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官是一個單位的主要領導,要組織和率領一個單位的人開展工作,就必須和全體人員搞好團結、和諧相處。但如何與那些難以相處的人相處?這是一個令許多人都感到頭痛的問題。難以相處的人類型甚多,本文僅就如何同猜忌多疑型人相處、如何同爭強好勝型人相處、如何同唯我獨尊型人相處做一探討。
一、用赤誠同猜忌多疑型人相處
猜忌多疑型人的突出心理特點是“三重”:疑心重,自我防衛心理重,對外界的動靜包括周圍人的言談、舉止猜疑心理重。此種類型的人往往心胸狹隘,對一切都懷疑,對別人不信任,特別是對主官,更會處處揣測、時時懷疑、事事設防。怎樣同此種類型人相處,孟子給我們開出了一個“秘方”,那就是“以誠相待”。用赤誠同他們相處,才能獲得他們的理解、信任和尊重。你真誠地對待他們,他們才會以真誠來回報你。這樣,就使雙方都處在一個良好的心理互動態勢之中,和諧相處就成了一種必然?!妒ソ洝分杏羞@么一句話:“你待人當如人之待你?!?/p>
這是西方人尊崇的為人處世的“黃金法則”。意思是,別人對待你的態度方式,其實是你對別人的態度和方式決定的。你用一顆赤誠的心去待人,別人也會真誠待你。我們沒有理由埋怨這些人的猜忌多疑,他們的這種心理多是社會中的諸多因素影響所致,當然也有主官的影響因素在內。你若始終以赤誠待人,別人還怎么會對你懷疑、揣測、設防?你待人當如人待你,你待人以誠,別人豈能對你不誠?唐太宗李世民與其兄李建成爭奪皇位之時,對李建成身邊的人處處設防,特別是對李建成的心腹軍師魏征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那么,魏征能對李世民不猜忌、懷疑和處處設防嗎?然而,當李世民對魏征以誠相待之后,魏征又怎能不以一顆赤誠的心對待李世民呢?作為一個領導者,應當認真反思:為什么某些人會多疑?為什么某些人愛猜忌?為什么某些人會對領導產生逆反心理?難道全是人家的錯嗎?如果我們的每位主官都能像張云泉那樣以誠待人,即使他是真正的猜忌多疑型性格的人,也會被你感化。用一句格言來解讀,就叫“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就是赤誠的力量!
二、用寬容同爭強好勝型人相處
人人都愛爭強好勝,人人也都希望自己成為奪得勝利的強者和勝者。然而,那些爭強好勝的人因為沒能妥善把握“爭強”和“好勝”的度,結果把爭強好勝發展到了極端,變成了目空一切的個人英雄主義。
那么,作為一個單位的主官,應該如何同爭強好勝的人相處?有經驗的領導者都首推“寬容”二字。他們懂得,人心不能完全靠武力征服,而是靠寬容和關愛獲得。寬容絕不是無能的代名詞,卻恰恰是一個人遠見卓識、心胸寬闊、有人格力量的象征。寬容是人際關系的潤滑劑,它可以使你善結英雄豪杰,善處各種矛盾,不僅可以產生“勞于求賢,逸于治世”的杠桿效應,并且能夠激發見賢思齊、人才匯聚的內動力。劉備以自己對人的寬容,使蜀國的發展達到了鼎盛。他善待人才、容忍個性,對爭強好勝的人,教化得好,使用得當,對人才的個性進行了正確的引導,使人才有了心理上的歸屬感,達到了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理想境界,出現了“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群體和以諸葛亮、龐統為首的謀士群體。而在劉備去世后,實際上掌了蜀國大權的諸葛亮,雖神機妙算、才智過人,也能盡職盡心,但由于心胸不如劉備寬闊,特別是對那些爭強好勝的人不能寬容,對文武雙全、完全可以成為他的股肱之助的魏延不僅不予重用,而且時時排斥打擊,導致蜀國人才匱乏。所以,主官只有做到胸懷寬廣、豁達大度,才能凝聚人心,聚集賢才,打造和諧的人際關系。要善于把容人和用人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用人中容人,在容人中用人,以欣賞的眼光、謙恭的態度鼓勵人才茁壯成長。這樣才更能使“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博其惠,信者效其忠”,才能干出一番宏大的事業。
那么,怎樣以寬容的心態去和爭強好勝的人相處呢?第一,要尊重他們。爭強好勝的人往往都有一定的才干和特長,并且容易恃才傲物。一般來講,人才都有自己的個性,主官也無法將自己的思想觀念、行為規范強加于他們。只有尊重差異、兼收并蓄、博采眾長、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讓他們的能量得到充分的發揮,才能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第二,要欣賞他們。善于欣賞人,既是一個主官的做人美德,更是一種高超的領導藝術。
心理學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感知別人對自己有什么看法的能力,當受到領導和周圍同志的欣賞時,他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就會被極大地激發出來,并會進一步去展示自己的優點,為單位做出貢獻。所以,主官對部屬的欣賞,播種的是看得起,收獲的不僅是友誼,更有事業的成功。第三,要向他們學習。當一個領導者誠心誠意拜下屬為師,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時,下屬不僅會興奮,還會產生積極的向心效應,更會把你當作知心的良師益友。要真誠地向他們學習,就必須對自己進行客觀的自我定位,多看人家的長處,多想自己的不足,任何時候都不可把自己看大了、看高了、看滿了,而把人家看小了、看低了、看扁了、看偏了。第四,要引導他們。佛家有一個偈語:“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有塵埃?!睂Υ切帍姾脛俚娜?,只有不斷地對他們進行幫助教育、批評和引導,才能使他們及時清除心靈上的塵土和污垢,促使他們克服不足,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三、用低調同唯我獨尊型人相處
唯我獨尊型的人最突出的表現是“狂妄”。他們或因有靠山,或因有功勞、有資歷,或因有能力,自恃清高,孤芳自賞,只尊重自己,不尊重別人,自我意識強烈。同這樣的人相處是個令人極為頭痛的難題。
要解決這個難題,古今中外的有識之士共同的回答就是“低調”。怎樣低調地同他們相處呢?
第一,同有靠山的人相處需用好一個“讓”字??可绞悄壳皺M亙在我們干部隊伍中的一道較難逾越的障礙。例如,河北巨貪李真之所以敢不把眾多的比他職級高的領導放在眼里,是因為他有省委書記這個靠山。對有如此類型靠山的人,你不讓他,又怎奈何于他?所以,欲改造他,就要先謙讓他,禮讓他,甚至要忍讓他。明朝才子唐六如有首《百忍歌》就寫得真切和富有寓意:“君不見如來割身痛也忍,孔子絕糧餓也忍,韓信胯下辱也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頭細思忖?!贝藭r的忍讓,可能是最無奈的選擇,卻不失為最佳的選擇——因為別人的靠山可以動用權力來主導你的命運。你對這些人暫時地謙讓了、禮讓了、忍讓了,是為了日后更好地教育他、啟發他、誘導他、改造他。千萬不可把那些習慣利用手中的權力為親朋好友謀取私利的人當作你的靠山,這樣的靠山或許會是一架冰山、一架火山,一旦冰山消融,火山噴發,你將會成為他們的殉葬品。用自己的努力工作和真本領去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可,這才是最為可靠的靠山。從這個意義上講,用“讓”字開路,正是為了在處好關系之后,用道理去“引渡”他們,使他們回歸正確的行列。
第二,同有功勞、有資歷的人相處需用好一個“幫”字。如何同“有功之臣”和有資歷的下屬相處?在中國的歷史上大體上有這么三種做法:一是害怕“有功之臣”和有資歷之人“功高震主”,對他們殺之棄之;二是對“有功之臣”和有資歷之人敬之、捧之、崇之、畏之、不敢動之,直至寵壞了“功臣”,寵敗了事業;三是以高超的領導藝術幫助“有功之臣”
和有資歷之人,使他們不吃老本,再立新功,并使他們在糾正錯誤后,成為你的股肱之臣、得力干將。要用好這個“幫”字,就必須低調地同他們相處,與他們成為知心朋友,使他們認清,榮譽和資歷只能說明過去,不能代表未來,未來要靠奮斗拼搏去取得,堅持不吃老本,再立新功,才會被領導和同志們認可。
第三,同有能力的人相處,需用好一個“敬”字。這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有能力有水平的人的具體表現。敬重他們,敬佩他們,尊敬他們,給他們壓擔子、交任務,讓他們在獨當一面中經受鍛煉,進一步提高能力。因為你對他們敬重、敬佩、尊敬,他們也會對領導更加敬重,特別是當他們獨自承擔某項任務、獨當一面時,領導的不易和自己能力的欠缺,會使他們覺察到以前自己自恃能力高強搞唯我獨尊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妄自尊大、自我膨脹,是一種無知和淺薄。只有謙虛謹慎、不驕不躁,才能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主官是一個單位的“掌門人”,平和地待人,謙恭地尊人,真誠地為人,熱情地幫人,才能贏得人們的尊崇和愛戴。雖然處處低調,卻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大才華的人。這種低調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是一種圓潤而不震耳的樂章,是一種不理會狂囂的自若和鎮靜,是一種洗刷了偏激的嚴肅,是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是一種臨危不懼的大氣,是一種穩若泰山的從容,因而你在人們的心目中形象是崇高的,必然能與單位中所有的人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