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制度是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市場經濟體制模式下的社會保障模式也是不一樣的。它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而產生,也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變化而不斷做出適應性的調整與改革。社會保障模式的建構其實是特定市場經濟模式的寓示與展示,它從一個側面展示著市場經濟模式的性質和特點。從不同社會保障模式的差異性來看,社會保障模式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經濟模式的差異.
因為從社會保障模式的覆蓋范圍、籌資來源到支出水平和管理體制再到社會保障資金的運營與管理等,都涉及到一個國家的勞動力市場、金融、財政等有關市場經濟體制和國民經濟運行的體制與機制問題,體現著一個國家的市場經濟類型,而且社會保障模式也是評價一個國家市場經濟模式的參考和指標。
美國的社會保障模式繼承了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的傳統,它與歐洲的福利傳統的萊茵模式有很大差異。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二者的市場經濟模式不同,處理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方式也不一樣.因此,美國社會保障模式可以看作是美國獨特市場經濟模式的影像。本文擬對美國市場經濟模式對美國社會保障模式的嬗變的影響進行探析。我們可以通過先分析美國不同階段市場經濟模式的不同特點,再分析它們對美國養老保障模式的不同影響。
一、不同歷史時期美國市場經濟模式的特點
美國自建國以來,由于獨特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政治架構,以及受不同時期的經濟形勢的影響,其市場經濟模式也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過程。從早期的自由放任型市場經濟模式再到 20 世紀初以來現代市場經濟模式,其市場經濟模式的特點也各不相同。
(一)美國早期自由放任市場經濟模式的特點
20 世紀之前,美國的市場經濟體制是一種自由放任的經濟模式,經濟資源主要依靠亞當·斯密所謂的那只"看不見的手"進行自由調節,其自由放任經濟模式最顯著的特點是充分的自由競爭,市場供求決定著生產和消費,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對于企業的生產與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消費者主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所有的企業都根據消費者的消費需求組織生產,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為資源配置導向,價格的形成也是自發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模式將所有的生產者和消費者匯集在一起,協調著整個社會的生產和消費。在這個時期,市場競爭異常激烈,企業兼并大規模進行。從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來看,在這個時期美國政府遵循著"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的理念,認為政府的干預只會使社會的經濟生活無序而混亂,政府是作為市場經濟的"守夜人"而存在的,其職能僅限于維護國家和社會安全以及建造一些公用設施,正如美國著名學者希爾斯曼在《美國是如何治理的》一書中說的那樣:"除了授予建筑鐵路用地,通過移民土地法,建立郵政系統和一些其他設施外,政府在經濟領域幾乎沒起什么作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在提高微觀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卻導致宏觀供求的失衡,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隨著資本的集中和積聚,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美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開始向現代市場經濟模式轉變。
(二)美國現代市場經濟模式的特點
美國現代市場經濟模式以資本主義私有制為主體的混合經濟為其經濟基礎,它崇尚自由競爭,同時又重視政府的宏觀調控,既重視市場機制的靈活性又注意發揮法制的力量對市場行為進行規范。
1.壟斷主導下的高度自由競爭機制。在美國現代市場經濟模式下,每個市場主體都是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可以自由地進行市場活動,除了政府的特殊規定外,企業可以自主地組織生產與經營。社會為各市場主體創造了自由競爭的環境和氛圍。在這樣的經濟模式下,市場各主體之間自由競爭,在競爭中享有同等的權利和地位,所有的市場交易都是市場主體各方自由交易和競爭的過程。
但是,美國現代市場經濟模式又是以壟斷為主導的。在自由競爭的過程中,隨著市場主體的優勝劣汰,企業兼并速度不斷加快,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的規模也在不斷加快,一些大企業在國民經濟中逐漸占據優勢地位,形成壟斷。雖然壟斷在美國市場經濟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但美國中小企業的地位和作用仍不可忽視,壟斷并不排斥中小企業的存在,而且政府為了保持市場的活力,也在采取措施限制過度壟斷,保護中小企業。1953 年 7月,美國國會通過了小企業法案,該法案指出:"自由競爭是美國私營企業制度的精髓.只有通過徹底的自由競爭,才能保證自由貿易、企業自由滲透以及個人創造和發明的機會。這種競爭的維持和發展,不僅是經濟福利的基礎,也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不振興小企業現實的和潛在的能力,這一福利和安全是無法實現的。"中小企業以其靈活的組織遍布于國民經濟的各部門各行業,在數量上占了美國企業總量的大多數,他們和壟斷企業相互依托,共同構成了美國自由競爭的市場主體基礎。
2. 政府對市場經濟的有限宏觀調控 . 在堅持自由競爭的同時,美國政府對市場經濟進行有限的調控,政府宏觀調控的目的是通過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以保證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維護市場秩序的穩定運行,為市場功能完善化、競爭公開有序化、運行規范化提供保證,政府的行為被限制在最小的范圍內,政府通過提供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對喪失競爭能力的退休者、失業者提供社會保障等諸如此類的措施,為市場競爭創造一個有利的穩定的外部環境.
美國政府對市場經濟的調節,主要是以立法的形式來規范市場行為,手段主要是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來實現。在運用財政政策方面,國家通過財政的力量直接投資興辦各種公共事業,以彌補市場投資的不足。通過建立和發展社會保障制度,保護競爭失利者,為社會創造一個趨向公平的競爭環境.在運用貨幣政策方面,美國政府運用各種金融工具調節經濟,在不同經濟形勢下,采取相時而動的貨幣政策,包括公開市場業務、變動貼現率、改變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等來調節社會的貨幣供應量,以實現調節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除此以外,還綜合運用行政手段等進行宏觀調控.
二、美國市場經濟模式對美國社會保障模式的制約與影響
從美國市場經濟模式的歷史演變來看,從 18世紀末到 19 世紀中后期,是美國自由放任經濟模式的形成與發展時期,19 世紀末到 20 世紀初,美國自由放任市場經濟模式開始向現代市場經濟模式轉變.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模式和現代市場經濟模式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它們對美國社會保障模式的影響也是不同的。
在 20 世紀初之前,受自由放任市場經濟模式的影響,美國社會保障模式發展非常緩慢,那時的社會保障是一種非正式制度安排,無論是從社會保障覆蓋的范圍、社會保障項目的設立還是社會保障的管理等都是很零碎的,很不規范。尤其能說明這個時期特點的是人們的社會保障觀念和政府在對社會保障事務的態度。在這個時期,美國人懷疑政府、否定政府,反對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崇尚自我奮斗和個人主義,奉行自由市場競爭,這些信念也影響到人們對社會保障問題的看法,人們從自由放任的社會理念出發,普遍認為保障是個人的事,與他人無關。在美國人看來,社會保障是政府運用公權力干預個人和社會生活的人為制度安排,被認為是對個人自由和社會自由的限制與妨礙,它與美國一貫強調的個人自由、私有財產權及"無為"政府的理念是相悖的。政府在為社會提供社會保障方面幾乎無所作為,歷屆政府都把社會保障的責任推向社會,統治者也堅持認為政府沒有義務幫助社會成員而改變自由競爭的市場秩序。甚至到了 20 世紀早期發生了經濟大危機的時候,當時的美國總統胡佛仍然堅持認為政府絕不能因為危機而干預經濟和社會事務,社會救濟等社會問題首先應該靠鄰里街坊以及慈善機構辦理,至多只能靠地方政府去解決,至于聯邦政府,那是絕不能插手的。因為他認為如果將地方政府的責任轉嫁給聯邦政府的話會損害地方政府和社會的負責精神,聯邦政府的救濟行為將會損毀美國人民自力更生的"品格"和"自治根基".由此可見當時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模式對美國社會保障的影響有多么深。
在 20 世紀 30 年代那場大危機面前,美國市場經濟模式從自由放任模式向政府有限宏觀調控模式的轉變.美國政府和社會各界認識到,單靠自由競爭無法保證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必須在維護社會經濟總量和社會生活穩定方面有所作為,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安全穩定的外部環境,現代意義上的美國社會保障模式作為市場經濟體制的配套制度也應運而生.
美國政府開始承擔起部分社會責任,在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作用的同時,開始運用財政、金融、法律等手段對市場經濟進行間接調控,政府開始介入對社會生活的管理,羅斯福新政就是美國現代市場經濟模式形成的重要標志。在美國現代市場經濟的影響下,美國社會保障模式開始作為一種正式的社會制度被社會承認,并在二戰后隨著美國經濟的發展而不斷被強化.雖然美國社會保障模式自 20世紀 80 年代以來也在不斷進行改革,但美國現代市場經濟模式的影響一直鑲嵌于美國社會保障模式的改革與發展中。
美國現代市場經濟模式對社會保障模式的滲透與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社會保障模式的覆蓋面來看,美國社會保障模式堅持選擇性原則,強調權利與義務的統一,社會保障主要面向勞動者,而且主要是工薪勞動者,在某些項目上還惠及勞動者的家屬;從社會保障資金的籌集來看,社會保障資金來源堅持多渠道的原則,特別是在養老和醫療保險項目上,美國沒有象西方一些福利國家那樣實行政府財政全面負責的籌資方式,而是選擇帶有市場機制色彩的多渠道籌資機制,讓雇員和雇主共同承擔保險費用,同時,政府財政給予適當的補貼。這種籌資機制強調勞動者的自助,把勞動者未來享受保險的權利與在職時的繳費義務聯系起來,不參加養老保險就沒有權利享受未來的收益,激發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了效率;從社會保障模式的項目設置上看,美國社會保障模式呈現出多層次的特征,除了公共社會保障項目外,政府通過減免稅等方式積極鼓勵多種形式的社會保障措施,充分利用商業保險、企業年金、個人養老儲蓄、社會團體的捐贈、志愿者服務、社區服務等方式建立和發展社會保障事業,以美國當今總統奧巴馬總統的醫改法案為例,從奧巴馬總體的醫改方案設計我們可以看到美國市場經濟模式的影子,奧巴馬政府的醫改方案依然是注重市場競爭與政府有限調控相結合的體制,在醫改方案中,首先是運用法制強制國民個人購買公共醫保以及雇主為雇員購買醫保,其次是利用市場機制以優惠條件鼓勵國民購買商業醫療保險,最后是政府兜底,針對那些無力購買醫療保險的窮人,政府通過醫療救助的方式為他們建立醫療保險;從社會保障的待遇水平來看,美國社會保障待遇水平非常低,發展不平衡.
養老保險的工資替代率也遠遠低于西方一些福利國家,無論是社會救濟還是社會福利以及養老保險都被控制在非常低的水平上,而且由于美國各州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一樣,各州制定的社會保障標準也不相同,東部地區明顯比中西部地區的社會保障水平要高一些。此外,職業的差別也導致社會保障待遇的差別,高新技術和大企業的雇員的待遇也比小企業的要高一些;從社會保障的管理上看,美國實行的是以地方政府管理為主、聯邦政府宏觀把握和支持的管理方式,聯邦政府通過立法的方式來規范地方政府的行政行為,但盡可能地把權力下放給地方。所有這些都反映了美國市場經濟重視自由競爭的理念對社會保障模式的影響,同時,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前提下,為了維護社會公平,政府也對社會保障進行必要的干預.首先是運用法律來推動社會保障模式的發展,從 1935年頒布《社會保障法》開始,伴隨著每一次社會保障模式的變化,都進行大量縝密的立法,為社會保障模式的發展提供規范的社會環境。除此之外,政府的宏觀調控還表現在聯邦和地方政府直接管理和負責的一些社會救濟和社會福利項目,比如在補充性保障收入項目和醫療保障項目中,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擔了大部分的財政與管理責任,即使在當前進行私有化的社會保障模式改革中,政府仍然沒有放棄這些項目,這是其政府宏觀調控和政府責任的體現。
總之,無論是 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社會保障模式的建立,還是二戰以來美國社會保障模式的完善與擴張,以及 80 年代以來美國社會保障模式的改革,無不與美國的市場經濟模式的轉型與轉向有關,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美國市場經濟模式在社會保障模式改革與發展中的影像和鑲嵌。
參考文獻:
[1]姜向群。老年社會保障制度---歷史與變革[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12.
[2][美]希爾斯曼。美國是如何治理的[M ].曹大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500.
[3]陳寶森。美國經濟和政府政策[M ].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591.
[4]顧海良,馮文光。它山之石---西方發達國家市場經濟體制概觀[M ].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34.
[5]張暄,謝芳,邱莉莉,等。國外城市社區救助[M ].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8.
[6]柯白瑋。方漢明比較中美社會保障[N ].東方早報,2012-07-17(D08)。
[7]鄧大松。美國社會保障模式研究[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210.
[8]顧鈺民。世界市場經濟體制六種模式[M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5:30.
[9]黃安年。當代美國的社會保障政策[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3.
[10]黃麗婭。美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效率取向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經濟師,2007(3):83-84.
[11]董溯戰。美國社會保障制度中的國家、市場與社會功能之比較研究[J].經濟體制改革,2004(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