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目的
正手攻球技術是乒乓球運動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技術之一。青少年業余訓練中正手攻球技術的學習,也是課堂教學的重點。但參加訓練的學生專項基礎往往較差,人數多、授課教師少,運用哪種方式較快教會學生正手攻球技術成為乒乓球教練討論的熱點。本研究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運用錄像觀察法及生物力學的相關知識,對實驗組學生的攻球動作進行分析和改正,旨在為青少年業余訓練教學提供新的教學思路。
2 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 1 研究對象
選擇山西省太原市濱河體育中心乒乓球業余訓練課 2013級暑期班40 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生 29 名、女生 11 名,40 名學生的身體狀況良好,由于本研究只對正手攻球的技術進行分析,所以性別的差異可以忽略。
2. 2 研究方法
2. 2. 1 文獻資料法通過對關于乒乓球正手攻球動作的學術期刊及中國知網電子數據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分析、歸納和總結,了解國內外相關研究的發展現狀與前沿動態為本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2. 2. 2 實驗法由于提前忽略了性別的差異,所以把 40 名學生隨機分成2 組,每組學生 20 名??紤]到教師因素對本實驗的影響,所以兩組學生都由一名教師任教。在8 周、每周三次課2 學時的乒乓球選修課中由于教學進度不同,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對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觀察。并最后通過正手攻球回合數的質量與數量進行考核。
1. 開始階段。
1 - 2 周教師對全體學生進行正手攻球動作的示范講解,并要求學生進行正手攻球的徒手動作練習,要求學生持拍、引拍、揮拍時動作規范。要第二周結束時,全體學生都能基本掌握正手攻球的原地徒手動作。
2. 分組多球練習階段。
3 - 6 周時間,每周的前半節課對控制組學生進行多球練習,發球頻率為40/m,在多球訓練時不斷的指出學生動作的不足之處,使學生及時改正; 后半節課對實驗組學生同樣進行多球訓練、強調學生動作的合理性,并為學生安裝攝像機,并在學生動作穩定后錄制學生的動作過程 5 秒鐘。課堂的其余時間要求學生做徒手動作,并在課堂最后階段進行整理運動。下課后教師根據錄像數據對實驗組學生繪制關節簡圖,并找出擊球合理上臺率高的學生與擊球不合理上臺率低的學生關節角度之間的差異。并在下節課堂上告知學生揮拍動作的具體差異。
3. 分組單球練習階段。
7 - 8 周時間,每周上課時實驗組學生之間及控制組學生之間都進行單球練習,要求學生正手攻球每組20 個,課堂完成10 組; 然后每組 50 個,課堂完成 2 組,完成后打升降臺比賽。
對控制組學生在練習時提出動作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正的意見。對實驗組學生同樣提出不足并待動作穩定后對實驗組學生攝像5 秒鐘,在課下對實驗組學生進一步分析關節的動作角度。在下堂課上做針對性的指導。
4. 考核階段。
對兩組學生都進行考試,觀察兩組同學動作的標準化程度并計錄學生正手攻球回合數。
2. 2. 2 錄像觀察法正手攻球關節角度示意圖【1】
如圖所示,本文采用 PANA-SONICM9500 錄像機同步對實驗組學生進行正手攻球技術的拍攝。攝像機置于學生運動方向的右前方,距離被測對象攻球的距離約為 5m,攝像機離地高度為0.8m。攝像后對圖像進行簡筆處理,并根據乒乓球擊球原理對肩關節角與肘關節角進行定義。
本研究中肩關節角: 持拍手側肩關節點與同側肘關節點間連線和持拍手側肩關節點與同側髖關節點連線之間的夾角。
本研究中肘關節角: 持拍手側肘關節點與同側腕關節點間連線和持拍手側肘關節點與同側關節點連線之間的夾角。
3 結果與分析討論
3. 1 實驗前的前測分析【2】
如上表1 所示,在實驗前對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正手攻球的測試,幾乎全體學生一個回合內最多能打5 個球,甚至有的學生只能打1 個球。前測數據中實驗組與控制組測試結果無差異。
3. 2 多球階段正手攻球肘關節、肩關節運動角度分析
3. 2. 1 實驗多球階段持拍手肘關節角度分析持拍手的肘關節角度變化在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動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結果表明,在多球訓練階段,實驗組的肘關節運動角度隨時間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如下表2 所法【3】
乒乓球正手攻球動作中,引拍階段是肘關節的展開階段,到引拍結束點時肘關節的展開角度最大,但不是完全伸直,結束點的肘關節角度為 111o[1],在揮拍階段,肘關節加速彎曲,結束點的角度應為81o。如上表所示,在最初練習的 1 -2 周,實驗組學生引拍點角度過小,動作到隨揮點時雖然有收臂動作,但擊球非常不合理。3 -6 周時引拍結束角度為97.94o,這表明學生已經有引拍時小臂外展的伸展動作,有利于擊球,隨揮結束時的72.30o也有所變化,隨時練習時間的增加,在7 -8周時測試引拍結束點角度為 109. 37o、隨揮結束點為 83. 07o與張曉棟等的研究中高水平運動員正手攻球輕打揮拍角度較為接近??梢娡ㄟ^8 周的訓練,實驗組學生的正手攻球動作比較規范。
3. 2. 2 實驗多球階段持拍手肩關節角度分析乒乓球正手攻球動作是以腰帶動小臂為主的動作,肩關節在運動過程中先被動的外展,隨后由三角肌和胸大肌收縮發力。在實驗中肩關節的發力角度變化如下?!?】
乒乓球正手攻球動作中,引拍階段肩關節受上臂不同程度外展的影響有小幅度展開,而隨揮結束點時肩關節角度達到最大。如上圖所示,在練習開始的1 -2 周,實驗組學生引拍點肩角度過大,動作到隨揮結束點時肩角依然較大,這種肩關節動作過大的擊球動作導致回球失誤率高,擊球不合理。3 -6 周時,隨著小臂動作的,合理化,肩關節引拍角度有所減少,隨揮結束點動作角度穩定增加,其角度分別是 32. 08o和 41. 95o。
在 7 -8 周時肩關節引拍角度進一步合理化,隨揮結束角度也趨于正常,分別為22.53o和45. 60o。通過 8 周的訓練同樣使實驗組肩關節的動作得到了規范。
3. 3 單球階段實驗組肘關節、肩關節角度分析
本實驗的11 -14 周為單球階段實驗。本階段實驗組學生及控制組學生勻兩人一組進行正手攻球單球練習其中實驗組學生肩、肘關節角度變化如下表所示?!?】
如上表所示在單球階段,正手攻球動作的肩、肘關節角度基本定型在引拍結束點與隨揮結束點的各項數據都與多球的最后階段相似。在單球階段對學生更進一步的強調球拍拍型對擊球落點與過網高度的影響,讓實驗組與控制組學生全面體驗收臂與固定拍型相結合的合作,更進一步了解合理擊球,為接下來的考核做準備。
3. 4 正手攻球考核情況
通過8 周的學習,無論實驗組還是控制組,對正手攻球的基本技術、基本動作都有了較深的了解,同時在多球與單球的不斷練習之后,擊球的回合也得到了提高。如表5 所示?!?】
考核時,組內學生自由配對進行正手攻球,每對學生最多三次機會,擊球一個回合時、記擊球數量為1,動作成績分為 a、b、c 三個等級a 為擊球動作合理,標準化程度較高;b 為擊球動作相對合理,標準化程度一般;c 為擊球動作一般,標準化程度較差,考核中如有一名學生動作達到a 的標準,就在相應的地方記入1。
從上表不難看出實驗組學生無論擊球數量還是動作的標準化程度都明顯高球控制組學生,這一結果證明本方法對提高高校選修課學生正手攻球的能力時作用顯著。4 研究結論1. 實驗組學生在通過力學關節角度分析后,攻球的動作與擊球回合數明顯高于控制組學生,因此說明通過本方法具有提高學生正手攻球技術的作用。
2. 對于沒有乒乓球基礎的青少年來說,只揮大臂不動小臂、小臂外展角度不夠、收小臂隨揮結束點較遠是正手攻球技術中易犯的錯誤,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通過錄像觀察讓學生反復觀看自己的錯誤動作,從而提高徒手動作的標準化程度。
參考文獻:
[1] 張曉棟,張立新,肖丹丹. 正手快攻、弧圈球技術中乒乓球運動員上肢的運動學特征分析[J]. 中國體育科技,2009,45\\( 6\\) :57 -51.
[2] 賈小飛. 乒乓球正手攻球技術的生物力學解析[J]. 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9,12:139 -141.
[3] 蘇丕仁. 現代乒乓球教學與訓練[M]. 北京: 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4] 常瑞宏. 乒乓球正手攻球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與評價[J]. 體育世界\\( 學術版\\) ,2002,\\( 8\\) :102 -104.
[5] 曹愛斌. 普通高校乒乓球訓練中體能訓練方法研究[J]. 搏擊\\( 體育論壇\\) ,2011,\\( 8\\) :77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