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直是煤炭企業中最重要事故致因因素,“人”的安全是煤炭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而組織行為學的研究內容正是以企業中的“人—人”系統為重點的。因此,基于組織行為學來研究煤礦員工的不安全行為管理,是煤礦安全管理的新角度和新方法。
1 員工不安全行為的組織行為學分析
組織行為學是研究組織中人的心理和行為表現及其規律,提高管理人員預測、引導和控制人的行為的能力,以實現組織既定目標的科學。它主張從個體、群體、組織三個遞進層面對組織中人的行為進行研究。通過個體研究來認識人,通過群體研究來協調人,通過組織研究來更有利的發展人。
個體水平主要研究:個性特征、價值觀和態度以及能力等;群體水平主要研究:群體壓力、群體規范、群體決策、群體溝通等;組織水平主要研究:組織結構、組織文化、組織變革等。
為了能夠更好地將組織行為學融入煤礦管理中,筆者對山東省四家煤礦(A、B、C、D)進行了實地調研,具體調研內容如下:
(1)四家煤礦員工總體情況如圖 1、2 所示:【圖1-2】
上圖可以發現 , 一是員工年齡結構呈明顯的老化趨勢;二是煤礦員工整體文化程度不高,個人文化素質較低。
(2)四家煤礦的班組管理方法匯總表 1:【表1】
通過以上煤礦人員的實際調研數據及結合對組織行為學基本模型的研究(個體、群體、組織),利用組織行為學中多種學科的綜合性特點,筆者設計了影響人行為的個體和群體及組織因素的調查表,并利用軟件 SPSS 19.0 軟件分析出各因素的合成比例。具體調查內容如下表 2 所示?!颈?】
表 2“合成人數”是通過賦權法得出的,通過合成人數及其排名情況,可以看出員工對影響不安全行為原因的看法??傮w來看,群體、組織的影響力稍微落后個體因素,員工的自我認知較差,并且自身的利益需求和群體帶頭作用對行為的影響較大,還有心理及態度、制度和文化等影響,其次是相互關系、信息化、協作對行為的影響。通過這些因素的了解,以便有效控制煤礦員工的行為。
2 煤礦員工不安全行為的對策研究
通過分析上述個體、群體、組織的相關原因,從這三個層次深入研究不安全行為的控制對策,形成層級的防控,杜絕不安全行為的發生。
2.1 個體層次對策
(1)通過崗位自組織,實現崗位精細化操作,明確各自的崗位職能,培養崗位自律的工作習慣;(2)抓好個人培訓教育。首先開展教育引導,其次規范培訓內容;(3)建立個人考核監督制,主要通過安全積分、個人檔案、建立績效考核等形式;(4)建立合理的分配考核制,例如將任務、質量、安全等多項比例列入的工資計算;(5)完善各種獎罰制度,多采取正激勵來鼓勵員工的安全行為。
2.2 班組、區隊、專業層次對策
(1)建立班組、區隊安全自控管理。①班長、區隊長的選拔制;②健全班組、區隊的管理制度;③班組、區隊的安全教育;④班組、區隊考核評估,評估結果與其安全工資掛鉤。(2)建立專業安全自監管理。專業是煤礦生產和安全的最大的群體結構。①要明確責任,確保安全生產的順利進行;②建立各專業較為詳細的檢查機制,完善對礦督察員、專業監理、區隊安監員的培養,建立高效的監督體系;③建立專業考核體制,事后糾正不安全行為。
2.3 組織層次對策
(1)加大文化宣傳,營造安全文化氛圍。①充分運用各種宣傳工具;②發揮安監員、群監員、協管員的作用,實施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安全監督檢查和宣傳教育;③經常性地開展豐富多彩、寓教于樂的文體活動和競賽活動;④行政管理與思想工作同步進行,深入職工家庭、崗位、宿舍。(2)建設安全環境,保障安全行為。 ①加強職工個體防護,例如,為綜掘機司機佩戴“氧吧”;②設備升級提高設備的本質安全化,使設備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③環境改造,首先是要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其次是對環境進行保護,建設綠色礦井。(3)提升煤礦安全信息化水平,將人工操作轉向信息操作。
3 結論
基于組織行為學的三個層次來研究煤礦員工的不安全行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加強對個體的素質培養,提升群體的協作能力,營造組織的整體安全氛圍,讓員工在潛移默化中規范自己的行為操作,不斷提升整個煤礦的安全工作能力。這些都體現出了組織行為學在解決煤礦員工的不安全行為上,具有引導性和實用性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丁敏 . 組織行為學[M]. 人民郵電出版社,2012.
[2] 湯海龍 . 煤礦安全管理中的組織結構探討[J].煤礦安全,2011(05):184-186.
[3] 鄭雙忠, 陳寶智, 劉艷軍 . 復雜社會技術系統人因組織行為安全控制模型[J]. 東北大學學報,2001(03):288-290.
[4] Oborne D. Ergonomics at work:human factors indesign and development(3rd Ed).1995.
[5] 唐雄山 . 組織行為學原理:以人性為視角[M].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0.
[6] 李凱 . 煤礦員工不安全行為產生的機理及其控制途徑研究[J]. 企業導報, 2011(1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