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大學生公益創業NGO支持模式優化探究
【第一章】非政府組織支持大學生公益創業問題探析緒論
【第二章】NGO與公益創業概念界定及理論依據
【第三章】NGO支持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NGO支持下大學生公益創業個案分析
【第五章】國外公益創業的經驗及啟示
【第六章】完善我國NGO對大學生公益創業支持體系的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大學生公益創業支持方式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2 概念界定及理論依據
2.1 相關概念界定
2.1.1 創業
創業是一項比較復雜的活動,主要包括商業創業和公益創業。最早的“創業”概念是由法國學者理查德?坎蒂?。–antillon)于 1755 年正式提出,并作為研究項目在學術界受到廣泛關注。杰夫里?提蒙斯(Jeffry A Timmons)在其所著的教科書中提出,創業是指擁有一定領導能力的創業者,對所處領域的形式進行整體把握,并結合自己的思考和對未來的預測,抓住有利機遇所做的活動??茽枺–ole)于 1968 年提出創業是創辦以獲取利潤為目的的企業,并不斷維系其生存和發展的經營活動。其中斯蒂文森(H.H.Stevenson)所描述的創業概念被廣泛接受:創業是指一個獨立的個人不受當前所控制資源的限制,不斷尋求新機會的過程。①威廉?瑟斯頓(1988)認為創業者是否擁有想象力和創造力,是否善于思考和捕捉機會去創造價值,是創業成功的關鍵。
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關于創業的定義來自哈佛商學院和百森商學院,前者認為創業是擺脫現有資源的束縛,發現并挖掘新的機會,利用新的資源組合創造更多價值的過程。后者總結的定義認為創業是個人或集體通過對周圍事物的感知,經過自身的思考、推理和判斷,并付諸勞動去解決問題的過程。
學者們在研究創業時也很少給出比較明確的定義,其中典型的是郁義鴻等人認為創業是發現并抓住機會利用新穎的產品或服務實現潛在價值的過程。②來自清華大學教授張健、林強和姜彥福認為創業是包括經濟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管理學等多理論的復雜現象,不同學科的人對其研究的偏重性不同、研究角度和方法存在差異,從而造成了對創業的不同理解,衍生出不同的研究方向。③國內外的專家分別對創業進行了概念的界定,但是由于所處的環境、研究的視角和領域不同,到目前為止,對創業的內涵都沒有達成統一的意見。
本文通過總結以上學者的觀點認為創業是一項創新活動,創業者突破現有思想的束縛,尋求和把握機會,將各種有效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從而創造出新的價值的活動。
2.1.2 公益創業
隨著人們社會價值觀的不斷提升,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已經不能滿足創業者的價值追求,于是一個嶄新的名詞-公益創業進入人們的視野。所謂公益是指與社會公眾有關的利益。而將公益和創業聯系起來的概念被提出是在 1998 年狄茲(J·Gregory· Dees)發表的論文里,他指出公益創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不斷發現新的機會和方法解決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完成社會使命,創造社會效益。二是以高度的責任意識,不斷創新和學習運用商業模式產生經濟價值,但其目的不是滿足個人私欲,而是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化。 ①
公益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 也譯作社會創新、社會創業或者公益創新等,是結合多種概念而形成的詞匯,是一種新型的創業活動,它既保留了創業的基本模式也包含了創業的創新性和風險性。在這里公益創業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第一,公益創業的主體是來源于廣大人民群眾,而不是官方的附屬品。第二,在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背景下,人們對非政府組織的需求不斷增大,公益創業應運而生,在解決老齡化等社會問題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緩解社會壓力。第三,與商業創業相比,公益創業是公益性為導向的,在利用傳統的市場競爭模式的同時,更注重社會價值的實現。
經過對前人的分析研究,結合本文所研究的主體,認為公益創業是指大學生在社會責任的感召下,以公益為導向,通過創造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方法,并有效地結合商業化和市場化的操作進行資源整合,從而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
2.1.3 NGO
美國學者萊斯特?塞拉蒙在其論著-《非營利領域及存在的問題》中認為 NGO 具有組織性、非營利性、獨立性、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的特點。一方面,NGO 作為獨立的法人機構擁有自己的機構安排、規章制度及運營模式,可以不受政府的支配,實現自我管理和約束。另一方面,NGO 的宗旨是實現公眾利益,服務社會,解決社會問題。群眾對 NGO 的資金捐助和參與活動完全都是自愿的,不存在任何的強制性。中國學者也從三個層面對 NGO 進行了定義。廣義上來講,除了政府部門和營利性的組織之外的所有民間組織都被稱為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國有事業單位、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其他組織都包括在內。狹義上來講,只有符合《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和《社團管理條例》的社團、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基金會才能被認為是非政府組織。中國人民大學的張小勁教授認為,非政府是指獨立于政府和營利性組織之外,由特定的專業人員和志向相同的志愿者組成的,運用自身的組織形式持續關注特定或普遍的公益事業,其所有活動和行為都是以營利為目的的,以非政府的方式參與到政府關注的公益領域。①綜上所述,本文將 NGO 定義為,人們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的自愿組成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并承著一定的社會職責的社會組織。
2.1.4 社會支持
早在 20 世紀 70 年代,社會支持的概念就出現在人們視野,但是基于不同研究領域和研究目的,對其內涵的論述還沒有達到統一。社會學家陳成文在經過對社會支持體系的主客體、內容及本質特征進行系統研究后,在其著作中指出社會支持是指國家、組織或個人運用一定的精神和物質手段對社會中的弱勢群體提供無償幫助的選擇性社會行為。②在當前我國目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來看,我國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也是社會需要支持的一部分,大學生公益創業的實現,就將為我國緩解就業壓力,解決社會問題。但是在大學生公益創業過程中會出現一系列問題自身無法解決,因此需要社會各界的支持。
2.2 相關理論
2.2.1 第三方管理理論
美國專家薩拉蒙在 1994 年創新性地闡述了第三方管理理論(the Third-PartyGovernment),他認為: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獲得足夠的公共福利運營資金,并將這些資金投資于第三方非營利組織,為滿足公眾需求提供服務;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公眾參與到如何利用資金和選擇怎樣的服務的決策當中,以更加透明化的市場競爭方式提高服務質量,有效防范政府在使用資金和提供服務過程中產生的壟斷特權。
2.2.2 政府失靈理論
美國的經濟學家伯頓?韋施布羅德(Burton Weisbrod)最早提出了政府失靈理論。他認為在民主議制過程中,政府并不能夠滿足所有選民對公共物品的需求,所反映的主要是中位選民的需求,大量的公共物品的使用是浪費的,導致公共支出不斷增多但效率卻在下降,這就是政府失靈。在他看來,政府、市場和非政府之間組織具有可代替性的,他們存在的目的都是為了滿足民眾對于公共物品需求。也正是如此,大量的非政府組織得到發展,它們利用自身的優勢功能提供市場和政府無法滿足的服務,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在此種情況下,非政府組織參與到支持大學生公益創業中來成為必然之選。這樣將政府置于對 NGO 進行管理和監督的位置,不僅提高了辦事效率,也杜絕了浪費的現象。
2.2.3 社會資本理論
社會資本是受到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普遍關注的概念,其最早是由經濟學家格林?洛瑞提出的,是指除人力和物質資本之外影響經濟活動的重要資本。他認為,社會資本是指不同的社會主體在社會結構中所處位置帶來的資源,他們以社會網絡、規范和信任為表現形式形成彼此間緊密的聯系。社會資本無形的存在于社會結構之中,需要個體之間或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合作才能發揮其作用,整合社會資源,提高社會效率。①蕭新煌闡述了關于對 NGO 的理解,認為它是社會各部門的中介,有著良好的溝通機制,有效地連接著社會各界,在不同的部門中牽線搭橋,實現互助合作和持續發展。又因為它本身具有公益性的特征,其所做的努力都是為了緩解社會壓力,解決社會問題,拓寬人們的言論渠道,實現社會資源的共享。因此,它所帶來的是積極正面的影響,扮演著正義的角色。②就大學生而言,大量的社會資本能夠有效的促進其創業的成功幾率,NGO本身擁有眾多的社會資本能夠為公益創業的開展奠定良好基礎。
2.2.4 公民社會理論
公民社會理論是在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框架下進行研究的,是指不具有任何權利,不帶有任何政治色彩的個人所構成的社會。它的出現是國家和社會是相互分離的標志之一。NGO 作為現代公民社會的主要力量,在社會的發展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隨著 NGO 不斷壯大規模,政府的力量也將會受到影響。③蕭新煌認為 NGO 一方面是獨立于政府之外的組織,能夠防止政府濫用職權。它讓人們結合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自愿地投身到社會公共事務當中去,自由的討論社會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它在公民社會理論框架下起到重要的連接作用,通過組織一系列的活動,使個人、社會和國家等不同的主體之前實現“無縫連接”,能夠有效的將民意和民情向上反映。④公民社會力量的發展,為大學生公益性創業實踐提供不竭的動力。同時,能鼓勵大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意向,積極投身到社會公益事業當中,感召他們為實現社會責任而感到自豪。
2.3 本章小結
本章主要是闡述了 NGO 支持大學生公益創業的相關概念,具體描述了第三方管理理論、政府失靈理論、社會資本理論及社會公民理論等。旨在找出適用于本文研究的服務相關理論概念,利用這些理論做為本文研究的支撐,為下一步的研究做好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