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結構的變化,人們在日常工作中面臨極大壓力,同時也養成諸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精神障礙疾病、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逐年攀升,極大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半p心醫學”模式從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兩方面“雙管齊下”進行治療[1].
本文基于此研究“雙心醫學”模式在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礙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旨在為臨床提供一定指導和幫助?,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 2013 年 8 月至 2014 年 8 月收治的 60 例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礙患者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病情均與 WHO 心衰診斷標準[2]相符,同時經患者健康問卷(PHQ) -2、PHQ-9 測評,分數均不低于 5 分,提示合并抑郁障礙。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 30 例。對照組中,男 17 例,女 13 例; 年齡46 ~ 77 歲,平均(56. 1 ±6. 5) 歲。觀察組中,男 16 例,女 14 例; 年齡 47 ~ 76 歲,平均(55. 9±6. 4) 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相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 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接受擴冠、營養心肌、抗凝以及強心利尿等常規藥物治療,其中 PHQ-9 評分大于9 分者則口服 10mg 黛力新 2 次/d(早晨及中午各 1 片) 治療;觀察組在此基礎上行“雙心醫學”干預模式,主要包括心理干預、行為干預以及放松訓練三個方面,每周 1次,單次干預時間為 30 ~ 60min,每療程為 4 周,治療三個療程后評估兩組臨床指標改善情況。
1. 3 排除標準: ①伴有意識障礙或嚴重自殺傾向; ②因各類因素影響而無法完成問卷調查; ③合并肝腎功能嚴重障礙、甲狀腺功能減退者; ④既往存在精神病史者。
1. 4 觀察指標: 治療前后觀察兩組 PHQ -9 評分[3]、左室射血分數(LVEF) 、C 反應蛋白(CRP) 以及 B 型鈉尿肽(BNP) 改善情況。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 SPSS16. 0 統計學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珋±s) 表示,組間比較行 t檢驗。計數資料以(%) 表示。用 χ2檢驗,P<0. 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 1 兩組患者 PHQ-9 評分對比: 觀察組 PHQ-9 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 05) ;兩組患者治療后 PHQ-9 評分,優于治療前(P<0. 05) ,見表 1.
2. 2 兩組患者的 LVEF、BNP 和 CRP 指標改善情況對比: 觀察組的 LVEF、BNP 和 CRP 指標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更,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 05) ; 兩組患者的 LVEF、BNP 和 CRP 指標改善情況均優于治療前(P<0. 05) ,見表 2.
3 討 論
我國著名的心血管專家胡大一教授[4]早在 2000年提出了“雙心門診”,他發現有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同時又有心理疾病的病人發病率很高。針對這個問題,胡大一教授提出一個新的概念“雙心醫學”.第一個“心”是指心臟,第二“心”是指心理,力圖從心血管疾病和心理疾病兩方面“雙管齊下”進行治療。由于巨大的壓力和不良的生活習慣,令精神障礙疾病、心血管疾病成為人類的兩大殺手。有調查研究[5,6]發現,35%的心臟患者合并有焦慮癥狀,34% 的心臟病患者合并有抑郁癥狀,對患者造成極大的危害。目前我國心血管醫師對心理障礙的識別率低,造成在心臟科看病的許多有心理障礙的患者做了大量檢查,卻沒有查出疾病而得到相應的治療?!半p心醫學”干預模式下,醫師在診治軀體疾病的同時,對患者的心理疑慮進行咨詢,對存在明顯焦慮或抑郁的患者給予藥物治療。此外,醫務人員適當的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給予引導治療,會有利于軀體疾病的治療,由此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病人的痛苦,減輕家庭壓力,直接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均是十分明顯的。作為醫生,除了要知道患者軀體疾病外,還要關心患者的心理問題; 作為患者,了解基本的心理學常識有助于維護健康和選擇就醫。作為??漆t生,掌握心理學專業知識才能及時識別患者心理問題并加以處理。作為普通醫生,除了要知道患者的軀體疾病之外,也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問題。
本次研究對慢性心力衰竭伴抑郁障礙患者實施“雙心醫學”干預,結果表明,雙心干預模式下的觀察組患者的 PHQ-9 評分較對照組有顯著改善(P <0.05) ,說明其抑郁狀況有明顯緩解; 而 LVEF、CRP 以及BNP 均是心衰的臨床評定指標,并與心衰患者預后存在密切關聯。而觀察組 LVEF、BNP 和 CRP 指標改善情況更優與對照組(P<0. 05) ,則說明雙心醫學模式有利于心衰合并抑郁障礙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其可能機制為糾正了因抑郁狀態所造成的交感神經刺激過度以及血管緊張素Ⅱ分泌過量的問題,從而避免了血管收縮、水鈉潴留所致的心衰惡化現象[5].這主要歸功于:心理干預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病魔的決心,改善其抑郁和焦慮等不良情緒; 行為干預幫助患者糾正酗酒和抽煙等不良習慣,同時給予心理保健教育幫助患者調節睡眠狀態,保證優質的睡眠,精神面貌煥然一新; 放松訓練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
參考文獻:
[1] 冷敏,姜少燕,劉愛敏?!半p心醫學”模式在心肌梗塞伴情緒障礙病人中的應用[J].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11,20(3) :211 ~214.
[2] 秦曉毅。 2010 年 NICE 慢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更新的解讀[J]. 心血管病學進展,2011,32(4) :490 ~492.
[3] 袁雪云,王營?!半p心醫學”模式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指導與應用[J].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10) : 1705 ~1706.
[4] 胡大一。 心血管疾病和精神心理障礙的綜合管理-“雙心醫學”模式的探索[J]. 中國臨床醫生,2006,34(5) :2 ~3.
[5] 李劍穎?!半p心醫學”及“雙心疾病”的中醫干預[J]. 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7) :180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