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收現付制對物質資本積累的影響
(一)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制度抑制儲蓄的增加,即現收現付制的擠出效應
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指出,政府實施社會保障制度的目的在于為生活困難的社會成員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包括暫時或永久性失去工作能力以及由于各種原因造成生活困難的群體。然而,社會保障制度實施的結果卻使得人們為了防范風險而進行財產積累的積極性減弱,也就是說社會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們的基本生活,使得人們風險防范意識下降,進而減少個人儲蓄。費爾德斯坦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資產替代效應。以醫療保險制度為例,社會成員在患病時,可以按照國家規定的比例獲得補償,所以,他們很可能會減少為預防疾病而進行的財產積累,從而減少其個人儲蓄。
(二)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儲蓄的增加,即現收現付制的擠入效應,這主要是由以下四種效應引起的
1.引致退休效應。經濟學家費爾德斯坦指出,社會保障制度在領取資格上有嚴格的限定,只有達到了退休年齡才能領取養老金。然而,退休卻意味著退出勞動力市場而失去了工資收入,雖然可以領取養老金,但收入仍然不能到達工作期間的水平。因此,為了保證自己退休后仍然享有原有的生活水平,人們只能在退休前更多地進行儲蓄,進而導致儲蓄增加。
2.認識效應。學者卡甘認為,由于養老保險具有強制性,迫使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變化,人們更加認識到進行預防性儲蓄的意義,所以,社會成員會增加為養老而進行的儲蓄。
3.控制效應。學者泰勒和謝夫林強調人的自我約束能力是有限的,在當前消費和未來消費的選擇中,往往無法抵御前者的誘惑。此時,如果有一種強制的外來力量對人們的行為進行約束,勢必會提到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具有強制性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人們克服當前消費的誘惑,進而增加儲蓄。
4.再分配效應。學者本海姆和舒爾茨及蓋爾認為,社會保障的再分配效應對于高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產生的影響是不同的。由于繳納養老保險,必然導致個人的財富下降,對于高收入家庭而言,為了保持原有的財富水平,必然大幅度增加其他儲蓄。但是,由于低收入家庭的儲蓄本來就很少,所以,一般不會使低收入家庭減少太多的儲蓄,可以看出,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功能最終會增加私人儲蓄。
(三)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制度不會影響儲蓄水平,即現收現付制的中性效應
經濟學家巴羅基于利他主義的假設,提出了現收現付制的中性理論,即認為現收現付制社會保障制度不會影響儲蓄水平。如果父母是利他的,那么他們會希望給自己的子女留下一些財產,從而提高子女的生活水平,并且每一代的父母均是如此。在這一假設條件下,利他的父母可以把他們在退休后獲得的養老金作為財產留給正在工作的子女,這樣無疑就抵減了子女因繳納社會保障稅(費)而導致的收入水平下降??梢钥闯?,在這種假設條件下,繳納社會保險稅(費)并不會影響子女的最終收入水平,必然也不會影響儲蓄意愿,從而整個社會的儲蓄額度都不會因為社會保障而發生任何變化。因此,巴羅認為現收現付制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儲蓄的影響是中性的。
二、基金制對物質資本積累的影響
(一)基金制社會保障制度促進儲蓄的增加
以經濟學家費爾德斯坦為代表的學者認為,基金制具有強制儲蓄效應,即基金制可以強制社會成員增加儲蓄。在基金制社會保障制度下,人們工作期間繳納的養老保險稅(費),在退休后都轉化為自身的收益。也就是說,繳納的養老保險稅(費)越多,退休后領取的越多。因此,這種模式必然刺激人們的儲蓄意愿,進而個人儲蓄增加。
學者Mitchell和Zeldes等從另外一個角度進行闡述。他們認為,廣義的儲蓄是指國民儲蓄,由個人儲蓄和政府儲蓄兩個部分組成。一方面,基金制社會保障制度使政府損失了社會保障稅收入。
所以,從政府收支平衡來看,發生赤字的風險加大。為了應對這一問題,政府只有減少財政赤字或擴大新的稅源。然而,這兩種緊縮性的政策又使得政府出現預算盈余增加,即政府儲蓄增加。另一方面,即使政府放棄開辟新的稅源,而只是提高商品稅來緩解財政壓力,那么必然導致商品的價格上漲,此時,理性的消費者必然選擇減少當期的消費,從而進行更多的儲蓄,即個人儲蓄增加。
(二)基金制社會保障制度對儲蓄的影響不確定
學者科特利科夫指出,基金制社會保障制度提高了老年人的凈稅負進而使得其收入水平下降,老年人的邊際消費傾向較高。所以,受收入水平下降的影響,老年人勢必降低消費水平,從而導致社會整體的消費總量下降,最終社會的儲蓄總量增加,這就是收入效應。由于基金制提高了未來消費相對于本期消費的價格,使未來消費變得更加昂貴,因此,人們會增加當前消費,減少個人儲蓄,即當前消費替代了儲蓄,這就是替代效應??梢钥闯?,收入效應增加儲蓄,替代效應減少儲蓄,所以,基金制對儲蓄的影響要看二者對比的情況。
學者Mitehell和Coronado認為,一方面,基金制避免了由于政府頻繁干預社會保障制度而產生的政治風險,使得社會成員更加信任政府,從而減少了人們為了規避風險而進行的儲蓄,這是政治風險效應;另一方面,基金制自身難以應對通貨膨脹問題,這又使得社會成員對未來財產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從而導致社會成員為了預防不測而增加儲蓄,這稱之為經濟風險效應。政治風險效應減少儲蓄,經濟風險效應增加儲蓄,兩種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決定了基金制對儲蓄的影響。
參考文獻:
[1]葛壽昌。社會保障經濟學[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9.
[2][美]戴維·N·韋爾。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3]朱勇。新經濟增長理論[M].北京:商務出版社,1999.
[4]何樟勇,袁志剛?;诮洕鷦討B效率考察的養老保險籌資模式研究[J].世界經濟,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