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刊網,職稱文章發表、期刊投稿權威機構

投稿咨詢

投稿在線咨詢

專著咨詢

合著&獨著&編委

編輯在線咨詢

專利咨詢

專利申請&轉讓

編輯在線咨詢

軟著版權

軟著版權

編輯在線咨詢

在線溝通

論文&專著&專利

編輯在線咨詢

微信聊

微信掃一掃

首頁 > 水利論文 > > 古代中原駐馬店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情況
古代中原駐馬店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情況
>2023-08-26 09:00:00


中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立國的社會,長期以來,農業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農業生產的狀況直接關系到國計民生,關系到政權的穩固。因此,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大事來抓。由于當時生產力水平不高,人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下,農業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很大。加之受季風氣候的影響,中國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偏少,不能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因而需要靠修建水利工程,通過人工灌溉來彌補。

因此,中國從遠古時期就開始了農田水利的興修。

幾千年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同大自然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修建了無數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不但促進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而且還擴大了運輸,加快了物資流轉,推動了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本文探討的是古代歷史上地處中原的駐馬店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情況。

一在中國古代史上,由于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農業基礎建設。不論是在平安時期,還是在動亂歲月,水利工程建設一直在封建政府各項工作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夏朝時,我國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術。西周時期,已初步建成了蓄、引、灌、排等農田水利體系。真正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工程的興修,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其后,農田水利事業由中原逐漸向全國發展。隨著農耕技術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人口的增加,農業生產的范圍也越來越大。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勞動人民因地制宜地創造了多種形式的農田水利工程,在農業生產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規模之宏大、設計之巧妙、技術之高超,在當時都居于世界先進之列。二十四史中的《河渠志》《地理志》《一統志》,都留下了關于農田水利建設的大量文獻記載。

駐馬店地處中原,地形以平原為主,是我國農業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東部是廣闊的平原,西部一小部分為山地,主要是豫南桐柏山向西北延伸的余脈和豫西伏牛山向東延伸的余脈。駐馬店地區大部分屬淮河流域,河流大都流入淮河,少部分流入長江。這些河流大致可分為四個水系,即洪汝河水系、淮河干流、汾泉河水系和唐白河水系。

在原始社會時期,黃河尚無河道,汛期到來,河水漫灌,今駐馬店一帶頓成水鄉澤國,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嚴重的災難。由于生產力水平低下,科學技術不發達,人們對水利的認識還比較膚淺。到了堯舜禹時期,由于水患嚴重,水利的興修就成為擺在先民面前的主要任務,所以鯀禹父子在伯益、伯夷的幫助下,“勞身焦思……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為了治水,大禹“身執耒鍤以為民先”,曾經“三過家門而不入”,其吃苦耐勞、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被傳為千古佳話。在今駐馬店地區,汝河經過大禹治理后,基本上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河流走向。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爭霸。為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各國都重視農業,重視修建水利工程。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充足的水分。開水溝,就是為了引來需要的水分,排除農田多余的水,因此,開渠灌溉,開溝排水,是當時農田水利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商、周時期,人們在農田中修筑溝洫,起著向農田引水、輸水、配水、灌水以及排水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溝洫工程有了發展,技術水平也有了新的進步。魏國為稱霸中原,在黃、淮之間大興水利,修建了溝通黃、淮兩大水系的水運樞紐--鴻溝。

它“通宋、鄭、陳、蔡、曹、衛,與濟、汝、淮、泗會”.鴻溝可以灌溉農田,極大地促進了魏國農業的發展,使中原地區成為我國最主要的產糧區之一。同時,鴻溝從今河南滎陽南下,經汝河進入淮河,溝通了黃河與淮河,改善了中原地區的水上交通。

在利用地下水方面,中原地區很早就出現了井。由于許多地方地表水不足,所以人們就利用井水來灌溉農業。戰國以來,利用井灌相當流行,歷代政府也提倡鑿井。到明清時期,中原地區形成了面積較大的井灌區,是當時全國幾個重要的井灌區之一。清代方承觀說:“植棉必鑿井,一井可溉田四十畝?!?/p>

兩漢時期,今駐馬店地區屬汝南郡。就農業生產來說,汝南郡地勢平坦,并非屬于“山川之饒”或“山林之饒”之地,而是屬于“地薄”的自然條件。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夫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地薄,寡于積聚?!?/p>

但由于統治階級的重視,一系列大規模水利設施的興建,促使汝南郡由低產地區變為農業高產區。汝南郡因此成了與關中、冀、魯和成都平原等齊名的重要農業經濟區,同時也因經濟發達而成為天下名郡。

據史料記載,兩漢時汝南郡境內有河道 23 條,主要有洪河、汝河、淮河等。眾多河流流經該郡,為農業灌溉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然而,一遇到暴雨等災害天氣,該郡又成為水患之地。因此,修筑人工湖渠,興利除弊,根治水患,成為歷代中央和地方官員的主要任務。鴻隙陂水庫的修復治理,就是兩漢時期汝南郡境內修建的最大的水利工程。

所謂陂塘,就是利用自然地勢而修建的貯水工程,相當于今天的小型水庫。其功能是蓄水灌溉,兼有防洪除澇以及養殖等方面的作用,其缺點是庫容量小,容易被山洪沖決。在先秦時期的文獻中,已有利用陂塘灌溉農田的記載:“滮池北流,浸彼稻田?!?/p>

到了漢代,陂塘興筑已很普遍。東漢以后,陂塘水利加速發展。汝南郡地勢西高東低,河湖眾多,是最適宜修筑陂塘的地區。

汝南境內的鴻隙陂水庫,是漢武帝元光年間由治水專家、汝南太守鄭當時主持修筑的,初名“龍淵宮”,又名“濯龍淵”,因其中心地區原是名為鴻隙陂的自然水泊,所以又叫鴻隙陂。從歷史沿革與實地考察來看,該遺址在今大、小洪河流經的上蔡、平輿、新蔡到淮濱境內,大致位于豫南丘陵向豫南平原過渡的結合處。此陂的興修,改變了昔日每遇夏季漲水“道路化為陂池,汝水漲溢,城墻危險,濕氣薰蒸”的現象。但是,到了漢武帝后期,國庫空虛,堤防失修,洪水外溢,重新出現水患。翟方進當丞相后,奏請漢成帝扒堤放水。陂廢后,雖然在短時間內擴大了耕地,節省了一批堤防費用,但不久氣候干旱,無水可灌,農業連年歉收,百姓苦不堪言。

汝南人民修復鴻隙陂的愿望到了東漢光武帝劉秀繼位后才得以實現。建武十九年(43 年),劉秀巡視新野等地,召其姐夫、汝南太守鄧晨隨行,決定修復鴻隙陂。鄧晨返回汝南郡后,任命許揚為都水掾,專門負責修復鴻隙陂。許揚是汝南郡平輿人,東漢時杰出的水利專家。許揚表示,為實現家鄉人民修復鴻隙陂的愿望,誠愿“以死效力”.他經過認真考察,嚴格測量,精確計算,根據豫南丘陵向豫南平原過渡、西南向東北傾斜的高下形勢,“起塘四百里”.所謂“塘”就是水庫的壩堤,即修筑了長達400 里的大壩。由于工程很大,花了數年時間,才把廢棄的鴻隙陂修復。修復后的鴻隙陂的規模及效益超過前代,“百姓得其便”,汝南郡成為天下最富的郡,而且“魚稻之饒,流衍它郡”,附近地區也成為物產豐富、風景秀美的魚米之鄉。

鴻隙陂大壩建成后,上達京洛,下通關越,通過鴻隙陂水域,貫通婁成、汝陽、慎陽、新蔡、富波等縣,便利了漕運。今天我們在大壩右側仍可發現多處漢代小城鎮遺跡,由此可以想象,昔日寬廣的堤壩上綠樹成蔭,車水馬龍;壩堤內舟舫往來,百舸爭流;沿岸商業集鎮,客賈充盈,一片繁榮景象。鴻隙陂的修復,是我國古代水利工程建設的一大壯舉。

除鴻隙陂外,漢元帝時,召信臣為上蔡長,帶領百姓興修水利,灌溉農田 3 萬畝。為了管理好水利設施,避免糾紛,召信臣還讓百姓討論,制定了用水公約,刻在石碣上立于田間,讓百姓自覺遵守,為吏民稱頌。光武帝建武初年,上蔡長杜詩,因蔡民素被水患所困,遂在上蔡縣東每 5 里開鑿一條河溝,用于疏浚水道,以殺水勢。分別稱為杜一溝、杜二溝、杜三溝、杜四溝、杜五溝。開此水溝后,“蔡人德之,號曰杜溝”.因五條溝像五條龍一樣橫亙上蔡境內,故又稱為“五條龍”,今上蔡五龍鄉也由此得名。

永元年間(89 年~104 年),何敞任汝南太守,他主持修復了新蔡縣北陽舊渠,新墾水田 3 萬余頃。建寧三年(170 年),新蔡縣令李言修復青陂,灌田500 余頃。據史料記載:“青陂,汝水環其東,皆良陂大澤,沃壤廣野,所謂財府也?!?/p>

水利事業的發展,推動了駐馬店地區農作物的發展變化。自西周至春秋,黃河流域農作物以為黍稷為主,而到戰國及秦漢時期,粟、菽、麥則成為當地主要農作物,魏晉時期開始種植水稻。菽、麥和水稻等作物對水分的要求較高,這也是推動水利灌溉事業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連年戰火不斷,今駐馬店所處的黃淮地區成為各軍閥爭奪的地區,農業生產遭到了空前的破壞,許多農田荒蕪,水利設施遭到嚴重損毀。而此時江南經濟得到開發,并迅速超過中原地區,從而導致了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但是,在天災和戰爭的夾縫中,駐馬店地區的水利建設也獲得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三國魏文帝時期,關內侯賈逵任豫州刺史,他針對汝南東部多洪澇災害的實際情況,“造新陂……造小弋陽陂,又通運渠二百余里”,把汝水、潁水、淮水、鴻隙陂、弋陽陂連接起來,不僅發展了漕運,支持了對吳戰爭,而且擴大灌溉面積數萬頃,促進了汝南東部農業的發展,當地群眾為了紀念賈逵,把新開的 200 里水道叫“賈侯渠”.曹魏末年,鄧艾任豫州刺史時,在汝南東部一帶,“乃開廣漕渠”.廣漕渠的開鑿,不僅擴大了汝南東部一帶的灌溉面積,而且為后來西晉滅吳戰爭提供了便利的水上通道。

由于水利的興修,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今駐馬店境內逐漸變成了水稻種植的主要區域。當地農作物中,除水稻之外,還有麥、粟、豆等,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

隋唐時期,今駐馬店地區由汝南郡改為蔡州。由于全國統一,有了安定的社會環境,這里的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隋文帝和隋煬帝都比較注意水利的興修。隋朝最大的水利工程是開鑿了大運河,溝通江、淮兩大水系,形成了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汝南郡的百姓參與了隋大運河的開鑿,為之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如隋大業元年,“……發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隋開皇三年(583年),詔令天下開挖河渠。汝南郡根據汝陽縣東部地勢,動員百姓進行汝水改道工程。汝水自今汝南縣東南被攔腰截斷,沿鴻隙陂南側東下,即為現汝水河道,鴻隙陂被重新開墾為農田。疏浚改道后的汝水流量很大,北通洛陽,南達吳越,成為隋朝東南地區向京都運輸財物的主要水路通道。

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北宋建立后,為恢復和發展經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宋太祖、太宗兩朝,多次下詔,召集流民,獎勵墾荒。同時,宋廷對地方官也采取獎勵政策,其政績以各地墾田及戶口增加的多少來衡量。發展農業離不開水利,由于宋初有了一個較為安定的環境,興修水利便成為各地方官的重要任務。當時,今駐馬店地區屬蔡州和唐州。北宋初年,不少名臣在蔡州為官,如歐陽修、劉敞、呂公著等。他們在蔡州為官時,能夠體恤百姓,領導百姓興修水利,“導水溉田,善政甚多”.張公在正陽修復了青陂,變“榛莽而為稻粱”;趙尚寬在唐州主持修復了馬仁陂,并招集移民墾荒。所有這些,都為農業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1128 年,為了阻止金兵南侵,南宋東京留守杜充掘開黃河,使黃河自泗入淮??墒?,這次決河不僅沒有阻止金兵南進,反而成為黃河歷史上長期南泛入淮的開始。從此,河道形式更加復雜,水患愈加嚴重。

三元朝建立后,元朝統治者非常重視水利建設事業,在今駐馬店地區最重要的表現是對汝河的治理。

至元三十年(1293 年),在汝水西部源頭,于舞陽卸甲店北鍋口截斷,導其上游甘江河入澧水;在汝水北部源頭,原由郾城經上蔡入汝南,后在漯灣折東入潁水。汝水南源溱水(在確山),在新蔡西流入淮河。西汝堵斷后,蔡州所屬下游各縣,水患解除,人民生活相對得以安寧,故改蔡州為汝寧府。泌陽縣境內長期失修的馬仁陂,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在泌陽邑令程中賢主持下重新修復。元末至正年間(1341―1368 年),從舞陽卸甲店乾江河(今三里河)會洪河處截流,向北鑿渠 6 公里,引乾江河水入澧河,洪河流域水患減輕。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為農業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明代,汝寧府各級官吏非常重視興修水利。

洪武八年(1375 年),汝寧知府萬孟雅主持修筑汝南城北汝河大堤,建泄水閘 2 座。成化年間,西平縣令把西平城兩側的洪河彎曲段取直,大大減輕了當地的水患。嘉靖年間,西平境內乾江河改入洪河故道,大片良田被淹。知縣王誥帶領當地人民疏浚渠道,加筑堤壩,使乾江河水復入澧河。新蔡知縣閭東帶領當地人開九溝,使新蔡段的洪汝水直接注于淮河。萬歷年間,汝陽知縣岳和聲派大司農金錢主持筑堤于汝河東岸,逶迤 50 里,并浚通溝渠,重修鴻隙陂。遂平知縣徐世隆在沙河兩岸,筑修河堤,以防水患。天啟元年(1621 年),遂平知縣胡來進,因石羊河水東流漫溢,在吳家橋處開挖新河 3 里,寬、深各 2 丈,引石羊河水匯流于沙河,水患大為緩解。

清代,汝寧府歷任官員都重視水利建設,特別是雍正年間田文鏡治河南時,汝寧府共修建渠、堤、塘、河、堰、溝、港 400 余處,其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在駐馬店的歷史上是少有的。

總之,水利是農業的命脈。通過對駐馬店歷史上的水利工程的考察,我們可以看出,農業生產的發展與水利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農業的盛衰又與駐馬店在全國的地位有著直接的關系。在先秦至秦漢之際,由于鴻隙陂等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地處中原的汝南郡成為國內大郡,經濟發展走在全國的前列。三國兩晉南北朝以后,長江中下游水利事業的發展,為中國農業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創造了條件。再加上中原地區戰爭不斷,老百姓為逃避戰火,大批居民南遷,汝南郡在全國的經濟地位開始下降。

明清以后,黃河多次改道、潰決,都給駐馬店地區帶來了災難性的破壞,造成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經濟凋敝。歷代統治階級雖然非常重視興修水利,但始終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本地區的水害問題,所以,自明清以來,駐馬店地區水患不斷,農業經濟始終在低水平徘徊。直到改革開放以后,駐馬店地區的農業經濟才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 [漢]司馬遷。史記·夏本紀[M].北京:中華書局,1984.
[2] [漢]司馬遷。史記·河渠書[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 [清]方觀承。御題棉花圖[Z].
[4] [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4.
[5] 詩:小雅:白華[M].北京:中華書局,1980.
[6] 重修汝寧府志·水利(嘉慶年)[Z].
[7] [宋]范曄。后漢書·杜詩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0.
[8] [晉]陳壽。三國志·賈逵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9] [晉]陳壽。三國志·鄧艾傳[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 [唐]魏征等。隋書·煬帝本紀: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3.

綜合排序
投稿量
錄用量
發行量
教育界

主管:廣西壯族自治區新聞出版局

主辦:廣西出版雜志社

國際:ISSN 1674-9510

國內:CN 45-1376/G4

級別:省級期刊

中國報業

主管:中國報業協會

主辦:中國報業協會

國際:ISSN 1671-0029

國內:CN 11-4629/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中國房地產業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部和...

主辦: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國際:ISSN 1002-8536

國內:CN 11-5936/F

級別:國家級期刊

建筑與裝飾

主管:天津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主辦: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

國際:ISSN 1009-699X

國內:CN 12-1450/TS

級別:省級期刊

財經界

主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主辦:國家信息中心

國際:ISSN 1009-2781

國內:CN 11-4098/F

級別:國家級期刊

文化月刊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

主辦:中國文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

國際:ISSN 1004-6631

國內:CN 11-3120/G2

級別:國家級期刊

期刊在線投稿系統
上傳文件
支持上傳.doc、.docx、.pdf文件
18年國內外學術服務,發表國際文獻請認準藏刊網官網

資深編輯團隊

專業設計投入方案

投稿成功率極高

企業信譽保障

對公交易更安全

人民群眾口碑好

高效投稿流程

審稿快!出刊快!檢索快!

正規刊物承諾

無假刊!無套刊!

投稿成功!

藏刊網提醒您

1.稿件將進入人工審稿階段,審稿后會有編輯聯系您,請保持手機暢通。

2.為避免一稿多投、重刊等現象影響您的發表,請勿再投他刊。

確定

投稿失??!

藏刊網提醒您

由于網絡問題,提交數據出現錯誤,請返回免費投稿頁面重新投稿,謝謝!

確定

藏刊網收錄400余種期刊,15年誠信發表服務。

發表職稱文章,覆蓋教育期刊、醫學期刊、經濟期刊、管理期刊、文學期刊等主流學術期刊。

  投稿郵箱:cangkan@163.com

本站少量資源屬于網絡共享如有侵權請您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

版權 2009-2022 版權所有:河北藏刊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工信部備案:ICP備20016223號 冀公網安備13010502002858號

青青青爽不卡一区二区_操婷婷色六月中文字幕_国产精品yjizz视频网_中文无码一级大片_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