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中國居家養老服務機制構建研究
【引言】我國城鄉居家養老模式探究引言
【第一章】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功能分析
【第二章】居家養老體制建設的比較研究及經驗借鑒
【第三章】我國居家養老服務制度建設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第四章】完善我國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結論/參考文獻】居家養老服務發展策略分析結論與參考文獻
一、 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功能分析
我國從 20 世紀末,就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了,但一直到目前,我國的人均 GDP 和人均財力均在世界上處于很低的水平,這與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的情況有著很大不同,加上我國人口基數很大,老年人群體總量也就必然很大,這就形成了典型的"未富先老"現象[7].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的日益加重,特別是高齡老人比重的增加和空巢家庭的增多,以及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難以滿足日漸龐大的老年群體的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在這樣的形勢下,這種居家養老服務模式的出現,為我國在解決養老需求日益增大的問題打開了新的思路。這種養老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的資源來滿足老年人需求的多樣性,進而可以相對的減少國家負擔,很多國家和地區已經將居家養老服務納入基本社會保障體系,在保障老年人養老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本節從其基本理論和主要功能,這兩個比較主要的方面對居家養老服務進行了分析,進而對其體系建設的必要性進行了研判。
(一) 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基本理論
分析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基本理論可以從其基本概念和理論體系入手,通過闡明定義、界定性質、劃分類型、描述內容,進而對其理論框架體系進行分析,以此說明其基本理論內容。
1. 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基本概念
居家養老服務在我國發展的初始階段,是從香港地區近年來一直在的開展的"社區照顧"這一模式發展演化來的。20 世紀 70 年代起,香港開始進入老齡化高峰期,有入住養老機構需求的老年群體數量不斷加大,機構養老的床位開始緊張,為避免低齡的、健康的老人過早的進入養老機構,浪費社會資源,香港提出了采用"居家照顧"的方式進行社會化養老服務,這種服務滿足了老年人需要受到專門照顧,又不想離開熟悉的居住環境的想法[8].
這種服務雖然本質上是一種社會化的服務,但服務的提供方式,在不同國家、地區也不盡相同?;旧峡煞郑汗驳漠a品、準公共的產品、私人產品、混合產品這四種類型[9].全部作為公共產品的提供的,基本在一些高福利國家,由政府全面負擔;提供準公共產品(還需個人承擔部分費用)在加拿大、美國等國家;全部由個人承擔的從目前搜集的材料上看還沒有。我國采用的可以說是一種混合模式,針對不同人群和不同服務內容,采取政府全額負擔、政府部分負擔和由個人支付等不同模式。居家養老服務根據如何付費、如何服務、如何提供的不同分成多種類型。根據費用給付可以分為無償、抵償、有償三種,公共產品性質的居家養老服務一般為無償服務,如一些居家養老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準公共產品的居家養老服務一般為低償服務,如針對困難老人發放補貼金等,私人產品的居家養老服務屬于有償服務,如為大多數老年人提供的餐飲送達,醫療看護陪床等[10].
根據在居家養老服務中服務對象需求的不同,簡單的可以分為需提供上門的服務和在日間托養的服務。上門服務的內容,可以根據老年人的需要而提供,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日間托養服務,提供日間托養服務的目前叫做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可以簡單的理解為"托老所",主要是為解決上班族有需要護理的老人在白天工作時間的照料護理等內容,日間照料中心一般設置在街道社區,方便為周邊老人就近提供服務。
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從各地區的實踐上看,可以有以下幾個方面:
--生活照顧。直接對老年人本人進行的一些如洗澡、喂飯、陪伴等服務;--健康醫療。如為老年人上門看病、體檢、康復護理、送醫治療等;--家務服務。上門提供房屋內衛生的打掃、洗洗衣服做做飯、房屋一些基礎設施的維修等;?
--文化娛樂。一般由街道社區提供的室內外活動場所,并對活動的內容進行一定程度的規范;--精神慰籍。根據老年人的主動要求,對老年人的心理疏導服務,使其精神愉快;--法律維權。提供諸如贍養、財產等方面的參考。此外,在提供這些服務的同時可以使用一些高技術手段,如呼叫服務網絡、定位服務等。
2. 居家養老服務理論體系
任何社會保障服務內容的確立可以說都是在基礎理論和實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過程中建立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也不例外。發達國家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理論背景主要應該是來源于--多元化的福利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理論。我國在吸納國外居家養老服務先進經驗的同時,為了使這一服務內容更好的落實,也結合了中國自身的文化背景、社會發展條件等因素形成自己的理論支撐體系。
發達國家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的理論支撐主要有多元福利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理論,且與其工業革命進程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多元福利理論強調的是職責的劃分和社會參與程度[11].職責劃分主要是確定主體,這一理論突出了將一直由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轉而由公共部門、非盈利機構、私人部門、社區和家庭共同提供社會福利,政府職能側重于規劃和立法,制定并監督政策的實施;社會參與是要居家養老服務涉及到的各方都要參與到居家養老服務的規劃與決策中來,主要是要讓接受服務的對象和政府外的其它機構積極參與到其中,這樣就能很好的對其內容、措施等進行不斷的豐富和完善。發達國家在這個理論的影響下,不斷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改變了過去完全由政府投資興建養老服務設施這一模式,強調了社會福利社會辦這一基本原則,政府通過購買服務等方式給予支持,不再直接提供養老服務,這項方式的變革促進了養老服務的質量的提升。福利經濟學,其研究內容是社會提供的經濟福利,由英國的經濟學家在 20 世紀 20 年代創立。其主要思想是分配越能均等化、社會福利效應就越大,通過主張收入盡可能的均等化,逐步催生了"福利國家"的出現。隨著國家在收入調節過程中作用的不斷加強,國民收入逐步呈現均等化發展趨勢。對弱勢群體的保障力度也應隨著均等化要求在加大,這一群體主要包括老年人、兒童、殘疾人士等。在此理論基礎上,發達國家陸續建立了老年福利制度,在為老年人提供基本保障的同時,也為包括居家養老服務在內的養老服務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思路[12].
我國居家養老服務的發展借鑒了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服務型政府的原則就是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但同時也充分考慮了我國的國情,主要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道觀念,逐漸發展成為有中國特色的代際倫理關系理論[13].我國主要理論背景如下:服務型政府理論強調,政府要根據社會公眾的需求提供服務,同時要給予民眾選擇服務的權利,把提升公眾對政府的滿意度當作根本目標。以這一理論為依據,政府應該為老年人提供多種樣式的養老模式,老年群體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自由的選擇養老方式。代際倫理關系理論,中國有尊老、敬老的文化傳統,因此我國傳統的養老方式一直都是家庭養老,贍養義務也就由兒女來完成,且老年人也大都不愿意離開家庭養老。我國的《憲法》和《婚姻法》等都對子女所具有的贍養義務進行了規定。法律、傳統價值觀念、社會輿論都要求子女承擔主要的養老責任。這也是我們為什么選擇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作為我國養老服務業發展的主要發展模式的客觀原因。
(二) 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的基本功能
1. 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
可以預見,隨著老齡化進程加快、高齡老人不斷增加,社會養老壓力將越來越大。特別是獨生子女政策實施近 40 年來[14],獨生子女的父母老年群體逐年增大,有著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家庭養老模式已經不能繼續維系,在這種獨特的背景下,勢必要有一種能夠符合我國文化和國力背景的養老模式來滿足全社會的養老需求,居家養老服務這一模式是能夠使大多數人從心理和經濟上逐步全面接受的??梢灶A見,這種養老服務模式的大規模推進,能夠促進代際和諧、緩解養老壓力、減輕家庭負擔和老年人心理壓力,促進社區和諧發展。
2. 推動政府改革以促進社會公平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動政府改革,著力構建服務型政府,因此當前更加注重的是如何提高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居家養老服務作為政府推動的主要養老模式,政府必然要承擔起主要建設職責,在政策體系、資金扶持等方面要不斷完善,勢必形成推動現代服務型政府的建設。
我們的政府一直在強調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居家養老的受益人群將是全體老年人,所有老年人享受的權利也是一樣的,服務層次和水平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居家養老服務的從開始到結束以及所有的過程中,最能將社會的公平性在各個環節加以體現。
3. 破解就業難題帶動服務業發展
養老需求可以理解為一種消費需求,這種巨大且不斷增長的需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必將成為企業參與的原動力,圍繞居家養老服務將要開發一系列的產品,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居家養老最終要落實到人對人的服務,因此將會提供相當多的就業崗位??梢酝ㄟ^對本社區無業人員或下崗職工進行培訓,然后分配到需要照料的老人家里。[15]
這樣,不但解決了照顧老年人人手不夠的問題,還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從而為政府減輕了負擔,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務的專業化與多樣化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