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基,水在人類生活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然而,隨著我國工業、農業的迅猛發展,水污染問題日益嚴峻,成為當前環境治理的重點與難點。近年來,水污染事件層出不窮,不僅嚴重阻礙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而且嚴重威脅人類健康,必須積極采取措施予以有效整治。作為解決水污染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水污染監測既有助于水污染情況的及時掌握,又有助于水污染發展趨勢的準確預測,還能夠為水污染治理提供科學依據,推動水資源保護與環境治理工作的順利、高效開展?;谒廴颈O測的重要性,為了確保水污染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加強水環境監測勢在必行,必須積極采取措施來有效提升水污染監測質量。
1 認真做好水環境的常規監測
基于水環境的常規監測是保障水污染監測質量的基礎工作,因此必須認真做好水環境的常規監測,幫助環境監測人員逐步形成水污染防控意識。首先,應積極建立高效的運行體系和必要的管理制度;其次,安排專業素質過硬的水文人員負責儀器設備的選擇、操作及維護工作;再者,嚴格按照試驗室標準來儲備、檢驗樣品;最后,定時段、定周期地執行常規監測。這樣一來,有助于環境監測人員良好工作習慣的有效養成,促進監測工作的順利展開。
2 充分保障采集樣品質量
作為水污染狀況的有力證明,水樣品的采集質量直覺決定水污染監測數據的說服力。在采集水樣品時,應努力實現基礎采樣、重點采樣以及平行管理的有機結合;在結束樣品采集后,對所采集的水樣品應及時予以分類與編碼;最大限度保證所采集水樣品的代表性,使樣品能夠有效代表多個區域的實際水質情況;基于水污染樣品的采集工作多具有"種類多、次數多"的特點,應積極建立高效的模塊化管理體制,以此為依據進行水樣品的有序分類與編碼,最大限度保障所采集的水樣品質量。
3 嚴格把控分析檢測質量
作為水污染監測工作的中心環節,樣品分析檢測質量的優異直接決定水污染監測工作的成效性。在實際分析測試過程中,應在規定時間內將樣品反映的問題準確、及時地檢測出來,確保分析檢測的實效性。與此同時,該階段還應實現人員、設備以及環境的協調統一,重點部位重點分析。例如,在檢測水樣品時,應恰當添設插標樣設計,如有特殊需要,應將樣品按照合理比例進行稀釋,從而完整體現水樣成分。
4 充分重視數據處理分析
作為水污染監測工作的最后一步,數據處理分析是確保監測數據的有效性和說服力的核心所在。在分析數據時,應嚴格審核、仔細校對監測數據,當出現水污染情況時,應針對存在的實際問題展開合理分析,并生成完善、全面的報告,為決策者做出英明決策提供有力依據。在處理數據時,應秉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進行數據處理,當水污染程度較為嚴重時,應按照濃度大小有序進行檢測,采用必要的計量單位來衡量水污染程度。尤為注意,檢測人員不能為圖明確表示監測結果,而忽略一些數量級錯誤??傊?,檢測數據的正確處理和合理分析,是確保水污染監測質量的有效保證。
5 積極建立質量控制體系
基于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不僅有助于規范檢測人員的操作行為,而且有助于質量目標的高效達成,在監測過程中,應積極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并不斷加以優化。與此同時,還應對實驗室現行組織領導機構進行不斷完善,讓領導層親自參與質量控制體系的建立及實施過程,從而做出正確、英明的決策。
此外,還應充分明確監測機構與工作人員的主要職能及應盡義務,最大限度做到分工明確、權責分明、任務落實、通力協作。
6 不斷提升人員素質
作為監測工作的實施者與管理的主體,人員素質的高低對于水污染監測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力。事實上,實驗室檢測水平的優劣很大程度在于人員素質水平的高低,尤其是關鍵崗位人員的素質水平。要想保證整個監測體系的高效運作,必須不斷提升人員素質,加大培訓與教育力度,做好資格考核認證,建立有效激勵機制。這就要求在水污染監測人員管理上,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合理配備人員,充分滿足實際工作需要,確保在崗人員具有充足的檢測資格;(2)定期開展知識與技能培訓,給予專業人員夯實基礎、提高專業技能水平的良好機會,從而良好適應檢測需要。
(3)科學調度崗位,在明確崗位職責和個人責任的同時,最大限度發揮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聰明才智以及創造力,從而有效提升水污染監測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7 結語
總之,隨著我國水污染問題的日益嚴峻化,廣大環境監測人員必須以高度的使命感和充足的責任心,認真做好水污染監測工作,有力保障檢測數據的可靠性、準確性和代表性,顯著提升水污染監測質量,從而為我國水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數據參考和技術支持,促進環境保護事業的穩健、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 申愛莉 . 環境監測如何提高水污染監測質量 [J]. 資源節約與環保 ,2014(2)。
[2] 丁玉蘭 , 閻毅 . 水環境監測質量控制方法 [J]. 承德石油高等??茖W校學報 ,2011,13(2)。
[3] 劉偉成 , 單樂州 , 謝起浪等 . 生物監測在水環境污染監測中的應用 [J]. 環境與健康雜志 ,200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