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業團隊研究的整合性框架
我們可以借鑒組織行為研究領域的 “投入 - 轉化 - 產出” ( Inputs - Mediators- Outcomes,IMO) 研究范式來對當前創業團隊研究的主流觀點進行整合,進而提出一個更為系統且深入的理論框架,以彌補高階理論無法揭示創業團隊作用機制黑箱內部的缺陷。
IMO 范式認為,群體績效以及其他團隊產出均是由投入和中間轉化共同作用的結果,并致力于描繪出這一完整的作用路線。正因為 IMO 范式能夠囊括所有的團隊職能和行為,并且已為大量的理論和實證研究所檢驗,所以將其作為本文構建創業團隊研究理論框架的基礎。按照 IMO 范式對其研究主題和變量之間關系進行分類,我們提出創業團隊研究的整合性理論框架 ( 如下圖所示) .
這一理論框架反映了創業團隊體現出來的一般性和獨特性。說其具有一般性,是因為它在體現機會觀所描述的創業活動的內涵---即創業是行為主體創造新的手段 - 目的結構去動員和組合資源,從而引入新產品和服務、新組織形式、新市場、新過程和新原材料并以此產生利潤的活動---這一點上與個體創業者的創業活動并無二致。作為創業活動的主體,無論是個體創業者還是團隊創業者要想將市場機會實現為商業模式,都需要獲取、動員和配置各種資源,包括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社會資源等,[2]這些構成了創業行為主體 ( 包括團隊和個人) 的前期投入要素。目的就是通過對人、財、物這些資源的有效使用,可以引入新產品或服務、創建新組織,并能夠持續發展。而反映這一目標得以實現的標志就是新創組織實現盈利、并不斷獲得新的資源以健康成長。說其具有特殊性,是因為創業團隊的組建并不是簡單的創業個體的累加,而是 “1 +1 >2”的協同發展過程,在行為上與創業個體相比存在很多不同之處。典型的體現在領導行為、沖突行為、人員流動等方面。而創業團隊的行為模式又是受到與之密切聯系的環境尤其是內部團隊氛圍如共同的信念、凝聚力等影響的,同時創業團隊的個體特征和團隊特征又會對團隊氛圍的塑造施加影響,從而形成了兩者之間的互動關系。
二、投入變量研究評述
在企業初創期,創業團隊的核心職能就是對所需的各種資源進行獲取、整合和配置。其中,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主要由創業團隊自身提供,而物質資本往往需要從外部第三方如風險投資商那里獲得,并且創業團隊自身所擁有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又常常是其能否獲得風險資金投入的決定性因素。
( 一) 創業團隊人員統計特征
這些基本特征反映了創業團隊所具有的一般人力資本水平,即量的一面。主要包括團隊規模、團隊平均年齡和團隊平均受教育水平等。在研究文獻中,創業團隊規模經常是被作為控制變量而不是自變量來考察其對結果變量的影響。有研究發現,團隊規模過大容易導致沖突行為的產生和不明晰的工作界定,對團隊成員之間的關系建立也會帶來負面影響。但同時,也有學者指出團隊規模大同樣擁有許多不可比擬的優勢,如更多接近所需資源的機會、更豐富的信息來源和更強大的并行開展工作的能力等。Cooper 等 ( 1994) 的實證研究就表明,創業團隊的規模是與新創企業的銷售額和員工數量呈正相關關系的。
創業團隊的平均年齡之所以能夠引起人們的興趣,一個直觀原因是它與團隊成員的工作經驗和能力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團隊的平均年齡到底是大還是小對創業成功具有更好的效果呢? 現有的研究結論似乎更傾向于年輕的創業團隊。
Wiersema 和 Bantel ( 1992) 指出,創業團隊平均年齡大雖然代表著經驗豐富,卻也存在著缺乏柔性、固執僵化的風險。而更為年輕的創業團隊則更具進取心,愿意冒更大的風險以獲得可觀的利潤和市場占有率。Chaganti 等 ( 2008) 的實證研究說明了這一點。他們發現,創業團隊的平均年齡是與反映創業企業成長的績效指標如銷售額、資產增長率等負相關的。
創業團隊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則有助于良好的創業績效。更高的受教育水平意味著更多的人力資本投入,而這也是創業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Colombo 和 Grilli( 2005) 考察了創業團隊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對企業員工規模增長和獲得風險資金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 團隊成員的教育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員工規模增長和獲得風險資金投入; 相較于擁有較多經管專業教育背景的創業團隊,擁有更多理工技術專業教育背景的創業團隊對員工規模增長的影響更為顯著。[3]這一結論與 Cooper 等( 1994) 的觀點不謀而合。
( 二) 創業團隊異質性
如果說人員統計特征反映了創業團隊的一般人力資本水平,那么異質性則反映了創業團隊的獨特人力資本水平,即質的一面。Katzenbach 和 Smith ( 1993) 指出,創業團隊的異質性是由少數人為主體所組成的團隊,每個人的特點、技能與想法的不同,并且能夠對團隊目標與績效產生影響的因素集合。一方面,異質性的創業團隊意味著在重大決策中可以提供更多的觀點、更豐富的經驗和技能; 另一方面,異質性的創業團隊可以拓寬社會關系網絡,有利于環境審視。
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外部風險投資商在做出投資決策時既要參考創業企業的一些經濟指標,還要考察創業團隊成員組成是否具有有效的異質性。按照資源基礎觀的看法,創業團隊的異質性程度越高越傾向于具備多樣化的知識和技能,從而具有更多的資源和更強的能力,有利于改善創業績效。但相關實證研究顯示,異質性創業團隊對于創業績效的影響既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或不相關等各種結論。這是因為,異質性創業團隊能通過認知的豐富化來改善創業績效,但是其內部也更容易出現對立和沖突,從而 “腐蝕”其創業表現。對此最直接的證明來自 Ensley 和 Hmieleski ( 2005) 與 Hmieleski 和 Ensley ( 2007) 的兩項研究上。同樣都是以美國 500 強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同樣都是將教育水平、專業方向、工作經驗和管理技能作為異質性指標,Ensley 和 Hmieleski ( 2005) 發現在研究樣本的高科技企業中創業團隊異質性與用銷售增長來反映的績效指標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而 Hmieleski 和 Ensley ( 2007) 卻揭示出在全部研究樣本中創業團隊異質性與用銷售增長和員工數量增長來反映的績效指標之間存在的是負相關關系。這說明在創業團隊異質性與創業績效之間還受其他因素的作用。Amason ( 2006) 等考察了年齡異質性對創業績效的影響。[4]
在這方面,創業團隊成員年齡差別越小越容易有共同的語言、共享的觀念,而年齡差別過大卻不利于銷售的增長。教育水平異質性對創業績效的影響并不確定,Amason 等認為前者對后者的作用是積極的,但是 Ensley et al. ( 1998) 的實證結果表明兩者之間是負相關關系。
經驗背景的異質性是學者們更為關注的,因為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不同創業團隊在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水平上的差異。[6]
至于異質性程度是高還是低對創業績效更有利,目前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需要考察具體的情境。一方面,創業團隊成員擁有相似的工作背景和經驗有助于其在動蕩的環境下迅速就決策達成一致; 另一方面,工作背景和經驗過于相似又會束縛成員的創新性思維。Beckman 的研究發現,具有相似工作經驗和背景的創業團隊更傾向于表現出利用式的戰略性行為,而經驗背景異質性程度高的創業團隊更善于開展探索式的戰略性行為。
具體到不同的情境,Hmieleski 和 Ensley ( 2007) 指出,在授權型領導風格的創業團隊中成員的經驗背景越同質化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績效,而在權威型領導風格的創業團隊中成員的經驗背景越異質化越有利于取得良好的績效。Beckman 等還考察了在經驗背景的異質性與企業績效的關系方面創業團隊和高管團隊存在的差別。他們的研究顯示: 無論是創業團隊還是高管團隊其經驗背景的異質性均與成功引進風險投資正相關,但是對于促成企業公開上市來說,只有創業團隊的異質性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創業團隊和高管團隊性質上的不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