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情況
三峽庫區地處長江上游與中、下游的結合部,是長江上游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地處大巴山、川東褶皺帶及川—鄂—湘—黔隆起帶3 大構造帶之間,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的東緣,地勢西高東低。地貌類型主要有山地、丘陵、臺地、平壩等,以中低山為主,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多年平均氣溫 18℃,多年平均降水量約1 150 mm,降水集中在 6—10 月,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約401.8億 m3; 庫區主要分布有黃棕壤、棕壤、石灰土、紫色土、潮土和水稻土等土壤; 在植物區系上屬北亞熱帶常綠落葉混交林帶,庫區森林覆蓋率為2l%[1]。庫區土地面積約6.86萬 km2,人口2 394.8萬人。
2 水土流失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三峽庫區是長江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之一,據1985 年水土流失遙感調查結果,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3.88萬 km2,平均土壤侵蝕模數為 3 995t / \\( km2·a\\)[2]。水土流失破壞土地資源,侵蝕下泄的泥沙淤塞河道,破壞水利設施,影響水質,已成為影響三峽庫區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和主要環境問題。
黨和國家十分重視庫區水土保持工作: 1983 年就將葛洲壩庫區\\( 含三峽庫區\\) 列為全國水土保持八大重點治理片開展水土保持工作; 1988 年 4 月,國務院在國函[1988]66 號《國務院關于將長江上游列為全國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區的批復》文件中,將三峽庫區作為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治理的“四大片”之一; 從 1989 年開始庫區各縣先后實施了長江上游水土保持重點防治工程\\( 以下簡稱“長治”工程\\) 。20 a 來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88萬 km2,其中坡改梯137 375. 49 hm2,水保林525 141. 83 hm2,經果林195 506. 88 hm2,種草64 117. 82 hm2,封禁治理576 869. 31 hm2,保土耕作370 339. 55 hm2,植物蘺2 327. 12 hm2,排灌水渠46 042. 47 km,塘堰 7 365座,沉沙池 2 885 040 口,谷坊 8 153 個,擋沙壩 761座,沼 氣 池 6 189 口,省 柴 灶 3 858 口,道 路4 266. 78 km,移動土石方71 834. 8 萬 m3,投入勞力534 38. 57萬個[3]。
3 “長治”工程建設成效
3. 1 水土流失惡化趨勢得到扭轉,治理區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過“長治”工程 20 a 的連續綜合治理,庫區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88萬 km2。通過坡改梯工程,將水土流失嚴重的坡耕地,改造為水系配套的保土、保水、保肥的水平梯坪田,通過在荒山及陡坡耕地上退耕還林還草,三峽庫區植被覆蓋率較 1985 年提高18. 35% ,年減少土壤侵蝕總量 4 251 萬 t。根據2007 年水土流失遙感調查數據與 1985 年、1999 年遙感調查數據相比較分析,庫區的水土流失面積有了較大的減少,水土流失強度等級也有明顯的下降。
1985 年水土流失面積38 823. 04 km2,1999 年水土流失面積29 559. 09 km2,到 2007 年水土流失面積28 042. 09 km2110 780. 95 km2,減幅高達 28%,減少的面積占三峽庫區土地總面積的18. 75%。1985 年年均土壤侵蝕量 3 995 t/km2; 2007 年 年 均 土 壤 侵 蝕 量2 904 t / km2,相對 1985 年,年均土壤侵蝕量減少27% 。各水土流失強度等級面積都有較大的減少,其中減少面積最大的為中度侵蝕面積,由 1985 年的17 172. 92 km2減少到 2007 年的10 070. 61 km2,減少了7 102. 30 km2,減幅高達41. 36%,其次是強烈侵蝕和極強烈侵蝕,分別減少了3 203. 14 km2和2 333. 86 km2,減幅分別達到了28. 51%和43. 45%。
3. 2 促進了農民增產增收
庫區各縣大力發展經果林,促進了農民群眾增產增收,夷陵區官莊小流域長嶺崗柑橘示范場于 1995年建場,結合“長治”3 期和 5 期工程治理荒山133. 3 hm2,栽上柑橘?,F進入盛果期,開始受益的有200 hm2,2005 年產柑橘 2 500 萬 t,產值 400 多萬元,扣除支出、純利潤300 多萬元。該場采取集中管理分戶承包方式經營,由 145 戶農民承包。只有 4 口人2 個勞力的趙保成,承包柑橘園0. 33 hm2,2013 年柑橘純收入3 萬多元,加上其他收入 1 萬多元,人均純收入1 萬元以上; 秭歸縣“長治”七期寶塔河流域陳家壩村,在水土保持治理的 10 a 時間里累計投入資金350 多萬元,完成梯田 50 hm2\\( 其中石坎梯田 40 hm2,土坎坡改梯 10 hm2\\) ,排洪溝整治 380 m,修建公路1. 5 km,修建抗旱蓄水池 6 口\\( 總容水量3 500 m3\\) ,維修堰塘 1 口,修建截、排水渠 4 條2 000 m,種植柑橘、布朗李苗木50 多萬株,生產條件以及村容村貌得到根本改善,2008 年人均純收入達到3 500元; 云陽縣毛壩小流域,把調整農村產業結構與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結合起來,實施“坡改梯 +經濟果林”的綜合治理,使小流域內土地利用結構以及農村產業結構得到合理調整,減少了荒山荒坡,坡耕地面積大幅度減少,經濟果林面積增加。完成基農田建設195 hm2,造林 457 hm2,經濟林果 272 hm2,種草547 hm2,修建蓄水池口水渠道3.2 km,作業便道7. 8 km,形成以枇杷、柑橘為主的經濟果林,果品產量達350 000 kg,年人均果品收入近400 元。
3. 3 培育綠色產業增長點
“長治”工程通過規模經營,把山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夷陵區自“長治”5 期工程實施后,柑橘種植面積達到了 10 000 hm2,產量達220 000 t,茶葉年產量達 2 500 t,柑橘和茶葉年產值近 3 億元,同時還形成了以干果、水果、茶葉、藥材、桑蠶、奶牛等 6 大水土保持產業。這些支柱產業的形成,每年可增加夷陵區財政收入 3 800 萬元,增加年人均收入 300 元以上。官莊小流域位于宜昌市夷陵區小溪塔街,該流域已建成高標準經果林基地439. 33 hm2,并配備了完善的水系。形成了“層層梯田繞山轉,移栽苗木都成線,路溝渠池配備齊,青山綠水新顏換”的高標準經果林。目前該流域人均擁有經果林0. 25 hm2,柑橘已成為該流域的支柱性產業; 夷陵區樂天溪小流域是 5 期小流域,在治理中通過引進企業和承包大戶經營來實現土地產出的效益最大化。2007 年,在瓦窯坪村引進湖北鄧村綠茶集團有限公司,建設“高效旅游觀光茶園”和“茶葉精制加工基地”、“茶葉初制加工基地”,種植優良茶葉品種“宜紅早”和“福云六號”13. 33 hm2,農戶還可以進企業打工,該企業全年用工約 11 個月時間,每天約有 40 多人參加打工,月人均工資水平達 1 200 元以上。通過13. 33 hm2茶葉優質茶葉生產基地建設,輻射帶動166. 67 hm2三高早市茶示范茶園,形成庫區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現代化茶葉產業園,使其成為庫區移民特色農業支柱產業,通過興辦水土保持產業基地,發展林果業,逐步提高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3. 4 減少泥沙進入江河湖庫
水土流失是庫區泥沙的主要來源,控制三峽庫區坡面水土流失是減少泥沙入庫、保護水質安全的主要途徑。隨著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面積縮減和水土流失程度的降低,攔蓄徑流、泥沙的能力提高,下泄的徑流、泥沙減少也較為明顯[4]。如秭歸縣土壤侵蝕量較治理前減少了61. 47%,經水土保持治理過的流域,保土蓄水效益顯著,治理后地表徑流普遍延長5 ~ 8 h 左右,減沙效益也十分明顯。秭歸夫子頭小流域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 2 820 t/\\( km2·a\\) ,下降到 809 t/ \\( km2·a\\) ,年土壤侵蝕量由治理前的 82374 t 減少到 23 656 t,減蝕率為71. 28% 。云陽縣毛壩小流域治理后年土壤侵蝕總量由 4 800 萬 t 減少到950 萬 t,年減少了泥沙11 萬 t,減沙率達到86%。
據相關研究的估算,從 1989 年至 1996 年實施“長治”工程的 8 a 中,三峽庫區小流域治理措施就地減蝕 9 929 萬 t,其中工程措施減蝕占年均總量的37% 、生物措施占 58% 、保土耕作措施占 5% 。各類水土保持措施對河流的減沙明顯,典型小流域達到43% ~ 72% ,典型中等流域為 8% ~ 18% ,三峽庫區河流平均每年減沙 390 萬 ~480 萬 t 。
3. 5 改善了衛生條件、減少面源污染、保障飲水安全
夷陵區通過采取多種措施,加快替代能源建設,興建太陽能、沼氣池、煤代柴、省柴灶,并對達標農戶頒發“水土保持生態家園示范戶”牌,給予獎勵。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千家萬戶參加替代能源建設的積極性,目前,夷陵區沼氣池用戶已達 55 000 戶,普及率達43. 4%,每年節約薪柴 68 000 萬 t; 秭歸縣界埡小流域在大力推進“植物籬加經濟林”綜合治理的同時,基本實現了“耕地梯田化,水系網絡化,荒山全綠化,建灶省柴節能化,支柱經濟產業化”,生態、經 濟、社 會 效 益 顯 著。該 流 域 建 設 沼 氣 池509 口,省柴灶 127 口,將能源建設與農村農民居住環境結合起來,不僅減少燒柴量,還改善了農村衛生狀況,人居環境得到較大的改善,普遍形成了“漫山橘園飄香,綠樹掩映,洋樓幢幢的現代化新農村”;云陽縣巴陽鎮雙峰村曾是有名的特困村,全村1 207 人,過去村里糞便成堆、污水橫流、臭氣熏天。
在水土保持治理中,大力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調整產業結構,積極發展“豬—沼—果”的水土保持生態農業模式,實施“一池三改”,建設沼氣池,實施改廚、改廁、改圈,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的環境狀況。同時,庫區坡耕地的改造減少了土壤中 N,P,K 隨水土流失進入江河,據云陽縣調查,改梯后,梯田的 N,P,K 分別比坡耕地增加0. 17% ,0. 013% ,0. 027% ,減少了營養元素的損失,保護了水庫水質。
3. 6 庫區環境容量提高
三峽工程建成后,水庫淹沒耕地約2. 67萬 hm2,農村移民除外遷安置外,約有 35 萬農村移民需就近后靠安置,給庫區人口承載力造成很大壓力,人地矛盾突出。通過“長治”工程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增加了后靠區域糧食產量和群眾經濟收入,提高了單位土地面積的人口承載力,緩解了庫區人地矛盾,據統計治理后每平方公里增加人口環境容量約 30 人。
三峽工程淹沒了秭歸縣“長治”三期治理重點流域郭家鎮桐樹灣村 6 個組的土地,淹沒房屋33 950 m2、水田21.1 hm2、橘園 51 hm2,涉及 382 戶、1 084 人。
自 1995 年開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以來,該村按照“線上一條路,沿路一排房,房后一片園”和“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移民規劃原則,走開發性生態農業移民之路,修梯田 73 hm2,改造中低產田 63 hm2,發展水土保持經濟林 60 hm2,有效地安置了本村移民。同時,下大力氣狠抓移民安置生活區的庭院生態經濟,以發展沼氣為突破口,構筑“豬—沼—果庭”院生態模式,全村共建沼氣池308 個,改變了農村能源結構。2008 年,該村農業人均純收入達到 3 200 多元,成為三峽移民中比較有名的富裕村和“服務大三峽,率先奔小康”的先進典型。萬縣市己實施的 32 條小流域都承擔了移民安置任務,如高峰鎮雷家村思娘溪流域水保治理中,種植經果林、疏菜、發展養殖業,安置移民 65 人。
4 結 語
三峽庫區自 1989 年全面開展水土保持重點治理以來,經過 20 a 的連續綜合治理,取得了較好的水土保持生態、社會和經濟 3 大效益。20 a 來“長治”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 88萬 km2,保護了寶貴的土地資源,減蝕和攔截沙量共計 9 929 萬 t,減少了入庫泥沙,庫區農村產業結構得到調整,水土保持經果林得到快速發展,有效地改善了庫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加快了庫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其成效是非常顯著的。
參考文獻:
[1] 趙 健,郭宏忠,陳健橋,等,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類型劃分及防治對策[J]. 中國水土保持,2010,\\( 1\\) : 16 -18. \\( ZHAO Jian,GUO Hong-zhong,CHEN Jian-qiao,etal. Soil and Water Losses Classification and Prevention inThree George Reservoir Region[J].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2010,\\( 1\\) : 16 - 18. \\( in Chinese\\) \\)
[2] 廖純艷. 三峽庫區水土流失防治的實踐與發展對策[J]. 中國水土保持,2009,\\( 1\\) : 1 -3. \\( LIAO Chun-yan. 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on Soil and Water LossesPrevention in Three George Reservoir Region [J] . Soil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2009,\\( 1 \\) : 1 - 3.\\( in Chinese\\) \\)
[3] 謝海燕,趙 ?。?水土保持強力助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 人民長江,2008 ,39\\( 5\\) : 99 -100. \\( XIE Hai-yan,ZHAO Jia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Boost the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J]. YangtzeRiver ,2008,39\\( 5\\) : 99 - 100. \\( in Chinese\\) \\)
[4] 長江水利委員會水土保持局. 治江優秀調研成果選\\( 2005—2006\\) [G]. 武漢: 長江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