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腸病癥是消化系統常見多發病,臨床多表現為上腹疼痛、腹脹、食欲減退、噯氣、噎嗝、呃逆、嘔吐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患病后對患者的正常生活不良影響明顯,選取合理的方式治療,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中醫認為該病屬于胃脘痛、呃逆、胃痞等范疇;當前臨床采用中醫方式治療一般效果較理想,而目前西醫對脾腸病癥的治療并無特效方法。本研究即旨在探討通過中醫辨證治療脾腸疾病的療效,以為脾腸疾病的合理治療提供方法參照。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符合發病年限、發病次數、病程情況的患者共72例作為選擇對象,包括惡心、腹脹、嘔吐、反酸等的上腹部不適癥狀,癥狀累計超過2個月,臨床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颊卟〕潭荚?~12個月之間,年齡分布從32~78歲,平均年齡55歲,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0例,按照隨機對照取表的分配原則,分為實驗組42例(采取中醫治療),對照組為30例(采取西醫治療)。其年齡、性別、發病時間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實驗分組
①實驗組采取中醫辨證治療方法。根據患者病情給予黨參30g(黨參: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功效補脾肺氣);白術25g(白術:
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功效益氣健脾、燥濕利水);檳榔20g(檳榔:性溫,味苦、辛,歸胃、大腸經,功效行氣消積);木香10g(木香:性溫,味辛、苦,歸脾、胃、大腸、膽經,功效行氣止痛、健脾消食);厚樸20g(厚樸:性溫,味辛、苦,歸肺、脾、胃、大腸經,功效燥濕消痰、下氣除滿);茯苓15g(茯苓:性平,味甘、淡,歸心、脾、腎經,功效健脾和胃、利水滲濕);麥芽15g(麥芽:性平,味甘,歸脾、胃、肝經,功效消食健胃);枳實15g(枳實:性溫,味酸、辛、苦,歸脾、胃、大腸經,功效破氣消積、化痰除痞);干姜10g(干姜:性熱,味辛,歸心、肺、脾、胃經,功效溫中散寒、溫肺化飲);灸甘草12g(炙甘草:性平,味甘,歸肺、脾、胃經,功效補脾益氣,調和諸藥);水煎服,1次/d。并根據中醫針灸理論,取內關(絡穴、八脈交會穴)、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中脘(胃之募穴、八會穴只腑會)行針灸治療,配合膻中、胃腧、天樞行針刺治療,1次/d,一次20~30min。
脾腸虛者,適當給予補氣治療,針灸百會,并用艾灸每天灸關元(小腸募穴)、氣海(盲之原穴,保健要穴之一)15~30min,1次/d。
②對照組根據癥狀采取西藥治療。嗎丁啉:8mg,3次/d;雷尼替丁:100mg,2次/d;維生素B:100mg,3次/d。以30d為1個療程,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的療效及癥狀改變。
1.3 療效判定
治愈:患者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且同種癥狀2個月內無復發;有效:患者癥狀明顯減少,部分臨床癥狀消失;無效:患者癥狀無明顯好轉或臨床檢查癥狀加重。
1.4 統計方法
實驗數據采用SPSS18.0軟件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使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治療比較
從表1中可以看出,實驗組無效治療為2例\\(占4.76%\\),有效治療為24例\\(占57.14%\\),治愈為16例\\(占38.10%\\);對照組的無效治療6例\\(占20.00%\\),有效治療16例\\(占53.33%\\),治愈8例\\(占26.67%\\),兩組在有效治療這一項上基本無差異,其他3項通過統計學計算χ2=6.4,查χ2界值表χ20.05(1)=3.84,即χ2>χ20.05\\(1\\),6.4>3.84,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這表明,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在大的治療方向上基本無差異,但是中醫辨證治療在徹底治愈疾病上,明顯優于西醫治療方法,并且費用低,副作用少,這也明顯由于西醫治療(見表1)。
3 討論
脾腸疾病是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病,發病機制復雜,癥狀反復,治愈困難,目前西藥療效有限。而中醫辨證治療的核心在于臨床辨證診治,這就是中醫辨證治療的核心所在。本調查的患者全部參照《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和《實用中醫內科學》的標準,主要的癥狀表現為:噯氣痞滿、胃脘脹痛、厭食嘔吐等。這些患者,癥結多在脾胃部,脾胃合為后天之本,是體內氣血化生之源,外邪、情志、飲食等不調都能導致胃部的損害。胃部受損日久,患者體質下降,就會導致疾病由實轉虛,進而出現脾虛胃弱,氣息不調,伴胃痞或者胃脹痛。本方給出的方藥中,君藥為黨參,其性平,味甘,歸脾肺經,《本草從新》中曰:黨參,補中益氣、和脾胃、除煩渴,中氣微虛,用以調補,甚為平安。而臣藥白術,性溫,味甘、苦,歸脾胃經,《本草通玄》中曰:白術,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用白術來助黨參補益脾胃,改善腹脹、噯氣、吐酸的情況。灸甘草作為使藥,性平,味甘,歸肺、脾、胃經,《本草匯言》稱其為和中益氣,補虛解讀之藥。和君藥臣藥共用,增補補脾益氣之功效,并且調和諸藥,故稱之為佐使藥。本方的主要用途是益氣補脾,兼補肺氣,并以活血行氣為輔。對于脾胃虛寒、胃隱疼、嘔吐、納差的疾病臨床特點,治療應該以中藥方劑為主,針灸為輔,配合中醫手法按摩保健。本研究中根據中醫理論,取內關、足三里、中脘行針灸治療,配合膻中、胃腧、天樞行針刺治療,脾腸虛者給以艾灸補氣治療。藥針相輔,動靜相宜,補瀉并重,內外相兼,明顯提高了治療效果。這個結果表明,中醫辨證診療比起西醫對癥治療,優點在于調動了患者的整體診療積極性,結合生物醫學、社會、心理等社會資源,共同服務于中醫辨證施診,這本身是辨證思想的延續。從本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除在有效治療一項上兩者無明顯差異外,其他3項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表明,中醫治療與西醫治療在大的治療方向上基本無差異,但是在徹底治愈方面,中醫辨證治療是明顯優于西醫治療,并且中醫能實現標本兼治,是脾、腸疾病中值得推廣的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Chang FY,Lu CL.Irritable bowe lsyn dromeint he 21 stcentury:perspec-tives from Asiaor South-east Asia[J].Gast roenterolHepatol,2008,22\\(l\\):4-12.。
[2]張冰.中醫辨證治療脾胃氣虛型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療效觀察[J].黑龍江中醫藥,2009,1\\(1\\):10-11.。
[3]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10:74.。
[4]王永炎,魯兆麟.實用中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398-403.。
[5]胡穎,崔舒展.腸易激綜合征病因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11,23\\(21\\):3033-3034.。
[6]閏江屏.腸易激綜合征的發病機制[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11\\):1488-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