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結果與分析
3.1 小學生的體育認知、興趣和動機研究
3.1.1 小學生的體育認知
認知是人們認識并接觸外界事物的起源,是對外界活動感覺的處理過程,在這個過程的基礎上,才會產生可能的興趣,引起某種動機,而形成某種行為。所以說某種行為的產生,必定是來自于個體對自身的需求,然而要產生某種需求并使之得到滿足的前提條件就是對某事物進行認識和了解,并對此產生興趣。不同行為的產生,是因為有不同的認知、興趣和動機導致。體育認知是指人們對體育的主要認識過程38.同樣小學生體育認知是對體育活動的認識和了解的開始。
筆者通過對兩所學校的 8 位小學生的交談中(附錄 3)可以發現,9~11 歲小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程度比較穩定,雖然對體育的認知程度還有不同的差別,但是多數學生已經不會把體育等同于游戲或者只是單純的玩耍。他們開始理解體育作為一種強身健體的方式,是健康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例如,4 年級女生小溪和 5 年級女生娜娜的部分訪談記錄:
問:你覺得體育課的形式更多的是什么?
娜娜:跑步,準備活動,跳繩和跳高。
小溪:做游戲。
問:你認為體育就是做游戲是嗎?
娜娜:當然不是。
小溪:不是,應該是讓我們活動起來的。
問:你覺得體育活動有沒有給你帶來什么好處嗎?
娜娜:鍛煉身體,感覺很有樂趣。
從以上訪談中可以得知,9 到 11 歲的小學生對于體育認知已經開始有了自身的認識和看法,他們已經開始從表面膚淺的認知升華到了更深層次的想法,他們對于體育等同于玩的想法開始發生改變,不在單純的認為體育就是玩,其體育更多的是強生健體,使身心感到愉快的一種生活方式。
3.1.2 小學生的體育興趣
興趣是在需要的基礎上建立的,是人們帶有積極情緒的認知和活動在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意識傾向39.興趣是促進人們實踐活動主要力量,只要產生興趣,才會加深對事物的認知水平,產生積極的行為活動,在認知不斷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我們的興趣也會不斷提升,行為動機會更急強烈,行為的產生會更加有效。
小學生只有對體育有了興趣他們才會參與到體育中來,如果學生對體育活動感興趣,他們必定會積極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反之,如果學生對體育活動不感興趣,在活動中學生會感覺到反感或者厭煩,所以培養學生的體育興趣,是形成體育行為的首要任務。通過對小學生調查“你喜歡體育運動嗎”,發現有 55.0%的小學生選擇“非常喜歡”體育運動,有 33.3%的小學生選擇“喜歡”體育運動,8.0%的小學生選擇“一般”,只要 3.7%的小學生選擇了“不喜歡”體育運動(表 4)。由此可見,多數小學生是喜歡體育運動的,對體育活動充滿興趣。
在與小學生的訪談中同樣發現,大多數小學生對體育活動相當感興趣,并喜歡參與體育活動。例如對 4 年級女生一帆和 5 年級男生小雷的訪談片段:
問:你喜歡上體育課嗎?
小雷:喜歡。
一帆:喜歡。
問:平常你喜歡參加什么體育運動?
小雷:踢毽子、跳繩。
一帆:喜歡游泳、網球、羽毛球。
對光明小學體育教師郭老師的訪談記錄片段:
問:請問您覺得小學生對于參與校內體育活動的興趣如何?
郭老師:集體體育活動是以體育課和大課間為主,同學們總是積極熱情的參與其中。
問:男生和女生在參與活動中有什么區別嗎?
郭老師:男生更傾向于有對抗性的活動,女生則更多喜歡團體合作如跳長繩或者單獨跳短繩等活動形式。
通過調查和訪談可以了解到,大多數小學生對體育活動充滿了興趣,他們愿意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從而增強體育興趣并能夠更有利的推動小學生的體育行為。無論是競爭性、對抗性、還是合作性的體育活動形式,只要小學生對其參與的體育活動感興趣,能夠堅持參與體育活動,讓其成為自身的一種生活方式,從而在體育活動中得到快樂的情緒體驗,是形成終身體育的關鍵要素。
3.1.3 小學生的體育動機
動機體育動機是指:“推動體育行為主體的人們從事體育活動并維持這些活動的主觀原因和心理狀態,它是人們對客觀體育需要的主觀反映”40.動機是引起一起活動的必要條件,動機也是維持活動持續發生的主要手段,它是引起個體行為活動的內部力量,正確的動機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動機更對行為習慣具有導向作用,小學生體育動機是小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原因。小學生體育動機的調查結果(表 5)由表 5 可見,通過對對小學生提出“你參加體育活動是因為”可以得出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動機的原因,其中有 53.6%的學生選擇了“為了愉悅身心” ,有 43.3%的學生選擇了對“體育活動感興趣”,同時有 40.3%和 33.7%的學生選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和“提高身體素質”,可以看出多數學生對體育活動具有積極主動性,并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性,這些學生認識到體育帶給自己的真正意義。但是也有 3.0%的學生選擇了體育活動只是為了應付體育考試,也說明了還有少數學生對于體育運動是被動的狀態,他們還沒有真正領悟到體育活動意義所在,這就需要了教師和家長的正確引導和培養。
在對小學生的訪談中,當我問到“你為什么參加體育活動”時發現很多學生已經開始明確自己的體育動機,這也可也看出平時學校和家長對小學生體育知識的正確普及和積極的引導。例如 4 年級女生一帆和 5 年級女生娜娜的訪談片段:
問:你覺得什么方式可以讓自己更健康?
娜娜:跳繩。
一帆:體育運動。
通過調查可知,大多數學生們會認識到體育運動是增強體質和緩解心里壓力最好的方式之一,也是學生們喜歡的、內心感覺到快樂和放松的最好選擇。大多數小學生選擇體育活動是為了能夠更好的愉悅身心、助于身體健康、對體育感興趣和提高身體素質,這也就反應了小學生對于體育活動的一種自身需求,這也就要求學校、家庭和社區對于體育活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來滿足小學生的體育動機的需求。
3.2 小學生體育態度與體育行為
體育鍛煉態度指個體對體育活動的一種相對穩定和持久的認識、情感和行為傾向。體育鍛煉態度是外界環境刺激與體育行為之間的中介因素,一個人的體育行為受其對體育鍛煉持有的態度所影響。
3.2.1 小學生體育態度對體育行為的影響
小學生明確體育態度,才可以讓體育運動從思想到行為上有所體。筆者在上面對小學生體育活動喜歡進行了調查,而且又對小學生是否覺得體育運動會對學生產生影響的調查(表 6)中發現,有 60.7%的小學生認為體育活動完全不會影響學習,有 37.3%的小學生覺得體育活動有時會影響有時不會影響學習,僅有 2.0%的小學生覺得二者之間是有絕對影響的。通過對這項的調查可知,大多數小學生對體育活動非常喜歡,而且覺得并不會影響學習,由此可知多數小學生體育態度是積極的,通過在光明小學對校內小學生體育行為的觀察,多數小學生在校體育行為是在自愿的情況下積極的參與各種活動。小學生高漲的體育態度直接會導致體育行為的順利開展。
同時在筆者擔任小學代課老師期間觀察到,老師向小學生講解體育活動中的規則,并且在學生活動或者比賽中對其不正當行為進行警告和規范,發現小學生校內期間在不參加活動的情況下也會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并規范自己的日常生活。這說明小學生會對于不同體育運動中所體會到相對應的各種規則,當他們遵守體育運動的規章制度時,也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懂得遵紀守法,改變自身不良個性,養成共同遵守社會準則的習慣,培養良好的社會道德規范。體育活動中嚴謹而完整的思想體系和行為規范。不僅培養人們頑強拼搏、不斷進取的競爭意識、協作意識以及責任意識,更是讓小學生在運動中學會如何在社會中生活,完善自己道德行為,提升自身素質的有效方式。所以無論做什么態度都是行為的基礎,體育也是一樣,良好的體育態度,才能表現出良好的體育行為,當體育態度對體育行為有所指導的時候,體育行為也會把學到和實踐到的內容反饋到體育態度,這樣可以不斷循環和促進而強化體育活動對小學生生活和適應社會的重要作用。
3.2.2 小學生不同性別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的差異
筆者對不同性別小學生的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進行分析,找到男生女生對于體育態度和體育行為的相同點和差別,提倡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小學生受到最大限度的體育教育,養成更好的體育行為習慣。不同性別的小學生在學校表現的體育傾向和體育行為是不一樣的,筆者通過擔任小學代課體育老師期間對小學生在校體育課和課間活動的觀察發現,小學生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對于體育活動的熱情和積極性都是很高漲的。對于所參加的體育項目男生更對會選擇帶有對抗性的球類運動,而女生更多的會選擇合作性或者個人的活動。對于學習體育活動的選擇中,男生以選擇學習體育活動的技術與技能為主,女生則以如何能夠學到鍛煉身體的方式為主。通過對調查分析,可知小學生經常參加體育項目中最受歡迎的項目為散步跑步、羽毛球、游泳、籃球、足球、跳繩為主,在對以上項目進行男女生分析(表 7)可以明顯看出在散步跑步、跳繩等強度偏小或者獨自活動的項目中更能獲得女生的青睞,對于男生則更多的選擇籃球、足球等具有對抗性更強的項目。由此可以看出小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是同樣積極和熱情的,而在在參加活動內容和學習傾向中男生和女生存在明顯差異。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對教師有所提示,在進行體育活動內容教學傳授中要充分考慮到男生和女生的性別差異,根據學生的不同需求靈活轉變授課方式和教學內容。對于目前多數學校采用的大班授課的教學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對于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應當越來越受到重視,未來學校教學方法應該向著更好的個性化與多元化發展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