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單跳比賽是在一條鋪上厚毯的木質窄長專用跑道上完成的,要求運動員在這條跑道上連續完成一整套高難技術動作,包括前空翻、后空翻、側空翻、前空翻接側空翻、后空翻接側空翻等,最后落在跑道盡頭的墊子上[1].按照規定,整套動作應由8個以內的單個動作構成,最后必須以空翻動作結束[2].對于結束動作來說也是裁判員評分的一個重要因素,單跳跑道相對網上項目而言,彈性沒有網上器械那么高,男子單跳運動員本身身材相比體操運動員又較高,再完成了一些列空翻和轉體動作之后再完成三周空翻,無論是對運動員的專項耐力和專項爆發力都有較高的要求,所以目前國內很少有運動員能夠完成此動作。雖然單跳項目不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但是仍然是全運會蹦床團體項目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013 年在葫蘆島舉行的全運會蹦床男子團體決賽中,正式靠著楊松在單跳項目的絕對優勢,使得福建隊最終在團體總分中戰勝山西隊奪得了該項目的冠軍,楊松也是靠著這個完美的結束動作獲得了36.70的平均分,高出第二名張凌峰1.8分。對于單跳比賽來說要想比賽中取得明顯優勢就勢必要在動作難度上取得優勢,團身后空翻三周結束動作仍然是需要優秀運動員想要發展的高難度動作,所以本文著重從生物理學角度來分析和討論完成該動作的基本運動學參數,為攻克該動作提供理論參考。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 研究對象:本文以 2013 年全國運動會蹦床比賽團體決賽單跳項目冠軍楊松完成團身后空翻三周結束動作為研究對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本文通過中國學術期刊網和中國知網數據庫進行蹦床、單跳、團身后空翻三周結束動作等進行主題關鍵字檢索,了解目前國內外在此類運動項目的相關研究情況和采用的常規的參數指標。
2.2.2 運動解析法:通過使用 sony-sr65e 常速攝像機對楊松完成團身后空翻三周結束動作進行正側面垂直拍攝,拍攝速度為50幅/秒,并對所獲取的視頻使用TJ-MOTION運動學分析軟件進行視頻解析,獲取相應的運動學參數。
2.2.3 對比分析法:通過楊松完成該動作的參數與其他運動員完成結構類似的相關參數進行對比分析,了解不同運動員之間運動學參數情況。
3.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優秀運動員完成團身后空翻三周結束動作的動作結構分析
相比其他動作,團身后空翻動作相對結構簡單,以連續向后翻轉為主。那么對于運動員來說最關鍵的兩個部分就是預跳動作和騰空高度,本文將整個技術動作分為四個部分進行分析,其中第一部分為預跳、騰空部分按空翻的周數分成三個階段,即第一周空翻階段、第二周空翻階段和第三周空翻階段。圖1為楊松各階段所用時間分布圖,可以看出楊松各部分動作結構比例為預跳時間為0.14秒占整個動作時間的10%,第一周空翻占總時間的38%,是所有階段中最高的,第二周空翻占總時間的28%,第三周空翻占總時間的24%.三個階段的騰空時間呈逐漸減少的趨勢。
圖1 楊松完成團身后空翻三周結束動作不同階段時間分布圖與參加決賽運動員第一次預跳的結束動作的時間相比較(表2)相差不多。而在騰空高度(一般用騰空時間來表示)方面,楊松的騰空高度為1.28秒,為參加決賽的八名運動員中最高的,而參加決賽的八名運動員中騰空時間第二的運動員騰空時間為1.18秒,相比楊松來說還有較大的差距。而八名運動員當中預跳的時間基本上差別不大,主要集中在0.14和0.15秒之間,但是總體趨勢表現出預跳時間段特空時間長的趨勢,楊松與其他運動員相比,不但騰空時間長而且預跳過程快速有力,銜接技術優秀。從楊松完成該動作的不同階段的時間分布特征可以發現,單跳運動員要完成一個高質量的結束動作,至少包括一前一個動作過渡銜接,壓網起跳,騰空翻騰和落地幾個階段。楊松雖然高質量地完成了后團三周動作,但其落地時仍向后跨了一步,主要原因是其完成三周空翻時雙腳已經著地,所以在以后訓練過程中可以在提高第一周和第二周的翻騰速度來為最后落地提供充足時間。
3.2 男子單跳運動員完成團身后空翻三周運動學分析
表1 楊松完成空翻動作不同階段的運動學分布表。
觸網反彈跳起一般認為是被動的彈起,其任務是緩沖反彈力量,保持身體平衡下落,使動作停止,但這一環節的任務在連接動作時就變成了第二個動作的起跳環節。完成動作之前需要預跳來獲得一定高度,完成動作后又不能馬上停下來,這是由蹦床的彈性所決定的[3].蹦床運動員完成九個動作之后再完成結束動作,無論是對體能還是結束的穩定性方面都對單跳運動員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從八名運動員完成動作的情況沖可以看出,運動員要想獲得較理想的結束動作,必須要具備較高的騰空高度和較快的翻騰速度。楊松在完成三周后空翻動作時表現出了轉體角速度逐漸加快的趨勢。在第一周空翻時其騰空時間相對騰空高度較高,雖然角速度相對后面較低,單位后面逐漸加快轉體速度提高了穩固的基礎。第二周空翻時平均角速度較快,所用時間逐漸減少,到落地前一周空翻表現出平均角速度最大,所用時間最短。所以要想要成團身后空翻的結束動作,首先保證有足夠的騰空高度,在此基礎上要有較好的翻騰加速能力以及身體控制能力,這就需要運動員具有出色的爆發力和神經系統協同能力。
3.3 我國優秀運動員單跳結束動作的整體水平分析
如表2所示,我們可以看出參加團體決賽單跳項目的八名運動員,平均預跳時間為0.145±0.005秒,表明在起跳這個環節中并沒有太明顯的差異性。八名運動員結束動作的平均騰空時間為1.101±0.084,其中最低的0.96秒,最高的為楊松1.28秒,相差0.32秒,其中超過1.1秒的運動員有四名,占參加決賽運動員的50%,說明目前我國運動員在單跳項目中各隊水平差距很大,團體前八名運動員水平參差不齊,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該項目不是奧運會正式比賽項目,從事該項目的運動員較少,很難出現像楊松這樣的爆發力和協調能力比較出眾的運動員。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動作質量不高,主要表現在單個動作不規范、全套動作沒有絕對的把握、偏高中線的錯誤、出底線等嚴重錯誤,以上錯誤實際上就是一個基本技術訓練的問題,也就是基本技術與難度的關系[4].
表2 決賽運動員第一套動作結束動作預跳和騰空時間分布表。
4.結論與建議
4.1 優秀的男子單跳運動員團身后空翻三周結束動做表現出三周空翻動作角速度逐漸增加而所需要的時間逐漸減少的特點,學習和發展此類動作時注意運動員的預跳和騰空高度,并在此基礎差不斷提高運動員的翻騰速度。
4.2 目前我國參加全運會蹦床團體決賽的單跳運動員整體水平差異較大,楊松在改成最后動作方面在騰空高度上有較明顯的優勢,其他運動員與其相比差距較大。建議在運動員的選材和后備力量的培養方面多下功夫。
參考文獻:
[1]FIG Executive Committee. Trampoline Gymnastics 2013 –2016 CODE OF POINTS.
[2]植焯如。蹦床運動中女子單跳連接技術的初探[J].當代體育科技,2013(18):29-30.
[3]夏秀亭。蹦床單個動作及成套動作技術環節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2(3):22-23.
[4]胡富芬。男子單跳基本技術“負債”問題的研究[J].體育世界·Sports, 2006(9):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