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中國社會處于劇烈的震蕩之中,既有傳統與現代、迷信與科學之間的碰撞,也不乏專制與民主、封閉與開放之間的相互抗爭。社會矛盾突出,民族矛盾尖銳,呈現出古與今并存、新與舊交替、中與西混融的紛繁復雜的局面?!皟葢n日急”、“外患日重”,社會處于大動蕩、大變革的特殊時期。處于這樣一個特殊時期的北京大學學生社團組織及活動,具有一些自身的特點與規律。
一、從學生參與社團活動內驅力的影響因素來看,社會需要起更大作用
任何個體行為的產生,都是由需要而激發一定的動機,再由動機才產生某種行為。學生社團作為學生自愿、自由結成的一種群眾組織,其參與活動的內驅力主要受學生個體興趣、愛好以及特長等人格因素而產生的個人需要的影響。民國時期,北大學生參與學生社團活動的情況也是如此。像學生參與書法研究社、悠悠體育會、聯大劇團、南湖詩社等都是如此。不過,北大學生參與學生社團活動更多的是受社會需要的影響。平民教育講演團、平民教育研究社、新潮社、東北同學抗日救國會,以及西南聯大時期的絕大多數學生社團都是如此。
二、從學生社團的組織行為來看,體現出更強的民主性
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具有特殊的內外部環境,自蔡元培任校長后逐漸形成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辦學指導思想,以及校內一大批曾留學國外、崇尚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知名教授的存在,使得學生社團組織行為表現出更強烈的民主性 \\( 這里不準備就這種民主的性質進行討論\\) 。
一些學生社團不設負責人,甚至職員都不要,由大家共同負責?;蛘邔嵭形瘑T會負責制、聯席會議負責制、輪流負責等方式。1919 年 11 月 19 日,新潮社召開改選職員大會,羅家倫、孟壽椿通過投票分別當選為編輯和干事。然后,由羅家倫、孟壽椿推舉產生了副干事、編輯、書記等。但是,大家又覺得這種形式不夠民主,于是改為按照姓名筆畫的多少來分配職務。
1917 年成立的實社,在 《實社意趣書》中就有 “本社無職員社長等名目”的記載,該社采用所有社員共同負責的方式進行管理,認為這樣才符合自由、民主、平等的精神。
當時的很多同鄉會,為了防止權力過分集中,產生少部分人獨攬大權的所謂 “專制”現象,而實行 “委員制”或 “聯席會議制”。第一屆北京大學學生會內部管理機構設評議部和干事部,評議部的設置就是為了對干事部的管理活動進行監督,以防止干事部在管理的過程中發生不民主的行為。更有甚者,連職員的稱呼都要體現出這種 “民主”精神。為了避免總攬之意,負責后勤保障的部門不叫總務股,而稱庶事股。負責人不稱正董,而稱主任。學生會不設會長,平常開會的時候臨時推選主席主持會議。學生社團的申請、審批、成立以及成立之后社團活動的開展,幾乎采取完全自主的形式進行,沒有過多的條條框框。只要是學生自愿、有共同的興趣、共同的追求,都可以成立學生社團。就連出臺過的申請成立學生社團必須要自己聯系 2 名指導教師的條款,有時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執行。學生社團成立的申報制度幾乎形同虛設,而對之采取完全開放的態度。同時,上至學校領導下至一般教師,對于學生社團都持鼓勵、支持的態度。這種支持不但表現在思想上,也體現在實際行動上,如積極、主動擔任指導教師,接受社團邀請作學術報告、發表演說,以及主動給予學生社團各種幫助,如捐款、捐物等。這種在行動上的參與,可以說是對學生管理的民主化的直接體現。
三、從學生社團活動的內容來看,既做了大量的 “本職工作”,更完成了不少“兼職任務”
民國時期的北京大學學生社團,既做了大量的文娛體育、學術研究以及情感聯絡等 “本職工作”,也干了不少的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及反抗軍閥專制統治等 “兼職任務”。
開展學術研究與文娛體育活動,是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學生社團最根本的 “本職工作”。學生社團作為以在校學生為主體,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與特長,自愿、自發組織起來的一種社會團體,其經常開展的活動必然與學生的本職工作 \\( 即學習\\) 密切相關。因此,民國時期北大組織成立的學術研究類及文娛體育類學生社團不但數量多、存續時間長,而且活動頻率高、學生參與度高。相反,其他類型的學生社團則往往存續時間很短。比如以宣傳、從事抗日活動的學生社團,盡管抗日是貫穿大半個民國時期的學生社團活動的重要主題之一,可是這種學生社團個體存在時間并不長,一般都是因某些特殊事件的激發而臨時產生,完成使命之后便不復存在。
情感聯誼類活動是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學生社團經常開展的又一類 “本職工作”。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存在一種濃厚的 “安土重遷”觀念,形成了中華兒女特有的強烈的“鄉土情結”、 “戀鄉情結”。遠離家鄉外出求學的北大學子,組織成立數量眾多的以聯絡情感為主的學生社團。這些學生社團一般在一個學年活動周期內都要進行迎接新同學、吸收新成員、改選組織機構、編印通訊錄、舉辦會餐及郊游、新年茶話會、歡送畢業同學等活動。開展這些活動的目的除維護各自團體成員的利益及服務家鄉外,最重要是通過為成員提供更多的相互接觸的機會,從而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加深相互之間的情感,緩解思鄉之苦及孤獨之痛,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
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帝國主義侵略以及反抗軍閥專制統治等活動,是 “內憂外患”日益嚴重背景下北京大學學生社團完成的 “兼職任務”。民國時期,中華民族處于深重的災難之中,外有列強的欺凌,內有新舊軍閥的封建專制統治。尤其是日本帝國主義更是對中國進行了長期的侵略,使中華民族處于生死存亡的危險境地?!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北贝髮W子更是站在時代的前列,積極參與到各種各樣的活動之中,完成了大量的 “兼職任務”。
四、從學生社團活動的政治環境、人員構成及主題來看,表現出更高的復雜性
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學生社團及其活動與其他時期相比,具有明顯的復雜多樣性。政治環境。從政權更迭來看,有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兩個階段。北洋政府時期,北洋軍閥忙于爭奪地盤,根本無暇顧及教育,多次提出停辦、改辦之議,欠薪成為常態。
因此,就有了索薪運動、讀書運動以及 “挽蔡拒彭運動”等發生。由于北洋政府無暇顧及教育,沒有精力控制教育,各種新的思想與思潮得以較為順利地涌入北京大學,各種宣傳新思想、新理論、新學說的學生社團在北京大學迅速發展。南京政府時期,政府加強了對教育的控制,開始了國民黨所謂的 “訓政時期”,于是北京大學學生社團中信仰類學生社團迅速減少。從政治思想或意識形態的斗爭來看,既有國共第一次合作之前的新舊思想,及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的 “左、右”之爭,也有國共分裂時期國民黨對共產黨的壓制,及共產黨對之進行的堅決斗爭。
人員構成。民國時期北大學生社團的成員構成非常復雜,既有完全是校內人員的,也有兼吸收校外成員的; 校內人員組成的社團中,既有完全由學生組成的社團,也有由教師與學生,有時也包括工勤人員組成的社團。比如國民雜志社,它是由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愛國學生和部分同情他們的教授及愛國人士捐助經費開辦的。當時,凡是給予過捐助的人士都被算作是國民雜志社的社員,社員人數達到將近 200 人。不過,參與日常工作的人不多,基本都是北京大學學生。再比如畫法研究會,同樣吸收一些校外會員,但是經常參與活動的大多是北京大學學生。還有像進德會、學生儲蓄銀行以及各種學會、同鄉會,都有一些教職員工參與。
活動主題。整個民國時期,不同階段所面臨的突出矛盾不一樣,學生社團活動的主題也隨之發生著改變。1917年以前幾無社團可言,只有零星的幾個文娛體育類社團。
1917 年至 1927 年,信仰類學生社團活躍在北京大學校園。
傳統文化與新文化、科學社會主義與其他主義,以及國民黨左派與右派等之間的斗爭非常激烈。1928 年至 1937 年,隨著北伐成功,開始加強對學生的控制,使學生社團活動的主題轉向了學術研究,于是各種學術研究類學生社團明顯增多。1938 年至 1945 年,抗戰爆發后,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北京大學學生組成各種團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以抗戰為主題的活動。1945 年返回北平,隨后內戰爆發,反內戰、爭民主、反饑餓成為社團活動的主題。
五、從學生社團活動的性質來看,表現出更強烈的愛國性
愛國性是民國時期北京大學學生社團活動的一個典型特點。既有宣傳抗戰、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各種臨時性、長期性社團,也有以教育救國為己任的理論性和實踐性社團。不管是開展以直接從事反對侵略、宣傳抗戰等活動的實踐性社團,還是從事理論研究的學術性社團,其成員都懷著一顆愛國之心,都以促進國家、民族的獨立、進步與發展為根本目的。
維護國家主權、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愛國性。民國時期,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侵略活動異常猖獗,國家主權受到侵犯,民族尊嚴遭到踐踏。尤其是隨著日本帝國主義于 1931 年出兵東北,1937 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使中華民族處于亡國滅種的危險境地。北京大學學子積極行動起來,組織成立了各種學生社團,參與到反帝反專制的愛國實踐活動中。這些活動得到了廣泛、深入且持久的開展,體現出北京大學學生社團強烈的愛國性。
教育救國實踐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愛國性。20 世紀 20至 30 年代,教育救國思潮的發展在國內達到高潮。北京大學校園內一些從事教育研究、開展平民教育的學生社團紛紛成立。如由蔡元培提議設立的北京大學學生義務擔任教師的校役夜班,就是基于蔡元培 “深知此社會之性質而各盡其一責任。故無人不當學,而亦無時不當學也”的認識而成立的。1919 年 3 月成立的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更是以 “增進平民智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通過開展室內和露天講演,以宣傳民主自治、反封建迷信、普及科學、提倡讀書等為主要內容,將平民教育的范圍擴大到了整個北京城及郊縣的工廠、農村。平民教育研究社是北京大學部分學生鑒于 “平民教育如此之重要,認為很要有一番研究討論的功夫,以求適合社會上實在需要”的認識而成立的,該社開辦了平民學校、通俗圖書館,并進行平民事業調查、通俗講演等。1922 年 2 月 24 日成立的北大教育研究社,主要開展一些教育實踐調查和學術講座等活動。這些學生社團都是成立于 “教育救國論”盛行之時,表現出北京大學學子心系祖國的愛國情懷。
文學藝術類學生社團在開展活動中體現出來的愛國性。
西南聯大時期的文學藝術類學生社團,通過文學創作、戲劇表演、歌唱演出等形式,宣傳抗戰、鼓舞抗戰,提高大學生及民眾的抗戰意識、信心及決心,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性。如南湖詩社、群社、聯大話劇團、冬青文藝社等; 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從事抗日救亡活動??箲饎倮笙嗬^成立的大眾社、文藝社、北京人社、吶喊社等,也通過各種形式來表達反對內戰、爭取和平的愿望,這些活動都表現出強烈的愛國性。
理論學習、思想宣傳類學生社團表現出的愛國性。還有一類學生社團,盡管從事的不是直接與救國相關的活動,但最終目的還是在為解決中國的各種社會問題而尋求出路。
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批評社、國是研究會等,無論主張革命還是改良,是新村主義、國家主義還是科學社會主義,都試圖從理論上、思想上為當時的中國尋找到一條真正的出路。包括以反對科學社會主義為職業的北大國家主義研究會、北京孫文主義學會北大分會、中山主義研究會,以及以 “整理國故”為職志的國故月刊社、孔子學說研究會等,都是為了給垂危的中國尋找出路。只不過當時很多人未能認識到,只有科學社會主義才能挽救中國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