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陽鳳畫又稱鳳凰畫或龍鳳畫。在繪制技法上,鳳陽鳳畫以民間工藝色彩為主,同時兼有年畫的通俗畫風。鳳畫中的鳳凰象征著吉祥如意,體現了鮮明的藝術特征和地域的審美需求,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在民間藝術發展史上,鳳陽鳳畫因其獨特的鄉土氣息和藝術風格,享有“民間藝術之花”“非遺文化瑰寶”等美譽。在現今經濟文化一體化的大潮里,民間藝術向前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便是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如何利用文化創意來積極推進鳳陽鳳畫向文化產業方向發展,是值得藝術工作者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鳳陽鳳畫的發展歷史和現狀
鳳陽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地處淮河南岸。遠古時代,鳳陽為淮夷之地,春秋時隸屬楚國,當地崇拜的圖騰是鳥。
鳳凰是鳥中之王,《說文解字》載:“鳳,神鳥也?!痹跀登甑臍v史發展過程中,鳳凰一直被人們追求、向往、渴望。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因為對鳳凰尊崇和喜愛,把自己的家鄉更名為鳳陽??梢婙P凰信仰在中國古代社會民眾心中的崇高地位。鳳陽鳳畫就是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中,順應著天時、地利、人和,應運而生。
鳳陽鳳畫從清嘉慶年間開始逐漸發展,距今已有大約 600年的歷史。清道光年間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鳳陽城內有十多家鳳畫專營店,僅專職畫師就有近百名,還有一條專營鳳畫的街道——府東街,又稱鳳凰玉石街,形成了一個規模較為宏大的產業鏈。在當地,每逢各種喜事,如婚嫁、喬遷、逢年過節等,民眾都要張貼鳳畫,以追求吉祥、富貴、如意、祥瑞。
當時,很多外鄉人和游客來鳳陽的目的就是購買鳳畫,然后把它作為一種高端的禮品饋贈親友。更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候國外一些傳教士來到中國后也曾購買大量鳳畫帶回自己的國家收藏,通過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曾來過中國。這對鳳畫的傳播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從清末開始,因為國家戰亂和社會動蕩等因素,鳳畫一度失傳。
1949 年新中國成立以后,百廢待新,國家重新開始重視民間傳統藝術,采取了一系列舉措對傳統藝術進行保護和發展。國家相關部門專門邀請當時的著名鳳畫藝人華先榮、王德鑫、李鳳鳴等到文化部門繪制鳳畫,同時對發展鳳畫進行研究交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鳳畫重新獲得了生機。2011 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明確指出,要將“文化發展命題”作為一項重要議題來討論和研究,全會還指出“弘揚中華文化精神”的論斷意在不斷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不斷發展傳統藝術的深刻內涵和意義,吸取歷史文化中的有益營養和形態。應該說,十七屆六中全會就文化發展的意見為傳統民間藝術的發展指明了出路。鳳陽鳳畫在這股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精神中得到了飛躍的發展,鳳畫的技法也從民間傳道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進入百家課堂。國家先后成立了中山鳳畫院和中國鳳陽鳳畫院。2006 年,鳳陽鳳畫申報“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成功獲批。在上海世博會上,鳳陽鳳畫在“安徽周”進行的展演活動也取得了良好的反響。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現今關于鳳陽鳳畫的各級各類民間組織和協會已經達到 28 個,并且都各自發展成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團體。關于鳳畫藝術的畫展和宣講,已經在北京、南京、西安、合肥等多個城市成功舉辦。鳳陽當地政府正在不斷加大鳳畫的宣傳和包裝力度,鳳畫已經和花鼓燈文化一并成為當地特有的人文資源,呈現給慕名前來的中外友人。
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必要性
20 世紀末,英國知名學者在《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創意產業”這一概念,同時系統地將“創意產業”劃分為傳統的廣告、設計、電影、藝術及古董市場、工藝品、錄像、音樂、電視廣播、表演、以及新興的時尚設計、互動休閑軟件游戲等,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學界一般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指通過一些創意自然人的創造性的智慧生態、技能方法和天賦來進行生產,適當地借助現代高端技術能力,對文化資源進行整合、創造和高度提升,最后經過知識產權等一些制度或規范軟件的應用和開發,生產出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創造出具有創造經濟能力和就業市場的產業。筆者認為,作為新時代的事物,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為傳統民間藝術向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的支撐。
首先,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必要性是由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內涵決定的。顧名思義,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包含“文化”“創意”“產業”三個層面。其中,核心是創意,精神導向是文化,支撐力量是科技創新。具體而言,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文化創意產業的最終成果是文化產品,它和藝術繪畫作品的表達不一樣。文化創意產品的產生遠比一般產品復雜得多,因而其在風格特色上具有更多的多樣性和差異性。
因此,文化創意產品的文化附加值明顯高于普通產品和服務模式。文化不發展,城市就失去了靈魂。向廣大民眾提供以文化、藝術、精神娛樂為主的消費商品,可以提升大眾的文化品味和鑒賞能力。
創意在文化創意產業中起到核心要素作用。文化創意產業的從業者和發展者都是具有一定創意行為的自然人,他們以創意為前提。單純地將傳統文化形式進行簡單的拼湊與組合并不是創意,創意的重點是對文化資源要素進行創新和整合,創造新的文化形態。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民眾對“創意”的呼喚從未像今天這樣迫切,創意產品的整個生產過程就是創新理念、創新思維和創新活動的全過程。創意是整個文化產業鏈的起點和核心,是一種全新意義上的精神文化的創新,更具備時代特征。
其次,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代表著新的城市經濟發展模式。產業一詞本是經濟用語,文化產業與普通經濟產業的差別之一便是生態化的機動就業形式。由于消費與生產的全民性特征,創意產業存在巨大的就業潛力和空間 。從就業形勢的大方向上來分析,傳統產業的工作人員與文化創意產業人員的就業形態有著本質區別。脫離了傳統形勢的工業化就業模式,文化創意人才實行分散式就業,不以某發達區域為就業核心,形成了一種新的、生態化的就業新局面。文化創意產業中的不確定因素是由于在市場需求的多樣性大前提下和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各種風險性所決定的。其中就決定了文化創意產業風險高、受益高的特點,這與高科技產業類似。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附加值、高利潤空間中必定存在著巨大的市場風險。也因此,文化創意產業這種不確定性給自身增添了無窮魅力。
在經濟發展形式日益多元化的當代社會,文化娛樂生活及其相關消費在人們生活中所占比例越來越高,越來越多以文化、藝術相互結合而開發出來的創意商品逐漸走出地區范圍,成為走出國界、走出亞洲、走向世界的新興創意產品,甚至發展成為產業集群。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文化創意產業是目前快速發展的一種新興產業。伴隨著我國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新爆發點和提高綜合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在文化創意產業下對鳳陽鳳畫的發展
在經濟、技術與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將藝術與經濟密切結合的創意產業的發展,符合國家大的產業發展需求和發展趨勢。鳳陽鳳畫作為一種極有潛力的文化資源,應該探索出自己的產業化發展道路。筆者對鳳陽鳳畫的保護和開發提出如下幾點設想,以便為鳳陽地方的經濟發展服務。
(一)創建以政府為主導的協調機制
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朝陽產業,也是一種風險產業,它需要政府主導為文化創意產業和鳳陽鳳畫的發展創造一個合理穩定、良好勢態的積極空間。文化創意產業的直接動力就是良好的政策。因此,政策扶持是它能夠實現良好發展的前提。政府需要發揮不同的引導、服務和協調作用,充分認識鳳畫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與創造力,從戰略高度上重視文化創意產業與鳳陽鳳畫的協調作用。由政府引領相關社會力量和企業,通過優化文化創意產業的結構,不斷提高區域綜合競爭力。設置文化創意產業與鳳畫的互聯機構,對資源進行整合,對推進鳳陽鳳畫的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環境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還可以組織創意鳳畫協會和促進中心等來扶持鳳畫的發展。
(二)鼓勵發展多種鳳畫產業形式,注重人才培養和創新
鼓勵鳳畫形態的多樣發展,對于產業結構的優化能起到積極作用,對于民間傳統文化附加值的提高以及發展也是有利的。近年來鳳畫產品雖有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還需進一步擴大其知名度。我們應在此基礎上加大鳳畫與文化創意的鏈接,打破傳統模式,將民間藝術與現代文化相結合。依托鳳陽地區資源,打造新穎且有文化底蘊的產品。建立相關的中介機構,提供展示及交易的平臺,充分發揮資源配置優勢。創新能力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吸引文化創意產業的高端經濟人加入到鳳畫產業中來,并且與鳳畫的傳承人緊密結合,走出一條適應市場經濟的產業化發展的道路。
(三)積極拓展國內外市場
推動鳳陽鳳畫產業的發展,應瞄準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
必須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緊緊抓住機遇,提供適銷的、滿足人們審美需求的又不失民間藝術特色的鳳畫產品。強化區域互動的調節能力,不斷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能力和溝通能力,不斷開展有一定品牌價值的活動,在國內乃至國際形成影響力。
構建部分有學術背景的機構來搭建交流平臺,促進繁榮。舉辦以“鳳畫”為主題的博覽會、文化節和設計比賽等,不斷提高鳳畫的影響力。
(四)在文化創意產業中推進鳳陽鳳畫的品牌建設
“品牌”一詞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物。它是一種時代的標識文化,是一種時尚。鳳陽鳳畫必須要創立自己的文化創意產品和類型,通過各種方式方法來建立自己的品牌文化。品牌的廣泛影響力是一種精神能力的渲染,同樣也是創意創新的核心部分,是可以發展成具有一定競爭力的產業。品牌塑造已經成為一種經營戰略,鳳陽鳳畫產業要參與國際競爭,一定要認真制定品牌戰略。鳳畫人應樹立強烈的品牌意識,提升品牌的經營觀念,以傳承和發展準確定位,實現文化創意產業與鳳畫產業的完美結合,確保鳳畫的知名度持久恒定,促進鳳陽鳳畫產業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 時帆.中國鳳陽鳳畫[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0.
[2] 林拓.世界文化產業發展前沿報告(2003-200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 張振鵬 . 山東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思考 [J]. 山東經濟,2008\\(5\\).
[4] 項仲平,卲清風.文化創意產業與當代藝術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0.
[5] 楊開忠.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政策與規劃[C].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