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工作與城鎮化工作應當是相輔相成, 共同促進的,討論應該是先完善城鎮社會保障,再開展城鎮化相關工作,還是先開展城鎮化工作, 再完善城鎮社會保障的問題沒有任何意義,應當充分認識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的發展現狀以及我國城鎮化工作的現狀,并找出這兩方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能夠更好地促進城鎮化工作的開展,提供更高質量的城鎮化工作,解決城鎮化進程中居民的后顧之憂,提供更好的社會保障服務。 城鎮化能夠更好地加快經濟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進程,應當遵循社會的發展規律,加快推進我國城鎮化建設,城鎮化的建設將經濟發展推向一個新的層面,為完善城鎮的社會保障工作打下了堅實的經濟物質基礎。
一、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現狀
1.我國城鎮化現狀分析
我國一直重視城鎮化的相關工作,為城鎮化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創造了寬松的,良好的城鎮化政策環境。 盡管目前為止, 我國城鎮化工作與發達國家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但是從自身發展角度來看,我國在過去的若干年中,城鎮化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步。我國城鎮化工作取得的進步總體上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我國城鎮化總體水平在不斷提高,從數字分析來看,我國城鎮化率由 1978 年的僅僅 17.9%上升到了 2012 年52.57%,改革開放為我國開展城鎮化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經濟政治環境;第二,我國城鎮化布局不斷完善,整體布局趨向合理,同時,我國城鎮化工作的層次不斷深入,小城市,大城市之間密切配合,協調發展,確保了城鎮化工作的有效過渡;第三,城鎮化工作的推進加快了我國經濟發展。 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加快了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產業結構的升級帶來諸多利好,不僅有效地解決了勞動力就業問題, 而且改變了以往我國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為我國摸索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讓經濟的發展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更加體現在"質量上". 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提高了城鎮與農村居民的收入,隨著城鎮與農村的收入增加,解決了長期困擾我國的內需不足的問題;第四,城鎮化工作的不斷推進有效地幫助城鎮與農村居民改善環境,不論是物質環境還是精神環境。
2.我國城鎮化工作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國人口眾多, 城鎮化工作的推進必要會牽扯到許多問題。
結合我國城鎮化工作現狀,總結出我國城鎮化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我國城鎮化的質量不高,半城鎮化問題突出。由于戶籍制度的限制,相當一部分卻享受不到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及福利政策,出現有別于原有市民的不公平現象。 除了戶籍制度, 我國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務時對城鄉也有明顯差別:公共服務的供給由政府提供,政府在進行公共資源的配給時,優先考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農村不得不把自身投資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國家在這個過程中只起到了輔助支持的作用,造成農村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缺乏有效機制,農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第二,我國城鎮化的推進過多地受到了政府的干預。政府過多地干預,干擾了市場的調節作用,盲目的對城市規模進行擴張,造成了土地資源供需失調的不良后果,浪費現象普遍存在,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了"空城"、"鬼城"等勞民傷財的惡劣現象;第三,區域發展失衡。 城鎮化的進程必然會受到各方面的因素影響,包括城市的資源儲備,政策指導,區位情況,行政級別等多方面的因素;第四,城鎮化的基礎設施建設跟上腳步,城鎮化的管理制度建立滯后以及管理水平低下。
二、我國社會保障促進城鎮化發展的對策思考
1.城鎮化建設帶動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
參考國外城鎮化與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經驗可以發現,社會保障制度建立必須與城鎮化建設同步進行。社會保障的完善需要經濟發展作為支撐, 我國社會保障的發展必須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加強建設適合我國目前發展水平,具有針對性的社會保障制度,改變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缺少重點,社會保障制度缺少相應的針對性,社會保障制度政策導向不明確的現象。當然,健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必須依靠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必須依賴于城鎮化的推進,因此要想實現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必須加快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工作。城鎮化的工作難度大,涉及的范圍較廣,必須依靠有效的資金投入以及科學的規劃,必須從整體角度宏觀布局。
2.同步完善社會保障和城鎮化建設的政策體系
社會保障制度的健全與完善需要一套科學完整的政策支持,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同樣需要政策的支持。 因此,可以創新政策體系建立思路,將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與城鎮化建設政策體系同步完善,實現良性循環,達到"1+1>2"的效果。 經過對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的規律分析,我國城鎮與鄉村之間的社會保障水平差距十分明顯, 城鎮化工作可以有效地減小城鎮與鄉村之間的經濟水平差距,通過宏觀調控與政策導向實現鄉村的經濟快速發展,逐漸減小與城鎮之間的差距。 經濟水平直接影響社會保障工作的水平,在經濟水平上縮小城鎮與鄉村之間的差距,就將有效解決長期困擾我國城鎮與鄉村之間社會保障水平差距大的問題,這對于平衡城鄉社會保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逐步實現城鄉之間社會保障工作的公平性,讓城鄉居民都能夠享受到一致的,高水平的社會保障服務。 城鎮化為統籌城鄉社會保障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機,必須抓住機遇,把握時機,建立健全城鄉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制度。
3.利用城鎮化改革成果完善社會保障籌資機制
我國城鎮化建設將大大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將帶來諸多利好, 不僅僅能夠降低社會保障的資金壓力,讓城鄉居民用可支配收入為社會保障服務"買單",同時也能夠增加財政收入,大大增加社會保障資金的來源,實現有效的良性循環。但是,城鎮化工作的推進,對政府提供的醫療,養老,就業等社會保障性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政府在加快城鎮化建設的同時,必須建立健全相關社會保障制度,增加政府財政收入,提供多方面,多層次的社會保障服務。
三、我國城鎮化促進社會保障健全的對策思考
1.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革戶籍制度
戶籍制度一直制約著我國城鎮化的進程,因此必須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盡快實現公平,平等的社會保障服務。 我國人口眾多,做到公平地提供社會保障服務的難度極大,需要相當大的財政資金支持。戶籍制度的改革是必然的,必須建立起一套公平,公正的社會福利制度,盡可能發揮出城鎮化促進作用,讓城鎮化在提供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能夠最大化提高公共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提高居民的社會品質。 通過戶籍改革制度促進社會服務均等化,改變目前城鎮化中各種不利局面。
2.以社會保障建設為途徑優化城鎮體系結構
在一系列失衡現象中, 社會保障城鄉間不平衡現象尤為突出,通過加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對縮小城鄉間貧富差距有積極作用。 同時,社會保障解決了城鎮化過程中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問題,推動落后地區城鎮化進度,對平衡地區間城鎮建設差距也起到了促進作用。 要建立健全層次分明、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根據區位優勢找到最適合當地發展模式的城鎮化布局,打破城鎮化建設瓶頸, 通過整合區域資源加強城市間的分工協作,發揮大城市在城鎮化建設中的引擎作用,帶動周邊中小型城市的壯大,形成一套完善的城鎮建設體系,爭取實現東、中、西的全面協調發展,逐漸改善目前存在的失衡現象。
3.發揮市場主導作用
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我國提供高水平的社會保障服務提供可能。要進一步發展經濟,就必須思考如何改革我國經濟體制,促進我國經濟發展層次邁向新臺階。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過度依賴政府, 政府的權利較為集中, 市場的活力并沒有充分發掘,因此,要想實現我國經濟的進一步快速發展,必須大力發揮市場的主導作用,讓市場活力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市場的活力相比較于政府的推力,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市場活力的作用時間更長,效用更大,更健康,能夠讓經濟發展保持在一個快速發展,健康發展,持續發展的軌道上。 我國政府必須壯士斷腕,簡政放權,讓市場發揮其應有的價值,包括有效地資源配置,良好的市場調節等功能。市場的調節功能將會從經濟發展規律上調節城鎮化的發展速度與規模,同時結合政府在制定城鎮化政策上宏觀調控的功能,將能夠提高我國城鎮化的水平,實現健康,合理的城鎮化。
4.推動社會保障和城鎮化雙方的體制創新
城鎮化建設與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都需要依靠經濟的支持,因此解決經濟發展的問題, 就能夠為城鎮化建設提供充足的動力,為社會保障制度健全提供更多的資源。 我國加強社會保障制度與城鎮化制度的體制創新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加強我國稅收制度的改革, 稅收是我國政府的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解決好稅收的問題,就能保證我國在財政資金上的充足,為社會保障提供高質量,高水平服務成為可能;其次,加快城鎮化建設工作,工作重心轉移到提高城鎮與鄉村居民的收入上,解決好城鎮與鄉村居民的收入問題,有效地減輕政府提供社會保障服務上資金的壓力。 同時,城鎮與鄉村居民收入的提高能夠最大化城鎮與鄉村居民的消費能力,城鄉居民消費能力的不斷增加,就能夠直接擴大我國內需;最后,一切發展的規劃都需要建立在整體規劃的宏觀布局,因此,必須盡快改進我國的城市管理體制,提供科學,良好的城市管理服務,讓城市管理體制的建立跟上城鎮化的步伐。
參考文獻:
[1]郭榮朝。城鎮化研究綜述[J].綏化師專學報,2004,01:23-26.
[2]張起梁。二元經濟結構下農村社會保障問題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2.
[3]亞當·斯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上卷)。郭大力,王亞楠譯,商務印書館,1972 年版。
[4]馬克思。資本論[M].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