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員的最大速度和保持最大速度的能力是百米短跑比賽取勝的兩大最關鍵的因素,它綜合反映了一個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的加速能力和身體素質的發揮。短跑運動的日常訓練要掌握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加速能力的好壞是衡量一個短跑運動員的重要指標,在日常訓練中,提高運動員的加速能力一直是訓練追求的目標之一。長期以來,短跑訓練大多采用分段跑作為日常訓練的主要內容,比如常見的30m分段訓練,但在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中,根據美國生理學家A·希金提出的瞬間速度與時間公式: =Vm(1-ekt)的原理,采用“六秒定律”的訓練方法將顯得更為科學合理,在短跑運動的訓練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1 “六秒定律”的研究
研究對象和方法:選取不同水平的短跑運動員18名,將其分為三組,奧運組:第六屆世錦賽男子100 m決賽前六名的成績;全運組:1999年全國田徑比賽男子100 m決賽前六名的成績;高校組;第六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男子100 m決賽前六名的成績。通過文獻資料,將以上三組運動員的100 m比賽成績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六秒定律”的解釋
“六秒定律”是根據1936年美國生理學家A·希金提出的瞬間速度與時間公式: =Vm(1-ekt)的原理而提出的,該公式反映了運動員在某一時刻的速度與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之間的關系,且伴隨著時間的變化,二者發生相應的函數變化?!傲攵伞笔侵高\動員在全速奔跑時,無論水平的高低,運動員都將在第六秒達到自己的最大速度:從表一中的數據不難發現,雖然各組運動員的百米成績差別很大,且顯著分散,但每個運動員在第6~7秒時都達到了自己的最大速度,沒有一個運動員在6 s前或6 s之后達到最大速度,因此,6 s是人體加速的一個關鍵時間點,我們應重視“6秒定律”在短跑訓練中的應用。
2 . 2 “六秒定律”符合人體的供能特點
科學家通過對人體生物學的研究發現,當人體在劇烈運動時,人體的直接供能系統表現出很強的科學性和穩定性。三磷酸腺苷是人體肌肉活動的唯一能量來源,但三磷酸腺苷在人體內儲存量甚微,一般情況下僅能維持肌肉1~2 s的運動,因此在人體活動時,ATP必須邊分解邊生成,以便維持肌肉的運動。人體內的三磷酸腺苷是由CP分解合成,而人體內的CP和ATP的含量比例約為3:1,研究表明,CP-ATP供能只能維持人體6~8 s的運動,在CP-ATP耗盡后,人體進入無氧酵解供能系統,肌糖元分解成乳酸,由ADP接受再合成ATP,同時釋放能量,體內乳酸的增加會導致人體血液中氫離子濃度的上升,使體內pH值下降,pH值下降必然會影響到鈣離子的活動能力,從而直接影響肌肉的活動能力?!傲攵伞庇柧毮苋娣从橙梭w在CP-ATP能源系統下的速度能力和能量需要少、加速持續時間短、功率輸出塊以及不產生乳酸等中間產物的特點。
3 研究結論
3. 1 “六秒定律”的科學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六秒定律”符合短跑比賽中人體的供能特點,與常見的分段跑等常規訓練方式相比,“六秒定律”更能如實客觀的反映不同運動員之間的差別。在以往的常規訓練中,運動員在起跑后的30 m處的速度和最大速度是教練員非常關心的兩大技術指標,因為它能反映出運動員的加速能力和最大速度能力,30 m的成績也常被用來判斷衡量運動員的百米成績。但在實際訓練中,這種類似于30 m分段訓練的方式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和不合理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一些二、三級運動員的30 m起動成績經常超過一些一級運動員甚至健將運動員,也就表明一些二、三級運動員的加速能力在短距離內是強國更高級別的運動員的;其次,各個級別的短跑運動員的30 m起動成績經常沒有顯著性的差異,而不同級別的運動員所要達到最大速度時所跑的距離,也就是6 s跑距有著很大的差別。綜合比較下,6 s跑距能更科學全面的反映出一個運動員的加速能力和技術特點,也更能體現出一個短跑運動員的真實水平。
3 . 2 “六秒定律”是提高短跑運動成績的有效途徑
任何理論都來源與實踐,而且要得到實踐的證明,運動理論與實踐的緊密配合是當代運動員進行運動訓練,開展理論研究的基礎指導思想。隨著運動方面競爭的日益激烈,運動理論必須得到不斷的深入發展,傳統簡單的、封閉的類似于30 m、50 m、60 m等的加速跑分割訓練方式已不能滿足當下短跑運動的有效訓練。當代運動事業的發展,需要以復雜性的科學理論為依據,而“六秒定律”正是從科學的角度出發,結合人體生理學里面的人體肌肉供能研究,以全新的思維來對指導短跑運動的訓練。以上分析得出“六秒定律”不僅符合達到人體最大速度能力訓練的臨界點,更符合人體直接供能的最大輸出的臨界點,能量是運動動力的來源,充分了解人體的供能系統情況,“六秒定律”科學的訓練方法是提高高校短跑運動員發揮自身的最大速度、保持最大速度和把握百米賽跑節奏能力的有效途徑。
4 “六秒定律”短跑訓練方法的應用
運動訓練思維決定了運動訓練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六秒定律”的訓練系統以整體思維、開放思維作為短跑訓練大小的新思維方式,為短跑訓練確立了一個基本的思想和體系。
4 . 1 在高校短跑訓練中建立“六秒定律”檢測指標
一直以來,我國短跑教練員大多采用30 m的起動和30 m的快跑作為短跑的主要訓練方式,現實告訴我們,隨著運動員能力逐漸提高,采用傳統的方式訓練,不僅達不到預想的訓練效果,反而會加大運動員的壓力,給運動員增添一些負面影響,從而阻礙運動員真實能力的發揮,因此,高校教練應改變觀念,建立以運動時間為標準的考核體系來指導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和技術。在日常訓練中,通過“六秒定律”規律,檢測運動員的身體指標和供能系統,結合運動員的訓練成績,將其分組訓練訓練,針對不同運動員的差異性,切實提高訓練效果,培養出短跑方面高水平的運動員。
4 . 2 建立“六秒定律”系統訓練法
短跑比賽的事實表明,短跑成績的好壞完全取決于運動員從靜止到最大速度前的加速過程;傳統的30 m跑很容易會使運動員在短時間內身體重心過高,不能很好地完成從起動加速到最后沖刺加速的分過渡,因此不能很好地把握全程的速度節奏,不僅使體力消耗過快,還會導致百米成績的不理想?!傲攵伞毕到y訓練法要求使百米運動員很好地完成從起步階段的加速到中途加速的過渡,讓運動員在短跑比賽中,根據自身體能情況,建立自己的速度節奏,順利從起步加速進入到沖刺加速階段。建立“六秒定律”系統訓練法,培養運動員的加速能力,對提高短跑成績有著非常理想的效果。
4 . 3 “六秒定律”對高水平短跑運動員的培養
傳統的訓練方法在某些程度上很難真實客觀地反映出一個運動員的真實水平,短跑是一項激烈的體力運動,它對運動員的身體和心理素質都有著極高的要求,培養高水平的短跑運動員,首先要從建立自我認知,增強運動員的自信心做起。隨著運動員短跑成績的提高,傳統訓練方法的訓練效果將不再明顯,建立“六秒定律”的訓練方法,能使運動員在短期內看見自己的進步,重拾自信心,也認清自己的不足,從而實施針對性的訓練。
5 結語
社會在進步,人類在進步,人類的“極限速度”也在進步,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短跑運動的發展也離不開科學的指導思想;“六秒定律”就是在現代運動科學理論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科學、有效、符合人體生理學的短跑訓練方法,其在高校短跑訓練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吳國良。談高校短跑訓練[J].遼寧師專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72-73.
[2]王曉韜。高校短跑訓練方法的教學改革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4(2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