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制度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穩定器”,是保持社會安定、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保證。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有利于彌補市場分配不均,縮小貧富差距,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同時更有利于配合促進深化我國社會主義政治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社會保障基金是社會保障制度的財力基礎,是社會保障事業的物質基礎,支撐并保障社會保障制度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管理、保值增值,成為了我國社會保障制度有效運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相關概述
社會保障基金是一個國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規定,為實施社會保障制度而建立的??顚S玫馁Y金。社會保障基金是國家將企事業單位的職工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用中的一部分資金交由專業的投資機構管理,實現保值增值,并用來償付參保人員養老、醫療、生育、失業、工傷等所需的費用。
從基金的籌集來源看,在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以及二次分配的過程之中形成了社會保障基金,主要是從財政收入、企業收入以及勞動者的收入中分解出來的。按不同的項目分類,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包括了社會保險基金、社會救濟基金以及社會福利基金等,而社會保險基金是社會保障基金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模式
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模式按照籌資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三種:現收現付制、完全積累制和部分積累制。根據具體操作實際,社會保障基金的管理方式又可分為:現收現付的社會統籌制模式、社會統籌部分的基金積累制模式、個人賬戶儲存基金制模式和基金積累制模式四種。根據具體繳納社會保障基金方式的不同,還可分為:繳費制、繳稅制和儲蓄制三種。
各種社會保障基金的集資模式、管理方式以及籌資方式的優缺點比較可見表1.【表1】
(二)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
在我國社會保障制度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我國社會保障的范圍進一步擴大化,通過不斷推進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模式的改革發展,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結余規模大大增加。同時伴隨產生了我國社會保障基金關于保值、增值的問題。
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是指社會保障基金的購買力能夠不低于未來某個時點的購買水平,否則就是基金貶值。在高通貨膨脹率、物價持續上漲的情況下,不能簡單地增減基金的賬面數額來確定社會保障基金是否保值,而是需要充分考慮到在物價因素作用下社會保障基金的實際價值量的變化。社會保障基金能否保值,直接決定了社會保障基金未來支付能力的高低。社會保障基金的增值是指社會保障基金的實際購買力在未來某一時點有所增長。只有我國社會保障基金不斷增值,才能使所有受益人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才能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功能,實現社會和諧穩定。然而,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正面臨嚴峻挑戰,存在著支付與風險的壓力。
1.人口老齡化的提前造成社會保障的支出壓力
根據發達國家的社會發展經驗,人口老齡化是伴隨著社會進步而出現的,但我國卻出現了“未富先老”的困境。提前到來的人口老齡化增加了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支出壓力。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到17765萬人,占總人口數的13.26%,上升了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11883萬人,占總人口的8.87%,上升了1.91個百分點,預計到202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接近20%.①與此同時,老年人口增加,在目前人口出生率普遍低于人口死亡率的情況下,適齡的勞動人口比重大大減少,直接導致社會保障基金的代際支付壓力增加,直接表現為我國老年贍養系數不斷上升,在1999年我國的老年贍養系數為13.5%,2000年為15.4%,2010年已到達17.4%,預測到2020年將達到24.7%,2030年為37%.②此外,有研究顯示,我國老年人口加速增長的趨勢仍將持續較長一段時間,老年人口的比例和絕對規模仍然將繼續擴大。在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的大背景壓力下,我國的退休人員數量持續增加。我國每年支付的退休費用也隨之增長,加重了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在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費用的支付壓力。根據發達國家的實踐經驗,人均醫療費用和年齡層次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其中美國對60歲以上的年齡人口支付的醫療費用是60歲以下年齡人口支付的醫療費用的3-5倍。因此,人口老齡化的到來更要求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做好保值增值工作。
2.通貨膨脹使社會保障基金存在貶值風險
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帶來通貨膨脹的風險。通貨膨脹對社會保障基金有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會造成社會保障結余基金的貶值;二是它導致社?;鹬С鲈黾?。
雖然我國出現過幾年的通貨緊縮現象,CPI呈現長時間的負值。但未來中國價格走勢的上行風險仍然不容忽視。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從2010年1月份開始直到2013年12月份連續同比上升,進入2011全年CPI的增長幅度進一步加大,每月指數不低于4%;尤其是2011年6-9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分別為6.4%、6.53%、6.2%和6.1%.③如此高的CPI指數,社會保障基金儲存在銀行的資產存款很難保值增值,既造成了社會保障基金的實際價值的損失,也降低了社會保障基金的總體支付能力。
二、社會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國外經驗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口老齡化的加速以及沉重的社會保障財政支出促使國際社會對社會保障基金的籌集方式和運營模式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發達國家由于市場經濟發展較早,關于社會福利的研究也比較久遠,在經歷幾個世紀的發展之后,發達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已經比較完善,并在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方面也形成了自身特色。主要可劃分為英美模式、德日模式以及智利和新加坡模式三類。
(一)美國的聯邦社會保障基金籌集和投資
美國聯邦社會保障基金主要是通過政府征收社會保障稅而籌集形成的。稅率大小主要取決于社會保險的覆蓋面和受益人的受益程度。自1939年美國聯邦政府正式開始征收社會保障稅以來,其政府管理的聯邦老年、遺屬和傷殘人信托保險基金已經設立了70多年。據2004年年度報告,其資產總額高達16870億美元。美國聯邦社會保障基金實行保守投資,根據美國現有政策的相關規定,聯邦社會保障基金結余只能投資那些由美國政府自己發行的國家債券,或者由政府擔保利息和本金的債券,這一做法持續至今已經有近80年的歷史。
美國聯邦政府的這種投資政府債券的單一做法,各有利弊:一方面由于購買的是信譽高、安全性強、風險小、利率高的政府債券,可以避免投資風險,減少損失,是最佳的基金投資選擇;同時,由于政府債券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償還期限也有明確規定,信托基金可在任何時候根據支付需求按照面值提前兌付短期國債,避免造成滯后支付。另一方面,盡管政府債券有國家財政作后盾,但低風險對應低利率,社會保障基金的增值能力受到抑制,也不可避免通貨膨脹的影響,更會加劇政府財政赤字。
④整體來說,美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總資產實現了快速增長。美國社會保障基金的總資產到2006年增加到了1.8443萬億美元,2007年增加到了2.0236萬億美元。根據美國OASDI信托基金的年度報告,2007年美國社會保障基金取得收入為7849億美元,投資收益為1102億美元。
⑤在人口老齡化和養老費用不斷提高的情形下,擴大的社保項目、拓寬社?;鹜顿Y途徑已經成為美國聯邦社保信托基金增值的主要手段。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總統里根就任之后,便開始將很多政府承擔的養老金項目轉給私人來執行,并大力壓縮原有的公共養老金項目。而在小布什競選美國總統時,更是公開表明養老保險基金要私有化的態度。國家不直接介入養老保險基金的管理,而是通過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和稅收政策影響公民的行為選擇,達到間接管理的目的。聯邦政府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方向沒有嚴格限制,也沒有硬性規定投資品種和比例,從而能夠更好地利用市場機制實現保值增值。
(二)日本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和投資
日本的社會保障基金是雇主和雇員按照工資收入總額的一定比例共同繳納的公共年金制度,是典型的現收現付制。國家財政支出對公共年金制度只起到基金補充的作用。
日本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方式主要是采取“社會投資”,就是指日本的公共年金進入公共基礎設施、不動產以及其他產業等領域,用于實現社會公共發展目標的投資行為。日本公共年金總資產的80%用來購買政府債券,這些政府債券主要投資的內容包括了醫療保健和住宅社會福利項目等公共基礎設施,也包括了一些工業投資建設項目和學生貸款項目;公共年金剩余20%的資產則被投資到海外資本市場。
⑥近幾年來,日本經濟處于持續低谷,股市持續下跌,公共年金制度出現大量壞賬,造成日本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損失慘重。日本公共年金投資失敗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投資體制,日本政府一直運用單一的政策金融機構,其投資過程完全由政府掌控,長久以來存在體制“黑箱”操作。同時,日本公共年金制度缺乏有效的監督,包括公共年金在內的大量社會資本投入到經濟效益差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福利部門,造成大量財政呆賬和壞賬。
(三)新加坡的社會保障基金籌集和投資
新加坡政府不同于國際慣例,其不太重視社會福利,主張積極鼓勵就業,鼓勵自我奮斗。新加坡政府的社會保險體系中只涵蓋了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新加坡的社會保障制度又稱為“中央公積金制度”,主要涉及養老、醫療、住房、就業和教育五個方面。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采取強制性繳納,雇主和雇員按法律規定的比例共同繳納,按月存入個人賬戶。新加坡對社會保障基金實行集中管理,除扣除用于支付公積金費用和利息外,結余的中央公積金大部分用于購買政府債券、投資公共基礎建設或投資股市。新加坡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品種可見表2.【表2】
新加坡中央公積金制度運行至今基本保證了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管理模式集中統一,管理機構精簡高效,這樣就避免了多頭管理、資金分散的情況,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會保障基金的集中投資管理。第二,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投資管理模式有比較完善的監督機制,新加坡的貨幣管理局和政府投資管理公司負責公積金的投資運營,接受負責制定社會保障政策的勞工部和中央公積金管理局的監督,形成多方制約、相互監督的機制,保證中央公積金投資的有效。第三,新加坡的中央公積金制度兼顧多方利益,全面管理資金。中央公積金制度可以通過最低存款計劃、最低存款填補計劃,保障國民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水平。同時,新加坡政府在每個投資計劃中都會訂立保護措施,確保國民的積蓄不會因為投資失敗而虧損。
通過總結各國在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運營中的經驗和教訓,可以發現隨著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方式更加豐富,除了購買政府債券和金融機構債券之外,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組合品種更是增加了共同基金、股票、不動產、外國債券、外國股票等的投資手段。通過運用金融避險工具,進行風險對沖,提高較高風險投資品種的收益水平,已經成為了社會保障基金保值增值的發展趨勢。
三、我國現階段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運營現狀
2000年,我國中央政府建立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從多種渠道籌集基金,用于發展社會保障事業。同時還設立了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負責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管理。但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方式深受政策規定的影響。2001年《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公布,規定了社?;鹜顿Y的范圍限于銀行存款、買賣國債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動性的金融工具(包括上市流通的證券投資基金、股票、信用等級在投資級以上的企業債、金融債等有價證券);按成本計算,銀行存款和國債投資的比例不得低于50%,企業債和金融債的比例不得高于10%,證券投資基金、股票投資的比例不得高于40%.⑦2003月6月,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又引入了私營投資機構來對部分的社會保障基金進行委托管理。
社會保障基金要保值增值就要進入運營,因此衡量基金運營效益的唯一指標就是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每年投資收益情況。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從2001年到2008年的投資收益情況如表3所示?!颈?】
從表中可以看到,從2001年到2005年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名義收益率都低于5%,如果將通貨膨脹因素考慮在內,那么收益率數值將更低。此外,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收益率從2006年到2008年呈現大幅波動,2007年的實際收益率達到了38.39%的高峰,但2008年的實際收益率卻“跳水”,出現-12.65%的投資虧損。
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收益會有如此大的波動,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當前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組合不合理,另一方面是因為相關政府部門控制社會保障基金投資風險的能力比較弱,使得社會保障基金的收益非常不穩定,保值增值有很大風險。
四、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實現保值增值的對策
(一)明確社會保障基金投資方針
社會保障基金作為我國的戰略儲備資金,是中國未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石。在社會保障基金的運營實踐操作中,要始終堅持安全至上的原則,貫徹“審慎投資,安全至上,控制風險,提高收益”的投資方針,努力提高社會保障基金的實際收益,并盡量避免可能存在的各種投資風險和虧損。
(二)多元投資,合理搭配基金投資組合
我國社會保障基金從結構上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具有高度流動性,可用于支付三個月內的基本社會保險待遇;第二層次具有較強的流動性,可用于支付三個月以上一年以下范圍內的基本社會保障待遇;第三層次是可用于中長期投資的部分,可用于支付提前到來的人口老齡化社會的保障待遇。通過預測我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分配的各種時間期限,可進行短期、中期、長期的投資組合搭配。在投資比例上,我國存在進一步調整的需要,可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的社會保障資金運營經驗,如加拿大的指數化投資。
(三)選擇合適的投資機構,政府發揮監管作用
由于投資主體的性質不同,它們運營的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收益率存在較大差異。在我國,盡管由私營投資機構進行委托投資的社?;鸬馁Y產規模正迅速擴大,但是仍有半數以上的社會保障基金的資產是由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的下屬機構進行投資管理的,非專業的政府掌握了投資的主導權。我國應該積極借鑒國際經驗,努力轉變政府職能,讓那些已經經過政府監管部門嚴格審核并具有一定資質的私營投資機構來具體安排社?;鸬耐顿Y運營,相關政府部門只保留監督的權利。
(四)大力完善我國的資本市場
我國政府應逐步加大資本市場的完善力度,實現資本市場向成熟市場轉變。首先,要從制度上入手,通過合理安排交易制度、監管制度等,為我國資本市場的穩定發展奠定必要的制度基礎。同時,要主動打擊投機行為,正確引導市場交易者的市場行為,實現資本市場的信息公開,拓寬投資產品,引進投資工具,為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的保值增值創造一個有利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