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南京以下 12. 5 m 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是“十二五”全國內河水運投資規模最大、技術最復雜的重大工程,也是繼長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水運工程,在全國水運 “十二五”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示范作用,其中通州沙和白茆沙整治工程為其一期工程。為穩定河勢,兼顧地方經濟的發展,張家港市正分期實施通州沙西水道綜合整治工程,該工程緊鄰深水航道整治一期工程通州沙河段,工程主要包括邊灘圍墾、通州沙頭部潛堤工程和西水道開挖工程,擬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工程已實施,二期工程正準備實施。為研究通州沙西水道整治工程對 12. 5 m深水航道整治一期工程的影響,需進行動床模型試驗研究,為工程設計以及整治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技術支撐。
1 概況
1.1 河段
通州沙河段屬澄通河段,上起十三圩,下至徐六涇,全長約 39 km \\( 圖 1\\) ,進出口河寬相對較窄,分別約 5. 7 km、4. 9 km,中間放寬,最大河寬約 10 km,為暗沙型多分汊河道,有通州沙、狼山沙、新開沙和鐵黃沙等沙體。進口段長江被通州沙分為東、西水道,東水道是以落潮流為主的長江主流通道,目前分流比為 90% 左右,出口段被自左而右的新開沙、狼山沙和鐵黃沙分為新開沙夾槽、狼山沙東、西水道和福山水道,目前,主汊狼山沙東水道分流比為 65%左右。徐六涇河段上承澄通河段,下接長江南支白茆沙分汊河段,自滸浦至白茆河口,全長 15 km。
蘇通大橋下游附近最窄處縮窄到 4. 5 km 左右,其后有所展寬,至白茆河口—海太汽渡處江面寬為 6. 7 km?!緢D1略】
白茆河口以下為展寬分汊型河道,長江在此被崇明島分南北兩支,北支為支汊,南支為主汊。
南支河段的白茆河口至吳淞口,全長約 60 km,與南、北港相連。長江主流自徐六涇人工縮窄段進入白茆沙南水道,分流比 65% ~70%。
1.2 水文泥沙
1.2.1 潮汐及潮流
長江口為中等強度潮汐河口,屬非正規半日潮。據徐六涇站 1985—2006 年潮位資料統計,最大潮差 4. 01 m,最小潮差 0 m,平均高、低潮位2. 07 m、0. 03 m \\( 85 國家高程基準,下同\\) 。在徑流與河床邊界條件阻滯下,潮波變形明顯,漲落潮歷時不對稱,漲潮歷時約 4 h,落潮歷時約8 h。長江口潮流界隨徑流強弱和潮差大小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動,枯季潮流界可上溯到鎮江附近,洪季潮流界下移至通州沙河段進口附近。通州沙河段處于長江河口段,潮流作用相對較強,潮流運動總體呈現往復流特性,落潮流為塑造河床的主要動力,流速最大可達 2. 5 m\ue4d4s 以上。
1.2.2 泥沙
工程河段泥沙主要是流域來沙,根據上游大通站 1951—2011 年資料統計分析,歷年含沙量最大為 3. 24 kg\ue4d4m3,最小為 0. 016 kg\ue4d4m3,多年平均為 0. 428 kg\ue4d4m3,長江水體含沙量與流量有關,洪、枯季多年平均含沙量分別約為 0. 530 kg\ue4d4m3和0. 182 kg\ue4d4m3。汛期水量、沙量比較集中,其中沙量占 87. 7%,表明沙量集中程度大于水量。三峽水庫蓄水前的 1986—2002 年,大通年均輸沙量為 3. 43 億 t,蓄水后至 2010 年年均輸沙量約 1. 52 億 t,輸沙量明顯下降。徐六涇站蓄水前后含沙量減少約 50%。河床底沙為粉細沙,中值粒徑 0. 10 ~ 0. 25 mm,深槽較粗,灘面較細; 懸沙中值粒徑約為 0. 01 mm。
1.3 深水航道整治一期工程
長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整治工程分為兩期,其中通州沙和白茆沙整治工程為一期工程,包括通州沙整治工程、白茆沙整治工程、航道疏浚工程及新建閘護岸工程等 \\( 表 1,圖 2\\)。工程已于 2012 年 8 月開工,預計 2015 年竣工?!颈?】
1.4 通州沙西水道整治工程
通州沙西水道整治工程主要包括邊灘圍墾、通州沙頭部潛堤工程和西水道開挖工程,擬分三期實施,其中一期工程已實施,二期工程正在實施中 \\( 表 2、圖 3\\) 。為試驗西水道工程對航道影響的極端情況,對挖槽深度為 -14. 7 m 也進行了試驗。西水道沿程開挖深度見圖 4?!颈?.圖3-4】
2 試驗方案及試驗條件
模型試驗在已有的長江河口段模型中進行,模型上起江陰水道天生港,下至長江南支吳淞口,北支青龍港下約 8 km。模型水平比尺為 655,垂直比尺100,長約270 m,建于2006 年,經過多次驗證,本次研究前,根據最新實測的地形及水文資料對模型進行了更新和驗證。本研究方案及水文條件見表 3?!颈?】
3 工程影響試驗研究
3.1 對主槽的沖淤影響
方案 A1、A2 實施后,洪季東水道分流比增加3% ~ 5%,龍爪巖以上 12. 5 m 槽總體變化不大,左側 12. 5 m 線基本不變,右側除任港至姚港之間12. 5 m 槽寬度在800 m 左右,其它12. 5 m 槽寬度都在 1 km 以上。龍爪巖以下至營船港段深槽左側淤積且年淤厚 0. 2 m \\( 方案 A1\\) 和 0. 2 ~0. 3 m \\( 方案 A2\\) ,12. 5 m 槽寬度總體略有縮窄,幅度一般在 50 m 內。新開港以下包括南農閘以下航道淺區的 12. 5 m 槽基本不變 \\( 圖 5a\\) \\) ??梢?,方案 A1、A2 實施對通州沙水道航道影響較小。
與方案 A 相比,方案 B、C1 實施后的變化主要在龍爪巖以下。工程后洪季東水道分流比減小1% ~ 1. 5% ,變化略大于方案 A; 龍爪巖以下至新開港間主槽淤積 0. 2 ~0. 4 m,淤厚及范圍略大于方案 A,12. 5 m 槽寬度總體有縮窄的趨勢。由于該段航道水深一般 20 m 以上,暫時不會對深水航道造成明顯不利影響 \\( 圖 5b\\) \\) ,新開港以下包括南農閘附近航道淺區 12. 5 m 槽寬度縮窄不明顯,可見方案 B、C1 實施后,對新開港以上12. 5 m槽略有影響,新開港以下12. 5 m 槽影響不明顯。方案 C3 實施后,西水道疏浚至 -14. 7 m,對深水航道影響相對較大,東水道分流比減小 2% ~4. 5% ,龍爪巖以下航道內流速有所減小,主槽姚港至南農閘間淤積 0. 2 ~0. 6 m,其中南農閘附近淤積0. 2 m 左右 \\( 圖 5c\\) \\) ,12. 5 m 槽有所縮窄,變化一般在 50 m 左右。南農閘以下,有淤積的趨勢,但幅度一般在0. 2 m 內??梢?,該方案實施后,對航槽的影響自上而下逐漸減小,主要在龍爪巖至南農閘間,對南農閘以下的航道淺區影響較小?!緢D5略】
2 個平常水沙年條件下,工程實施后對深水航道影響較 1 個豐水年條件下的影響略大。
3.2 對灘地的影響
通州沙河段為暗沙型多分汊河道,江中有通州沙、狼山沙、新開沙以及鐵黃沙等沙體,而通州沙沙體上有五干河對開斜向竄溝和左緣姚港對開竄溝發育,通州沙及狼山沙沙體間有萎縮的狼山沙中水道,工程河段水流復雜。
西水道整治工程實施后,通州沙沙體有沖有淤,總體以淤積為主,這對沙體的穩定有利。但由于通州沙潛堤左側堤的導流作用,潛堤下游姚港對開南北向竄溝的沖淤變化幅度較大。
方案 A1 實施后 \\( 西水道不挖槽\\) ,由于東水道分流比增加 3% ~ 5%,通州沙頭部潛堤左側堤的沿堤流增強,東水道水流也有增強的趨勢,姚港對開竄溝出現沖刷,方案 A2 實施后 \\( 西水道疏浚至 -8 m\\) ,東水道分流比變化不大,沿堤流較方案 A1 有所減弱,竄溝有沖有淤; 方案 B、C1實施后 \\( 西水道疏浚至 -10. 5 m、 -12 m\\) ,東水道分流比有所減小,沿堤流減弱,該竄溝有沖有淤,以淤積為主; 方案 C3 實施后 \\( 西水道疏浚至- 14. 7 m\\) ,該竄溝總體表現為淤積。西水道五干河對開的竄溝,由于西水道整治潛堤工程對竄溝具有一定的封堵作用,各工程方案實施后,該竄溝均有不同的淤積。竄溝淤積,對通州沙沙體的穩定有利。
由于灘地水沙交換復雜,水沙交換模擬較難,本研究主要從定性上分析工程后灘地沖淤變化趨勢及發展趨勢。
3.3 航道沿程地形變化
研究表明,隨西水道挖槽底高程降低,西水道分流逐漸增加———不挖槽是影響最小,挖至- 14. 7 m 時影響最大。由圖 6 工程實施后航道沿程地形變化可見,最大影響可達南農閘附近。方案 A、B 實施后,工程后航道淤淺的區域,水深一般在18 m以上,暫時不會對 12. 5 m 深水產生明顯影響。方案 C1 和 C3 實施后,南農閘附近航槽淤淺 0. 2 m 左右,南農閘以下 12. 5 m 深水航道淺區有淤積的趨勢,對深水航道的維護可能會有不利影響?!緢D6】
3.4 模型試驗與實測結果對比分析
通州沙西水道整治一期工程于 2012 年底基本完成,其中西水道五干河以上未進行疏浚,其工況相當于本研究中方案 A1。
1\\) 水動力結果。
模型試驗水文條件與工程實施后實測徑流、潮汐條件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潮位和流速變化難以直接進行精確的對比分析,利用汊道之間的潮量分配相對較易體現工程前后的效果。選用2011 年 10 月和 2012 年 7 月兩次實測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分別對應于西水道一期工程開始施工和完成大部分工程量 2 個時期。兩次實測,通州沙東水道落潮分流比分別為 90% 和 92. 7%,表明工程實施后東水道實測分流比增加約 2. 7%。而試驗研究表明,方案 A1 實施后東水道分流比增加3% ~ 5% ,與實測資料基本一致。
2\\) 沖淤變化。
2011 年 11 月—2012 年 10 月原型實測沖淤變化表明,龍爪巖—營船港間深槽淤積一般在 0. 5 m左右,局部區域淤積超過 1 m; 深槽左側營船港—新開港間沖刷,沖深一般在 0. 5 ~ 1. 0 m; 新開港—南農閘間主槽有沖有淤; 南農閘—徐六涇河段間主槽淤積,10 m 槽容積減小,航槽局部區域水深小于 12. 5 m; 通州沙姚港對開南北向竄溝總體呈沖刷態勢,整體來說,通州沙灘面處于相對平衡狀態。
試驗表明,方案 A1 實施后,龍爪巖至營船港間深槽淤積 0. 2 ~0. 5 m,而原型主槽淤積 0. 5 m,基本一致; 通州沙姚港對開南北向竄溝沖刷,與原型實測的沖淤變化相比,沖淤部位基本一致,幅度略有差別; 通州沙灘面有沖有淤,以淤積為主,與原型的變化一致。有差別的地方在于營船港以下深槽,方案 A1 實施后引起的該區域沖淤變化不明顯。分析其原因,一是由于動床模型的局限性,僅研究工程引起的沖淤變化,營船港以下離過程區較遠,試驗中,工程難以影響到; 二是工程河段的沖淤變化較為復雜,自然條件下,不實施工程,同樣會出現較大的沖淤變化。
總的來說,在工程附近區域,模型預測的水動力變化和河床沖淤變化,其趨勢和幅度與工程實施后基本吻合。
4 綜合分析
通州沙西水道整治各工程中,隨著西水道疏浚深度增加,對深水航道的影響逐漸增加。西水道不疏?;騼H疏浚至 -10. 5 m 以淺時,對深水航道影響相對較小,南農閘以上 18 m 以深區域出現淤積,暫時對航道影響較小; 而西水道疏浚至- 12 m、 - 14. 7 m 時影響相對較大: 東水道分流比減小,南農閘以上 18 m 以深區域淤積增加; 龍爪巖—南農閘段 12. 5 m 槽寬縮窄,且南農閘以下航道淺區有淤積的趨勢,對深水航道水深維護不利。各工程方案綜合影響見表 4?!颈?】
5 結語
1\\) 鑒于西水道疏浚至 - 12 m、14. 7 m 時對深水航道有一定的影響,建議通州沙西水道整治工程中,西水道的疏浚底高不宜低于 -10. 5 m。
2\\) 在通州沙沙體左側、龍爪巖對開,深水航道整治一期工程與西水道整治工程間尚有近 10 km的區域未實施工程,而西水道開挖較淺的方案會造成通州沙姚港對開竄溝的沖刷,建議盡快實施通州沙頭部護灘潛堤下延工程。
參考文獻:
[1] 肖大選. 長江南京以下 12. 5 m 深水航道建設工程暨一期工程簡介[J]. 水運工程,2012\\(11\\) : 1-5.
[2] 吳道文,杜德軍,夏云峰,等. 通州沙西水道治理對主航道整治效果的影響動床模型試驗研究[R].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2012.
[3] 聞云呈,夏云峰. 長江南京以下 12. 5 m 深水航道一期工程總平面方案優化[J]. 水運工程,2013\\(3\\) : 1-10.
[4] 杜德軍,夏云峰,吳道文,等. 通州沙和白茆沙 12. 5 m深水航道整治工程方案試驗研究[J]. 水利水運工程學報,2013\\(5\\) : 1-9.
[5] 張世釗,吳道文,夏云峰,等,長江澄通河段通州沙西水道河道整治一期工程潮汐河工模型定床試驗研究報告[R]. 南京: 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2011.
[6] 張瑋,倪兵,陳乾陽,等. 長江澄通河段通州沙西水道整治工程對分流比影響研究[J]. 水道港口,2013 \\( 1\\) :
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