國應急管理》2009年第12期。
[26]董澤宇:《公眾應急培訓的特征、現狀與發展方向》,載《中國應急管理》2012年第10期。
[27]顧林生,韓敏,陳志芬:《我國公共安全教育現狀研究》,載《中國應急管理》2008年第10期。
[28]陳勇,李勇:《青島市應急管理社會化宣教培訓體系構建研究》,載《中國應急管理》2012年第11期。
[29]王彩平:《構建國家應急廣播體系的分析與思考》,載《中國應急管理》2012年第1期。
[30]鄧慶彪:《創新演練形式提升實戰能力--廣州市“雙盲”突襲式應急演練探索和實踐》,載《中國應急管理》2013年第6期。
[31]薛瀾等:《我國應急管理人才培訓體系的現狀與發展》,載《中國應急管理》2011年第8期。
[32]北京市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辦公室:《防災減災從我做起,應急管理從基層抓起--北京市西城區金融街街道豐匯園社區加強應急管理工作》,載《中國應急管理》2011年笫8期。
[33]李永清:《應急管理激勵機制的新探索--以香港“危機/突發事件支持服務獎”為例》,載《中國應急管理》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