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老齡人口的醫療服務問題探析
【第一章】鄉村老齡人口健康面臨的困境研究導論
【第二章】醫療服務可及性與人口健康相關理論和概念
【第三章】農村醫療服務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
【第四章】影響農村老齡人口健康的因素分析
【第五章】醫療服務可及性對農村老齡人口健康的影響實證
【第六章】提升農村醫療服務可及性的國際經驗借鑒
【第七章】農村醫療服務網點建設相應對策和建議
【參考文獻】鄉村老年人醫療服務工作改善研究參考文獻
第四章 影響農村老齡人口健康的因素分析
第一節:農村老齡人口健康的現狀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其老齡人口的規模也是世界上最大,老齡化速度也是世界老齡化速度較快的國家之一。專家預測:我國將于 205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在中度生育率和死亡率假定不變的前提下,2050年農村和城鎮的老齡人口所占比率分別為 31%和 26%,25到 64歲中青年人口占 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例(老齡人口贍養比例)將達到 2.1:1.可見農村將面臨重大的老齡化和人口年齡結構失調的壓力。如前文所述,由于我國社會安全網長期主要服務于城市,這種制度化的排斥機制使得城鄉社會的醫療和健康水平二元分化極為嚴重,而農村的老齡人口占據我國老齡人口的主要比重,根據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農村老齡人口 8556萬,占據全國老齡人口的 65.84%,這其中不包含住在鄉鎮的老年人口。到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農村老齡人口總數為 9930萬,占據老齡人口總量的 55.92%,雖然比例有所下降,但是總量依然很大。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農村老齡人口自評健康的比例是40.42,基本健康所占比例是 56.26%,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是 3.32% .與城市老齡人口相對應自評比例的 49.95%、47.7%、2.35%相比,農村的健康比例較低,生活不能自理的比例較城市高。由此可見,我國農村的老齡人口的規模較大,健康狀況也不是很樂觀,這種城市農村健康水平的差距在一些偏僻的西部地區和山區更為嚴重,我國農村老齡人口是一個最大的特殊弱勢群體。
在本文研究中,筆者采用中國健康與養老追蹤調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全國基線調查(2012)抽樣的數據。由于此次基線調查的范圍較為廣泛,覆蓋了全國 30個省級單位(不包括港澳臺和西藏自治區),450 個村級單位。數據較為權威,最后筆者將中國農村地區 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的健康數據提取出來,通過這 2818個有效數據就我國農村老齡人口健康狀況 進行一個簡單的描述。 原始問卷中,對農村健康狀況自評的調研一共分為五個類別,即非常好、較好、一般、較差、非常差五類,本文從便于實證研究出發,將數據中健康狀況為非常好、較好和一般的設定成健康。本次調查結果顯示,自評為健康的農村老人比例為61.56%,而剩下 38.44%則是那些自評健康狀況為較差或非常差的??傮w看來,農村老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身體大都或多或少地有一種或則多種疾?。ㄒ姳恚?。由表 3-1可以看出,本次問卷分析結果中,高血壓病、關節或風濕、胃部或消化系統疾病以及糖尿病或高血糖所占農村老人患病比例的較大部分,分別為 67.28%、61.56%、58.83%和 55.73%.盡管很多農村老年人口自評身體健康狀況尚好,但是實際上身體患有多種疾病,依然冒著很大的健康風險。盡管很多老年人身患多種疾病,但是很少有人主動去醫院做定期檢查和康復治療,他們大都認為,人到老年,身體患有幾種病屬于正常,這種觀點在農村老年人中極其普遍。因此,很多人明知身體有異樣,但是仍然選擇忽視,在他們看來,只要這些疾病不足以威脅正常的生活就可以不用去管。在此次問卷調查對農村老年人沒有去醫院就診的原因也做了調查,具體見表。表中可以看出,超過一半比例的的農村老年人口認為:“病情不嚴重,不需要看”是他們選擇放棄就醫的主要原因。其他諸如“認為看醫生也沒用”和“之前看過醫生了”兩個選項的老年人所占比例也非常高,比如他們認為像高血壓、糖尿病、風濕這些疾病看了醫生也無法根治。這些消極就醫的思想使很多農村老年人群喪失了最佳的治療時間,導致了小病拖成大病的悲劇。在這 2818個有效樣本數據中,有 250 個農村受訪者選擇了“去醫院交通不方便”這個選項,這是個不小的人群,這也能反映出當下我國農村地區醫療服務可及性較低的一個現實。
第二節:影響健康的一般因素分析
一般而言,影響個人身體健康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醫療服務可及性、醫療保險覆蓋狀況、家庭年收入、年齡、受教育程度。除此之外,還包括生活環境因素,生活方式因素、生物遺傳因素等。這些因素共同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程度。在這諸多因素中,筆者認為醫療服務可及性是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這一因素的重要性在農村老齡居民中表現更為明顯。
一、醫療服務可及性
醫療服務可及性。筆者前文已做了醫療服務可及性與健康關系的國內外文獻綜述。已有的研究成果大都認為醫療服務可及性對健康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傮w看來,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是影響身體健康最為主要的因素,也是最具研究價值的因素。
人難免會生各種疾病,然而醫療服務資源就是有效解決人們生病,滿足人們健康需求的資源。人們若是能享受到合格且合理的醫療衛生資源,其身體健康狀況也會大大改善。一個國家或地區的醫療服務資源的完善程度以及醫療服務資源的可及性程度的大小將決定著該國該地區人口的平均健康水平。在本文的研究中,筆者對就醫療服務可及性與農村老人健康狀況進行定量分析,將更能證實此觀點。
二、醫療保險覆蓋率
醫療保險覆蓋率。醫療保險作為國家為補償居民因疾病所產生的醫療費用的一種保險。它可以有效調整居民收入收入差別、提高居民的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安定等。是一種主要的安全保障機制。我國也建立并逐漸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各種醫療保險的產生讓居民在患病時候可以更有勇氣去醫院就診,保證他們可以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資源,提高了醫療服務可及性。有效提高了居民的健康水平。近幾年,我國大規模投入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更是一項惠及農村居民的政策舉措,解決了相當一部分農民不敢看病的問題,也有效緩解了農民因病返貧、因病致貧的問題。對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老齡居民的健康保健是一個“紅利”.
三、家庭年收入
家庭年收入。收入與健康的關系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一般認為,健康對家庭年收入是一個重要的正面影響因素,身體越健康,家庭收入則越高。反過來,這一結論依然成立。家庭年收入與健康是相互影響的。家庭年收入較高的居民,其身體健康狀況也普遍好于那些家庭年收入較低的居民。收入較高,也使得居民更有底氣去醫院,敢去看病,身體健康狀況自然會更好。
四、年齡
年齡。從實際生活經驗來看,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其身體健康狀況的差異也是很明顯的。一般而言,在三十歲以前,正常人的健康狀況是隨著其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改善的,年幼階段和少年生長發育時期,身體一般會多多少少出現點疾病,到達青壯年時期,身體一般會達到最強壯的狀態;三十歲以后,這個情況則正好相反。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項機能逐漸老化,與此同時還伴隨著成家立業,更面臨著生活和工作的多重壓力,運動狀況也時間也隨之減少,因而身體健康狀況會大不如前,三十歲后,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量將大大增加。而那些六十歲以上的農村高齡老人,其身體狀況面臨著更大的風險,對醫療衛生需求更加強烈。因此,年齡對身體的影響還是不容忽視的,保證醫療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對于年齡越大的居民,其意義就越大。
五、受教育程度
受教育程度。目前國內外大多數文獻研究均認為受教育程度對健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聯合國曾在 1985年利用十五個發展中國家的數據就教育對死亡率的關系進行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母親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兒童的死亡率就越低。Kitagawa(1973)通過分析發現,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下的人群的死亡率明顯高于那些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群。國內一些學者諸如張純元、許軍等也認為教育對健康具有顯著地正向影響19.李珍珍、封進(2008)指出20,教育對健康具有正向影響。一般認為,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健康保健意識就越強,對身體疾病的預防能力和意識也就越強。因此其身體健康狀況就會相對較好。
六、生活環境
生活環境因素。生活環境對人們健康的影響程度是非常大的。隨著我國工業化的步伐加快,我國的環境受到了極大地破壞,曾經的“只要金山銀山,不要綠水青山”的唯 GDP 發展模式也逐漸暴露出其弊端,空氣污染、水土污染和垃圾污染等問題逐漸橫行,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人們的身體將會受到毒害,健康狀況難以保證。即使在農村,曾經的青山綠水的環境也不復存在,隨著農村的城鎮化和工業化,環境受到了極大地破壞。此外,農村的農藥污染、化肥污染、秸稈污染以及一些塑料薄膜的污染問題也十分嚴重,這對農村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的健康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七、生物遺傳
生物遺傳因素。相比其他因素,生物遺傳因素是一種先天的不可抗力因素,有些人自出生起就受到父母輩遺傳病的遺傳,其身體健康狀況也一直較差。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有高達二三千種之多的遺傳病,而且遺傳病的發病率更是高達百分之二十。
這些收到遺傳病影響的人群比例逐漸擴大,已經是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倘若農村老年人身患遺傳病,其老年時候的身體將會更加多坎。
八、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因素。一個人的生活行為習慣也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反觀現實,很多人都忽視了生活方式對自身健康的影響。當今很多人都存在著大量吸煙、酗酒、作息不顧慮、飲食不規律、缺乏運動等問題。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都會直接間接地損害自己的身體。世界衛生組織曾提出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戒酒、心理平衡的四大健康基石。 人類對生活方式與健康的認識在 1960年以后才逐漸明確,十九世紀六十年代以后,人們逐步發現生活方式因素在全部死亡因素中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梢?,生活方式對一個人的健康狀況影響是很明顯的。反觀當今我國農村大部分老人都存在吸大煙、酗酒、一日三餐不規律、作休顛倒等問題。這些不科學的生活方式對農村老年人而言是一個隱形的“健康炸彈”.
第三節:影響農村老齡人口健康的具體原因分析
一、農村醫療衛生技術及其可及性的滯后
前文已述,我國長期以來醫療安全網主要服務于城市,城市的醫療設施和醫療資源都比較齊全豐富,而農村則相對滯后,農村不僅醫療設施和藥品資源缺乏,而且合格的職業醫師也比較缺乏。當下農村老年人看病的渠道主要是村衛生室、鎮衛生院和一些私人醫院。但是很多農村地區的村鎮衛生機構也只能解決一些小病,他們大多的醫療行為就在于打針或則賣藥,缺乏專業的醫療設備和經驗豐富的醫生。因此,農村老年人的誤診的概率是比較高的。這些滯后的醫療技術和衛生資源難以滿足農村老年人的疾病預防和基本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農村的落后基礎設施建設也極大制約了農村老人去看病的念頭,很多農村地區交通極為不便,特別是遇到雨雪天氣更是一片沼澤。即使現在公路村村通,但是公路狀況也比較差勁,有很多地區甚至還未通公路,老人身體素質較差,步行去醫療機構幾乎不現實,可用的一些交通工具不外乎自行車、電瓶車等,但是上了年紀自己未必有能力操作這些交通工具,往往就要請其他鄉親幫助,這無疑增加了看病的成本,而且老人大都有暈車的現象,即使坐車也難以承受農村道路的顛簸。很多老年人在疾病不是很嚴重的情況下,索性就放棄了去醫院檢查。表 3-3直觀顯示出距離的重要性,無論大、中、小城市抑或是一類、二類、三類四類農村,居民選擇首診單位的原因一半以上都是因為距離近,這也是所有調查原因中所占比例最高的。由此可見居民到醫療衛生機構的距離遠近嚴重影響著其看病的意愿。此外,受調查地區的居民選擇首診單位的原因中,“技術高”也占據了相當的比例。反觀當下我國廣大農村地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不僅醫療技術較差,而且在距離方面也有很多劣勢,嚴重制約著農村居民的醫療服務可及性,妨礙了農村居民特別是老年居民的就醫意愿。
二、健康保健意識的缺乏
農村地區很少重視健康和保健知識的科普和宣傳,加上農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文化知識,很多老年人不懂得科學養生,也沒有正確的健康保健觀念,對自己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并不能很好地把握。當下我國很多農村老年人對健康和疾病預防的觀念認識不足,如前文所述,大部分農村老年人認為只要病情不嚴重到影響生活的程度,就不會選擇去醫院就診。很多自行采用一些不科學的土方子來治病,更有甚者去相信一些封建迷信,每當生病就去請算命先生看八字,燒“燈火”等落后行為。此外,相當一部分人群認為去醫院看醫生也沒用,在他們眼里,人到老年,生病在所難免,所以對身體的疾病不夠重視,即使一部分人群選擇去醫院就診,但是卻做不到定期復診,這當然和農村地區的醫療衛生資源的可及性有很大關系。但是這些種種不正確的健康和疾病預防觀念使很多農村老年人小病拖成大病。失去了最佳的治療時段。
農村地區的老年人并不像城市里的老年人那樣定時做鍛煉和一些保健活動,他們缺乏主動鍛煉的意識,更不用說一些保健的養生舉措了。
三、生活環境和飲食狀況的惡劣
農村地區較低的經濟發展水平也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經濟水平的落后使得農村的物質保障和基礎設施比較欠缺,無法為農村老年人健康提供強大的物質基礎。很多農村老年人日常生活比較簡單,一日三餐比較簡樸,也沒有相應的營養保健滋補品等,常年都吃一些易于保存的腌制咸菜和醬菜等,長期食用這些腌菜勢必會造成身體營養不良,進而使得身體的抵抗力低下,更容易生病。而且他們中大都沒有冰箱等現代化保鮮措施,即使偶爾改善下伙食,也不重視保存,很多過期變質的東西,他們舍不得扔掉,依然將就著吃。俗話說:“病從口入”,很多農村老年人因為飲食問題的不科學導致身體疾病多發,威脅了自己的健康。農村地區的飲水安全問題也是個健康威脅因素,農村幾乎沒有自來水設備,很多地方的水質不達標,他們的飲用水安全得不到保證,介水疾病也普遍泛濫。據《國務院關于保障飲用水的安全報告》顯示:截止 2010 年底,中國仍有 2.98 億農村人口存在飲水不安全問題。部分農村地區農民常年飲用高氟水、苦咸水等一系列嚴重危害人身安全的劣質水,導致身患癱瘓、骨骼畸形、癌癥、智力低下等健康問題。獲得安全飲用水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我國政府必須加大改善農村飲水安全的力度,讓農村居民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喝上健康的安全水。此外,農村城鎮化和工業化過程中的各種工業污染也一定程度惡化了他們的生存環境。長期下去,老年人的健康難免會出問題。
四、心理壓力的壓迫
我國農村老齡人口的健康狀況低下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一些物質和生理方面的因素外,老人的心理狀態也是個重要的影響因素。醫療資源配置的不合理和醫療服務網絡的不完善確實對農村老齡人群的健康造成很多不利的影響。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另外一個方面,從 80年代改革開放后至今,農村涌現出一批勢不可擋的進城務工潮流,現實生活中,農村很多年輕群體幾乎都選擇去城市務工,農村的年輕人所剩無幾,很多更是長期留在城市,只有過年才能難得回家一看,留下老一輩們獨守農村,很多年過古稀的老人依然還在田間忙活,老人們不僅要自己承擔生活的壓力,同時還要操心兒女們的生活以及幫助兒女們撫養子孫輩,這給農村老人無形中帶來了較重的經濟和思想負擔。在平時生活中,他們也幾乎無法參加一些愉悅身心的文娛活動,長期缺乏心理疏導,這種心理需求的不足一定程度上惡化了農村老齡人口的健康狀況。雖然法律規定“?;丶铱纯础笔且环N義務,但是現在很多農村年輕一輩除了忙著賺錢,真正做到?;丶铱纯吹挠钟袔兹??農村老年人幾乎獨自生活或與老伴相依為命,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疾病的增多,加上子女的遠離、思想的負擔等,很多農村老年人都會滋生“人老不中用、活著是負擔”的念頭。這種悲觀的心理狀態也釀成了很多農村老年人自殺的悲劇。因此,我們關愛老人,除了在物質生活的關愛意外,要格外注意心理關愛,樂觀積極的心態絕對會對老人身體健康有很積極的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