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西寧地區中學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狀況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西寧市中學生課外體育活情況研究方法
【3.1】西寧市中學生體質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比分析
【3.2 3.3】西寧市城西區課外體育活動現狀
【結論/參考文獻】中學生體質與課外體育活動關系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3.2 西寧市城西區課外體育活動現狀
3.2.1 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頻率和每次活動的時間
從表 8 中可以看出比例最多的是每周參加兩次的人數最多占 48.7%,其次每周參加一次的占 23.3%,每周參加三次以上的占 17.3%,從來不參加的占10.2%.四所學校學生每周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以每周兩次為主,師大附中每周參加三次課外體育活動的學生最多有 16 名學生,湟川中學每周參加一次課外體育活動的學生最多有 18 名,一周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學生師大附中的最多有 10 名。從總體上來看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頻率比較低,甚至有的學生幾乎都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從而會導致學生的體質下降。學生應該養成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加入到課外體育活動中來,養成良好的習慣,提高自身的身體素質,才能更好的投入學習中去。
從圖 1 看四所學校每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均以 30 分鐘為主,有些甚至超過或達到 40 分鐘。其中虎臺中學每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以 40 分鐘為主,每次開展的時間最長。西寧市城西區中學能按照國家要求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且頻率至少為一周兩次,從組織方面來看,每次教師組織安排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能保持在 30 分鐘左右。學生參與活動的時間根據個人原因不同,中學生已經有較強的個體意識,個人行為和喜好影響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時間的長短。
3.2.2 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項目
從表 9 可以看出學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項目中籃球的最多,其次是體育游戲、足球、羽毛球、健美操、武術、排球。其中羽毛球項目湟川中學選擇的最多,通過調查學校的場地設施可以發現湟川中學的羽毛球場地最多,這是學校開展羽毛球項目較好的原因;武術項目虎臺中心的選擇的最多,師大附中和湟川中學選擇的最少,由于虎臺中學場地設施的局限性有很多項目開展的比較少,學校開展徒手運動項目的比較多;籃球項目在四所學校中開展的最好,其原因是學?;@球場地設施都比較充足,學生也更喜歡籃球項目,開展起來比較容易。
可以看出來學生最希望開展的課外體育活動項目是球類運動,其次游戲類的課外體育活動也比較受學生歡迎。跑步類、體操類學生選擇的比較少。其中學生選擇球類項目的占 46%,游戲類占 26%,跑步類占 15%,體操類占 16%.從整體來看學校開展的課外體育活動項目豐富多樣,球類運動和體育游戲是中學生體育活動中最常見的項目,武術操、廣播體操等也成為現代中學中較為普及的運動項目。
3.2.3 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強度的分析
運動強度的大小會影響課外體育活動的鍛煉效果,過高的運動強度也無益于身體健康,而且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適宜運動強度的范圍在不超過最大強度的 80%和不低于 50%,一般在 60%-70%之間。
如表 10 經過對西寧市城西區中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效果評價發現。湟川中學認為運動強適中有 34 名學生,運動強度較低的有 17 名學生;認為運動強度適中最多的是虎臺中學的學生。如圖經過對中學生運動強度這項統計,運動強度較大的占 11%、運動強度適中的占 55.1%、運動強度較小的占 41.1%.由此看出:運動強度低于最大強度 50%的人數百分比達到了 33.9%.這種運動強度較小,鍛煉效果不明顯也導致了學生體質的下降。
3.2.4 影響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
3.2.4.1 場地設施
現有的體育資源對于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產生了影響。場地設施屬于體育設施的內容,它是指用于體育比賽、訓練、教學以及群眾健身活動的各種場地、場館、建筑物、固定設施等。
從表 11 可以看出,師大附中有一塊 400 米田徑場地、3 塊籃球場,1 塊足球場地,4 塊羽毛球場地,6 個乒乓起臺子,2 塊排球場地和一個室內場館。但是學校的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均為水泥場地,學校的室內館有一個籃球場地、四塊羽毛球場地,不對學生開放;湟川二分校有一塊 400 米塑膠田徑場地、2 塊籃球場地,1 塊足球場地,3 塊羽毛球場地,2 塊排球場地和一個室內場館,學校的籃球場、足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地均為塑膠場地,學校的室內場館不對學生開放?;⑴_中學有 1 塊 300 米塑膠跑道,4 塊籃球場地,1 塊足球場地,無室內的場館。
湟川中學有 1 塊 400 米塑膠跑道,5 塊籃球場,1 塊足球場地,10塊羽毛球場地,8 個乒乓球臺子,2 塊排球場地,學校的室內場館有 1 塊籃球場地、2 塊羽毛球場地、2 塊乒乓球場地。從整體來看,學校的基本設施還比較齊全,但是由于場地數量較少,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需求,學校的室內場館基本都不對外開放。師大附中的場地基本上都為水泥場地,影響學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學生的安全也不能得到保障;湟川二分校場地都為塑膠場地,但是學校只有一個籃球場地,導致學生缺少場地參與籃球運動;虎臺中學的場地設施最少,只有四個籃球場,運動場地嚴重不足;在場地設施方面湟川中學的最好,基本的場地設施數量比較充足。
3.2.4.2 學習壓力
從表 12 可以看出湟川中學、師大附中認為學習壓力較重同學最多;認為學習壓力不重的同學占的比例最小,只有 14.5%;湟川中學學生認為學習壓力不重的有 9 名學生,認為學習壓力一般的有 22 名學生,認為學習壓力較重的有 29名學生;湟川二分校認為學習壓力不重的有 6 名學生,認為學習壓力一般的有31 名學生,認為學習壓力較大的有 21 名學生;師大附中學生認為學習壓力不重的有 12 名學生,認為學習壓力一般的有 18 名學生,認為學習壓力較重的有 29名學生;虎臺中學學生認為學習壓力不重的有 7 名學生,認為學習壓力一般的有26 名學生,認為學習壓力較重的有 26 名學生。從整體來看認為學習壓力較重的學生有 105 名學生占 44.5%,其次認為學習壓力一般的有 97 名學生占 41.1%.從統計上來看大部分同學都認為學習的壓力較重,導致了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呈下降趨勢,因此需要學生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保證精力投入學習的同時也要適當的參加課外體育活動。
3.2.4.3 缺乏教師指導
課外體育活動作為學生課余時間參加的體育鍛煉,除了學生必須要參加的內容如早操、課間操等,其他的課余鍛煉都由學生自己決定參加與否。在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上,俱樂部是一種常見的組織形式。這種組織形式一方面大大的滿足了學生多樣的需求,另一方面對體育教師的挑戰也是巨大的。
從圖 3 中可以看出教師在指導課外體育活動時主要任務放在了安全保護上,其次是技術指導、一起運動、監督點評。在技術指導上師大附中和虎臺中學選擇的最多。
從表 13 可以看出湟川中學、湟川二分校的學生在強身健體、有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選擇的最多,只有 12 和 9 名學生選擇了有老師的專業指導;師大附中的學生也大都選擇了強身健體、有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和同學一起玩很開心;虎臺中學相比其他三所學生選擇有老師的專業指導的學生最多有 25 名。從整體來看學生選擇強身健體的有效百分比占 80.9%,有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占66.1%,有老師的專業指導占 25.4%,和同學一起玩很開心的占 40.3%.從整體來看學生選擇有老師的專業指導占的比例最少,教師應該加強對課外體育活動的指導,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體育技能,減少學生盲目的模仿學習不正規的技術動作。
3.2.4.4 安全問題
從表 14 中可以看出在學生安全保障問題上湟川二分校、虎臺中學選擇維護體育設施落實安全和管理制度的最多,師大附中在教師進行示范安全保護上選擇的最少,湟川中學在專業的技術指導教育選擇的較多。從整體來看選擇維護體育設施落實安全和管理制度的有效百分比占 75%、其次專業的指導教育有效百分比占 60%、教師進行示范安全保護的有效百分比只占 40%.從表中發現教師對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安全重視還不夠,教師應該多進行示范安全保護,學生也要減少盲目的模仿,盡量保證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安全性。
3.2.4.5 學校領導的重視
學校是課外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開展課外體育活動,離不開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從表 15 中發現師大附中、湟川二分校認為學校條件不足的教師比較多,在師資力量方面湟川二分校、師大附中、虎臺中學選擇的也較多。在家長不支持、學生不喜歡、領導不支持上四所學校選擇的較少。從整體來看影響學校開展課外體育因素中師資力量不足占 60%,學校條件不足占 70%比例最大,輿論的負面影響占 40%,家長的不支持占 5%,領導的不支持占 25%,學生不喜愛占 20%.
從表中發現領導不支持占到比重較少,說明學校領導還是響應了國家的號召,支持學生都參加到課外體育活動中來,保證了學生的鍛煉時間。
3.2.4.6 學生的自身因素
學生作為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的主體,其主觀的思想是至關重要的。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的發育中,這一發展階段的生理特性決定了其自我的主體意識增強,自我選擇的傾向性突出。
從表 16 中看出湟川中學和師大附中的同學選擇喜歡體育運動的比較多;虎臺中學學生選擇很喜歡課外體育活動的最多;師大附中選擇不喜歡課外體育活動的最少。湟川中學有 16 名很喜歡、33 名學生喜歡、11 名學生不喜歡;湟川二分校有 15 名學生很喜歡、27 名學生喜歡、16 名學生不喜歡;師大附中有 16 名學生很喜歡、34 名學生喜歡、9 名學生不喜歡;虎臺中學有 28 名學生很喜歡、19名學生喜歡、12 名學生不喜歡;總計有 75 名學生很喜歡、113 名學生喜歡、48名學生不喜歡。從整體來看有 47.9%的學生喜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有 31.8%學生很喜歡課外體育活動,不喜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占 20.3%.從表中發現還有 20.3%的學生不喜歡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占的比例還是比較高的,教師應該調動這部分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讓學生對體育產生興趣,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體質的增強。
從表 17 可以看出學生認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耽誤學習的有 83 名學生,認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不耽誤學習的有 153 名學生。其中師大附中同學認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耽誤學習的最多有 26 名學生,其次是湟川中學 23 名學生、湟川二分校和虎臺中學的 17 名學生;虎臺中學學生認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不耽誤學習的最多有 41 名學生,其次是湟川二分校的 41 名學生,湟川中學的 37 名學生,師大附中的 33 名學生。
從圖 4 可以看出有 65%的學生選擇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不會耽誤文化課的學習,認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耽誤文化課學習的占 35%.從整體來看大部分學生認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不會耽誤文化課學習,說明學生還是很想去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只有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參加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的才能更好的開展。
3.3 西寧市城西區中學學生體質與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關聯
3.3.1 中學學生體質與參加課外體育活動次數的關聯
從調查的結果可以發現,西寧市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不夠,導致中學生體質下降,中學學生體質與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二者是成正比的。在適當的范圍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增加時,學生的體質也就隨之升高。反之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減少,學生的體質狀況也就呈下降趨勢。因此,要想改變西寧市中學學生體質狀況,適當的增加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次數,讓平時很少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同學都參加進來,這樣更有利于學生體質的增強。
3.3.2 中學學生體質與課外體育活動運動強度的關聯。
從調查研究的結果來看西寧是中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強度較低,導致了西寧市中學生體質的下降,中學學生體質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強度有直接關系。當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達到標準的時候,西寧市中學生的體質狀況就與體育活動的運動強度形成正比。體質狀況隨著運動強度的適度增加也會得到很好的改善,但是運動強度的適量增加也是有一定范圍的,根據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其運動強度增加的范圍也就不一樣。
3.3.3 中學生體質與課外體育活動開展時間的關聯
從調查發現西寧市城西區學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以 30 分鐘為主,有時甚至超過或達到 40 分鐘,但是學生已經有較強的個體意識,個人行為和喜好影響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時間的長短,學生真正投入鍛煉的時間不足,導致了西寧市中學生體質的下降。教育部提倡的"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號召,西寧市城西區的學校沒有達到要求,這也導致了學生體質的下降。因此,要想改變中學生體質狀況,可以適當的增加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學生也可以自主去參與鍛煉,落實每天鍛煉一小時的口號。
3.3.4 中學生體質與學校場地設施的關聯
從調查發現西寧市城西區學校場地設施不足,制約了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場地設施不能滿足所有學生的鍛煉需求,導致了西寧市中學生體質的下降。
場地設施作為中學生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顯示載體與活動場所,對于課外體育活動開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完善場地設施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的活動環境,還可以調動學生鍛煉的積極性,并且能夠培養學生多樣的運動興趣。有了充足的場地設施才能滿足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外體育活動,就有利于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西寧市中學生體質也就會得到的提高。
3.3.5 課外體育活動氛圍的營造與中學生體質的關聯
體育課和課外體育鍛煉兩個部是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部分對學校體育氛圍的營造起著關鍵作用,缺一不可并且二者互為依存各盡其能,課外體育鍛煉作為體育課的延伸部分,對學校體育氛圍的營造起著決定性作用。從實踐作用來說課外體育鍛煉的作用落后于體育課的教學。其原因在于西寧市城西區學校在課外體育鍛煉上開展的不是很好,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課外體育鍛煉大多數是由學生自行組織的,沒有形成群體性,有組織的體育鍛煉有沒有形成一定的鍛煉氛圍。課外體育鍛煉氛圍的形成可以促進學生各項基本素質的提高,活躍校園氛圍促進學生健康心理的養成,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提高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排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因此對體育氛圍的改善有利于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對學生體質的增強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西寧市城西區學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由于學校組織不力、場地設施不足、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缺乏教師指導、領導的重視不夠形成了現在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