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傳承是文化的本質屬性,強調文化在代際之間的發展變化與再創造的過程”①,對于民俗來說,尤其如此。民俗學一向強調自己不同于歷史學和社會學就在于,關注從歷史上傳承至今的民俗文化。何謂傳承?有學者提出,“面向過去而有承,為承者,面向未來而有傳,為傳者?!?/p>
②傳承作為民俗的基本特征,有時單指民俗在時間層面的縱向的上下承接延續,有時又指包括時間和空間雙向的傳續和傳播,本文取后者之義。民俗的傳承通常是指在一個穩定的共同體中,以口語、行為和物質為媒介進行的,具有類型化的、反復出現的、模式化的、集體的而非個人的自由選擇的特征。在日本,“傳承”作為一個經典的民俗學概念,已經被反復討論。
③但在我國,還少見系統的研究。當代社會處于急劇變遷中,有悠久歷史的民俗傳承也面臨危機,這就使傳承的變遷成為了一個值得重視的民俗學問題。
中國當代所處的階段,傳統文化的生態環境已經不存,民俗文化的傳承母體遭受嚴重損毀。
對此,周星曾經撰文指出,“民間傳承大都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反復實踐著,或口耳相傳,或‘以心傳心',或借助文字、教育及其他各種包括非語言的方式(行為)而代代相傳”.作為傳承母體的社區解體、崩潰或出現結構性變動,傳承就面臨中斷。
④文化生態變化,導致文化的傳承必定要發生變化。在當代傳承母體變遷的局勢下,傳承無可依托,是否會真的中斷呢?這牽涉到民俗的傳承機制問題。
當代社會,民俗的傳承載體和途徑已經大大不同于以往,這已引起一些學者關注,比如董曉萍提出當代民俗傳承的中產階級化之路,認為民俗已經不是底層百姓享受,而是上層精英自覺奉行,中產階級奉為時尚的對象①。也有人關注到民俗傳統在當代呈遺產化和資源化的傳承趨向。② 而在各種散見的研究個案中,不同的研究者紛紛提出傳統民間(民族)文化的傳承突破了原有的文化主體內部的傳承,出現了精英傳承、旅游傳承、政府傳承、學校傳承等新方式,但尚未系統化或專門從民俗學學科發展的角度來討論。
傳承的變遷,包括傳承語境的變遷、傳承母體的變遷、傳承途徑的變遷、傳承手段的變遷,本文主要談傳承途徑(渠道)的變遷;另外,也探討民俗傳承途徑的變遷會帶來哪些影響。關于這個問題有兩個研究目的,一是學科本身的基本規律探索。趙世瑜提出,“傳承的背后一定有某種非常重要的機制在起作用。而這種機制在不同的區域、不同的時間段內可能是不太一樣的,在不同的族群的內部也可能是不一樣的。因此,如何尋找到長期傳承的民俗事象的變異過程,特別是背后起重要作用、使它們能夠傳承下來的一個機制?這是民俗學民俗史研究的重要內容?!雹壑袊袼讓W的研究長期以來,要么偏重民間文學方向,要么龐大的學術共同體內部互不對話,也少與其他相鄰學科對話。對傳承問題的討論,有望把大家集合起來,進行系統深入的探討,以推動民俗學學科的發展或學術概念的明晰化。二是出于對民俗文化遺產的保護。當代社會,很多優秀的民俗傳統急速消失,而且很多傳統文化就孕育在傳統民俗文化的土壤中,民俗的傳承機制可以變化,但是文化的根脈卻不能斷裂。探討傳承問題,也是為了發現文化變遷的規律,保護民族文化的精髓。
一、傳承語境的變遷
1當代民間傳承面臨困境,主要是因為市場經濟、都市化和人口流動等社會變動導致曾經作為民俗傳承的主要陣地的傳統社區逐漸解體,并促使地域社會發生了巨大變遷,從而使以社區和地域社會為依托的文化傳承機制難以維系。中青年大量外流求職打工導致許多傳統民俗活動無法正常進行,工業化和都市化使傳統的生活方式迅速發生變易,現代的聲光電娛樂逐步取代傳統的娛樂方式,商業化侵入傳統文化領域并導致其日益世俗化等等,其中以社區的解體或其結構性變遷帶來的問題最為突出。很多的傳統民俗主要依賴鄉土社會得以傳承,而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鄉村人口過疏化,“主要勞動人口進城打工,留在農村的是老人、婦女和兒童。兩個主體在城鄉異地活動,每年很少聚合,或者常年不再聚合,已無法組成以往傳承民俗民間文藝的共同群體”④。
這樣的先例在已經完成都市化過程的日本曾經發生,“以村落為單位的共同活動和共同事業的維持日益困難。由于人手不足,已往每年不可缺少的氏神祭已不能完全按例進行,祭祀時奉獻的民俗表演藝術往往被迫從簡,甚至中止,抬著神輿繞村一周的儀式和迎神隊伍也因人手不足而中止,有的村落不得不把每年舉行的祭祀改為五年一次或十年一次?!雹蓦S著時代進步,尤其是城市化發展,鄉村已經留不住文化精英,大量青年外出求學和打工,其中一部人就此移居城鎮,常年不回鄉。
作為傳承載體的社區空間已經難以再發揮功能。
民俗學的傳承概念,一直以來都強調民俗是“世代相襲”的,即以時間向度的跨世代傳承為主,對于空間向度的傳播不甚重視。在傳統的較為封閉和超穩定的農業文明社會,民俗文化是自然而然的代代相傳;當代城市化社會空間流動性日趨頻繁,信息化技術高度發展,文化的空間傳播呈現前所未有的態勢。換言之,以前的民俗傳承的特征,是在一個家庭或家族或村落或地域個體和群體中的近距離內世代傳承,受時空的局限而無法超越式傳承。隨著高速鐵路、公路和民航的發展,距離被消滅,地球村的概念誕生,空間不再是限制人們交往和接觸的因素。人員的流動,城市與鄉村的互動與流動,國內不同地區的流動,跨國流動等等,傳承的功能更多被傳播所取代。而且人口的流動也不再是短距離的流動,而是大規模的、全球性的流動。這種流動不是僅僅面上的停留,如觀光式地捕捉到所到之處的民俗風情和文化時尚,而是深入異地居住,同時多次往返于家鄉與新的工作地、居住地之間。相繼伴隨的是電視媒體和網絡的發展,電視網絡的即時性、瞬間傳播、超量傳播和跨越遠距離傳播,完全超越了傳統的文化圈式傳播,呈現跨越時空的特性。
與此同時,隨著全球化和信息社會的到來,去傳統的個體化社會生成,年輕的一代發現從父輩(或祖輩)那里繼承下來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習慣已經失去了經驗效用,以往適用于鄉村社會的種種民俗文化策略或生存智慧,到了城市和流動群體中,無法再現其文化的光輝;以往奉為祖訓和傳世經驗的民俗傳統顯得可笑或者多余。由此,家庭和家族共同體內對生活經驗的傳承面臨斷裂。
二、傳承途徑的變遷
當代民俗傳承的變遷,體現在從文化主體不經意的非正式形式為主的自發傳承轉向了各種非文化主體的他者傳承。正如日本民俗學家巖本通彌所說,“無論民俗學還是人類學,都以文化是無意識地傳承為前提。但是,現代傳承開始變成一種有意識的行為,一種有意識地創造記憶的時代?!雹倜袼讖膫鹘y的家庭、社區自發傳承,轉為有意識的政府、學校、媒體、商人等等有目的的行為。
民俗變成了某種具有價值的對象,其傳承行為本身具有了特殊的意義,不再是為了其作為文化本身的功能而存在和享用,而是具有了特殊政治的或經濟的目的。
現代社會,政治權力和市場平臺成為兩大社會力量,一切社會要素都被此二者所裹挾和主導。
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環境就此發生根本性的轉變。依附在傳統土壤上的文化不再是自然的依靠內在功能和動力傳承,而往往受到外力的影響,其中最為突出的是政府力量、市場力量和技術力量。
中國傳統社會以儒家文化為價值核心,強調以家庭為根、以農業為本。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家庭傳承雖然不是民俗文化傳承的唯一方式,但是最重要的。② 現代家庭的分散化導致家庭傳承功能被社會所取代。外來的力量,尤其是國家和市場在民俗傳承中擔任重要的角色和力量,傳承的場域變遷,由家庭、社會轉向官方、商業、媒體、教育、網絡。隨著家庭與社區傳承的弱化,一部分社區傳承的民俗由國家接管;商品化社會,以便利的物質供應和消費為指向,傳統民俗的自我創造成分減弱甚至消弭,更多是一種為我所用的功利主義思想在指導和引領民俗的生產和消費。家庭傳承的民俗或由商家提供,或者由社會專門負責。比如,礦泉水出現,使得茶館這種公共空間和地方民俗就此消失;外食已經越來越普遍,家庭內部的事務逐漸交由專門機構來處理。節日食品就由商家提供現成的,很多民俗就此中斷,對節日的重視程度降低。與此同時,盡管家庭內部的民俗傳統漸漸稀少和淡化,但由于政府和商貿、民間團體的介入,公共場域的民俗被復興和政府保護。
此外,現代傳媒技術的高度發達,義務教育的普及和重要性的提高,也為民俗傳承提供新的路徑。
(一)依靠政府力量傳承政治權利對于民俗的傳承向來起著關鍵的作用。按照米歇爾·??碌默F代權力觀,知識與權力有關,在人文學科里,“所有門類的知識的發展都與權力的實施密不可分”③。劉曉春指出,“權力政治通過歷史的文本化使主流意識形態成為’經典‘,進而排除了非主流的、民間的、邊緣的歷史與聲音,主流意識形態因其權力而發揮整合作用?!雹苷畬γ袼椎膽B度和管理、政策、行動及宣傳等,往往對民俗傳承帶來深刻的影響。民眾的生活方式被政府所主導或影響,自上世紀以來,表現尤為突出。不管是公立新年元旦的推行,還是作為一種新時代象征的服裝革命,或是“新生活運動”的推廣,都體現出政府介入對民眾日常生活方式的影響,左右傳統的生活方式是被延續還是中斷。而五四時期的歌謠運動,是一種出于意識形態和知識分子相結合的力量,影響了傳統民間文藝的命運,并繼而延續到延安文藝運動,大躍進的民歌運動和1980年代對民間文藝的記錄保存,其中,也有文革及其前后多年,對民間文藝之外的民眾的生活方式的強制干預,比如過革命春節,辦集體式簡樸的革命婚禮、禁止過傳統節日和搞民俗活動等等。今天,這種政府的管理或對文化傳承的影響,集中體現于政府主導的非遺保護運動成為對民俗傳承的強大外在力量。許多非遺項目的保護者和申請保護者是地方政府或政府相關部門;政府組織社區活動、社會培訓,以及設立傳承人制度、立法保護、舉辦培訓活動等等,給予部分民俗傳承以人力、財力和制度保證,激發人們傳承民俗的熱情。
在今日全球化趨勢中,國家的對外形象常常借助于特定的民俗符號來象征,如在對外交往中,政府組織開展各種公共活動,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宣傳,以增強文化軟實力,客觀上也起到了文化傳播和傳承的功效。
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APEC)在上海召開,各國領導人穿團花圖案的傳統中裝,隨即帶來當年的唐裝熱銷,說明國家大事件或上層的行為對于整個社會民眾生活的一種引導。另外,國家針對民俗傳統的迅急消失出臺政策,鼓勵對民間文化的保護,批準設立了國家社科基金和社科基金重點委托項目等,設立民間文藝之鄉和評選民間工藝大師。這些舉措,不僅在釋放一種信號---傳統民俗的價值和意義,也從行動上給予了經費和政策、人力等方面的支持,并使學者介入研究,呼吁和協助傳承。
政府傳承也體現在利用民俗形式為貫徹國家政策、統一思想意識做推手,如許多城市利用農民畫和傳統剪紙圖案等宣傳“中國夢”;一些地方政府利用當地人愛歌愛唱的風俗,讓民間歌手編唱宣傳政府法規的民歌,舉辦相應的歌賽。這些看似是對民俗形式的征用,客觀上也為民間藝術形式提供了當代生存空間。此外,由政府制定政策給予鼓勵和支持的學校傳承和媒體宣傳等也是政府傳承力量的一種表現。
政府出面的,或者受政府影響較大的民俗傳承,往往使民俗文化朝向政府規定的方向發展。
如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指南》,明確了代表作要體現中華民族整體文化意識的要求,其中,第1、第3、第5條規定:具有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杰出價值,能夠體現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具有促進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增強社會凝聚力、增進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穩定、促進文化交流的作用;具有見證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生命力的獨特價值,能夠在某些方面反映中華文明的歷史延續性??梢?,傳承的內容許多是經過政府核定的。而近年國家對民俗節日的法律保護,也體現了政府的意旨,正如董曉萍所指出的,“現代政府頒布法定節日的做法是從政治學的角度出發的,主要是強調國家民族的凝聚力意識,明確節日的文化地位和對社會發展的價值”①。
雖然有人擔心,政府介入的民俗,會成為“官俗”,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政府的態度對于民俗傳承帶來的積極效應。政府組織恢復的許多活動,有些跟當地人的生活關聯不大,但經過政府的策劃和長期努力,也可能融入地方社會。毋庸諱言,政府對民俗的管理,左右著民俗的傳承方向,使部分民俗納入到主流文化領域。
(二)依靠市場和旅游場域傳承我國當代已經邁入現代工業和商品化社會,文化消費所占比重不斷提升。民俗以往主要是民眾自我創造和享用的文化,現在有的成為了工廠和商家創造、民眾享受(消費)的對象。在當代民俗復興的語境下,市場和商品間接地成為了民俗傳承的載體,攜帶民俗元素的商品在被消費的同時也使其所附著的民俗文化得到傳承。商家會制造各種民俗銷售場景,比如民俗展演、傳統手工藝商品、民俗節慶商品、地方傳統文化或民族傳統文化符號加工品、傳統婚慶等儀式中的用品等等。伴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許多原來由家庭手工制作的物品已經由工廠生產成品,由市場批量生產銷售,而人們因為生活節奏的加快,會選擇直接購買現成的民俗物品來滿足各種活動的需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每當民俗傳統節慶到來前,廠家和商家都會籌劃生產、出售節日食品和用品,如春節的年糕、餃子、春聯、燈籠,元宵的湯圓,端午的粽子等。從前主要依賴家庭生產的物品,被商家所組織生產的成品所取代,這種便利使人們即使在緊張的工作之余也能不斷沿襲民俗傳統。眾多的商家還利用節日文化內涵做文章,重陽敬老、春節的團圓歡聚都成為某種符號,吸引和推動人們消費。節日期間的市場,到處都彌漫著一種被營造的民俗氣氛,也提醒和刺激來者對節日的體驗、重視、購買或消費。商家借助大眾傳媒手段,利用人們的思鄉懷舊等情結,強力地將一些傳統民俗元素融入商品包裝和寓意中。商品化無孔不入的特性,鋪天蓋地的廣告宣傳等,大面積地影響到多數民眾。值得注意的還有,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懂得制作傳統的禮俗用品或操持相關民俗活動的人越來越少。同時,當代社會越來越趨于個體化和分散化,許多原來由家庭和社區傳承的民俗活動無法再延續下去,從而催生了相關的市場,有些儀式用品,比如壽誕儀式、婚慶儀式、喪葬和祭祀儀式等等,其物品都可以通過市場購買現成的,以延續其在各種場合里的物的象征意義;而社會上各種婚慶、禮儀公司也為民俗活動的舉行提供了方便。這些都為商品化社會中的民俗傳承提供了可能。
民俗旅游隨著后現代社會到來而開始流行起來,因為社會變化太快而讓人們開始懷舊。我們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少看到的傳統民俗文化,卻在旅游場域中得到展演或復興或再生產。一些民俗旅游產品,如民居建筑、民俗風情、民間藝術等從不同的角度運用民俗符號,創造性地開辟了一個特殊的文化空間,構成了想象中的民俗世界。像錦繡中華、民俗村這樣的民俗主題公園,是更加高效整合的民俗空間情境,不但把一個族群的民俗事象萃取集中,還把空間上相隔遙遠的多個民族的民俗集中在一起展示,與此類似的是民俗文化的博物館傳承。有的旅游景區,為了增加娛樂性,還引進了雜耍和魔術表演。這種民間雜藝以前在大街上表演,后來在專業藝術團表演,現在在旅游景區一天表演數場,這使得年輕的一代也能看到那些幾近消弭的民俗絕活。
傳統民俗和技藝的傳承依靠旅游傳承是一條重要的路子。雖然對旅游業所帶來的影響不斷被批評,但一些研究者卻提出了相反的看法。
Laurie Kroshus發現瑪雅廢墟附近的村莊居民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依據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的描述,紛紛開始恢復他們祖先的一些已經沒落的文化傳統,使古老的瑪雅文化在形式上得以重現。① 在我國,也有類似的情況,云南麗江納西族的傳統民俗文化的旅游開發雖然給當地帶來了沖擊,但也使納西族瀕臨滅絕的東巴文化和納西古樂獲得了新的傳承空間,有人就此提出傳統文化的旅游化傳承。② 廣西桂林附近的壯族瑤族村寨在民俗旅游中,重新意識到自我文化的價值,并且進一步復活和傳承下去。③ 還有研究者發現,隨著我國民族(民俗)旅游產業的發展,民族或民間文化的傳承已經從一種無意識的“慣性”行為轉為“自覺”的行為,民族節日的舉行不再是一種傳統的再現,而是旅游場域下的文化再生產,其傳承形態也受到旅游產業的影響。④當然,旅游展演中的民俗傳承與生活中的傳承是不同的,時間、地點和內容都是有意識的選擇結果,其內容在原來的現實生活基礎上加以突出、改造、綜合,或者從外地挪移融合。① 在少數民族地區旅游中,民俗歌舞表演是普遍的。貴州黎平的侗族能歌善唱,因此歌舞表演成為旅游展演中的重頭戲,為了烘托氣氛,幾乎每次表演接近尾聲時,主客雙方都會手拉手一起“踩歌堂”.踩歌堂本是侗族祭薩時所唱的歌,在一般場合下不能夠表演,但現在卻已成為文藝表演隊每次展示活動的壓軸節目②,毫無疑問,旅游中的表演與信仰儀式的神圣性是有距離的。
(三)依靠媒體和電子技術傳承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甚至到上世紀80年代,我國民俗傳承方式都是以口耳相傳和行為傳承為主;因為文字的普及,增加了以文字為媒介的傳播和傳承方式;但由于民俗本身的生活屬性,并未消除其口頭性和行為傳承的特征,也就是面對面的直接交流和傳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代世界已經進入讀圖時代,視頻圖像已經取代文字,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主要的文化傳承媒介?,F代傳媒的出現,使得民俗可超越時空局限傳播和傳承。而且大眾傳播媒介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播使許多人既能增長知識又能增加生活的樂趣。由于電子視聽技術,綜合了口頭語言和文字的功能,相比于傳統的民俗傳承(傳播)方式更具獨特而強大的創造力、傳播力和感染力。
當代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被各種電子視聽全面覆蓋,并深受影響,網絡傳播模式成為文化傳播的主導?!懊恳粋€社會成員不再是舊格局下被動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網絡傳播格局中不可忽視的信息選擇主體、內容創造主體、傳播發布主體?!雹塾谑?,一個全民廣泛參與的網絡傳播社會形成了。高丙中指出,一直以來民俗學的研究對象是以現代技術為邊界的;“但今天我們言說民俗生活,必然是借助現代技術的生活?!雹墚敶鐣教幨请娮用浇榧夹g滲透的文化時空,技術對民俗的傳承自然也是不可忽視的。
在農村,我們發現傳統的民俗文化也借助現代科技在傳播和傳承。比如南方一些鄉村都有歌詠傳統,雖然現在年輕人學歌對唱的少了,但是在集市和圩場上,經常有歌碟(戲碟)出售,這些歌碟(戲碟)有的是節慶期間當地歌手對唱或演員表演的錄音;有的是婚嫁和慶生、或商店開業等儀式上,請他們來暖房而錄制的。這種民間藝術的傳承雖然不是傳統的形式,但是很多老人也已經開始學會和接受新的傳播工具---功放機或影碟機。
媒體傳播成為主要傳承方式,擠占了傳統的傳承傳播渠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和了解民俗不是通過日常生活的言行傳承,而是大眾媒體。媒體在大眾生活中的無孔不入,使得人們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接觸到媒體所傳播的信息,而當代媒體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會選擇一些具有懷舊的事件加以介紹或請民俗專家講述某些民俗常識,或以異地之旅的形式,引領大眾朝向偏遠鄉村和少數民族地區,去探尋那里所有的古老或獨特的風習。雖然成為客體消費的民俗還不能算是傳承,但影響不可小覷。媒體節目一般都有對當地風俗和文化的介紹,比如方言介紹、地方風物介紹、四時節慶介紹、地方名人介紹等等,電視里民俗專家對民俗知識的解釋也許比家庭內部的傳承,更為系統和準確。一些民俗也可能由此被下一代人所傳承。已有研究顯示電視對于文化傳承的意義并不是一無可取的。⑤電影、電視媒介借助技術手段保存和傳播民俗文化,這就打破了傳統民俗傳承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廣泛性、自由性可以使不同地方不同時間(重播)的人都可以看到聲音和圖像并存的民俗內容,這種傳播有時候比短時間的一次性的口耳相傳更形象、更完整、有時候還更深刻,尤其是一些關于民間文化的紀錄片和專題節目,例如《舌尖上的中國》,通過對美食的介紹喚起人們對以往生活的懷念和追尋,旅游衛視對世界各地的文化風情的介紹,吸引大量的游客。對民間文化的介紹、宣傳、評論,有可能推動受眾去感受,保護或傳承民間文化。在大眾文化傳播的語境下,媒體,如廣告文字、電影、電視、網絡等傳播手段,讓我們處處感受到一種地方文化或傳統民俗。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提到,“鼓勵信息技術機構特別通過制作針對青年人的互動節目和游戲,推動信息的相互交流,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非正規傳播手段”,并且鼓勵音像媒體和地方廣播網絡針對文化保護制作優質的廣播電視節目和紀錄片,擴大宣傳,增進地方知識以及傳播文化。這也說明,信息技術和媒體的作用已經引起注意并視為可資利用的平臺。
今天,年輕人直接從屏幕中吸取他們的知識和價值觀,即使想阻攔也阻止不了。當然,這種傳播或傳承也有其局限性。周星就此指出,“通過電視屏幕和因特網檢索,現代社會的青年有可能了解到豐富的有關民具、民俗和各種民間傳統節慶的知識,甚至海外其他民族傳統文化的信息,但他們大都缺乏有關民具、民俗和傳統節慶的生活體驗和身體記憶,或只能停留在模擬體驗式或觀光式的瀏覽層面,這是因為他們遠離口頭傳承和行為傳承所需扎根的具體社區,缺乏社區生活經驗?!雹俅蟊妭髅绞侄慰赡苁故鼙姳瓤陬^行為傳承受到更為深刻的感染,但是這種傳播只是視覺的,沒有自己的身體參與,沒有相關的親身經歷和記憶,所以,這種傳播也可以說是淺表的。另外,技術也是有限的,技術使用者對民俗文化的理解也會有偏差,很多傳統民俗內容無法借助現代傳媒來完整深刻的體現或保存,而成為一種“機械復制”.因此,大眾傳播媒介不可能用來完全取代吸收文化的傳統手段,口耳相傳、行為和儀式傳承有著悠久的歷史,并有其便利性。技術的進步,不是一味地促進和推動文化的創新傳承,而可能遺失掉最具創造性的文化因素。技術僅僅只能作為輔助的手段,人本身才是民俗的承載者,民俗真正的傳承還需依賴人的活動。
(四)依靠學校教育傳承近代以來,我國引進西方教育制度之后,學校教育一直是知識傳承的主角,基本取代了傳統的家庭教育。由于學校教育以教授近代西方知識體系為目的,原來由家庭(家族)傳承的民俗文化就此出現了中斷。在我國,學?;臼菄液驼畡撧k,從小學到大學,幾乎都是政府主導。課程的設置和安排多半跟著政府政策走。因此,學校成為政府力量發揮作用的空間和平臺。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非遺保護等國家政策指導下,“文化進校園”在許多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成為了共識,越來越多的地方民俗校本教材、非遺教材、傳統民俗活動進入學校課堂,從而對民俗文化的傳承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以貴州黎平縣為例,侗族大歌除了在民間廣為傳承外,還被引入到當地幼兒園、小學和中學的學校課堂之中,成為學校教學內容的一個組成部分。
2000年,黎平縣教育局、民宗局、文體廣播電視局、旅游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將民族文化作為素質教育內容納入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意見》。
2002年黎平縣巖洞中學被指定為“侗族大歌人才培訓基地”.2003年,縣教育局下發“民族文化進課堂教學實施方案”,明確了相關工作任務和措施,規定各學校除每周必須安排一定課時教授民族民間文化,還要安排相應的課外時間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活動。
2005年,縣委、縣政府又出臺了《黎平縣民族民間文化進課堂的實施意見》,積極推進民族文化在學校中的開展。政府1但學校教育與民間傳承仍有差距。有人在調查中發現,大歌在侗寨是歌師教歌、歌班唱歌、歌對比歌的全民性傳承②,與此不同,學校傳承有自身的特色,如課堂教學步驟清晰,目的明確。其次,民間與課堂兩者表面上都承襲著“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但民間歌師以對生命、對生活的真切情感和體悟為歌唱之源,不加雜任何其他輔助教歌手段直接“口傳”,學歌者完全在直觀、感性和自悟的狀態下接受;而課堂中老師會運用一些現代教學手段輔助。再次,老師可能會加入一些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唱法,會運用侗文記歌詞的書面呈現方式教授,從而使聲音更容易達到一定的高度,使發音和記憶更準確,以增強教學效果。①此外,課堂內的大歌傳承功能和內容已經發生了較大的改變,與鄉土社會生活已沒有多大關系。傳統大歌內容是為適應鼓樓對歌、跨寨交往的風俗生活而存在的,其中內容大多數為情歌,且段落眾多、結構龐大。而課堂內容卻以段落短小、曲調優美且歌詞內容健康為主,會對傳統的大歌加以修改以適應學校教育的環境和文化傳承的功能。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傳承兼有傳和承的雙重作用,對歌是互動性的,是對歌雙方的雙向交流與彼此呼應,是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自然而然的、潛移默化的傳承,與當代單向的缺乏共鳴的傳承不同。
以學校傳承彌補社區傳承和家庭傳承的缺失,當然不僅僅是侗族大歌一例,更多的地方鄉俗和民間技藝等都成為了當代課堂講授的內容。而且,發揮傳承功能的不僅僅是學校,還有短期培訓班和工廠企業培訓等。
除了以上各種現代傳承方式,依靠學者的力量推動民俗的傳承也不少。比如,近年來客家地區傳統文化復興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修廟建祠、祭祖拜神、游神賽會之類的傳統文化復興的現象十分普遍,而對于客家人民俗文化的整理和保護也得到重視,主要由客籍人發起組織的客家研究中心的成立、客家系列叢書的出版、客家研究課題的啟動,以及各種研討會的召開等,都將客家民俗復興運動推向高潮。
三、當代民俗傳承途徑的變遷有何影響?
當代民俗的傳承相比于以往單一的家庭社會傳承更為多樣,顯示出現代社會中,民俗文化仍然在影響人們的生活,只是換了一種存在的方式??偟膩碚f,新渠道傳承的民俗已脫離本義,并導致民俗內容的變化,但民俗心理這個最重要的基因卻仍有強大的生命力。當然,我們也必須注意到,有意識的主動傳承對自然傳承也有干預。下文將逐點詳細說明。
當代社會民俗傳承的內在驅動力與以往不同。經過政府和學校傳承的民俗脫離草根、鄉土和地域性,成為與文字經典相并列的民族或國家文化精粹。依靠媒體和市場傳承的民俗,日趨走向當代消費社會中人們的日常生活,向大眾文化轉型。通過各種新的渠道傳承下來的民俗已經逐漸與其本義分離。當然,還有一部分民俗仍舊在民間自我傳承。
出于不同動機的各種新式傳承方式導致民俗傳承內容的變化。傳統小型家族或家庭內部的節日活動意義逐漸萎縮,而公眾性節日演化為大型的旅游節慶,成為游客與本地居民的大眾聯歡。
一些民俗儀式的神圣性降低,現實功利意識和娛樂性增強,一些宗教祭祀程序被簡化、表演化、世俗化。如何理解當代民俗傳承中的變異?也許我們很多人都會同意這樣的說法:“在歷史上,一個文明傳承的過程,就是其創新的過程;其創新的過程,也就是其傳承的過程。沒有創新,傳承的延續就失去了可能的條件;沒有傳承,創新的產生就失去了必要的根據?!雹谌毡緦W者德丸發現,經過政府或旅游觀光的目的復興的民俗,看起來是被客體化了,但也可能作為再次回歸于傳承主體(生活者)的事物被內在化(Internalization),重新成為地方或社區民眾自我認同和主動傳承的新傳統。③在全球化、現代化大潮中,民俗文化經歷前所未有的變遷,許多傳承千百年的民俗傳統忽然消逝不見,但是人們的民俗心理依然延續著。民俗文化中最核心的是民俗心理,盡管外部環境發生劇變,但是民俗心理依然會傳承下來。有些民俗雖然形式或者內核組成有變,但是其功效依舊,比如,過年無論在外吃年夜飯還是在家吃,團圓的主題是不變的。在外鄉工作的人雖然不一定回家過端午或中秋,但是,商場提供的節日食品和氣氛依然可以讓他們重溫節日的味道,關于節日的記憶他們還會講給下一代聽。變遷之后的民俗文化依然有可能延續其基因,從這個角度說,民俗仍然在傳承。
當然,我們也要正視當代各種人為的傳承途徑對民俗自然傳承的干預和影響?!懊袼字髁x表述出來的對’傳統‘形式的強調,以連續性為根據,為了追求更古老的、更歷史性的事物,否定昨天、捏造過去。晚近的過去和變化過程或被無視,或被起源性或古老性修正?!雹倜袼椎漠敶鷤鞒?,往往不是一種依照自身規律自然延續的傳承,而是一種跨越性的傳承,是無視當代已有的變遷,直接回到最“原始”、回到古老,復原其符合當代人對傳統社會想象預期的模樣?,F代人對民俗傳統的創造性利用,正如阿蘭·鄧迪斯所說,“民俗的復興完全不同于民俗遺存。一種遺留物是以傳統的連續為標志的。它是一條未曾斷裂的歷史之鏈在時間中留下的結果。但是,一種復興卻繼承著傳統中的某一斷裂。他甚至可能在某個民俗實際上已經消亡之后才發生。問題是民俗復興是一種有意的和人為的現象?!雹跉v史是被建構的,文化遺產是經過選擇的,傳承的過程就是選擇的過程。各種方式的傳承都可能導致某些看似不合現代理念的民俗被遮蔽,而突出了部分被視為有價值的內容。如工業化和商業化對傳統手工制作和農業生產的沖擊,雖然有政府保護等多種形式,但傳承下來的僅僅是技藝,傳統的生產過程伴隨的情感體驗未必能保留。在社會轉型的大背景下,民俗不再是自然變遷時期的局部和零星的變遷,伴隨著傳統文化生態的滑坡,民俗文化整體出現衰微的趨向??傊?,當代民俗傳承呈現新的特點:傳承主體不再局限于以往的民俗主體;呈跨越時空的傳承;傳承過程有多種選擇。
四、民俗傳承變遷與民俗學學科發展方向
民俗傳承途徑的變遷,挑戰傳統的傳承概念和民俗學理論。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民俗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指現代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之外的農民的文化,到1990年代,民俗學的對象才逐漸轉向當代社會和各種不同來源的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在當代中國農村,許多村民都忙于外出打工,講故事、唱大歌、做儀式等民俗活動已經部分轉移到電視和學校課堂上去了。在當代民俗傳承中,上層與下層,官方與民間、知識階層與普通民眾,都可能發揮作用。民俗不再是中下層百姓自己創造、享用和代代相傳的,而可能是政府傳承、精英傳承、中產階級傳承和商家傳承的。隨著城市化和全球化的人口流動和交流的頻繁,國外新思想與本土觀念互相流動和影響,出現文化滲透、借用、融合、同化和分化等。又由于政治權力和資本市場的滲透,交通和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條件,任何過往時代的文化都可能被重新復制而同時并置?!皞鞒?、吸收、融合、創新”成為當代中國社會民俗文化變遷的規律。這要求中國民俗學學科作出相應調整:從底層民眾研究轉向日常生活研究;從農民文化研究轉向大眾文化研究;從民俗文化的傳統載體研究轉向當代載體研究。
當代民俗之“民”已超越傳統的定義,民間文化的傳承人成為了特定的專業人士。一個普遍的事實是,民間故事的講述者不再是以前不識字的農民等體力勞動者,也不再僅僅依靠口頭講述和頭腦記憶,而是借助文字的優勢①,一部分依靠口頭傳承的民俗文化轉由文字或音像資料來傳承,甚至是對文本的口頭再加工和創造而形成新作品。從工藝學校培訓的學生發展成為玉器和竹雕等手工技藝的杰出者,并被譽為“工藝大師”.以往以農為主、兼營其他手工副業已經完全被專業化的職業傳承所取代。由此看來,當代民俗的階層性趨弱,仍把民俗的主體定義為不識字的底層民眾已經行不通了。而高丙中和戶曉輝等人提出的日常生活取向,與國際學界提出的“日常生活”研究②,不僅增加了對話的可能,也為民俗學介入當代社會生活,指出了路徑。但是這種日常生活研究,不應理解為是對瑣碎的生活文化的闡釋和追溯,更不能把民俗視為一個靜止不動的對象來做文本分析,或無視文化的變遷規律,把民俗作為鄉愁的想象符號;而要把日常生活視為一個整體來看待,從大事件和長時段去尋找其內在的生活邏輯。
1990年以后,中國社會逐漸進入商業化和市場化的軌道,消費社會里文化的命運為之一變。
隨著第二次文化范式的革命,以文字為主要媒介的文化形態逐步轉向視覺文化,商業化、娛樂化、世俗化的現代大眾文化隨之迅速崛起,占據文化主陣地。大眾文化具有強大的吸附功能,能將大量的文化整合在一起?,F代大眾傳媒,對人們的群體意識、觀念、認同乃至生活方式的影響日漸深刻。③ 媒體的無處不在和日常生活的審美化,使得一部分民俗成為大眾文化。大眾文化的興起擠壓和替代了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生存空間。因此,民俗的定義和民俗學的研究方向,也許需要向大眾文化轉型。
民俗學應該關注傳統民俗形式下內涵的變遷和新的民俗形式。有學者曾指出,“民俗文化變遷歷程中的一個重要規律,即民俗文化的活動形式比其意義更富有傳承力,許多民俗活動的原始意義或原有功能已隱性化,而隱藏到民俗的深層結構中了,有的意義和功能或許早已消失,但其表層結構之一的民俗活動形式卻流傳下來,并衍生出新的文化意義,產生新的功能?!雹懿还苁钦饔眠€是商業運用的民俗,傳承下來的可能更多是形式而不是民眾的真正的思想,要聽到真正的民間聲音,新的時代有新的表達形式,比如微信等網絡虛擬空間。
民俗傳承途徑的變遷,不意味著傳承就此中斷,而可能借助新的載體繼續生存。傳承路徑變遷帶來的是民俗以其他方式存在,或者說,民俗的傳承在當代中國并沒有消失,仍是有活力的民俗學概念。但是,傳承的民俗本身,有部分確已被拋棄,不傳不承,暫時或永久地封存起來了。民俗學的任務之一,就是要繼續關注民俗變遷傳承的過程和規律;同時,也應有時代擔當,切入當下民眾的日常生活,對于民俗文化持動態變遷的觀點,探索民俗學研究的當代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