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進城務工者文化認同困境研究導論
【第二章】返鄉務工人員城鄉文化認同相關概念
【第三章】返鄉務工人員現狀調查
【第四章】返鄉務工人員城鄉文化認同矛盾現象及原因
【第五章】返鄉務工人員城鄉文化認同問題的解決思路
【結束語/參考文獻】回鄉務工人員城鄉文化認同差異分析結束語與參考文獻
2 相關概念的界定
對返鄉務工人員城鄉文化認同問題進行研究,必須首先厘清相關的概念。這些概念包括返鄉務工人員的界定,城鄉文化的定義及其差異表現,文化認同的內涵及其過程,以及返鄉務工人員城鄉文化認同差異性表現成因。
2.1 返鄉務工人員概念界定
返鄉務工人員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本文所研究的返鄉務工人員,是指“曾經在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因為經濟、身體或者年齡等方面的原因,暫時或者長期返回到戶籍所在地的農村,從事農業等相關勞動的人員?!逼渲匾卣魇窃浽诔鞘泄ぷ魃?,但是因為沒有穩定的職業、固定居所以及城鎮戶口,一段時間內或者長期返回到農村的農民。從概念的界定上來說,“返鄉務工人員”不僅在概念上有著比較寬泛的外延,而且在身份上又有著特殊的限制。之所以稱其寬泛,是指“返鄉務工人員”不僅包含了因為各種原因已經返回到農村種地生活的務工人員,還包括頻繁往返于城鄉之間的務工人員。之所以稱其特殊的限制,是指返鄉的務工人員,必須曾經在城市生活,對城市和農村的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之所以使用“返鄉務工人員”概念來探討其對城鄉文化的認識,是因為返鄉務工人員他們自我意識健全,其生活自立,對城鄉文化的差異有較為深刻的認識,文化差異對返鄉務工人員的影響可以在短期內顯現出來,會對社會產生較為深刻的影響。
2.2 城鄉文化及其差異
2.2.1 城鄉文化概念界定
中國的城市和農村在悠久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而且每一個地區的農村和每一個城市都有自身的文化,統稱為城市文化和鄉村文化。所謂城市文化,它是指特定地域空間的文化教育設施、人的知識水平、受教育程度等狹義的文化形象,物質、意識、信仰、道德、法律、風俗和習慣等一切物質與精神的復雜的體系的總和。鄉村文化是以農民為主體的文化,它是鄉村居民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文化。它既包括無形的文化,如語言、風俗習慣、思想道德、宗教信仰、娛樂等,也包括有形的文化,如書籍、雕塑、建筑、文物古址、衣著服飾等。
可以說,鄉村文化是城市以外廣大地區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本文城鄉文化對比的角度,對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的概念進行抽象的、宏觀的界定,目的在于分析返鄉務工人員在經歷城鄉文化的巨大差異后對城鄉文化的認同。
2.2.2 城鄉文化的差異
城鄉文化的差異可說體現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的各個方面。由于城鄉文化差異對返鄉務工人員的影響,更多的從具有自主意識和自主經濟能力的務工人員身上體現,因此,本文主要就城鄉文化差異在務工人員的消費觀念、職業勞作、衛生習慣、社會交往以及娛樂文化等方面產生的重要影響,以及其對務工人員造成的不適應性做出說明,以此分析城鄉文化差異其對返鄉務工人員產生的影響。
2.2.2.1 消費方式
“先存錢、后消費”、“有多少花多少”一直是農村傳統的消費習慣,但是當經過城市消費方式的熏陶后,返鄉務工人員的消費方式發生了改變。首先,在消費結構上,返鄉務工人員開始由滿足日常生存需要的消費支出發展到了現代消費模式。電子產品、高科技產品、網上消費等已經開始在務工人員中流行,而且支付方式也發生了變化?,F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繳費終端、商場和超市的刷卡消費等現代消費工具已經在全國發達地區實現了普及,務工人員耳濡目染,再加上部分務工單位工資支付依靠銀行卡作為媒介,使得他們的消費工具現代化特征越來越明顯。其次,消費理念由保守向開放邁進。先掙錢、后花錢、自給自足的傳統的消費行為模式雖然仍然是廣大農村的消費理念,但是部分已經開始貸款消費和利用信用卡透支性消費?,F在許多務工人員都渴望在消費方式和理念上向城市居民靠近。
2.2.2.2 職業勞作
“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生產方式的集中寫照。我國地形特征復雜、農業靠天吃飯的格局基本沒有改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得相當大的農民依然被土地所牽制,即使是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工業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背景下,農民依然以家庭、農戶個人為單位進行農業耕種。農業不可能給農民帶來收入水平的大幅提高,農村的非務農職業選擇面非常狹窄。
但是在城市里卻有著廣闊的就業機遇,只要有一技之長都能夠在城市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由于工作機會多、工種齊全,務工人員在城市里學會了如何選擇職業,并在務工的過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技能,然而這些技能很少能夠用在農村。當務工人員返回農村后,他們會逐漸厭倦農村的務工模式和務農,還是愿意回到城市里來尋找他們的安身立命之地。同時,部分人在回到農村后,發現商機,利用在城市學的一技之長,開始創業。
2.2.2.3 衛生習慣
很多城市居民認為農村務工人員衛生習慣糟糕,甚至城市中產生的某些城市環境問題也被加罪到務工人員的身上。其實這并不是務工人員本身不講衛生,而是農村衛生習慣的一種反映。由于農村人流量較小,而且基本上比較分散,難以形成統一的衛生處理方式。作為第一產業的農業本身是一種清潔的生產方式,不會產生垃圾,人畜糞便是農業生產中常用的也是最佳的肥料,農戶各家都有自己的糞便收集池。所以農民衛生習慣不可能和城市居民相同,也無法形成完整的清潔排污系統。
這樣就產生了很多務工人員在城市中長期受城市衛生習慣熏陶,返鄉后反而不適應農村衛生習慣的現象產生。
2.2.2.4 社會交往
農村仍然留有家國一體社會格局的痕跡,個人所有的社會關系都圍繞著個人的血緣關系展開,血緣是農村社會交往的紐帶和標識。在中國傳統農村社會中,一方面依托人們對血緣和地緣關系的認同,一方面依托費孝通先生所提的“圈內人”的認同來達成交換和組織信任關系的“共同價值觀”。費孝通先生認為,社會圈中最小的一輪是家庭。鄰居圈或私人交往圈是除了家庭圈和親屬圈以外最重要的人際關系圈落,每一家都以自己為中心,向街坊鄰居擴展,聯合附近幾家,互相承擔整個圈落里的權力和義務,這就是“遠親不如近鄰”的真實寫照。在農村社會中,親戚永遠都是第一外援,人們一旦遇到事情,特別是家庭糾紛和發生經濟困難時,往往依靠親屬的合力來解決,很少有人會利用法律、向社會尋求支持等其他手段來解決問題。
在剛開始外出務工時段,老鄉和親朋好友是人際交往的第一圈落。隨著逐漸適應城市生活,再加上職業的開放性和通訊的便利,自己的同事、客戶等群體成為了務工人員交往的對象,社會交往渠道不斷拓展開來,社會流動能力不斷增強,解決問題的途徑實現了多樣化。但是返回農村后,卻發現城市里人際交往原則根本行不通。這導致許多返鄉務工人員回到老家后除了必要的應酬之外,不再愿意維持一種地緣式的人際交往關系,整天閉門不出。
2.2.2.5 娛樂文化
農村是個比較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社區,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農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資料,通過趕集的方式來購買或交換一些生活的必需品。即使現在許多小型超市開始在農村里出現,但趕集的習慣在許多農村依然保持著。農村缺乏必要的公共娛樂場所和設施,休閑娛樂活動單一,這也促使了許多村民趕集,集市不僅僅滿足了人們商品流動的需要,還充當了周邊村落婚喪嫁娶等生活信息傳播紐帶的作用。
節慶也是許多農村除了趕集之外的特色,例如形成了農村特色的廟會、茶館等地方特色文化,但在節日之余,農村的娛樂休閑活動顯得較為單調和枯燥。
城市的娛樂休閑活動與單一的農村娛樂休閑活動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種類繁多,熱鬧非凡。城市的娛樂活動雖然異彩紛呈,但是性質卻各有千秋,有健康向上健身休閑活動、愉悅身心的文化藝術表演,也有一些是讓人頹廢的非主流文化藝術。務工人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城市娛樂休閑文化的熏陶和影響,當他們從城市回到農村后,不僅要接受從異彩紛呈到單調乏味的心理轉變;還要對傳統的農村休閑文化進行重新思考和定位。
2.3 文化認同的內涵及過程
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是一種群體文化認同的感覺,是一種個體被群體的文化影響的感覺。關于“文化認同”,它所回答的是“我們是誰?”亨廷頓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們常以對他們來說最有意義的事物來回答“我們是誰”,即用“祖先、宗教、語言、歷史、價值、習俗和體制來界定自己”,并以某種象征物作為標志來表示自己的文化認同,如旗幟、十字架、新月形、甚至頭蓋等等。亨廷頓認為“文化認同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最有意義的東西”??傊?,“文化認同”是人們在一個群體共同體中長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對本群體最有意義的事物的肯定性承認。
農村和城市由于所處地理位置、語言、人員構成等不同,在長期隔斷的環境下,形成了相對獨立、固定的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霸诎l展中國家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人脫離原來居住地區的文化而加入到新的文化環境中,這樣就導致了人們文化身份的多重性和文化認同的重構問題。一方面人們要融入到新的社會環境中,認同新的地方文化;另一方面人們還要保持著對祖籍文化認同以滿足感情和其他利益方面的需要?!蔽幕J同一個最重要的功能是將人群群體化,當產生文化認同紊亂的時候,人們內心便產生一種迷茫感,恐懼感,人們自我內心認同失去了方向,從根本上來說喪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本文所研究的對象在農村和城市之間進行流動遷徙,城市文化和農村文化在他們身上進行融合的時候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何認清這一系列的矛盾和尋求解決之道,將深刻的影響這民族凝聚力,將影響著中國社會的穩定。所以本文主要就城鄉文化差異在務工人員的消費觀念、職業勞作、衛生習慣、社會交往以及娛樂文化等方面來進行探討。
2.4 返鄉務工人員城鄉文化認同
2.4.1 返鄉務工人員問題其成因
從上個世紀 80 年后期開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以及經濟的高速發展,沿海城市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工人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經營制全面推行以及農村地區人多地少和農業勞作收益逐漸降低,農民生存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農民紛紛離開他們的家園來到大中城市務工。雖然進城務工,但其戶籍身份仍為“農村戶口”,“務工人員”這一稱謂由此產生。很快地,洶涌的民工潮成為了“我國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農村社會向現代社會轉變過程中出現的一種特有社會現象”。
盡管務工人員工作、生活在城市,但是中國特有的二元戶籍制度,使務工人員不得不常年往返于城市與農村之間。這種特有的二元戶籍制度使我國人口遷移呈現出了與他國不同的特點,并產生深遠的影響,即“戶籍是影響中國城鄉流動的最為突出的制度障礙,它不僅對推拉發生一般的影響,而且還使得推拉失去效力”。當農民來到城市以后,由于戶籍制度所導致的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造成城市和鄉村在文化等各種資源的占有上極端不平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因為沒有接受較高的教育,也沒有獲得城市中較高社會地位職業所需要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只能從事社會地位較低的職業,例如餐館服務員、建筑工人、保潔工以及第三產業的其他服務型工作人員,他們甚至成為了城市中的拾荒者。
上世紀 90 年代起,鑒于務工人員群體普遍面臨的生活困境,許多學者開始關注這一社會現象。為了保障社會穩定、實現社會公平,他們致力于呼吁社會各界關注務工人員群體在城市生活中的各個方面。據 2009 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顯示:我國務工人員人口規模已達 1.02 億人。在過去的十年中,務工人員人口增加了約一倍,目前已經超過了全國人口總數的 10%,接近 1.5 億,返鄉務工人員約為 6000 萬。所以關注返鄉務工人員的生活狀況特別是文化認同問題對于穩定農村秩序、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2.4.2 返鄉務工人員城鄉文化認同問題成因
本文所關注的文化認同更集中體現在曾經往返于城鄉之間的返鄉務工人員身上,因為他們所經歷的城市與鄉村生活經歷的巨大變遷,必將在城鄉文化的認同上得以最終體現,這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在。
此外,當代的務工人員與其父輩相比,在價值系統、心理狀態、社會角色、文化認同等方面均有所不同。目前存在著兩種觀點:其一,第二代與第一代相比可能會趨于激進,并可能會形成惡性循環,從而加劇他們與主流社會的沖突;其二,他們能夠與主流社會成功地融合,但從目前的研究來看,這兩種情況都還是基于異域理論上的一些探討,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其群體邊界和主導心態尚不明朗。實際上,返鄉務工人員對城鄉文化的認同處于一種認知的混亂狀態,相當多的務工人員希望能夠獲得城市的尊重和接納,也非??释軌蛉谌氲匠鞘腥巳褐?,但是依然擔憂被歧視,自然的和城市分離開來,這種復雜的心理感受正是“鄉里人”的身份對他們在情感上造成的困擾的外在顯現。
城鄉生活情境的轉換,務工人員被城市邊緣化,使得務工人員處于城市社會和農村社會的夾層之中。他們與原有的農村社會圈落越來越遠,全新生活環境、生活秩序和人際溝通網絡的出現,使得原本農村運作秩序被打破,務工人員對于新生活的不確定性和迷茫性增加;當由于種種原因不得回到農村時,深藏骨子里的鄉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產生碰撞,流動務工人員必然面臨城鄉文化的認同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