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社會論文 > > 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內涵類型及其保護利用
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內涵類型及其保護利用
>2023-09-30 09:00:00


中國是一個農業文明發展起步較早、較成熟的國度,各具特色的農業工具是農業發展進步的經典符號。然而,隨著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與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緊密聯系的傳統農具正逐步淡出人們的視野,千百年來勞動人民所創造的工具文化也日漸湮滅。目前,人們對此類農業文化遺產的關注多集中在農具實物的收集方面,缺少對其文化內涵、文化價值、保護利用狀況進行系統深入的分析和調查研究。筆者擬從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認知和價值挖掘出發,重點分析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概念的內涵、遺產的類型及其價值特點,對目前此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狀況進行全面的調查分析,最后對工具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方式的改進提出建議。

一、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內涵與類型

農業工具是對農業生產過程中使用工具的總稱。廣義的農業工具既包括農業、林業生產中的整地、播種、中耕、收獲、加工、灌溉、運輸、修剪整枝工具,也包括副業生產中的養蠶、養蜂工具,養漁、捕魚工具,畜牧生產工具等。本文所關注的農業工具以傳統農業時期種植業使用的農業工具為主,同時也包括部分與農民日常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其他副業生產工具。中國傳統農業工具是指歷史上由中國人民發明創制并承襲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其產生發展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

工具類農業文化是指與農業工具實物及其制作、使用、象征等相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其中既包括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勞動人民制作使用過的農具文物和農具實物,也包括各類農業生產工具的制作工藝、使用方法,以及這些農具在農村、農業、農民的民俗活動中的精神價值。

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是指在古代農業和近代農業時期,由勞動人民所創造,在現代農業中緩慢或停止改進和發展的工具類農業文化。涉及的農具主要包括依靠人力、畜力、水力、風力等非燃氣、燃油動力的農具,以及在由人、畜、風、水力農具向機械化農具轉變時期,人們創造使用的半機械農業工具。這類文化遺產可分為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兩大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已經鑒定為保護文物和尚未鑒定為保護文物的農具實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各類農具的制作工藝、使用方法及其精神文化價值等。

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國,中國農業工具遍布全國各地。在長期的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中,中國人民發揮聰明才智,不斷創造、發明并對農業工具進行改進和改良,在制作材料、造型、使用功能、動力和機構等方面由簡單到復雜不斷豐富發展。同時,人們發明創造了大量造型豐富,適合各地地理、地質、氣候條件的農具類型,與所在區域的生態環境、農業產區生產要求以及當地物產條件想匹配。

其中既有以曲轅犁、龍骨車、耙、耖、耘蕩為代表的適合水田稻作的工具,也有耬車、麥釤、麥綽、麥籠、耙耱等適合旱地麥作的工具,有以、稻床、連枷、等為主的收獲農具,以礱磨、碓為代表的加工農具,也有與濱海地域風力資源豐富等自然條件相適應的風車機械,與水網密集相適應的筒車灌溉工具,還有適合淡水養殖、捕撈、水上運輸等農業生產活動相適應的魚船、漁網等漁業生產工具,適合陸地運輸的板車等。此外,在長期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創造發明出獨特的農業生產保護輔助工具,如秧馬、竹馬甲等。

概而言之,中國傳統農業工具經過長期的發展改進,基本形成了北方以旱地耕作為主的耕 - 耙- 耢農業工具體系,南方以耕 - 耙 - 耖為主的水田農業工具體系。同時,在西部多山地區林業工具類型品種較多,在北方畜牧業發達地區分布有豐富的畜牧業工具,在沿江、沿海及水網密集的江南地區則發明使用了大量的淡水漁業工具、海水漁業工具。按照其功能和使用范圍,實物形態的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大致可分為 17 類\\( 表 1\\) ?!颈?略】

二、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

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凝聚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及其不屈不撓改造世界的精神,具有重要文化價值。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現代機器大生產的發展進步雖然讓傳統農具在生產中走向衰落,逐漸退出舞臺,許多傳統農耕器具被廢棄、毀壞、消失,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但此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價值卻不會因為其逐漸遠離農業生產而有所削弱,相反,它在農業文化遺產的寶庫里散發出愈加迷人的光彩。它們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又具有良好的藝術審美價值和經濟、教育價值。

\\( 一\\) 歷史文化價值

傳統農業工具的發明和進步,反映出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的自然生態狀況、生產力發展狀況、科技發展水平,反映出人類認識水平和創造能力不斷提高的發展過程。

夏、商、西周時期,農業耕作逐步擺脫原始農業的刀耕火種,進入粗放耕作階段,人們發明出了木榔頭、石刀、杵臼、青銅犁、鍤、耒、耜、铚、鐮、鏟、錛、钁、斨、桔槔、戽桶、吊桶等。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生產逐步走向精耕細作,制造農具的材料從非金屬轉為金屬,鐵制農具以其特有的堅硬、鋒利、易造型特點,逐漸取代了木、石材料的農具。秦、漢至隋、唐、五代時期,農具的種類增加,全鐵農具代替木心鐵刃農具,出現旱地整地工具耱、耙、碌碡、石磙,中耕的鋤、鏟,收獲的鉤鐮等,功能不斷細分和專業化,形成比較完善的農具體系。西漢時,發明出世界上最早的條播工具———耬車、碓和磨替代杵臼成為重要的加工工具。工具的發明使得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等自然力被應用到生產加工過程,出現了轆轤、龍骨水車、借助水力轉動輪軸汲水的高轉筒車等。

宋元之后,中國農業工具的發展在動力的利用、機具的改進、種類的增加、使用的范圍等方面日趨成熟。元代《王禎農書·農器圖譜》中詳細記載的農具達 105 種。農具進一步細化,出現了適應區域耕作的的專門工具,如江南水田平土用的刮板和中耕農具———耘蕩,播種和施肥聯合作業的下糞耬種,由麥籠、麥釤、麥綽 3 部分組合成的收割作業農具,高效的耬鋤,以及一機多用的水輪三事等。一些農具附件的發明擴展了農業的動力來源,使得畜力、水力、風力在灌溉、排水和農產品加工中得到普遍運用。明清時期,傳統農業精耕細作程度愈來愈高,農具得到新的改進發展,一方面,發明出新的精細區分功能的工具,如明末的代耕架、北方的露鋤、南方的塍鏟、蟲梳和除蟲滑車等。另一方面,隨著鋼鐵冶鑄技術的發展,既有的農具相關部件的質量也不斷改進。

早期簡陋農具的發明讓人類告別依靠采摘和漁獵生存的生活方式,傳統精耕細作農業時期的精細農具則讓人類的生產力發生質的飛躍。農業工具不僅適應了精耕細作農業生產的需要,也充分體現了中國歷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聰明與智慧,是記錄人類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提高繁衍生命能力,形成人類文明的重要記憶載體,這類農業文化遺產積淀深厚、內容豐富,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

\\( 二\\) 藝術審美價值

人類為生產而發明的農具同樣也體現著人們對美的追求和認同。在各類展覽館、博物館中,無論是古代的壁畫、畫像磚、陶器表面的紋飾,或是繪畫、詩歌、文學作品,或是縮微工藝品等,大量的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以其獨特的藝術美感被廣泛運用,給人們帶來視覺和心理的美好感受。一方面,農具豐富的造型、材質、色彩、工藝、功能等,體現了其所在區域濃郁的鄉土文化氣息,其簡練優美造型、美觀大方的樣式,與當地的文化風格相吻合,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美感。另一方面,農具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農民生活方式緊密聯系,與各地區地貌、氣候等自然地理條件相適應,代表了當地的風土人情,具有強烈的鄉土審美取向。如江南地區木質的水車、風車、船型的秧馬; 中原旱地農業區的三腳耬車、木質平板車; 山區的水磨、水碾、水碓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域美感?!吨袊耖g美術全集·器用編·工具卷》中收集有大量農具實物圖片,較為全面地記錄和反映了農具的美學鑒賞價值。農具體現出樸實、低調、不張揚的美,它與現代文明的時尚美、潮流美不同,內斂而沉著、質樸而靈動,它象征著農耕時代人們恬靜、自足的生活狀態,能使人體會平靜、悠遠與和諧的心境。

\\( 三\\) 文化旅游價值

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具有參與體驗性、農耕象征性等,與旅游活動的“游、購、娛”三要素充分契合,體現出豐富的文化旅游價值。

傳統農具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通過展示農耕文明、參與農事操作等,為游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和多彩的旅游體驗。例如灌溉用的腳踏水車、手搖水車,整地的曲轅犁、鐵搭,平整水田的耙耖,插秧的秧馬,除草的草鞋耙,保護用的竹馬甲、蓑衣斗笠等,不僅制作精巧、造型獨特、富含智慧,也適合作為旅游活動的參與項目進行開發,這也為鄉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難得的優勢資源。利用農具優美的造型制作旅游購物品,豐富旅游購物活動是農具文化旅游價值的又一體現。農具象征著與人們漸行漸遠的農耕文明,農具造型的工藝品具有良好的紀念價值和審美價值,開發與農具文化遺產相關的工藝品,可以使傳統技術能得到傳承,產生經濟效益。如,山東臨沂一家傳統農具工藝品廠,把過去的農具按照比例縮小成微型工藝品,然后推向市場,讓這些土掉渣的傳統農具工藝品走向了全國。

一些微縮農具還可以作為幼兒玩具、教具、收藏品、旅游紀念品、展品等等,成為進行傳統文化宣傳、教育、研究、保護,以及弘揚當地農業文化的良好載體。

旅游業是文化與經濟相交融的新型產業,也是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實現其重要經濟價值的領域?,F在許多發達國家已經認識到“無論是有形文化遺產,還是無形文化遺產,都應該在確保文化遺產不被破壞的前提下,盡可能進入市場,并通過切實可行的市場運作,完成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潛能的開發”。通過開發利用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文化旅游價值,可以實現保護和經濟開發的良性循環。

\\( 四\\) 教育傳播價值

傳統農業時期,農具充分考量了特定歷史時期農業生產的宏觀環境、科學技術發展狀況、社會的審美旨趣、使用人群的生理特征以及農具自身發展的歷史等諸多綜合因素,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科學知識、藝術審美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傳播價值。

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歷史文化遺產為客觀載體,是弘揚民族精神活力不竭的源泉,以傳統農具為重要組成部分的中國農耕文化,凝聚了傳統農業文化的精華,對于弘揚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通過參觀歷史文化遺產展覽,認識掌握傳統農業工具的使用方法,可以從中了解歷史、陶冶情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科學文化素質。

勞動人民創造的精巧農業工具文化可以廣泛用于個體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

傳統農具的設計理念,精巧構思可以為啟發現代農業科技教育提供思路。近代以來,隨著以機器生產為主的現代大農業的發展,傳統農業工具在生產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實際功能已經逐漸衰退甚至消失,一些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巨大貢獻的農具,如風車、水車等,由于體積龐大、功效有限,很難跟上工業時代的農業生產步伐,在生產中逐漸淘汰,但仔細考察農書著作,如《耒耜經》、《王禎農書》以及相關其他考古記載,人們發現中國古代農具設計蘊含著樸素的生態自然觀思想,在設計制作上表現為追求易于使用、從已經認識的自然界中尋找動力代替或減輕人的勞動、就地取材、仿生設計、融入自然等一系列“天人合一”的理念特點。

所有這些傳統農具中體現的低碳環保理念、廣泛的材料和動力源利用思路等,都可為人類設計制造出新的科學、環保、高效的現代農具帶來啟發,提供借鑒,其現代教育傳播價值依然豐富。三、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方式目前,收藏和展示農具實物、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制作農具藝術品、在相關的節慶活動中展示利用等,成為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主要保護與利用方式。

\\( 一\\) 博物館、農具館、私人藏館收藏傳統農具

實物類的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主要分散在“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名鎮\\( 村\\) ”“館藏文物”等各個彼此不同的遺產保護體系中。博物館及園區展示式保護是目前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主要保護利用方式之一。各級政府、科研機構和鄉村集體等是這些機構的主要建設主體。除中國農業博物館\\( 約有藏品 10 000 余件\\) 、中華農業文明博物館\\( 有古代農業生產工具 1 000 余件\\) 外,政府和集體在貴州、云南、廣西、內蒙古等省、區建立了10 多個生態博物館,同時還建有農耕文化博物館、農耕文化生態園、農具博物館、農具展覽館等項目\\( 表 2\\) 。其中,農業發展較早、經濟較為發達的華東、華北地區的農具收藏保護機構較多。這些機構通過建造博覽園、文化生態園等方式集中保護和展示農業文化遺產,把農具展示與旅游休閑活動緊密結合,將“固態”的農業文化遺產加以“活化”。

此外,在工具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過程中,一些熱心文化事業的個人積極參與保護,其中既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有識之士,也有關注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社會經濟價值、文化價值的收藏家,還有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的農民個人,他們在全國各地收集、保存了大量農具實物,并開展專題性遺產展示\\( 表 3\\) 。如,農業考古和茶文化專家陳文華在江西婺源上曉起村發現并建立了傳統水力捻茶機園,江蘇鹽城風車展示園復制展示已失傳的16 部大風車、牛車、踏水車等傳統農業生產工具,讓珍貴的農業文化遺產得到從實物到制作和使用技藝的系統保護和傳承?!颈砺浴?br>
\\( 二\\) 政府部門將部分農具制作技藝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 年,國務院批準文化部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多個省市區的文化廳、文化局設置非遺處、非遺科,并在下屬機構設立非遺保護中心。一批有關農業工具的制作工藝被列入全國及省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蒙古族勒勒車、拉薩甲米水磨坊、蘭州黃河大水車和竹編、柳編、木船制作、馬具制作等農業工具制作技藝入選名錄\\( 表 4\\) ?!颈?】


此外,入選各地省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傳統農具制作技藝還有: 木船、烏篷船、渡水腰舟、木帆船、桷蓬、樺樹皮船、哈薩克族“獨木船”、羊皮筏子、撒拉族皮筏子等水上交通運輸工具及船模; 柳編、竹編、草編、篾編、蒲編、藤編、竹芒編、柳荊編、條編、杞柳編、葦編、蒲葦編、瓷胎竹編、竹麻編扎、旺草竹編、竹木編、朝鮮族稻草編、玉米皮編織、麥草編等編制農用工具; 魚籪、漁網、魚叉、漁燈、船用繩結等漁具; 風車、水車、龍骨水車、戽桶、手搖水車、吊烏、維吾爾族庫甫\\( 水甕\\) 、水力機械、天車等工具; 斗笠、馬尾斗笠、瓦寨斗笠、涼帽、蓑衣、草鞋、棕衣等勞動保護工具; 木壟、木犁、谷桶、麥梗、麥梳、耙、箍藍、桑杈、飏車、石碾、水磨、石磨等農業收獲加工工具; 太平車木制四輪車、古馬車、大轱轆車、風匣、俄式馬車、木輪牛車、達斡爾車制作、爬犁等陸上運輸工具; 馬具、駝具、畜力車套具、驢套具、馬鞍具; 鐮刀、雙王鐮、獵刀、阿昌刀、藏腰刀等刀具。一些富有地區特色的農業工具制作技藝也被列入區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莛子編織、麻繩制作、藤甲胄編織、魚囤子編織、糜子笤帚扎制、麻鞋編織、箍桶技藝、風箱制作、鐵器鑄造、橡木酒桶、酒簍制作、彈棉花工具、匏器制作; 糊倉技藝、竹扎技藝、制缸燒造技藝; 連桿、揚叉、釬棍,扁背、短打杵,塘窩、簸箕等。廣西南寧市隆安縣的那桐農具節、山西繁峙耕作工具交易大會、云南保山市丙麻犁耙會有三大農具節也被列入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三\\) 對傳統農具進行藝術品制作

農具藝術作品的制作體現了普通民眾的創造力,也是對農耕文化的記錄,主要包括實物或微縮農具模型制作、農具工藝品制作、農具繪畫、農具的制作使用專題記錄片、農具圖鑒繪制等。

小農具模型制作是指以模型的形式將傳統農耕時期使用的農具進行縮微藝術制作,既可用木、鐵,也可采用其他工藝品材料如竹、蘆葦、稻草、鑄銅等。通過制作微縮農具模型,一些地方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如海寧市將小農具模型制作技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浙江平湖市新埭鎮魚圻塘村退休老教師于照發利用編織條、稻草、竹子等廢棄物精心制作 70 多件農耕器具模型,自發辦起一個古農具模型展,傳承農耕文化。重慶市合川區退休工人劉池明制作千件農具模型予以集中展覽。另外,通過繪畫或視頻的方法,將一些傳統農業工具的結構、使用方法、美術和工藝價值等進行完整的展示和呈現,這些畫作和專題片成為一種新的農具文化遺產的保護載體和方式。如山東濟寧市農機所周昕編繪的《中國古農具圖鑒》百米長卷,在“首屆農業考古國際學術討論會”上進行了展覽,受到專家、學者的肯定和好評,被譽為科技與藝術合一的巨幅古農具科技圖譜畫卷。深圳地區的老木匠文業成在空閑時間把自己用過、做過、見過的老寶安地區的傳統農具樣式及其制作方法一一繪制出來,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材料收集,制作出一部分老農具,舉辦農具展覽。2011 年“農業遺產的啟示”專題片中也有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制作使用的動態展示。

\\( 四\\) 通過節慶活動對傳統農具進行活態化保護

農具是生產工具,與農民的生產、生活高度關聯,百姓在農具的制作、賣賣、使用過程中形成的大量地方習俗也是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構成內容,單獨舉辦的農具文化節慶,或與各地農耕文化節慶、開耕節等結合起來的農具節慶活動等,均成為對傳統農具文化進行活態化保護傳承的主要形式。

各地開展農具節慶活動的內容、方式和重點各有不同。始于唐代的廣西桂林灌陽“二月八”農具文化節,起初民眾只是相約二月初八到灌陽縣城趕廟會,并借此機會進行各種農具交易。隨著參加廟會的人越來越多,逐漸演變成農具及農副產品交易會,農具節也因此形成并于清朝達到頂峰,形成灌陽一道獨有風景。農具文化節上,不僅有專門的農具實物展示,還有農具使用競技活動,如扭扁擔、板鞋競速、挑擔子比賽等。廣西隆安縣那桐“四月八”農具節是明朝萬歷、天啟年間古駱越人舉行“石鏟祭祀”活動的延伸,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該節慶活動集民俗、文體、商貿活動于一身,被列入廣西壯族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農具節上安排獨特的“祭石鏟”“祭稻神”“招稻魂”“驅田鬼”“求雨”等一系列娛神文化活動,將稻作農具的使用與稻作文化融為一體,成為節日的核心活動。云南納西族棒棒節是麗江的傳統節日也是竹木農具的交流會,各種竹、木、鐵農具品種繁多,既展示了當地的農具文化,也促進了農具的進化發展。

在一些綜合性的農耕文化節中,農具文化遺產的區域特色展示成為重點內容,如北京密云農耕文化節、甘肅慶陽農耕文化節、湖南耒陽農耕文化節等都是在全國范圍內具有代表性的農耕文化節,這些農耕文化節有各自的區域代表性,展示的農具也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如密云以北方農耕文化為主,慶陽以西北農耕文化為主,耒陽以南方農耕文化為主。再如,浙江云和舉行云和梯田開犁節,有大量江浙地區的農具實物和農具使用的展示,反映出云和梯田原生態的自然景觀和豐富的歷史遺存,提升和豐富了云和梯田的文化品質。隨著時代的進步,農具節活動也增加了現代元素,如浙江余姚農機博物館每年舉辦農機文化節,有百米長卷現場作畫、農機文化探源及體驗實踐、農機知識競賽、收割機操作技能大比武、“農機杯”中國畫大獎賽、“農機杯”征文比賽等。這些都是對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進行活態化保護傳承的新方式。

四、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改進

近年來,政府和公民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不斷增強,人們開始關注農業文化遺產,有關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調查和研究也正逐步展開。文化主管部門、科研機構、旅游經營管理單位、村鎮集體、村民個人等,都在不同層面開展了各種形式的保護活動,推動了對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開發。然而,工具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存在途徑方法單一、缺乏系統性等問題,突出表現在保護對象偏重器物層面,開發利用形式過度依賴旅游業。提高對此類遺產的保護利用的能力和水平需要從工具收集、制作到理清與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的關系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梳理,深入挖掘其歷史和區域特色,同時,要將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融入到農業遺產保護的整體體系中,多途徑、多方式開發利用,避免過度依賴旅游。

\\( 一\\) 深入挖掘時代和區域特色

中國傳統農業工具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和區域特色,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區的農具造型、功能各有千秋。從石制農具到鐵農具再到風力、水力、畜力工具; 從點播棒到三腳耬車; 從杵臼到碓臼再到石磨; 從“二牛抬杠”到直轅犁再到曲轅犁,中國傳統農具的改進發展具有顯著的時代特征,這其中包含著大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值得深入挖掘和梳理。

在區域特色方面,中國南北農具、水旱農具特點鮮明,如,南方農具經過長期的改良發展,逐步適合江南水田耕作的地理、地質、氣候條件,發明了江東犁、龍骨車、稻床、連枷、礱磨、風車等,種類齊全、數量眾多,自成體系,極具典型的區域文化特色。而北方旱地農具、濱江濱海地區的漁業農具、草原牧業農具等都同樣具有鮮明的區域特色。

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歷史和區域特色明顯,但由于文化生存的土壤發生了根本上的變異,原本突出的特點和優勢也逐漸消失。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人們擺脫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眾多傳統農具被現代生產所淘汰和丟棄,在生產中難尋其蹤; 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生產力的發展,溫室、保護地生產技術的發展,現代農具的改進使用等都使得農具的區域特色不再明顯。

目前,各地的農具文化的保護和利用由于大多停留在器物層面,缺少與農具發明使用地區區域文化的結合,因此,保護和利用好此類農業文化遺產,需要深入梳理挖掘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時代和區域特色,還原和再現農具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制作、使用、改進和傳承,在注重農器實物的收集的同時,對制造工藝、名稱演變、使用范圍、使用特點、對區域農業價值,以及人們在使用農具過程中形成的風俗信仰進行同步的整理、提煉,才能達到系統保護利用的目的,從而讓各地的農具文化的光彩再現。

\\( 二\\) 多途徑、多方式保護利用,避免過度依賴旅游

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既是一種文化資源,又是一種經濟資源,在以文化事業和旅游業為代表的社會事業中得到廣泛應用,為工具類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尋找出更廣的途徑、更優的方法來解決保護方式單一、保護手段單純的問題是目前研究者主要面臨的問題。

目前,鄉村旅游中的農具展館和與農具相關的節慶活動是我國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的兩類主要形式。筆者發現,在走訪調查的 30 多個有代表性的農具館、農具博物館過程中,絕大多數保護者注重對傳統農具實物的收集、收藏,卻缺少對農具的制作技藝價值、生態價值、歷史文化傳承價值的關注與保護。一些農業文化愛好者和投資者主要從工藝美術的角度關注傳統農具,對其造型價值的認同遠高于其他文化價值。保護形式也多以建設展覽館、農具館、博物館收藏展示農具實物本身,而對農具的制作過程、使用方法、使用特點缺乏了解,更遑論整理和保護,一些特殊的農具制作使用的技藝甚至面臨失傳的風險。甚至一些部分已開發的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因其利用方式單一而處于進退維艱的境地,一些工具類農業展覽館因游客稀少而出現難以維持的狀況。

鄉村旅游的發展可以對農業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有利于激發人們的保護興趣,延緩傳統農具實物因農業轉型而不斷消失的速度。但過度依賴旅游業對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帶動作用,會容易忽視遺產本身的歷史文化價值、教育價值、生態價值、科學價值,讓這類遺產的保護陷入唯經濟利益是從的誤區。

保護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要拓寬視野,放眼教育、科技、生態等領域,把保護與利用上升到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高度,多途徑、多方式發掘和保護其具有的多種價值。例如,可以建立農業生態教室,把農具的使用與農事活動結合起來,打造立體的農具文化空間??梢愿鼮閺V泛地應用包括制作模型、數字化演示使用在內的保護技術,如 3D 再現制作技術、虛擬成像技術等,將高新科技運用到保護與利用活動中,為未來對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進行系統保護提供新的技術手段和方法。

我國對農業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科學研究起步較晚,發展緩慢。2012 年 4 月,農業部才首次在《農業部關于開展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農業文化遺產的活態性、適應性、復合性、戰略性、多功能性和瀕危性等特征,并對“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獨特的農業產品,豐富的生物資源,完善的知識技術體系,較高的美學和文化價值,以及較強的示范帶動能力”進行保護。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是一項公共文化事業,需要龐大的組織力量和社會資源才能系統完成,工具類農業文化遺產屬于不可再生資源,其保護與利用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需要我們既要充分考慮到、并且積極維護當前受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影響的利益相關者的權利,同時也需要我們考慮后代子孫擁有同樣公平的享有農業文化遺產權益的權利,需要我們不斷探索,通過多種途徑、多種方法來實現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張艷芳. 小小農具工藝品 暢銷全國賺大錢. 科技致富向導,2005\\( 11\\)
[2] 顧軍,苑利. 文化遺產報告 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運動的理論與實踐.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271
[3] 劉萍,徐光明. 現代農具開發設計的思想與原則. 農業考古,2012\\( 3\\) :141 -143
[4] 曹幸穗. 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與新農村建設.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012\\( 3\\) :20 -24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