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自由主義簡介
西方存在著 New Liberalism 和 Neoliberalism 兩種新自由主義,前者稱為政治新自由主義,后者稱為經濟新自由主義。在這里,我們要探討的是經濟新自由主義與英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在此之前,需要區分 Neoliberalism 和New Liberaliam.
New Liberalism 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各個方面,它旨在揭示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經濟所帶來的非正義和罪惡,試圖緩解貧富差別和階級對立。[1]
New Liberalism是對亞當·斯密的古典自由主義的一種批判,也有學者認為西方福利國家的建立受到了政治新自由主義的影響。
Neoliberalism 與 New Liberalism 存在兩方面的不同:
一是范圍的不同,Neoliberalism 是一種經濟學理論,雖也涉及到社會倫理觀念,但卻并沒有形成涉系統的政治理論;二是觀點的不同,Neoliberalism 強調發揮市場的作用,反對福利國家與集體福利。
經濟新自由主義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的部分復興,也是對政治新自由主義的一種再批判。
二、經濟新自由主義的福利觀
20 世紀 70 年代,以凱恩斯主義為基礎建立的福利國家暴露出了各種弊端。在這種背景下,經濟新自由主義在與其他理論的博弈中獲得了勝利,逐漸取代凱恩斯主義登上歷史舞臺。新自由主義者的社會福利思想主要包括有:
第一,反對“福利國家”這一國家形態。新自由主義者認為,福利國家高水平的福利政策會降低人們工作的熱情,削弱國家的競爭力,不利于社會經濟的正常運行,而且由此帶來的龐大的社會福利開支會成為國家的沉重負擔。主張削減社會福利,只提供最低限度的社會保障。
第二,否定人為分配財富的合理性。作為經濟新自由主義的代表,哈耶克認為在市場上進行的財富分配是最為合理有效的,任何想要縮小社會貧富差距的行為都會侵犯個人自由,阻礙社會的前進。社會保障制度是一種財富再分配制度,從哈耶克的觀點來看,他否認了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第三,強調市場競爭。新自由主義者認為,政府提供的社會福利與彼此之間存在競爭的私人部門提供的福利相比,效率低下,而且往往會帶來福利供給不足或過剩。因此,新自由主義者倡導政府減少對社會保障領域的干涉,只有當某些福利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政府對社會保障的介入才是合理的,而且這種介入應該只是暫時的。另外,新自由主義者也強調政府自身提供的社會保障內部的競爭。
第四,強調個人責任。新自由主義崇尚自由,又認為自由與責任是緊密相連的,個人不承擔責任也就喪失了自由。他們認為要在社會保障制度的設計中考慮個人責任,即個人也要對個人的保障付責任,而不能完全依賴國家。
第五,主張改革福利的提供形式,這一主張在失業救濟領域體現得最為明顯。新自由主義者倡導實行激活性勞動就業政策,通過嚴格失業救濟領取資格,縮短失業救濟領取時間,降低失業救濟水平,并將保護性勞動就業政策與積極就業政策相結合,鼓勵失業者重返勞動市場。
三、英國撒切爾政府對新自由主義福利政策的實踐
在 1960-1975 年期間,英國的 GNP 年平均增長率為2.6%,而社會保障支出年平均增長率卻高達 5.6%.龐大的社會福利開支造成了英國政府沉重的財政負擔。在這一背景下,新自由主義順利地登上了英國的政治舞臺。撒切爾夫人全盤接受了以哈耶克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者的福利主張。在 1979 年上臺后,她在經濟新自由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對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一)撒切爾政府的社會福利改革實踐
1.養老金領域的改革
撒切爾政府在養老金領域的改革是復雜的。一開始,撒切爾政府提議阻止國家基本養老金的增長,并在 1980年付諸了實質行動---改變了國家基本養老金指數化變化的規則。這種指數化變化的實質是,隨著價格的提高,國家基本養老金表面上是增加了,但其相對水平實際上是下降了。因為新的指數化的養老金的增長速度低于價格水平的上升速度。有數據表明,到 1988 年,這種新的指數變化使得每年的國家基本養老金支出減少了將近 40 億英鎊。
在撒切爾上臺之前,英國制定了與收入相關的養老金計劃。到了 1986 年,英國通過了新的社會保障法案,法案的主要內容是修改與收入相關的養老金計劃。這項改革在各利益集團的不斷博弈中得以實施。雖然撒切爾政府在不斷地退讓妥協,但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公共福利支出。
英國政府的統計表明,那些享受與收入相關的國民養老金計劃的人們的福利會大幅度下降,這種下降迫使為了獲得更高退休收入的人在足夠老之前退出與收入相關的國民養老金計劃而參加私人養老金計劃,這些改變將會大大降低英國政府在養老領域的開支。
2.住房領域的改革
在住房政策上,撒切爾政府的目標是明確的:鼓勵私人擁有住房,減少住房補貼,重新激活私有住房租賃市場。
撒切爾政府住房政策的核心是“購買權”政策,它允諾原公共住房租戶可以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購買他們所租住的住房。在 1978 年-1988 年間,私人住房擁有率從 54.7%上升到 65.4%,而公房出租率從 31.7%降為 24.9%,政府在公房領域的地位下降了[5]另一方面,撒切爾政府降低中央政府對地方政府在公共住房領域的資助。這樣一來,地方政府只好提高公房租金。同時,由于住房補貼是需要經過家庭經濟調查,政府還縮小了入選資格。在這種情況下,住房補貼得到了較大幅度的削減。
3.收入支持政策的改革
失業救濟改革
1980 年英國經濟進入了大衰退,失業率急劇上升,導致了失業救濟支出的大幅上漲,撒切爾政府不得不對這一福利項目進行削減。在撒切爾進行改革之前,英國針對失業問題采取雙重失業救濟辦法:一方面規定固定待遇,以體現基本需要;另一方面提供收入關聯失業補助,以體現權利與義務的相對對等。撒切爾政府首先廢除了與收入相關聯的失業補助計劃,這一改變為政府節省了近 9500 萬英鎊的支出。另外,政府還對失業救濟征稅。為了打擊欺騙行為,政府還嚴格了失業登記制度,防止冒領。
社會救濟改革一是降低福利的實際價值。二是嚴格需經家庭經濟調查項目的領取資格,減少需要救濟的人數。三是強化企業與個人保險計劃,擴大企業補充保險和個人保險的發展空間。
4.醫療衛生領域的改革
從 1982 年開始,政府鼓勵與商業醫院簽訂合同進行合作,后來又逐漸允許病人使用公費到私人醫院看病,強調個人選擇的自由。同時,改變政府對衛生服務機構的補貼辦法,引進市場競爭機制。接受補貼的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相互競爭,政府則擇優資助。另外,在疾病的待遇給付方面,把負擔部分地轉移給企業。改變原來全部由國民保險支出的辦法,將生病期間的前 8 周所失去的待遇變成病假工資由雇主支付,后來這一期限又延長到 28 周。
(二)撒切爾政府福利制度改革的消極后果
撒切爾政府的福利制度改革力圖重新平衡國家、市場與個人之間的責任,在喚起了人們對社會保障領域內也要有競爭的關注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后果,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新自由主義信奉的是市場萬能,但是資本的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放任市場的發展,必然會導致社會貧富差距的擴大。如果放棄社會保障這一財富再分配機制,貧富差距更會進一步擴大。英國福利制度改革并沒有消滅“福利國家”.在 1979 年-1992 年間,英國社會福利支出占公共支出的比重仍在上升,但社會貧富差距卻拉大了,這表明社會福利資源更多地流向了富裕階層。從這一角度來說,英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改革是失敗的。
四、辯證看待新自由主義的福利觀
(一)平衡國家和個人之間的責任
國家對保障個人的基本生存權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個人承擔責任也是必要的。比起建立“從搖籃到墳墓”的社會保障制度,倡導國家與個人之間責任的平衡更具有積極意義。建立多支柱的社會保障模式既能夠體現國家的責任,也強調了個人責任,有利于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二)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在國家干預與市場競爭的問題上,新自由主義過分夸大了自由市場的作用同時也過分注重效率而忽視了公平。新自由主義者倡導自由市場,削減社會保障開支,在社會保障領域內引入競爭機制的主張對當時處于“滯脹”中的西方社會是具有積極意義的,但是新自由主義更多的是強調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對立,而這兩者之間是可以相互協調配合的。政府不是萬能的,市場也不是萬能的。對于新自由主義否定社會福利制度的觀點,我們是不能接受的;但是國家包攬社會保障計劃也是不可行的。較好的方式是尋求政府與市場之間的平衡,尋求公平與效率之間的統一。
(三) 新自由主義主張削減社會福利不符合我國當前的事實
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指導下的撒切爾政府社會福利制度改革有得有失。一方面,新自由主義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有益啟示;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警惕新自由主義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沒有完美的主義,只有更適合的主義。在經濟發展的不同時期,一個社會的社會保障制度應該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地加以調整,以使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更好地融合和相互促進。
[參 考 文 獻]
[1]張純厚。當代西方的兩種新自由主義-政治新自由主義與新保守主義的對立[J].政治學研究,2010,(03):105-113
[2]陳 科。任 月。新自由主義論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04):65-66
[3]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冊[M].北京:三聯書店,1997.
[4]謝德成。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英國福利制度改革論述[J].理論導刊。2003.
[5]保羅·皮爾遜。拆散福利國家-里根、撒切爾和緊縮政治學[M].吉林: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07,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