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西歐社會黨的社保改革與我國社保體系研究
目錄
摘要(詳見正文)
<一> 西歐社會黨的社保改革
一、西歐社會黨的“積極福利”改革模式
二、積極福利改革模式的困境
三、福利國家的發展趨勢
<二> 中國社保體系現狀與對策
一、我國社會保障的現狀分析
二、我國社會保障的對策選擇
(一)國外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情況及對我們的啟示
(二)對我國建立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思考
參考文獻:
以下是論文正文
內容摘要: 本文以西歐社會黨在改革福利國家時遇到的問題和措施為借鑒,在此基礎上揭示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對世界各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趨勢的總結,結合中國具體國情,為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發展提出了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社保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現狀和前景
<一> 西歐社會黨的社保改革
從20世紀70年代以來,福利國家模式成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衰退的替罪羊。在各種責難中,絕大部分都是針對社會保障制度提出來的,而且基本上都將問題集中在福利負擔過重的焦點上。由于社會保障制度涉及面太廣,西歐各國對它的改革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只是處于嘗試階段,真正進行實質性改革是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作為福利國家建設的原創者和積極推進者,西歐各國社會黨\\(包括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和工黨\\)在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問題上也在20世紀90年代后變得越來越積極,并且成為改革的政治主力軍。到目前為止,西歐社會黨在社保改革的問題上作了很大努力。
一、西歐社會黨的“積極福利”改革模式
西歐右翼政黨認為,片面追求公正而不重視效率的傳統社會保障制度,同市場經濟的基本精神完全相悖。在他們看來,只有建立以效率為核心的公正機制,改變甚至完全放棄國家大包大攬的社會福利運行方式,才能徹底走出福利國家的困境。社會福利制度對于一個“自由、平等、互助”的理想社會的建構來說極其重要,福利國家的問題不是根本性的,不需要以完全廢除它的方式來解決,只需對它進行改革,建立責權利明晰的多元化的新機制就可以更好地運轉。為此,西歐社會黨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的改革就圍繞建立這種積極福利模式而展開的。圍繞著這些思路,西歐各國社會黨在執政時期推行的改革措施呈現出以下特征:
第一,在觀念上破除公民的福利依賴意識,積極倡導“沒有責任就沒有權利”的社會福利觀。要改革福利國家制度,首先要改變原有的社會福利觀,而且首先要革除那種片面強調個人的社會權利而忽視其社會責任的思想,建立權利和責任之間的平衡機制。社會黨人提出了他們的新責任觀,認為責任是健全社會的基石。它是個人的,又屬于社會。社會行動的目的不是要用社會或國家的行為代替個人的責任,而是要通過改善社會來促進公民個人自我完善的實現。與此相應,作為個人都要積極回報社會的關愛,為社會和他人承擔義務,真正實現“機會和權利共享、風險與義務共擔”的基于現代意義的社會公正。
第二,化“消極福利”為“積極福利”,將提供福利關照改為提供就業和創業機會,變“福利國家”為“社會投資國家”,實現功能上的革新?!胺e極福利”的意義有二:一是改變福利對象被動等待的觀念,讓他們積極尋求自立和自新的機會;二是改事后救濟為主動扶持。 根據這樣的思路,各國社會黨政府從上個世紀末開始紛紛制定相應的改革措施。1998年,英國工黨政府公布的社會福利改革計劃中強調,工作是公民擺脫貧困的唯一途徑。該計劃提出了一系列幫助沒有喪失或沒有完全喪失工作能力的弱勢人群\\(包括25歲以下的青年人、長期失業者、單身父母及有工作能力的殘疾人等\\)脫離救濟、參加就業的具體措施,如加強就業培訓、為失業者提供個人咨詢服務、為低工資者制定優惠稅收政策、為單身父母提供兒童看護服務等等。以上措施實行后,德國失業率逐年下降,1998年失業率為11.1%,1999年降至10.5%,2000年降至9.6%??梢?,積極的幫扶措施對于減輕福利國家的壓力和增加就業有著明顯的效果。
第三,優化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優化社會保障制度的結構包括優化福利對象和優化福利投資主體兩部分。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在這個層面上的變革,就是要有區別地對待不同福利對象,按照工作潛能存在的不同程度來確定福利照顧的程度。在提供福利資金的渠道和來源上,要盡可能擴大福利投資主體。因為國家在全球化時代已沒有可能再包辦一切,只能尋求新的積極力量與之同舟共濟,發動個人、企業、社會組織共同為社會福利事業做貢獻,實現福利投資主體多元化。這樣,各社會黨政府都曾積極探索實現福利投資主體多元化的道路。
第四,擴大福利關照的范圍,提升福利關照的層次。隨著西方社會的主導價值觀向后物質主義轉化,人們的需要也從物質利益為主導過渡到包括精神、文化等多元化的領域。相應地,在精神文化層面上必然存在著弱勢群體和弱勢狀態,按理說這方面的問題也應得到相應的福利關懷。因此,在改革福利國家的過程中,西歐社會黨認識到,新的社會保障制度安排還要關注新矛盾和新問題,比如,對于經濟條件優越的人士,雖然他們用不著傳統的福利關照,但實際上他們在承擔精神風險方面,同樣有保障需要,新的福利制度也應該涉及到這方面的問題??梢?,西歐社會黨為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添進了更為細致的人文關懷元素。
二、積極福利改革模式的困境
按照積極福利改革模式的設計思路,西歐社會黨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從效果上看,“雖然實行了一些規模較小的參數改革,試圖在不同的保險體系之間轉移社會保障成本,但這些改革并沒有能夠改變現狀?!鄙鐣U细母锏碾y點集中在新政策是否會產生“利益損害群體”的問題上,如果要消減福利,恐怕沒有哪個階層會爽快的應允,也就必然要產生“利益損害群體”,進而引起相關群體與政府的對 立甚至社會沖突。
從1990年代開始算起,歐洲的社保改革每每必定引發一場社會運動甚至是一場騷亂和社會動蕩?”在明眼人看來,這就是社保改革對利益調整后導致的后果,積極福利改革模式不管吸收了多少有利于經濟發展甚至是社??沙掷m發展的因素,它以消減福利為核心的利益調整方式必然會引發社會沖突。不改不行,經濟發展越來越受其掣肘;改也不行,阻力實在太過強大。從各福利國家的改革進程中看,目前的狀況是:一方面,福利國家的衰退比較適度,并沒有出現經濟社會矛盾的極端尖銳化狀況;另一方面,改革過程中障礙重重。這使得實質性的改革措施還是停留在邊際性的調整上,比如降低收入補償率,采用以捐款為基礎而不是以收入為基礎的養老金計算辦法等。[7]而且,這種邊際性削減的措施在今天已經具有了一種長期漸進的特征。雖然西歐社會黨對于改革福利國家的努力和嘗試,對于解決福利國家的根本問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要最終完成福利國家的轉型,建立社會公平與資本效率之間的新平衡機制,還面臨著巨大的阻力。
三、福利國家的發展趨勢
全球化加速推進條件下的西歐社會雖然發生了多重分化與重構,但各民族國家的政治作用方式、經濟發展方式、文化整合方式以及社會生活樣式都還是無法離開社會保障制度這一穩定器,因此,福利國家的存在空間依然很大。首先,從政治中心的作用方式來看,不管左翼還是右翼政黨執政,用社會保障制度安排來吸引選民都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其次,從經濟發展角度看,雖然說社會保障支出對經濟發展形成的負擔在短期內仍然無法消除,但西歐各國政府還是不能驟減福利開支,特別是不能大范圍地消減福利支出,以避免出現大的社會沖突。再次,西歐國家在長期的福利國家模式之下已經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福利文化,各政治力量的政治宣傳、底層公民的優越感及其休閑娛樂等活動都與良好的社會保障密切相關,以消減福利為主要方向的社保改革將從根本上侵害這種福利文化的基礎。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西歐國家的中下層民眾的生活安排完全是建立在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之上的,積極福利的設計有可能抽去他們對傳統福利的依賴,也會抽掉他們生活中最穩定的支撐,使得他們要開始思考如何自力更生地應對風險的問題,這必然會完全打亂原有的生活安排,由此在心中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傊?,西歐人民已經適應了的福利國家模式,即使要改,也不能有大的變化,這就是福利國家生存空間的強大基礎。
總之,西歐各國社會黨在執政時推進的社會保障改革措施,集中反映了它們變革傳統福利國家的思路;所遇到的難題以及面對的各種困局,也是福利國家改革的瓶頸所在。福利國家的改革是大勢所趨,也是相關國家的努力方向,但從西歐社會黨改革社會保障制度的情況看,改革實踐取得了部分成績,但總體成效不太,因此,要跳出傳統福利國家的框架,真正實現積極福利的理想模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 中國社保體系現狀與對策
社會保障制度,是指國家和社會依據一定法律和規定,通過國民收入的再分配,對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予以保障的一項重大社會政策。這一制度的建立和運行情況是否良好,直接關系到每一位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在過去的十多年里,我國對社會保障問題高度關注,出臺了一系列社會保障方面的制度規定,基本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是隨著大量工人下崗、老齡人口增多等問題的增多,目前社會保障問題,已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一、我國社會保障的現狀分析
我國最初的社會保障制度是在二十世紀50年代初期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當時是 以城鎮職工為主,以單位提供保障為主,實行廣就業低工資并輔之以一定程度的國家保障的模式。但是由于這種保障制度范圍只局限在國有企業職工和部分城鎮職工及離退休人員,保障覆蓋面狹隘,保障功能十分有限。因此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開始探索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到90年代末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失業保險條例》《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法規文件,并提出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的目標:就是由國家強制建立基本保障,基本保障主要滿足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社會保險覆蓋全體公民;在基本保障之外,國家積極推動其他保障形式的發展,力爭形成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通過改革與發展,逐步實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通過近十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城市社會保障體系逐漸納入一個良性循環的軌道。從目前的運行情況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統賬結合”的社會保障制度確保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按時足額的發放。近年來我國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當期按時足額發放率一直高于98%,同時大部分地區還補發以前年度拖欠的養老金。 2.社會保障制度的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截止2010年底,在中國社會保障體系下,基本養老保險的覆蓋人數、失業保險的覆蓋人數有了極大的擴展,每月領取失業保險金的人數也明顯上升,全國城市普遍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自從實行社會統籌以來,我國政府在財力緊張的情況下,仍多次提高了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失業保險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以及企業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
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運轉基本良好,保障水平也逐年提高,但在具體運作中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 一是社會保障覆蓋面還不夠寬。從城市現有的保障范圍看,大量的私營和外商投資企業的職工、自由職業者、個體工商戶和進城農民工仍未納入社會保障范圍,城市社會保障的覆蓋面還遠遠不夠寬。而在小城鎮和廣大的農村地區,社會保障制度還處于探索階段,大部分地區還是空白。 二是社會保障基金籌措困難。目前,我國的保障基金正處于由“國家全部包攬”向“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共同負擔的轉變時期,由于思想觀念、企業效益等多種原因,逃繳拖欠保費的現象嚴重。再加上地方財政支出結構調整力度不夠,對中央財政依賴性較大,一些補充社?;鸬那郎形绰鋵嵉仍?,造成目前的社會保障基金籌措困難。 三是多頭管理、體制分散?,F行的社會保障制度缺乏統一的設計和協調,缺乏整體性、規范性。社會保障的領導、管理、經辦、服務、監督分散,形成了多頭分散管理的格局。管理體制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保障事業的健康發展。 四是社會保障立法還不夠完善。為適應建立社會保障制度的需要,近年來,我國加強了有關社會保障制度方面的立法工作,國務院制定發布了一系列有關社會保障的決定。但是,還有一些社會保障領域的立法,如醫療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險和社會救濟、社會福利方面的立法尚欠缺,需要進一步完善。
二、我國社會保障的對策選擇
(一)國外社會保障制度的基本情況及對我們的啟示
在西方國家,社會保障制度也就是社會福利制度,其主要功能是從經濟發展和穩定的角度,對社會公民的生活提供一種安全性的保障,以緩和社會矛盾。 西歐的福利國家型社保,起源于英國,后發展到西歐各國。其社會保障內容龐大,覆蓋面廣,保障水平高。我國人口基數大,相應的需要較為龐大的社保體系。從當前世界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狀況來看,西歐國家的社會保障實施較為普遍,是我們可以借鑒的一個先例。
(二)對我國建立城市社會保障體系的思考
1.完善社會保障管理體制。針對我國目前多頭管理、地區分割、標準各異的管理局 面,我國的社會保障管理體系應該成為集中協調與分工管理相結合的新型管理體制??蓢L試設立以下機構:一是行政管理層。由政府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負責制定各項社會保障政策、法規,設計社會保障發展規劃。我國應從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特征及社會保障項目差別很大的實際出發,先把部分保障項目統一管理,逐步實現城鄉統一。二是業務經辦層。按照社會保障行政性與事業性分開的原則,應依法設立不依附于政府部門的具有法人資格的業務經辦機構,負責基金的收繳、管理和支付。三是基金運營層。盡快建立諸如社會保障基金會、社會保障投資部等機構,負責研究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營運的方法和渠道,研究投資的風險、收益和回報率,以實現基金的保值和增值。
2.建構一體化的城市社會救助體系。目前,我國城市社會救助體系存在著立項繁多、多頭管理的分散狀態。為了革除我國城市社會救助工作的弊端,必須建立健全統一的、一體化的城市社會救助體系,變現存的多頭管理模式為統一的管理模式,實施一整套規范合理的社會救助舉措,建構起項目統一、經費統一、管理機構統一的新型城市社會救助體系。城市社會救助體系一體化啟動運行后,將大大地拓寬城市社會救助的覆蓋面,受益者將不再僅僅是“三無對象”了,而是囊括所有的城市貧困戶和貧困居民。社會救助所需要的經費均由政府財政統一開支,以此確保社會救助經費來源的穩定,并通過有關職能部門所進行的調查研究、動態管理、跟蹤問效、依法實施等有效的綜合管理,減少漏洞,消除貧困市民可能對政府實施社會救助產生的“等、靠、要”等不恰當的依賴,進而,把政府的該項開支控制、調解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3.實施統一的失業社會保障體系。當前,我國城市中的大、中型國有企業,正經歷著由經濟轉型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而帶來的壓力和陣痛,企業中的失業者大批量的以 “下崗”的方式存在,正式登記的失業者比例不高。由于下崗職工的情況比較復雜,職能部門在對其實施保障的過程中,經費來源和管理都相當困難,很容易造成保障經費來源不穩定等諸多問題,出現積重難返的嚴峻態勢。針對這些棘手的問題,政府及其有關職能部門應該從大局著眼,停止目前對下崗職工和失業者采取的各類短期行為和不規范的保障方式,代之以在城市中建立和實施“失業保險、再就業培訓和職業介紹”三位一體的、統一的失業社會保障體系。
4.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的安全增值保值機制。結合現實實際,可采取如下對策:一是建立社會保障銀行。按專業銀行的形式或金融基金組織的形式建立社會保障銀行,一方面通過銀行承辦保障資金的收繳與發放。另一方面通過銀行資金的信貸過程來保證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與增值。二是建立保障儲備資金的投資機制。通過加強對部分資金的投資效益,以保證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確保保障對象的生活水平不下降。在具體操作中,可以通過法律程序,在保證資金安全的前提下,推行投資代理制,將部分養老保險基金交由專業投資公司進行投資,以提高積累資金增值率;對于縣級保障部門,可以將養老保險基金交由省級部門負責保值增值并承擔責任,省級部門不能實現保值增值的,可以將基金交由全國有關機構管理。
5.加強社會保障的法制建設。目前,我國社會保障立法不健全,特別是農村社會保障法制十分薄弱,各地在這方面也沒有規范統一的業務、財務及檔案管理的規章制度,這都導致了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不穩定性。而通過立法是達到穩定政策的最好途徑。從目前來看,重點要進行社會保險和保險資金管理方面的立法,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方面的立法,同時進行隊伍與執法隊伍建設,從而使立法、司法和法律監督相結合。 總之,當前完善我國城市社會保障制度十分迫切,它不僅有利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而且對于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穩定、加速推動我國城鄉一體化社會保障模式的建構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新型城市社會保障模式的構筑與整合,必將推動我國城市社會保障體系走上規范化、科學化和法制化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文成.歐洲社會民主黨在福利國家改革問題上的若干共識[J].國外理論動態,1997\\(7\\).
[2]羅云力.建立社會投資型國家———歐洲社會民主黨第三條道路對福利國家制度的變革[J].國際論壇,2002\\(3\\).
[3]殷桐生.施羅德的“新中派”經濟政策[J].國際論壇,2001\\(4\\).
[4]布萊爾.新英國———我對一個年輕國家的展望[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