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組織中的許多現象都可以歸結為大學的組織行為,如教師的教學與研究行為、大學的管理行為、資源配置、大學與外部的聯系、大學的制度建設、組織變革等等,因此制定大學組織的各種內部政策不僅要了解大學組織的特性,更為重要的,還要把握大學組織內部的組織、群體和個體的行為特點。大學組織行為是高等教育管理的一個基本問題,研究大學組織行為規律是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基礎,對大學組織行為的研究可以有助于我們更為深入地理解大學組織實際運行中的行為規律,正如西爾特和馬奇的組織學行為理論提出的,“組織研究應該著眼于組織運行中表現出的實際行為和規律,對這些實證現象加以分析解釋,回答‘為什么’的問題;而不是像經濟學那樣研究組織的‘理想狀態’和‘應該怎么做’的問題”①。
伯頓·克拉克也認為,“組織的內部研究方法可以有效地揭示事物、現象、過程的內在邏輯?!雹谂c此類似,大學組織理論應該重點回答大學組織中的行為“為何發生”的問題,即研究大學組織在實際運行過程中的行為規律,這應該是大學組織理論的主要任務,也是我們研究大學組織行為的主要目的。
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研究中,運用組織理論對大學進行的組織分析一般來說比較集中于較為宏觀的層面,而對大學組織中某一具體行為的理論研究較少。一些大學組織中的基本理論問題是制定政策的基礎性問題,例如,為什么大學會采取一種行動、出臺一項政策、變革一種制度?再進一步說,如何理解大學的組織行為?什么樣的因素影響大學組織的行為?大學組織如何進行組織變革以激勵成員的工作動機,進而實現大學的組織目標?如果針對這些問題,采用一般意義上的研究方法,而不在具體的組織行為的基礎之上來進行論證,得到的結論很可能是一種“片面的深刻”.研究大學組織從組織行為的角度能夠進一步深化對大學組織特性、組織文化、價值取向、組織變革的理解,從而在更深層面上洞悉大學組織,尤其是大學層面的組織行為或者是其管理思想的特征和價值取向。
因此,建立一種大學組織行為理論的框架,對分析具體的大學組織行為提供理論基礎,是一個較為迫切的、具有開創性的理論任務。本文試圖對大學組織行為的概念、大學組織行為的影響因素以及大學組織行為發生機制等一些基本的理論問題進行初步探索,試圖進一步豐富大學組織理論體系。
一、大學組織行為的概念
帕森斯的社會行動理論指出,一個“行動”邏輯上包括:(1)行動者;(2)目的;(3)情境,一種是行動的“條件”(行動者難以控制的,即不能根據自己的目的加以改變或者防止它們被改變);另一種是行動的“手段”(行動者可以控制的);(4)上述元素之間的關系形式。帕森斯還指出,任何行動都有一個規范尺度,即“規范性取向”,不會有不遵循規范的社會行動,①“在行動者控制的范圍內,所采取的手段一般說來不能認為是隨意挑選的,也不應被認為完全取決于行動的條件,而是必然在某種意義上受一種獨立的、明確的選擇性因素的影響,而要了解行動的具體過程,就必須先了解那種選擇性因素。對于行動概念來說,重要是應當有個規范性趨向”②。
受其啟發,本文將大學組織行為定義為:大學組織及其成員在一定組織結構和環境中,按照一定的行為規范為實現各自的組織角色、目標所作的決策和行動。在概念界定中,涉及到大學組織行為的幾個要素:(1)行為者,是大學組織及其成員;(2)行為環境,是大學組織的結構和組織環境;(3)行為規范,是大學組織中文化因素;(4)行為目的,是為了實現各自的組織角色和目標。
二、從大學組織研究到大學組織行為研究
1.大學組織研究的理論進展
關于大學組織的研究已經有了豐富的成果,在許多方面學界已經形成了共識。早期的大學組織理論研究一般是結構-功能的視角,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組織結構的研究(包括大學組織要素和基本屬性),二是大學運行機制的研究。
關于大學組織結構的研究最為豐富,達成的共識也最多??贫?、馬奇、奧爾森等人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學校組織是松散結合系統的理論,認為學校組織中的各種要素和子系統是松散結合在一起的,是“組織起來的無序狀態”③。韋克把教育組織稱為“松散聯合系統”④。明茨伯格提出了專業科層理論,認為大學組織既有專業的結構,又有科層結構,兩者相互滲透和交叉。⑤布勞認為大學具有科層組織的特性,大學組織機構是隨著規模的擴大而變化的,具有復雜的行政機構,如同其他大型科層組織一樣。⑥伯頓·克拉克則從組織內部的視角揭示了大學組織的基本結構,他的研究影響廣泛,被認為是大學組織系統經典的結構功能研究,深刻揭示了大學組織的本質特性。他將工作、信念(文化)和權力作為大學組織的三種要素,把知識作為高等教育系統和大學組織的邏輯起點,把高等教育系統看作由生產知識的群體構成的學術組織,學科是系統中最重要的組織基礎。①并提出多元化巨型大學的概念,指出了大學的復雜性和異質性。
大學運行機制主要是大學組織的各種要素相互作用的形式,其中內部權力是主要的視角。國外提出了不同的模式,例如專業科層模式、政治模式、學院模式、有組織的無政府模式以及文化模式。②范德格拉夫和伯頓·克拉克等從權力的結構和配置方式討論了大學組織權力及運行方式。③布爾迪厄把大學組織看作權力的場域,權力之間的關系構成大學運行的主要機制。④莫里斯·柯根認為,政治學中的通貨影響、權力和利益都可以用來分析高等教育系統,把高等院校作為一個政治系統⑤,實際上也認為權力是大學運行機制中的主要因素。伯恩鮑姆從大學組織的特征、互動、聯合和領導四個維度分析了大學組織運行機制的四種模式:學會模式、官僚組織模式、政黨組織模式和無政府模式。⑥在大學組織理論的基礎之上,人們開始關注大學組織行為的研究。例如,組織社會學認為,外部制度環境會對大學組織行為起到關鍵的作用。⑦托爾伯特運用制度理論從制度環境和資源依賴的角度分析了影響美國大學管理結構的因素,認為制度環境對大學組織結構和行為產生影響。⑧沃爾克等人運用制度主義分析了大學組織資源配置的行為特征,認為外部環境對資源配置行為中的權力和價值取向有較大影響。⑨國內有運用此理論對大學組織辦學行為趨同的研究。還有學者系統研究了大學組織結構對大學組織行為的影響。再例如,政治環境、市場環境對大學組織行為的影響已有較多的研究成果。近年來應用比較廣泛的制度分析涉及到了大學的制度環境對大學組織的影響,實際上也是大學組織行為的研究。
大學組織理論應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對大學組織本身的研究,二是對大學組織行為的研究,兩者共同構成大學組織理論的體系。長期以來,大學組織理論較多地關注大學組織本身的研究,而且在研究范式上更多地具有結構-功能的特點,例如對大學組織結構、屬性、組織文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大學組織各要素的基本特性。但忽視的一個問題是,大學組織在靜態上是一種結構,而在動態上則表現為行為過程,目前大學組織理論對組織行為的關注不夠,系統的大學組織行為理論和分析框架較為缺乏。在大學組織理論現有的成果基礎之上,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的是:為什么大學組織會采取一種行為?大學組織行為有哪些規律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