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進步的“穩定器”、經濟運行的“減震器”和社會公平的“調節器”,是發展市場經濟的基礎,是小康社會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黨執政為民宗旨的體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尤其是我國加入 WTO 后,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支柱,社會保險“五保合一”適應了這一社會發展要求,向建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邁出了重要一步。
2000 年,咸安區率先在全省推行“五保合一”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即在原企事業單位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的基礎上,按照統一參保對象、繳費標準、社會化發放、征收管理的原則,將五種保險合而為一,并擴大到黨政機關和人民團體,覆蓋全區所有用人單位,從而增強社會保障的籌資、保障能力,為改革發展構建了一個堅實的平臺?!拔灞:弦弧鄙鐣kU制度的推行,從根本上解決了下崗職工、離退休人員的生活保障問題。然而咸安區推行“五保合一”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然而時至今日這項改革為何仍未得到推廣,即使在整個咸寧市仍然還是孤島一座?這究竟是涉及部門的利益還是影響了部分人的利益?是體制性障礙還是后續改革不到位?亦或是改革一開始就與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相適應?筆者帶著這些疑惑對此進行了調研。
1 調查的基本情況
1.1 調查過程及方法 本次調研主要采取問卷調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同時,盡量搜集“咸安政改”有關方面的統計數據、文件資料、工作匯報、工作總結等資料。
問卷調查主要是了解被“五保合一”所覆蓋的全區所有企事業單位、黨政機關和人民團體及其它用人單位、離退休人員、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失業人員的基本情況及存在的問題;訪談彌補問卷調查的不足,對一些深入問題進行探討,訪談的對象主要是咸安區分管社保的領導、社會保障部門負責人、公務員、教師、離退休人員、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失業人員。搜集的“咸安政改”方面的數據、資料,主要是用于歷史比較研究,結合問卷調查取得數據進行對比分析,對“五保合一”進行理論探討。本次問卷調查內容主要涉及:性別、年齡、職業;對“五保合一”了解的程度、態度及參與情況;對本單位或其它企業“五保合一”繳費情況的認識和看法;是否享受過“五保合一”帶來的實惠等方面的內容。2014 年暑假期間,筆者和一些樂于積極參與社會實踐的大學生在咸安區對一些流動人群、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務工人員等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 1029 份,收回有效問卷 1015 份。在這前后,我們還進行了一些比較深入的觀察與訪談,對象主要是教師、公務員以及一些國有企業下崗人員等,以彌補問卷調查之不足。
1.2 調查樣本情況說明 在問卷中,被調查者男女比例適中,分別為 50.8%和 49.2%,年齡集中在 30-50 歲之間,占90.4%.由于筆者有意向調查非公職人員,因此,外出務工和個體工商戶占到 79.9%.(見表 1)
1.3 調查結果與分析 ①由于筆者調查的意向性(傾向非公職人員),發現在被調查對象中,參保比例不高,態度也不夠積極。數據顯示 46.3%的人只聽說過“五保合一”,但不知道是哪“五?!?有 11.6%人沒聽說過,只有42.1%的人全面了解“五保合一”的具體內容;65.4%的人已參與投保,30.2%的人未參與投保,但打算參與(這部分人中,有的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參與),還有 4.4%的人不打算參與(他們認為對其沒有益處);對“五保合一”的態度,18%的人非常支持,37.1%的人比較支持,44.9%的人持無所謂的態度,幾乎沒有人不支持。(見圖 1)
②除醫療保險帶來實惠讓人們有欣喜、養老保險讓人們充滿期望外,其它保險人們幾乎不關注。在您有沒有遇到過單位少繳欠繳職工保費的情況一欄中,35%的人填的是“有”,5.3%的人填“沒有”,而 59.7%的人則填“不清楚”;對于現在企業繳納“五保合一”的費用是否壓力過大,49.6%的人認為“是”,30%的人認為“不是”,20.4%的人則“不清楚”;其中 60%的人享受過醫療保險帶來的實惠,6.4%的人既享受了養老保險帶來的實惠又享受過醫療保險帶來的實惠,至于其它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幾乎沒有人填寫,還有 30.6%的人表示暫時沒有享受任何保險帶來的益處。(見表 2)
③大多數人對“五保合一”實施持不滿意或無所謂的態度,他們認為繳費高而保障太低。在所調查的對象中,只有 3.3%的人對“五保合一”的實施現狀持非常滿意的態度,26.9%的人基本滿意,39.8%的人不滿意,30%的人則填寫的是無所謂的態度;他們中 44.6%的人認為繳費太高,55.4%的人則認為保障太低。
④絕大多數人認為實施“五保合一”的關鍵在于發揮政府的作用,并要求提高保障幅度,降低繳費標準。在您認為實施“五保合一”的關鍵在于誰發揮作用這一欄中,93.8%的人認為應該是政府,有 6.2%的人認為是單位。并且 60.6%的人認為繳費標準不合理,39.4%的人認為部分合理,沒有人認為目前的繳費標準合理。
⑤有被調查者提出了一些有建設性的看法和建議:
“五保合一”應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工傷保險對于一些特殊行業或者特殊工種才有必要實行,生育保險應該有年齡限制,失業保險對于黨政機關的公務員和參照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職工好像多余,因此,“五保合一”在咸安區這樣一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實施不能搞“一刀切”,否則有些單位是難以承載的。
2 “五保合一”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背景和動因
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國土面積 1500 多平方公里,人口約 58 萬,是湖北 38 個貧困縣(市、區)之一。如何迅速擺脫困境,加速咸安發展,是擺在新一屆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面前的迫切問題。為此,1999 年開始,新一屆區委區政府領導班子對整個管理體制進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拔灞:弦弧鄙鐣U现贫雀母锸沁@一系列改革之一。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咸安區原有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保障模式已不適應經濟發展和改革的需要了,特別是隨著改革進程的加快,社會保障工作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原來的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和實際繳費人數逐年減少,退休職工逐年增多,贍養系數在 1999 年就達到了17.7%.位于全市之首,養老保險基金積累已到了不足支付兩個月的警戒線;社會保險費征繳的難度越來越大,單位欠繳保險費的現象嚴重,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失業救濟金支付缺口大;原有的社會保險沒有覆蓋機關、事業單位的干部職工及其工作人員,這些人仍然捧著國家的“鐵飯碗”,與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社會保險形成強烈反差,千軍萬馬擠機關、事業單位的“獨木橋”,造成了人員膨脹、機構臃腫,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之間人員難流動,機構改革、人員分流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難以整體推進。在這種情況下要推進改革,加快發展,必須打破社會保障這個“瓶頸”的制約。在醞釀咸安一系列改革的時候,首先必須建立一個比較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全區的改革、發展、穩定建立一個堅實的工作平臺。
3 “五保合一”社會保險制度改革的成效
據筆者調研,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咸安區“五保合一”社會保險健康平穩運行。截至 2014 年末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推進。一是全力擴大城鎮“五保合一”社會保險覆蓋面。年末五險參保人數達到 29.0975 萬人次。全年征收社會保險費 26813 萬元,共為全區 1.7924 萬名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 25002 萬元,做到了按時足額發放,社會化發放率達 100%.二是穩步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全年實現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適齡參保繳費人員155428 人,參保繳費率達 100.28%;按時發放養老金待遇,全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到齡人員 44844 人,全部實行社會化發放,養老金待遇發放率 100%.三是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年末全區各類社會福利院 14 所,床位 1888 張,全區全年享受五保 1726 戶 1726 人,其中集中供養 581 戶581 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 44 處。全區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達 19687 戶 32076 人,其中城鎮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達 9279 戶 17900 人[3].
4 結語
總之,改革就是為解決問題與矛盾,咸安區的“五保合一”社會保險制度改革之初的確為咸安區解決了許多“老大難”的問題,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當然曾經也有“劫富濟貧”之稱,對于“被劫者”來說自然不痛快,但對于“受濟者”來說卻是“雪中送炭”.對于這樣一項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而建立的制度之所以出現目前的現狀,總的來說還是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關。因此,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地增強經濟發展水平,我們的每一項好的改革舉措才能得以順利展開、快速推廣并持續運行。
參考文獻:
[1]中共咸安區委辦公室。咸安改革資料匯編[M].
[2]宋亞平。咸安政改的前因后果[OL].縣域經濟論壇。
[3]2013 年咸安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