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臨床上對早孕有陰道出血者,胚胎是否存活是急需了解的信息,但又無法直接診斷,超聲診斷給臨床進一步處理提供了依據,現將觀察情況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2010 年 1 月至 2012 年 12 月期間,就診于我院婦產科,早孕有陰道出血者 60 例,年齡 20~40 歲,有停經史,停經時間 43~83d,均有陰道不規則出血,最短 1d,最長 20d,膀胱適度充盈平臥位,采用 ACUSON X300 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CH5-2,在子宮與附件區域多方位掃查。
2 結果
首次超聲檢查和部分經二次超聲檢查,60 例均行人流術并與病理結果相符,聲像圖結果可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2.1 枯萎孕卵型
( 即空虛妊娠囊 實際屬于滯留流產 )49 例,占 81.7%,聲像圖表現為:(1) 妊娠囊形態改變:妊娠囊呈細長、偏平、水滴狀或呈不規則形,張力低,囊內呈液性暗區,囊壁變薄或厚薄不等,部分囊壁缺損,囊內見不到卵黃囊,胎芽和胎心搏動,有時囊內可見雜亂的光點或光斑,但見不到胎心搏動和明顯的卵黃囊回聲。
(2) 妊娠囊與孕齡不符:妊娠囊小于孕齡,且皺縮和 ( 或 )塌陷,有的輪廓模糊,妊娠囊內見不到卵黃囊、胎芽和胎心搏動 ( 這應注意與先停經而后才受孕的情況相鑒別 )。
(3) 低位妊娠囊:妊娠囊與宮壁分離,下移至宮頸內口附近,或位于宮頸管內,宮內口擴張,妊娠囊內見不到卵黃囊、胎芽和胎心搏動 ( 位于宮頸管內者應注意與宮頸妊娠相鑒別 )。
2.2 胚胎死亡型
11 例,占 18.3%,妊娠囊形態不規整,張力低,囊內顯示胚胎,頂臀徑 (PRL) 均≥ 10mm,但未見胎心搏動及卵黃囊回聲。60 例中其中 21 例經 1~2 周后復診,仍未見卵黃囊和胎心搏動。
3 討論
3.1 超聲檢查胚胎停止發育在早孕和優生監測中的意義
超聲檢查應用于臨床能明確胚胎是否存活,有利于臨床及時對胚胎停止發育行人工流產、以預防稽留流產、不全流產和滋養葉細胞疾病如葡萄胎等的發生,又可及早篩查出有流產史的高危人群中的正常胚胎,以便采取治療措施,對指導胚胎舍留有重要意義。
3.2 超聲對早孕胚胎停止發育的診斷
(1) 卵黃囊消失 近年來許多學者提出卵黃囊與早期妊娠的關系問題。Nyberg 認為識別卵黃囊健康與否是預示早期妊娠好壞的標志。在胚胎早期觀察卵黃囊比較重要,正常早期妊娠,一般在第 7~9 孕周可以顯示,至孕 11 周消失,胎囊內卵黃囊是首先出現的結構。正常卵黃囊是一個非常規則的亮光圈狀結構,直徑約 4 毫米,內為無回聲區,隨后胎芽出現,胎芽是在卵黃囊一側癥候部位,其形狀似眼球剖面。孕 7周時,卵黃囊最大,平均內徑 5mm.10 周以后,卵黃囊逐漸縮小,偶可呈不規則狀。 超聲發現卵黃囊可以肯定有宮內妊娠,指示有胚胎的存在,這是胚胎發育良好,妊娠預后佳的標志。如卵黃囊反復尋找仍未能發現卵黃囊,則可能為毀損卵或指示胎兒畸形可能。60 例經首次 B 超和部分經兩次 B 超,均未能見到卵黃囊,說明胚胎已死亡。
(2) 值得指出的是,妊娠囊小于孕齡雖是胚胎停止發育的超聲表現之一,但要注意與"后受孕"( 即停經一段時間后再受孕,其二者間隔時間明顯大于兩周 ) 的情況相鑒別。臨床上這種情況并非很少見,多發生在月經周期不規則的婦女,要注意觀察妊娠囊的大小、形態、囊壁有無改變、囊內有無卵黃囊、胎芽及胎心搏動等指示胚胎存活的征象,而不能單憑妊娠囊小于孕周就下診斷。
(3) 胚胎死亡型 有學者認為,如胎兒頂臀長度 (PRL) >10mm 以上,還不能發現胎心搏動,則可確診胎兒死亡。據該文觀察,胚胎發育正常時,經腹超聲,頂臀徑 (PRL) > 4mm時,即可見到胎心搏動,對此,超聲儀器分辨率的高低是影響觀察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應根據各自超聲儀器的分辨率而定,必要時經陰道超聲觀察。對于月經周期不規則產,末次月經記憶不清和首次超聲尚難確定診斷的病例須慎重,可于1~2 周后復診,如卵黃囊,胎芽和胎搏動仍未能見到,皺縮和( 或 ) 塌陷的妊娠囊向宮頸下移,則為胚胎死亡的確鑿依據。
超聲檢查簡便,無創,能給臨床提供必需的準確的信息。
在超聲診斷問世以前,早期流產及胚胎預后在短期內難以預測,尤其對有習慣性流產史者不敢輕易作內診,僅靠尿妊娠實驗作盲目保胎,往往需要長期觀察方能確診。自超聲診斷應用于臨床后,不但可作出迅速診斷,而且還可分辨出屬于哪種類型的流產。
參考文獻:
[1] 周永昌 , 郭萬學主編 . 超聲醫學 [M]. 第 4 版 , 北京 :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 2003. 1324.
[2] 周郅隆主編 . 高危妊娠的監護與處理 [M]. 上海 : 上??萍冀逃霭嫔?, 1999. 68.
[3] 吳鐘瑜 . 主編 . 實用婦產科超聲診斷學 [M]. 修訂版 : 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 2000. 1.
[4] 李勝利 , 主編 . 胎兒畸形產前超聲診斷學 [M]. 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