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在我國興起的時間還很短,屬于新興產業。相對于國外文化產業在經濟發展中貢獻突出來說,我國的文化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所占的比例非常有限,文化產業的發展體系也正處于摸索階段。
相對于大城市的文化產業來講,農村的文化產業就更加散亂、水平低下。雖然如此,但是農村的文化產業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農村民間曲藝與演出產業發展突出,農村的手工藝文化產業形成一定的規模等?,F階段需要做的就是針對其中存在的不足,找出相應的解決對策,推動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
1 當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滯后的表現
1. 1 文化產業的基礎薄弱,整體發展水平低下
相對于城市的經濟發展來說,農村的發展水平低下,文化底蘊不足。近年來,我國農村的文化產業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分布極為分散,沒有形成規?;?、統一化、市場化的經營模式,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不高。農村的文化產業大多是私人經營,規模受限,水平不高,發展極為緩慢。在農村,村民的文化生活缺乏,農民的文化生活與農村文化產業也得不到相關部門的重視,文化場館數量少、鄉村文化站與鄉村圖書館數量極少,并沒有做到真正服務于民。這種基礎設施薄弱的現狀對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產生的極大的阻礙。
1. 2 資金投入力度小,投資與融資體系不完善
農村投資與融資的不完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政府在農村文化產業發展上的財政投入不足。雖然現階段政府加大了對農村文化產業的重視力度和投資力度,但是這些投資對于文化產業剛起步的農村來講無疑是杯水車薪。在我國五級財政中,縣級和鄉級財政是最弱的兩個環節,在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上,這兩級財政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即便如此,中央以及省級財政也并沒有予以重視,這就導致了大部分農村無力支付文化產業發展所需的投資成本,許多切實可行的文化項目不能付諸于行動; 其次,農村的基層管理人員并沒有積極與有能力的私人企業和個人進行合作,爭取投資。這樣就使得文化產業融資渠道匱乏,投資方式單一。
1. 3 專業人才嚴重匱乏,從業人員專業素質較低
人力資源是 21 世紀最為重要的資源,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新型的專業人才。但是,就目前而言,農村文化人才嚴重流失,剩下的大多是年齡結構偏大、知識水平較低、文化水平較差的人員。據調查顯示全國農民的文化素質平均水平在初中和小學程度,站到了 77. 4%,更高文化素質的只占到了3%左右,人才流失及現有人員老齡化嚴重的問題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 農村文化產業發展滯后的原因
2. 1 思想觀念存在偏差
文化產業本身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但是無論是農民還是基層政府人員都在思想觀念上存在偏差。從政府層面來講,主要偏差在于對發展農村文化產業認識上的滯后。雖然文化產業在大城市已經極具規模,發展體系也逐步完善,但是對于經濟和文化都要落后的農村來講,政府很容易將文化產業理解為文化事業,認為文化產業只講投資,不求回報,這種思想的不到位使得基層政府很難對文化產業給予重視,從而就不能進行整體而詳細的規劃,整理不出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 從農民角度來講,雖然現階段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小康,人們的衣食住行有了保障,但是困苦的生活已經讓他們有了深深的防范心理,很多農民都將掙到的錢死死地保管起來,以備不時之需。由于自身的知識水平和技能限制,他們對文化產業懷著保守和防備的心思,不能清楚認識到文化產業的內涵,不愿將資金投入到不能預見結果的文化產業中去。
2. 2 農村的經濟水平滯后嚴重制約文化產業的發展
農村經濟是基礎,文化產業是上層建筑,經濟發展的滯后,無疑嚴重制約著文化產業的發展。經濟發展滯后就意味著農村的可流動資金匱乏,可用于文化產業投資的資金就少,沒有充足的資金供應,農村的文化產業就很難擴大產業規模、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產品的品味,擴大市場占有率也就無從談起。甚至在一些貧困地區,至今農民仍住著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電力、交通以及通訊等條件很差,文化產業無論是在觀念上還是在操作上都是一片空白。
2. 3 政府的重視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夠
雖然近幾年,黨中央不斷出臺關于推進農村文化產業建設的辦法與決策,例如中共十六大就做出了關于積極發展文化產業的決策,政府相關部門也在市場準入與融資方面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由于農村在文化產業管理上的不規范,籌集到的資金往往不能被有效利用,農村的文化產業水平也不能順利達到進入市場的門檻。在一些農村,政府并沒有制定相應的政策,農村的文化市場管理混亂,融資和投資渠道亟待解決。
3 推進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措施
3. 1 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夯實文化產業發展基礎
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是保證文化產業發展、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涵蓋的范圍非常廣,包括交通運輸、通信設備、水電設施和社會公共設施等。文化產業和其他產業一樣,在生產的過程中都需要良好的交通條件、健全的水電供應條件、即時的通訊技術條件等。因此,要想打好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必須將農村的軟件和硬件條件搞好,包括鄉村公路的修建、通訊基站的建設、水電設施的修繕等等。
農村文化館、圖書館、文藝館等文化活動場所的修建,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提升農民欣賞水平的提升,進而提升農民的文化素質,這樣就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發展平臺。
3. 2 實施品牌策略,擴大規模,提升的品味
農村的文化產業必須打造屬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才能走得長遠,因此農村在發展文化產業的過程中,要注重產品自身的質量,樹立良好的形象,著力打造知名品牌。"十音八樂"是福建莆田的漢族傳統音樂,音樂風格獨樹一幟,在音樂上,主要由 3 種曲種構成,分別是十番、八樂和大鼓吹。十音八樂一般由群眾性的音樂組織演出,音樂組織中包括農民、小手工業者和小店員等。為了更好地發展"十音八樂",傳承和保護民間音樂,應該將其引入學校的音樂教學課程,有意識地進行傳播。民間音樂一般情況下處于自生自滅的自發狀態,"十音八樂"也是如此。
因此,要將這種自發狀態變為有意識地保護狀態。學校是教育的陣地,將"十音八樂"納入學校的教學教材,可以充分地傳播和傳承民間的音樂文化,提升十音八樂的知名度,有利于品牌的塑造。
充分發揮民間自身力量和保護力量,健全保護機制,落實對民間音樂保護的政策法規。民間音樂來自民間,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民間自發形成的文藝團隊、民間樂隊等來進行傳承。比如,在莆田,經常有一些離退休老人或是文化人,他們自發組建文藝團隊,有些愛好莆仙地方器樂而組織起"十音"、"八樂"樂隊的老人們,政府應當通過文化部門,逐步建立科學、高效的保護體系,鼓勵他們進行定期排練,支持、組織他們開展一些比賽、活動,并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措施來激勵他們。通過引導群眾對民間音樂的愛好,不斷發展和壯大"十音八樂"的欣賞者和愛好者隊伍。
3. 3 發展農村生態旅游產業,建立健全人才發展機制
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培養新型專業化人才。自 2004 年以來,已經有幾十所大學開設了文化產業管理專業,屬于管理學類和藝術學類專業,主要分設為會展方向、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與保護方向、以及文化創意方向。因此,農村可以吸收專業人才,來培養本地的專業隊伍,制定當地發展規劃等。
4 結語
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極具發展前景,發展好農村文化產業會極大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必須切實解決文化產業基礎薄弱、投資力度小、人才匱乏的問題,加快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打造自身品牌、提升產品知名度,發展農村生態旅游業,健全人才發展機制。
參考文獻:
[1]張振華。 制約我國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愿意及對策[J]. 中國經貿導刊,2010(2) .
[2]陳運貴。 安徽省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比較優勢與路徑選擇[J]. 安徽農學通報,20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