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德國教育家福祿貝爾 (Friedrich Frobel,1782-1852 年 ) 說:國民的命運如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掌握在母親手中。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父母是家庭的支柱,而母親由于其獨有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其在家庭中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作用。如果說家庭裝備、經濟收入、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等是一個家庭運作存續的物質條件的話;那么,與女性或母親相聯系的母愛、責任、價值觀念、綜合素質等就是一個家庭的精神資源,它直接關系到未成年人的成長、未來人口的質量、社會管理成本的高低以及社會的發展與穩定等公共事務。因此,塑造母親,關注女性,不單單是為了提高女性地位,消除男女不平等,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更廣泛的社會經濟意義和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意義。
一、女性家庭角色對人口質量的影響。
1. 母愛是決定一個人健康成長的基礎。
任何新生命的誕生都是由母體孕育成長的,因此,一個母親育子無所求,愛子無條件,無私無悔,任勞任怨;子戀母情結天然鑄就,享母愛哺育本能需求。一個人可以沒有富麗堂皇的家居,可以沒有一擲千金的瀟灑,也可以沒有叱咤風云的人生經歷,但不能沒有母愛?!耙粋€兒童的幸福的必要條件,首先在于他們要有一位足以稱道的母親?!?/p>
充裕的母愛,有助于未成年人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體魄,在未來人生路上才能夠經受各種磨難,對生活和事業也充滿信心。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認為:“受到母親無限寵愛的人,一輩子都保持著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著對成功的信心,在現實中也經常取得成功?!?/p>
2. 責任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關鍵。
養兒防老、傳宗接代是小農經濟條件下人們對自然生育現象的樸素認識,而養兒重教、助子成才則是文明社會的價值觀念。教育改變命運。如果說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的本質是靠天吃飯的話;那么,由現代科學技術引起的產業結構的變化而對勞動者的要求則是資本和技術。擁有這兩大要素,必會在市場經濟海洋中如魚得水。
技術的擁有靠教育,靠對勞動者由低到高、循序漸進的培養。人們可以沒有現實的物質要素,但可以通過一定的智力投資擁有一定的文化和專業技能,可以使自己成為具有一定競爭力的人力資本。因此,助子成材,家長責無旁貸。所以,表面看來,教育投資是一種耗費,實際上是對稀缺教育資源的爭奪,是購買了一個遠期且無風險的收獲。當然,在今天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和勞動力供給總量絕對過剩情況下,我們面臨著一個殘酷的事實是就業難,即便是受過高等教育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勞動者,也難以擺脫就業難的壓力。在此有必要強調的是,沒有一定的文化素養,不具有一定專業要求的技術技能,其行業選擇范圍將更加狹窄,崗位競爭壓力會更大。
3. 母親的內在素質是影響一個人整體素質的源泉。
“江山是銀,母親是金”.母子親情的原因和女性性情的細膩、溫和,使得母親的綜合素質對子女的影響更為直接和重要。
首先,性情稟賦。有關教育人士分析,人的教育,尤其是在心理、性格、求知欲、上進心等內在素質形成上,其四分之三來自家庭教育。一般來說,父親在家庭中對子女的影響作用在于其家庭角色的社會屬性,家庭的經濟收入、外聯關系、社會地位等與父親的能力聯系更緊密一些,在子女心目中這些直觀的、可見的“物質因素”也往往與父親形象等同,父親以剛直、強悍的形象特征成為家庭的物質力量;而母親則以柔韌、賢淑、慈愛的稟性在為家庭盡其所能地創造著更多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又承擔著家庭的無形負擔,成為家庭的精神支柱。通常說,只要母親沒有倒下,一個家庭就不會瓦解或散架,子女也必是幸福的,是說當生活遭遇重大變故或挫折時,母親的精神支撐力就成為維持一個家庭及其子女正常健康生存的重要因素。反之,如果一個母親在生活壓力來臨之際而拋家棄子自尋出路,所導致的不僅是一個家庭的破裂,更主要的是對未成年人幸福的剝奪。所以,一個女性或母親有沒有姣好的容貌、出眾的才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不能沒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忍辱負重的品格、勤勞節儉的風尚、寬厚仁慈的胸懷,這些與個體生命聯系一起的性情稟賦,是一個家庭昂貴的精神財富,子女的對其享用,必會對其健康性格的形成、完美人格的塑造、綜合能力的提高等方面產生直接的、積極的影響,在子女今后人生旅途中起著永恒的榜樣激勵之作用。
其次,信用意識。從西方發達國家文明發展史中可以肯定,私有產權、法治和信用是支撐西方大國商品經濟順利發展、生產力持久進步的三大杠桿。資本主義之所以成為“綿延好幾個世紀,至今尚未中斷的全球性龐大組織與運動”,“全靠信用,而信用必賴法治維持”.市場、法治、信用,三者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由于我國封建制度歷史悠久,自然經濟長期處于統治地位,信用制度的確立缺少必要的土壤和條件,而在整個社會已被納入市場軌道、法律制度逐步建立健全的今天,信用作為道德范疇的軟性機制,其完善與作用依然顯得滯后與不足。沒有整個社會全體公民自覺守信,形成一致的習慣力量,信用危機就在所難免。所以,誠實守信,一諾千金,應是每一個人的做人準則,也是一個社會市場秩序正常運行、法律效力得到保障的前提條件,是家庭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第三,道德品質。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場所,母親是子女接受道德教育的第一任教師,有什么樣的家庭道德環境和道德范式引導,就有什么樣的未來公民的道德品質。母親正直高尚的公德意識,如愛護環境、自覺遵守社會規范,文明的行為舉止、積極的人生態度、極致仁愛孝道之心,等等,是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未來公民道德力量的源泉。
二、女性家庭角色缺失的后果。
1. 對未成年人的傷害和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增加。
“一個國家如果科技文化不發達,那一定是他們的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如果社會風氣不良好,則一定是他們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6]
母親家庭角色缺失的現象并不罕見:夫妻雙雙出外打工經商,讓未成年人留守家中;無業的母親錯把麻將桌當作職業,日夜酣戰,而置孩子于不顧;市場經濟的風險、經濟利益的限制,又往往使母親目光短視、患得患失,將子女必需的教育、醫療等消費放棄;夫妻反目,家庭破裂,由此導致的后果必然是未成年人的非正常生存方式:農村田間艱辛勞作的孩童,手工作坊里的少年打工者,城市街頭的花季流浪兒,收容站、少管所里的未成年人,等等,其中對青少年傷害最大的是由家庭破裂而導致的母親作用的缺失?!皳嘘P部門統計,1950-1959 年,青少年犯罪只占整個刑事犯罪的 20%.但,1979 年以來,不斷上升,保持在 70% 左右,1986 年青少年犯罪占同齡人口比例的 12.5%,占刑事犯罪總數的72.5%,1987 年則達到 76.8%.1990 年全國青少年犯罪總人數為 82萬,2000 年至今青少年犯罪更是一路攀升?!盵7]
2. 對社會經濟效果的折損和社會管理成本的增加。
家庭精神資源的缺失,未成年人在不夠健康的家庭環境中熏陶成長,勢必導致未來社會風氣敗壞,經濟發展效率產生某種程度折損,社會管理成本提高等后果。權錢交易,既是對法律尊嚴的公然挑釁,又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直接引致債務不被尊重、合同難以執行的信用危機;充斥眾多領域的“潛規則”,不僅極大地增加了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而且破壞了社會公平,扭曲了正常的市場秩序;而“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則成為眾多家長向未成年人灌輸對別人充滿戒備、同樣騙別人也心安理得的消極人生觀;“紅燈停、綠燈行”,幾乎是我們每一個人耳熟能詳的兒時歌謠,但隨著我們的成長其實踐意義卻距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遙遠,群體無視交通規則的補救舉措只能是政府加大經濟上的投入:紅綠燈、斑馬線、過街橋,無濟于事,交警、協勤、電子眼,重復設置;海洋赤潮、湖泊藍藻、“偽劣產品,治安惡化,道德滑坡,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等等歸根結蒂還是人的不合格的副產品”[8].當然家庭教育的不當不能說是造成這種“人的不合格”的根本原因,卻是導致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
三、塑造母親,開展女性研究,應是高等教育的必設課程。
首先,塑造母親,就是精心打造母親的家庭角色,完善母親的撫養教育功能。長期以來,我們視母親角色和母親的家庭作用為完全的私領域的“家務事”,“生兒育女從根本上說不是私事而是公事,是為社會不是為自己”[9].如其說母親是一個家庭角色,倒不如說是一個不帶薪的社會職業。生兒育女,從生理到心理的撫養培育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并不是隨便任何一個人就能勝任的,因此,將“母親教育”納入學校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體系之內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長期以來,世界各國和各地區都在不斷嘗試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打造這一長遠而基礎工程。美國重視利用演講、講座、研討等形式對家長進行輔導;德國則設有“雙親學?!?對家長進行系統的家庭教育方面的教育;巴西政府從提高結婚質量入手,要求青年男女在結婚前就要較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的知識;在我國臺灣省,對家長的教育列入成人教育行列,注重利用各種條件和形式來培養家長們教育子女的態度、能力與方式,并且已經開始重視在學校教育中系統規劃家庭教育課程,安排青年學子修習“職前”的家庭教育科目;我國近些年在這方面也邁出了可喜的一步又一步,2000 年 4 月華東交通大學成立了母親教育研究所,各種形式的家長學校作為新生事物在許多地市不同程度受到公眾歡迎,而時下數十座高校開設的“女性學”課程則從“女性主義角度”探討女性生存活動的規律,旨在強調男女不平等是長期歷史文化建構的結果,“母親教育”則是“女性學”研究的另一視野。
其次,塑造母親,就是重視女性的社會作用。人類史上長期復雜的文化建構過程,使“女不如男”的思想陋習依然是現代文明社會的普遍現象,女性在各個國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歧視和壓抑。我國自新中國成立以后,婦女地位的提高前所未有,但對女性實際性關注卻尚差甚遠,過分追求表面上的“男女同工同酬”、“婦女能頂半邊天”等盲目蠻干的狂熱情緒上,而母親對子女的基本撫養義務竟被荒唐地擠出正常的百姓生活,由此產生的是讓我們整個社會長久飽嘗了由此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改革開放后,追求“高分數”成為學校、家長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教育目標,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只要考上大學”的終極愿望完全替代,豈不知,如今有多少高等教育機構既不重視“教書”,更不強調“育人”?!曾幾何時,大學之間相互競爭的唯一標尺是論文的等級、課題的數量!“講課只要不被學生趕下課堂即可,重在科研”,如此愚蠢、悖德的言論是多少大學會議場所領導對其教職員工的反復教誨?!在此辦學方向引導下,別說女性教育,即便是傳統的學科教育也難盡其責。
多年以前,作家北野通過在不同國家所見到各類不同的年輕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曾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民族的較量實際是年輕女人的較量,父母把好的道德品質給子女,這就是民族未來的命運。所以,塑造母親,關注女性,就是成就民族的未來。
參考文獻:
[1] 黎明 . 道德的淪陷 [M]. 北京 :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4,35.
[2][3][6][8][9] 王東華 . 發現母親 [M]. 北京 : 中國婦女出版社 ,2003,285,1,31,31,27.
[4][5] 黃仁宇 . 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 [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31,32
[7] 李昶 . 青少年犯罪成因及預防之淺見 (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