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加快,廣大農村地區的變化日新月異。 其中,土地征用就是一個農民們普遍關心的話題。 土地的征用,優化了土地資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改善了農村的經濟狀況。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特殊的社會弱勢群體---失地老人。 他們大多長期以務農為生,隨著土地的征用,為了自謀生路,不得不從事他業,但由于年事已高,缺乏知識技能等原因,不能順利融入社會,只好賦閑在家。 再加上他們沒有很好的享受到社會保障這一社會公共物品,兒女多外出務工,最終使得他們陷入了"種地無田,就業無門,社保無份,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窘困狀態。 如今,失地老人的社會保障問題日益突出,給社會帶來了極其不好的負面影響,受到了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的熱切關注, 改革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勢在必行。 本文就以土地征用背景下失地老人的社會保障現狀為突破口,通過對失地老人生活狀況的調查思索,提出了自己對于解決失地老人社會保障問題的一些想法與建議,同時以此為契機,呼吁更多的人來關注并關愛失地老人,幫助他們早日改善境況,擁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和我們一起共享和諧社會的溫暖陽光。
1失地老人的社會保障現狀分析
(1)經濟來源渠道單一,多依靠子女供養,對未來的收入預期不樂觀。
目前,失地老人們的經濟來源渠道比較單一,主要是征地后所得的各項補償費用。在經濟上,老人們的日常生活花銷基本可以自足,超額支出大多還是依靠子女供養,對于那些有特殊情況的,比如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來說,對子女的依靠程度要更高一些。 另外,在走訪中,我們發現,大多數老人對于未來的收入預期很不樂觀,他們認為沒有了土地就失掉了保障,自己未來年紀越來越大,基本沒有什么收入,而子女又多外出務工從事收入不穩定的工作,雖然有征地的補償款,但那也是有限的,對于未來家庭的收入能力,老人們表現出較大的擔憂。
(2)養老方面,失地老人們對于養老方式認識單一,拘泥于傳統觀念,對于個人的養老問題沒有理性的規劃與準備。
在我們走訪調查中,發現大多數失地老人對于養老都缺乏自己理性的規劃與準備。 思想也多拘泥于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對于現代社會中新興的養老方式,比如"以房養老"模式、"農村養老服務大院"模式、"社區養老服務"模式等了解甚少,對于養老方式認識單一。他們中很多人認為只有兒女不孝順,老人才會去養老院,因而內心對此十分排斥,養老觀念不開放。對于這些非常不理智的想法和行為,會給失地老人們未來的養老帶來許多負面效應,一旦遇到突發狀況,就會使老人的生活迅速陷入貧困,給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帶來巨大威脅,不利于提高他們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數。
(3)醫療方面,失地老人們普遍最關注醫療問題,日常醫藥方面的支出占其最大的消費份額,認為現在看病較貴。
在我們的走訪調查中,失地老人們反映最多的就是醫藥問題。 他們由于年事已高,大病小病接踵而至,不僅對藥物的需求量大,而且對于醫療服務的依賴性也很大,而這些都需要金錢來買單。對此,他們表示現在看病太貴,給他們及兒女帶來了不小的經濟負擔。 雖然現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推廣開來,對于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起到了不小的積極作用,但是大家也反映了在新農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自費部分依舊不菲,跨區域報銷比例低等。對失地老人們來說,日常醫藥方面支出占較大份額和內心對于未來醫療負擔預期的不樂觀,使得他們不得不早作準備,盡量節約開支。
(4)居住水平因所在地不同而差距大,硬件設施不齊全,老人們對新的居住方式不適應。
失地老人們在土地被征用后的過渡時期由于年紀大,很難租賃到臨時住房,一般是和子女同住,或者由相關部門組織所有老年人共同居住在特殊人群安置房中。 等居住樓房建好后,再入住新房。 據調查,不同地區、 不停地段的失地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所分得的房子數量、房子質量和房子商品價差距較大,各地方的相關政策也是"十里不同俗". 另外,失地老人們的居住地由于遠離城市中心,配套的硬件設施不完善,給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 最后,我們發現,許多失地老人從傳統的村落生活轉到現代的高樓小區模式,對全新的生活方式還需要時間適應。 這一點,值得引起我們的關注。
(5)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養老保障金在撥付過程中存在弊病,失地老人們參保積極性不高。
我國在土地征用過程中,沒有做好針對失地農民群體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使得失地農民的社保問題沒有最根本的制度保障。 再加上我國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的分離,農民的宅基地、承包地等權利劃分不明確, 征地補償過程中沒有優先考慮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問題,且極個別地區基層政府"尋租"和"抽租"現象時有發生,最終導致養老保障金的撥付過程不通暢、不透明,無法及時足額地發放到失地農民手中,失地農民利益受損。 另外,我們還了解到,在失地農民中參加社會養老保險,購買商業保險的比例并不高,原因多是經濟條件有限,參保意識不強,對未來預期收入不樂觀等。 綜上所述的這些因素都會對失地老人群體未來養老狀況的提高起到消極作用。
2解決失地老人社會保障問題的建議對策
(1)政府應設置針對失地老人社會保障方面的財政預算,并開辟綠色通道,以法律法規的形式保證補助資金及時足額地到達失地老人手中,另外要鼓勵失地老人樹立新型養老思維模式。
在關愛失地老人的過程中, 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承擔起自己的責任,設置針對性較強的財政預算,用于改善失地老人的生活狀況。并考慮開辟"綠色通道",以法律法規的形式確定下來,保證補助資金及時足額地到達失地老人手中。 在土地補償時,綜合考慮當地居民的生活消費水平、就業狀況、社保需求等因素,進行科學的測算,真正讓農民滿意,為他們未來更好的發展提供平臺。 另外要鼓勵失地老人擺脫舊的"政府養老"、"養兒防老"、"貨幣養老"的傳統觀念,開辟新思路,做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將"養老資產儲備"作為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財務安排,提前進行資產積累和資產配置,[1]
選擇適合自己的最佳的養老方案,這樣才能保證自己高質量的晚年生活。
(2)逐步提高醫療服務水平,鼓勵廣大失地農民積極參與到新型。
農村合作醫療中去,培養自身良好的醫療保健習慣。
加強關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宣傳教育,提高民眾參與醫療保險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另外要提高各個層次醫療機構的水平,完善醫療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還要鼓勵人們養成良好的醫療保健習慣和層次就醫習慣,平時注重鍛煉身體,定期進行體檢,降低患大病的風險。 最后,要完善醫療報銷程序,并加快新農合與城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相對接,統籌區域醫療保險制度,建立個人醫療檔案和賬戶,并可以通過信息系統進行轉移,方便民眾就醫和醫藥費用的結算。除此之外,要大力發展醫務人員下基層,對老年人,尤其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進行長期居家護理。
(3)規范土地征用背景下失地農民的過度安置辦法,并對新居的建設進行嚴格的監管,統籌城鄉發展,幫助老年人逐步消除不適應情緒。
針對土地征用背景下失地農民尤其是失地老人的具體情況,逐步規范失地農民的過渡安置辦法,對于安置房的規格要統一標準。另外,要對失地農民新居的建設以及周圍環境進行嚴格的審查和監管,保證其達到相應的宜居指標,保障失地農民的"安居工程"徹底做到位。 還要建立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和相應社區組織機構, 方便老人生活,同時要消除老人們精神上對于高樓小區式生活的不適應狀況,順利融入新的生活狀態中。
(4)進一步建立健全針對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加強社?;鸬墓芾砼c運營,鼓勵失地老人自發進行養老規劃。
進一步統籌建立科學、 合理的土地征用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加強社?;鸬墓芾砼c運營,建立長效穩定的社?;鸹I集機制,多方籌集社?;?,實現保值增值。[2]
另外要進一步加強土地征用過程的規范性,明晰土地權利,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提高補償標準,把農民真正包括在土地征用整體補償體系之內, 建立廣泛的農民養老保險制度,以個人賬戶為主,不同年齡不同標準,為他們的養老提供高水平的保障。最后,還要鼓勵失地農民尤其是失地老人積極參加社會養老保險,有條件的還應通過購買商業保險等有效方式為自己的養老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通過個人的智慧和努力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規劃和準備,真正享受到高質量的養老保障。相信,有了失地老人自己對于個人社會保障的用心經營,有了政府對于他們的特別關注與扶持,有了社會各界的關愛與幫助,土地征用背景下失地老人的社會保障狀況一定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真正實現最美"夕陽紅"!
參考文獻:
[1]魏華林,金 堅強。養 老大 趨勢-中國養老產業發展的未來[M].北 京:中 信出 版社,2014.
[2]關于開展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OL].中國日報網,2011-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