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是中國著名的“紡織之鄉”. 經歷了近百年的發展,家紡業已成為南通的支柱產業之一。 通過近幾年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位于海門市三星鎮的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和與它相鄰的南通家紡城已頗具規模。
本文旨在探討家紡業這個地區特色產業在其發展的過程中對當地農村(村莊)所帶來的社會結構的變化,人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系的變遷,分析它的發展現狀和潛在問題,探討南通家紡業的長遠發展。
1研究設計
1.1研究對象的確定
選擇研究南通家紡產業緣于筆者的籍貫在南通,家紡行業在南通非常有名。 南通疊石橋如何從一個小村落變成如今有名的家紡城,其發展壯大過程中對當地村民、農業、農村結構所帶來的變化引起了筆者的關注和興趣。 此外,南通的家紡業主要集中在三星鎮疊石橋和它周邊的村落,周邊交通便捷。
1.2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實地調查和文獻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方面,通過閱讀相關社會學書籍,獲取基本的理論知識作為指導,同時閱讀相關的期刊和文章回顧該領域的同類研究。 通過南通紡織網等專業平臺,收集分析相關資料,以獲取該領域研究的基本認識。 然后在理論指導下進行資料的調查收集,資料收集采用參與觀察、個案訪談和駐點調查等田野調查的基本方法。 筆者多次前往南通疊石橋家紡城,按照家紡城布局進行分層比例抽樣,再從各層中用門店號隨機選擇 10 個家紡店鋪,然后對銷售人員和部分老板進行了個案訪談。 隨后對家紡城周邊存在的家庭作坊和小型工廠進行駐點觀察研究,具體駐點有海門市疊石橋太陽村 31 組陸姓家庭、疊石橋十一組曹姓家庭、姜川村黃姓家庭、星火村六組姜姓家庭,以及黛雅娜家紡、妮維雅紡織品有限公司、凱利繡品等小型工廠,收集了第一手真實生動的數據和資料。
2疊石橋家紡城的發展概況
2.1疊石橋發展歷史
1) 農戶自發形成集市。 南通近代棉紡織工業的產生以清末狀元張謇創辦的“大生紗廠”為標志。 張謇創辦的女工傳習所里的學員曾帶過疊石橋人做藝徒,這些人成了疊石橋家紡產業最初的開拓者、經營者及藝技傳授者。由于疊石橋地處三星、川姜兩鎮的交界處,方便群眾趕集交易。1956 年開始,有少數農民在此買賣蔬菜和手工藝品,以后人數逐漸增多,此地成了農工副產品的集散地。 根據當地的老人介紹,當時疊石橋這里的家紡還沒有規模,一些小商販拿著加工好的床單、被套等床上用品靠沿街擺地攤來販賣,當時不允許個體經商,因此這里都算是黑市交易,由于地處兩鎮交界,政府疏于管理,在特殊的歷史時期背景下,疊石橋自然成為農民進行商品交易活動和躲避打擊的“避風港”. 隨著貿易的發展,農戶自發形成的集市越來越大,疊石橋在周邊城鎮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
2) 政府扶持建設。 改革開放以后,南通的紡織工業已經由單一的棉紡織工業發展成為棉紡、毛紡、麻紡、服裝、化學纖維、色織、印染、針織、紡織機械及家紡等門類齊全,設備完善的紡織工業體系,大批能工巧匠和善于經營的人來到疊石橋及周邊發展。20 世紀 80 年代成為疊石橋發展的轉折點,地處疊石橋家紡產業核心區的海門市三星鎮黨委、政府專門出臺文件,積極鼓勵和支持家紡產業的發展,并對疊石橋家紡城加以修建和擴張。 1985 年,拆除原來的簡易竹棚,改建并增加磚木結構的營業用棚;1992 年,三星鎮黨委政府和海門市工商局合資興建了集商貿、倉儲、運輸、辦公于一體,建筑面積 25 000 平方米的疊石橋繡品城;1997 年 2 月,三星鎮黨委政府又緊靠繡品城東側建造了精品樓和名品廣場;1998 年又投資建造了擁有 1 000 間營業門面的商貿城;2001 年以來發展為擁有 2 000 個經營門面的疊石橋國際家紡城[1].
2007 年,南通疊石橋家紡城再度擴張,修建疊石橋家紡市場三期工程,并于 2012 年竣工投運,也就是目前位于疊石橋家紡園區的疊石橋家紡城新城(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和志浩布匹市場(國際家紡城)。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發展,南通家紡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和特色,成為南通最具發展潛力的支柱產業。 疊石橋也從自發形成的床上用品集市交易鄉鎮,逐步發展成為如今擁有 10 萬常住人口的家紡城鄉社區。
2.2家紡城園區的布局
南通為了打造中國第一家紡城,在原先疊石橋家紡產業核心區的家紡城周邊又征遷土地,擴大家紡成品銷售市場規模,于 2012 年新建并投運了名為“中國疊石橋國際家紡城”的成品銷售園區,建筑總面積70 萬平方米,劃分市場交易、商務辦公、高檔商業、休閑、公共服務平臺等五大區域,共設 7 個區。 新城的西北角是家紡城的舊區,建立于 1982 年,在新城沒建之前,這里是疊石橋家紡最繁華的地方,所有的成品交易基本都集中在這里。 新城建立后,由于新城宣傳力度、交通、配套設施等各方面都要完善一些,吸引了不少生意。 尤其是把整個家紡城作為旅游景區后,地段較好的新城更能吸引外來的游客,針對這些客戶群,新城也主要把市場定位于中高端的精品展銷、禮品化的多件套、毛毯、珊瑚絨、靠墊、地毯等家紡相關產品。 老家紡城目前主要面對的是批發商,被芯、枕芯、四件套等多件大宗的訂單較多。 新舊兩個家紡城由于客戶群不同,生意自然形成分工。
新舊疊石橋家紡城都是以經營家紡成品為主,從疊石橋家紡城再往西相隔一條馬路,就會來到名為“國際家紡城”的一片區域,而這里就是有名的通州區志浩布匹市場,主要經營家紡原材料的加工和批發,沿路望去,有很多布匹的批發門店,也有很多花邊、刺繡、布藝、蠶絲等加工和批發門店。 雖然在整個布匹市場的中央也規劃了一塊區域為成品市場,但這里的繁華程度就有些不及新舊兩個疊石橋家紡城了。 從訪談對象口中得知,平時來這里的散客會比較少,大多都是批發商來看貨訂單的,而他們也集中會在兩個時間段來,一個就是年后三四月份,一個是在七八月份。 有些合作過的批發商甚至都不會來看貨,直接在網上下訂單,一般的店鋪也都提供網上批發服務,便捷且節約了時間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