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農民文化福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第一章】農民文化福利的完善研究緒論
【第二章】農民文化福利核心概念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農民文化福利的現狀與需求分析
【第四章】農民文化福利的問題分析
【第五章】保障農民文化福利的對策建議
【結語/參考文獻】農民文化福利制度的優化研究結語與參考文獻
4 農民文化福利的問題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昌黎縣地區的農民文化福利保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實際滿足和保障農民文化福利需求的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當前農民文化福利保障中依然存在問題,必須找到這些問題和矛盾,并對其進行根源性分析,找出農民文化福利中問題的癥結所在才能更加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
4.1 文化設施殘缺不齊,農民文化福利陣地缺失
文化設施作為農民文化福利實現的載體,將直接影響著農民文化福利水平的高低。在調查中發現,42.4%的農民認為文化設施和場所缺失、管理維護不到位是農民沒有參加文化活動的原因。農村文化設施與城市相比十分薄弱。
1、農民文化設施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文化設施數量不足、陳舊落后,配套設施不達標,與農民需求的文化設施錯位,這些都是導致農民參與公共文化活動低的原因。政府供給明顯小于農民文化設施需求的是電影放映室、戲臺、文化活動室(見圖 4.1),其次是文化廣場、圖書室,政府提供公共文化設施時應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以農民的文化福利需求為導向來提供公共文化設施。
第二,政府投入主要用于文化設施建設,缺乏對文化設施的后續管理和維護,宣傳不到位,僅有的文化設施使用效率較低,并沒有形成一套合理的考核監督體系。如何實現文化福利是政府面臨的一個新課題、新任務。
2、究其產生的根源,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說明:
第一,國家長期戰略偏向的影響。我國以往長期重城市輕農村,更注重城市文化建設,輕農村文化建設。城市地區在政策和資金方面都更充足。在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方面,城市地區的圖書館、博物館等建設要遠遠早于和優于農村地區,在農村地區缺乏足夠的可以增進農民文化福利的載體。這一戰略是農村地區文化福利水平長期滯后的深層次原因。
第二,地方領導觀念上不重視。政府重經濟不重文化生活,有些地方領導不愿意把財政資金投入農民文化建設中去,特別是一些居住比較分散的村莊,政府領導不希望把資金投入到分散地區,因為這些地區是很難看出成績的。有些地方領導即使進行文化設施建設也只注重有形的建設,只注重硬性指標的完成,因而成為了政府的形象工程,缺乏對符合農民需求的文化設施的建設。并且相關政府管理部門對建設后的使用并不關心。調研中發現,有不少村莊爭取到上級財政撥款,建立了圖書室、文化廣場等,但村民反映,大多數時間門是關著的,甚至文化設施被挪作他用。
第三,后續資金投入缺失,管理力度不夠,監督考核體系不健全。受到農村財務狀況的限制,雖然基礎設施有了,但是沒有充足后續投入導致設備的維護不足。文化設施既需要建設資金,也需要后續資金,后續資金是保障文化設施長久發揮效益的關鍵。針對已經建成的基礎設施,很多地方政府并沒有有效合理的利用,使用效率太低。政府在基礎設施建成后忽視其效率如何,以圖書室為例,圖書室建成以后,圖書室的書刊長期不更新,對農民去圖書室借書的頻率等不加考核,圖書室無法發揮它本來的作用。
4.2 文化活動供需錯位,農民文化福利內容單一
文化活動是文化福利的具體表現形式,分析文化活動的狀況是研究農民文化福利的必然要求。農民文化活動有所豐富,但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目前還遠遠沒有達到改善農民生活質量這一目標。
1、農民文化活動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農民文化活動單一,內容陳舊。農民對電視的依賴程度非常高。農民參加最多的就是看電視這一文化活動,占到了 92.1%,對看電視的需求也是最高的,占 92.9%.看電視是最受農民喜愛的文化活動形式。在對"您沒有參加上題中的其他文化活動的原因是什么?"的答題中,51.7%的農民選擇未參加原因是"文化活動形式單一、內容不喜歡".閑暇時間有 35%的農民把時間浪費在打麻將、撲克上,這是一種不好的生活習慣。政府應該加強對農民文化福利需求的引導,真正的提供一些滿足農民文化福利需求的活動。
第二,文化活動供需錯位。需求較明顯高于供給的是看電影、看書報、看戲參加秧歌隊和廣場舞。35.4%的農民想看戲,但是只有 24.6%的農民參加了看戲這一活動。農民對看戲的需求并沒有得到有效滿足,農民沒有選擇看戲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對戲曲供給的保障不足。實地調查中也發現,農民較少閱讀報紙,但其實對其是有較強的需求的。與電視、報紙等大眾傳媒相比,廣播目前則處于沒落的趨勢。而電影不一致除了部分地區的實際政策落實執行不到位的原因外,主要是因為播放內容的不喜歡,不能滿足農民文化需求。雖然截至 2011 年為全秦皇島市 1819 個行政村放映公益電影 21828 場,觀眾近 44 萬人次,圓滿完成了全年一村一月一場的公益電影放映任務,但是在當地取得的效果卻并不明顯。
2、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農民文化需求表達機制不健全,政府組織文化活動時并沒有充分考慮到農民的現實需要。文化福利即是對農民文化權益的保障。只有暢通表達了農民自身的文化福利需求,政府才能更好的了解農民的文化福利需求,才能更好的組織文化活動,才能更好地提升農民的文化福利水平。社會福利是依據人們的需求滿足程度來定義的,符合了農民文化福利需求的活動才能更好的實現農民文化福利。在調查中發現,村圖書室很大一部分存在圖書陳舊的問題,這些圖書根本沒有辦法滿足農民的閱讀需要,但是很少有農民向上級匯報這一情況,相當一部分農民認為即使說了也沒用,以前的反饋也是石沉大海,這些問題致使農民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大幅下降,政府開展的文化活動并沒有讓農民真正的受益。政府應該健全農民文化需求表達機制,從而使政府更有針對性的組織文化活動。
第二,農民文化活動內容超出了農民的接受能力。有些地方的圖書室提供的農業技術方面的專業書籍,側重理論性,由于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農民即使愿意看也是看不懂的,專業性很強的書籍很多時候并不符合農民的要求。據調查可知,農民更傾向于實用性和娛樂性等方面。貼近農民實際生活,農民接受起來才沒有那么困難。
第三,政府措置的服務觀念的影響。部分農村地區形式主義嚴重,更多的關注服務數量,而忽視服務質量,更多的關注組織了多少文化活動,而忽視了這些文化活動是否符合當地農民的需要,開展的文化活動并沒有很好地與農村的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并未得到當地農民的認可。
4.3 籌資渠道單一,農民文化福利資金保障不足
資金的籌集是保障農民文化福利實現的重要條件。沒有充足的資金,農民文化福利保障就像無源之水,必然寸步難行。
1、農民文化福利保障在資金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現有資金較為缺乏,并且僅有的資金使用效率也較低,無法為農民文化福利提供充足的經濟保障。農民認識到了資金對于提升自身文化福利水平的重要性。
在對農民沒有參加其他文化活動的原因調查中,68.4%的農民認為是沒錢買設備、資金支持不到位。在被問到組織公共文化活動應該改善的是哪方面的問題時,62.7%的農民選擇了資金籌措及運行問題。財政部門的撥款主要是用于農村文化設施的建設上面,并無其他用于文化工作管理的經費,這就造成了如今農民文化福利保障的貧血狀況。由于經費投入不足,一些農村文化設施建成之后,設施維護費、活動費等長期以來沒有得到解決,這造成部分設施利用率低下,文化資源浪費嚴重,最終因資金缺乏,形同虛設。
資金投入不足,文化活動是很難組織起來的,文化設施的后續使用維護也難以為繼,這些都會使農民文化福利大打折扣。在一些偏遠地區,流動性質的文化設施設備更是由于資金的問題而難以保障,即使是現有的文化設施設備也無法發揮自身的最大作用,因而對改善農民的生活質量作用不大。
2、農民文化福利保障經費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城鄉用于保障文化福利的經費差距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落后,并且城鄉各級政府可能在執政能力上存在差別,農村地區的財政收入增長比較緩慢,致使農村用于文化福利的保障經費匱乏,農村地區文化福利水平較低。
第二,關于文化福利保障資金投入的相關法律制度缺失。當前關于農民文化福利保障投入的相關法律制度不足,財政投入監管體系不健全。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的規范,財政預算就無法有效執行下去。在公共財政緊張的情況下,資金的投入更沒有保障。比如,圖書室的建設與配套標準是每一個圖書室供借閱的圖書、報刊等的數量,以法律的方式強制性規范對它們的資金投入以及后續的維護管理費用等等。
第三,社會重視不足。農民文化福利的保障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政府重視是保障農民社會福利的關鍵,農民積極參與是農民文化福利保障的必然要求,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是農民文化福利保障的重要支撐。
第四,財政投入的農民文化福利保障資金使用效率低。在政府由上而下為農民文化福利保障撥款過程中,不同級別或者經手部門可能會出現截流問題,最終村莊到手的錢很可能很少。各級部門對農民文化福利資金的管理較為分散,缺乏統籌管理,在對文化設施的投資上容易出現重復建設的問題。
4.4 人才隊伍薄弱,農民文化福利組織保障不健全
人才隊伍及組織制度是實現農民文化福利保障的必要條件。農民文化福利保障的人才隊伍薄弱,沒有人才隊伍的支撐、沒有組織的保障,農民文化福利的而保障將無法實現。在對您沒有參加其他文化活動的原因調查中發現,53.9%的農民認為未參加的原因是缺乏專業人才、技術指導,48.8%的農民認為原因是管理混亂、缺乏定期文化活動組織管理制度。42.6%的農民認為開展公共文化活動時應該解決的是專業人才的配置問題。人才隊伍的缺失以及組織管理的不健全阻礙了農民文化福利水平的提高。
1、農民文化福利的保障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第一,人才總量不足,缺乏專業性。調查過程中發現,在農村很大一部分地區在開展文化活動時,大多數是村委會人員兼職指導,其實他們并不具備專業的素質,在走訪調查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地區在開展文化活動時,例如廣場舞,是由感興趣的村干部或者村民利用光盤或者電腦自學后再教給其他村民,他們基本上不具備承擔農民文化福利保障的能力和水平,目前農村文化工作隊伍很難勝任基層文化活動的組織、培訓和輔導工作。
第二,農民文化福利服務人才在提供服務過程中缺乏一個由上而下的組織體系以及運行制度。農村基層普遍存在專職不專用的問題。大部分鄉鎮文化站干部經常被要求配合中心工作,因而根本沒有精力和時間來考慮組織文化活動。
2、其存在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城市化進程導致農村老齡化趨勢加快,由此造成農村文化人才缺乏。
農村中外出求學和進城務工的現象較為普遍,有些村子即使有很多年輕人在家里,但從事的是在家鄉附近的工廠務工等非農工作。農村中老少占據了相當的比例,他們本身并不具備專業素質,也沒有能力組織村里的文化活動。并且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從村子里選拔可以進行文化活動組織管理和服務的人員十分困難。
第二,農村條件遠不如城市,對文化工作人員缺乏吸引力。農村地區的生活、工作環境相對較差,很多文化工作人才在就業過程中不僅考慮的是自身,而且也涉及到孩子的學習問題,就醫問題等等,在這些方面農村地區和城市地區相差較大。他們認為在農村工作發展機會小,平臺較低,這些客觀條件的存在都促使文化專業人員不愿意去農村。
第三,農村地區文化工作人員工資福利保障不到位,導致人才外流。在農村工作的人員,工資待遇較差,各種福利保障與城市地區文化工作人員差距較大,而且人們普遍認為在農村工作社會地位不高,這些主觀心理因素與客觀物質因素都導致農村地區文化工作人員外流現象較為普遍,即使有部分文化工作人員愿意到基層支援服務,這也都是暫時的。
第四,組織領導管理機構組織不健全,缺乏相應的職能分工和服務體系人員的安排。如何為農村的文化工作的開展提供組織保障,讓農民文化福利保障工作有序進行是實現農民文化福利的重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