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狀況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課外體育訓練選題依據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高中課外體育訓練情況調查結果與分析
【第四章】課外體育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改進課外體育訓練的對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廣州七中課外體育活動調研不足與參考文獻
1 選題依據
1.1 研究背景
按照我國現行體育法之明文規定:對于體育活動的開展,學校應該盡可能予以多樣化的組織安排,加強體育訓練,拓展體育比賽,這對于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明確了基本的指導思想。對于中學體育教學來講,課外體育是重要組成,其對于體育整改目標的實現,對于體育教育任務的完成來講,課外體育活動作用重大,也為體育素質提升的畢竟路徑。中學階段加強課外體育方面的訓練指的是借助課余時間,有組織性的計劃和安排學生在體育方面進行訓練,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他們的運動技能和運動水平。中學階段開展體育教育,一個必需的工作內容就是進行課外體育方面的訓練,.在傳統的中學體育教育領域,這具有代表性與基礎性。這一工作有助于學生體育素養的提高,有助于體育儲備人才的培育,也有助于體育潛能的大力挖掘。
廣州七中前身是培道中學,1888 年就已經在廣州成功創辦,最初的時候是美國傳道會所設立的婦孺班,1962 年最終定名廣州七中,為廣東第一批設立的省級中學,也是廣東第一批國家級的示范中學。廣州七中地處廣州老城區,學校綠瓦紅墻,非常的古樸典雅。校內有恒溫游泳池,網球場, 5 個排球場, 6 個室內羽毛球場和 9 個籃球場。 2010 年廣州亞運會,廣州第七中師生以極大地的熱情和激情,支持亞運,參與亞運,為廣州亞運爭光添彩!學校管樂隊在亞運會開幕式序幕《一江歡歌》中精彩演出,一百名高中男生還參演了亞運會閉幕式,深受社會好評。第七中學一直是田徑、籃球、無線電測向等方面的傳統學校,在中學課外體育訓練中取得了很多成績,集聚了許多經驗。面向新世紀,第七中學在課外體育訓練中將繼續高歌猛進,為廣州市中學課外體育訓練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但輝煌的背后也面臨諸多問題,如學訓矛盾問題;師資短缺問題;項目發展不全問題;場館不足問題;學生課外訓練積極性不高問題;家長不踴躍支持問題,等等一系列問題制約著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的發展,如果不對其進行改善,這個老牌傳統體育項目學校將難以為繼。因此,選擇研究中學生課外體育訓練意義重大。
在傳統教育理念的約束下,一味追求高升學率,所以在體育教學方面,基本上還是走的前蘇聯時代的教學模式,教師嚴格主宰著整個教學過程,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學校課外活動過程存在著隨意性和盲目性,與體育教學課在知識、技術、技能方面的實踐相脫節,這和時代所要求的素質性人才相脫節,也和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不匹配。因此,而開展中學課外體育訓練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學練,培養自主實踐能力。通過中學課外體育訓練,首先可以樹立學生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對學生從興趣方面著手培養,關注學生的個性,讓學生養成鍛煉身體的良好習慣,為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鑄造良好的根基。其次,使中學生通過各種體育活動更深入的領會運動的精神,理解體育的基本原理,不但實現體育技能的提升,而且能夠健康身心,實現意志力的培養,和諧身心的一體化進步和發展。
縱觀全球諸國之體育活動的展開,學校的體育教育都是被放置在戰略高度予以重點關注的。在學校的教育體系里,小學為基礎,中學為關鍵,而大學就是為了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體育訓練是學生獲得競技能力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徑,是競技體育的基礎與核心。訓練的展開應該體系化,應該科學化,更應該長期化,這樣競技的能力才可以發展到較高水平,在相關的競賽里也才可以取得優異的成績。對于中學階段開展課外體育的訓練而言,其必須要予以關注的重要課題為:
怎么樣對學校的運動隊予以科學管理?怎么樣提升學生的運動成績?隨著社會力量的參與,市場化運作方式的引入,競技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訓練也走出了封閉的環境。體育訓練包括學生、教練員、科研人員、運動器材、場地、經費及相關訓練體制、機制等諸多因素,如何將這些資源合理、有效的組織起來,保障訓練工作的順利進行,提高體育訓練水平是體育訓練工作的核心。只有通過進行科學、系統的訓練方式,提高水平,才能促進我國體育訓練的發展。體育訓練的對象是各種因素在動態的運動過程中的統一,這種動態的統一體,就是復雜的、整體的體育訓練系統。體育訓練是一個多因素綜合作用的過程,在體育訓練中起著集合及整和各種要素完成相應機能的作用。如何將影響體育訓練的諸多因素合理、有效的安排,為訓練服務,是體育訓練戰略所面臨的重大問題。
因此,就目前而言,國內中學生課外體育訓練比較松散,缺乏整體性的特質,并且在管理方面存在較多的模仿性與抄襲性,創新性較少。當然,移植本身是一種創新方式,但是如果對他人的成果不加任何考慮一味照搬,往往會在實際運用中把人們引入歧途,因此,本文力圖通過調研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從體育訓練管理理論出發來分析這些問題的成因,為中學生課外體育訓練提出相應的對策。
目前,雖然關于中學生課外體育訓練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對中學生課外體育訓練的理論研究依舊薄弱,缺乏系統研究,從這個意義上說,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新意。本研究基于中學生課外體育訓練的現狀,運用體育訓練理論對影響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的因素進行分析,從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高度提出我國中學生課外體育訓練之目標,給中學課外體育訓練在當前發展階段必須要關注的內容予以理性的建議。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搜集相關資料,找出了與本論文相關的學術專著和論文。這些論文和專著大部分是針對高?;蚋咚竭\動隊體育模式的研究,針對中學方面的文章研究甚少,而國外對這方面的研究則相對較少。
1.2.1 國內研究現狀
1.2.1.1 高校高水平運動隊體育訓練的研究
孫競波對高校高水平籃球學生提出了三點建議:強化學生內聚力,強化文化教育,強化體育訓練。
饒遠,柳景對中美兩國高校高水平競技體育訓練體制的比較研究中提出實行訓練體系與教育體系相結合的訓練體制,拓寬學生的來源,改革高校的競賽體制。
曹錦飛,楊雙燕對高職院校課外體育訓練模式進行了探討探討,曹、楊兩位老師相信:社會已經發展到了信息化的時代,怎么樣借助不同的信息實現訓練手段的提升、訓練能力的提高,這是必須要予以關注的,尤其是作為教練員的老師。
為此,教練員在理念上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社會發展要求自己終身學習,要能夠從多個領域對自己的知識予以豐富,對自己的職業素養予以提升。此外,學校還要構建更為健全的監督評價機制,對教練的工作予以客觀的評價,體現出來他們勞動的應有價值。
該文針對國內普通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管理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指出了諸多問題:院校多、項目集中、缺乏生源、學訓之間的矛盾顯著、教練員的工作不能獲得認可、學生訓練時間優先、比賽不但水平低,而且數量少,對于高校發展和提升運動隊的水平而言,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提出改革對策是:1、確立辦隊目標,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2、建立健全訓練體系,提升訓練的科學水平;3、構建省級運動訓練組織;4、針對高校運動隊的建設,構建市場運作的具體體制;5、控制院校數量,布局合理,幫助高校構建拳頭性的項目模式;6、訓練體制要盡可能的"一條龍"化,依次穩步的提升訓練水平;7、對教練加強培訓,對他們的訓練水平予以持續的提升;8、針對學籍要予以合理管理;9、對運動競賽,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提升競技水平;10、強化思想層面的教育管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1.2.1.2 課外體育訓練的研究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競技體育正朝著市場化、職業化、產業化的方向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社會文化環境及政治、經濟全球化發展趨勢,對我國體育訓練都產生長期的影響。體育訓練是一個復雜的旋轉系統訓練在戰略管理需要仔細分析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體育訓練、戰略管理過程包括:戰略制定、戰略實施和戰略評估三部分組成。
孫漢超,文章中指出體育訓練系統,是指由人、財、物、時空、信息等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諸要素所構成的具有體育訓練功能的有機整體。體育訓練要素構成系統包括兩大部分:體育訓練主體要素系統(含主體要素和中介要素),體育訓練客體要素系統(含訓練對象和環境條件)。
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科學訓練理論的研究和應用。鄭建岳、莊永達、夏積仁、趙月香的《普通高校課外體育訓練管理模式的研究》顯著的提升了高校在課外體育訓練方面的教學成效,使得高校的體育教學獲得了新活力,不過分析高校的體育教學,這一工程非常的復雜,其不但要考慮生源的問題,也要對教練和學生的管理,還有經費等相關層面予以考慮。概括起來,普通高校在課外體育訓練教學方面,必須要走向科學化,這是社會發展的需求,必須要予以認真地對待,為此對于課外體育的訓練隊,也要總結分析其特征,了解其管理規律,根據此對其予以改善和提升。
1.2.1.3 中學生課外體育訓練管理的研究
馬江萍認為,對于課外訓練而言,其前提以及關鍵點為組建運動隊,此外對于訓練工作產生重大影響的另外一個因素是學生選材,選材必須要考慮學校之具體情況,自訓練目標到學生和教練員兩個主體的目標明確組建目標。借助訓練體系的建立健全,構建高效的管理方法與管理措施。好的隊伍有賴于高水平的教練,在訓練的具體模式上必須要走以人為本之道路,借此對隊員之能動性予以積極地調動,營造良好的情感關系,依次對訓練水平予以有效的提升。
按照秦小平以及王健老師所撰寫的《美國大學內部的體育訓練管理研究》對中美大學體育管理機構的工作開展予以了比較,得出美國重點關注組織和管理這兩個層面,分析美國體育部的人員組成,包括了行政管理工作者、大學的教練以及教育教師,還有健身指導者,他們均非固定的人員配備,而且無論是學生管理,還是教練管理,美國都構建起了完美的體系,而在這些方面,我國都明顯存在不足,這些制約了在這個領域我國體育訓練工作的正常開展和全方位前行。
曠美云在 《比較中外學校體育及對我國中小學課外訓練的思考》[6]一文中結合國外各方面先進經驗對現階段中學課外訓練明確了幾種建議:在新的背景下進行體育教學,大學是龍頭,中小學為基本的組成,重點是對學生的興趣予以培養,對學生的鍛煉習慣于以養成,從基礎性的技術層面著手為運動技能的提升打好基礎,持續實現成績的提升。
仇軍提出現代體育訓練模式應根據不同客體分別采用開放的社會性模式、封閉的社會性模式、開放的理性模式。因此,教練員的組織也好,學生的組織也好,體育訓練財物的組織也好,并不能一層不變地格守一種模式,在體育訓練活動中還要根據具體情況,因時因地因人因事采取符合實際的組織模式這樣才能獲得更好的體育訓練效益。
胡曼玲、劉暢對中學田徑訓練作出了研究,指出中學課外田徑訓練是運用現代體育訓練的理論和方法,對課外田徑訓練的過程進行科學的管理。研究闡述了課外田徑訓練的意義和作用,探討了課外田徑訓練的程序和步驟,提出了課外田徑訓練的方法和措施,以利促進課外田徑訓練,提高課外田徑訓練質量。
王芹《中美少兒體育訓練與組織形式的比較》對美國少兒體育訓練與組織形式進行了研究,發現美國學生無論是訓練的機會,還是比賽的機會都比我國的學生要高,于社區,還有學校以及相關的組織里面都能夠自行進行項目的選擇,特別是社區中的少兒訓練,在這個方面,我國難以企及。于教練員的具體培育上,美國不但對教練員的具體訓練能力予以重視,而且對教練的教育能力也予以特別的關注。
很長時間里,大學體育管理組織將自己的工作中心放在將公共體育課所設定的教學任務予以努力的完成,對教學質量予以持續的提升,對體育訓練的組織和管理棄之不管不顧,這一問題的解決要求我國在大學階段可以開設兩個體育管理組織,以美國的模式作為參考的范本,加大改革力度,推進大學體育的發展步伐。
1.2.2 國外研究匯總
借助網絡,對資料予以大量的搜索和查找,在國外,學生開展體育訓練的主要形式為專項的體育俱樂部,這一形式主要可以在發達國家看到,通過俱樂部的組織,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訓練項目。資料告訴我們,日本課外體育訓練方面是這樣予以管理的:以比較著名的仙臺大學為例進行分析,其確立的宗旨為借助對課外體育活動這一重要環節的開展,增進同學們之間的友誼,幫助學生實現體育素質的提高,幫助學生的身心獲得更好的發展,在體育領域也做好人才儲備,將仙臺大學之校風予以充分的發揚,對于俱樂部而言,其主要的組成成員包括了廣大學生,還有在職教師以及學校的一部分職員。毫無疑問,大部分的學生都積極的加入到了不同的體育俱樂部里進行課外體育的訓練。德國的情況和此相差不大,但是對于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在具體的專業水平上面沒有較高的要求,也就是說德國做到了高水平訓練與低水平體育活動的很好融合,以此吸引學生的加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挖掘學生的潛力,發掘出來更多的優秀人才,做好體育人才的儲備。德國將課外體育訓練活動視為體育事業的戰略發展制高點,將課外體育活動的展開情況視為影響國家體育事業發展的關鍵因子與路徑。
在美國和日本,他們的課外體育訓練模式可以概括為:中小學階段的體育俱樂部,高中階段的專項體育代表隊,再到大學時期的運動隊。學生基本上都會定期的參與學校所組織的課外體育訓練活動。對于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和舉辦而言,中小學是中小學,高中為畢竟的中間環節,而大學的層次最高,連接不同群體之間的主要媒介為校內比賽以及校際之間的競賽。課外體育訓練無嚴格制度的約束,相對來說,訓練體育也是比較自由和松散的,但是其后期取得的結果卻是有目共睹的,例如,美國中學的籃球,美國當地以州為單位建立了體系完整健全的高中聯賽,并一般以州一級作為最高的等級,州與州之間一般是以友誼賽的形式進行比賽。美國全國共有一百多萬高中生參加校際間的籃球比賽,其中伊利諾伊、印第安納和肯塔基州的高中聯賽競爭最為激烈,美國北勞倫斯高中具有深厚的籃球文化背景,在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洲比較特殊它的高中籃球聯賽不分等級,所有學校只爭奪一個州錦標。
在課外體育訓練項目方面,前蘇聯以及東德的相關學校設立的規范不但系統化,而且規范化,從學生選拔、課外體育訓練制度,教育部門與體委系統與社會組織之間對于優秀的體育人才的培養都擔負著自己的職責。學校在課外體育方面的訓練和經濟體系互相融合。對該模式予以描述,可以概括為:中小學是基礎,少體校居于第二層,包括運動技校和體育院校在內的屬于最高層,他們擔負著對國際級水平的學生予以培養的任務。而在最高層和第二層之間,還有一個運動寄宿學校,其擔負的作用為承上啟下。
關于學生課外體育訓練,學者們雖有一些著作和研究論文,但研究成果總體來說還是較少,且到目前為止尚未有對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現狀進行研究和分析的文章。為此,本文擬對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的行政領導機制、教練員隊伍、學生狀況、訓練保障條件等方面從不同層次進行分析、討論,找出課外體育訓練中存在的問題,制定出對策,目的是為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的發展提供好的理論依據,發現其中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建議、對策來推動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的改進和發展。
1.3 研究對象
本論文以廣州市第七中學為調研對象,研究中學生課外體育訓練的現狀與改進策略。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獻資料法
以"體育訓練、管理、戰略管理"等為關鍵詞,在學校圖書館、中國期刊網、中國知網、Internet 互聯網進行檢索有關管理以及體育訓練等方面相關的文章與著作;查閱我國體育訓練管理的文獻資料,相關法規和文件,為本文的研究提供實踐和理論依據。
1.4.2 訪談法
研究過程中,走訪了廣州市第七中學部分體育專業課教師與學生,對廣州市第七中學現有的 25 名教練員進行調查,并就目前中學生在課外體育訓練中的現狀與改進進行訪談,從中分析得出結論。
1.43 德爾菲法
德爾菲法,又名專家意見法。在本文中釆用匿名的方法進行意見的表達,參與調查者不彼此討論,在橫向上沒有聯系,借助多次調查,總結分析調研問題,在反復論證的基礎上匯總出高度一致的所得,對結果予以預測。
1.44 因素分析法
運用歸納、類比、綜合等邏輯分析方法,對影響中學生課外體育訓練的各種相關因素進行探討和分析,并論證有關結論和建議。
2.理論基礎
2.1 運動生理學理論
運動生理學是專門針對人在從事體育運動時的生理特點與規律的一種生理學分支,屬于體育科學中的新興學科,與體育學、運動訓練學、體育社會學、運動心理學等理論方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運動生理學則是針對中學生參與課外體育訓練中的各項身體指標發揮。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里,從運動生理學方面進行分析,其擔負的主要任務為研究分析學生在進行課外體育鍛煉時候的生理變化情況;其次,針對中學生進行課外體育訓練過程中的生理特征進行分析,如訓練前、訓練中與訓練后;第三,研究體育運動對中學生個性特征的影響。
因此,如生理訓練和運動生理治療、學生和觀眾之間的相互關系、學生與教練員之間的關系、運動對以學生的生理影響、運動對人的意義、學生從事運動訓練的動機、競賽心理以及技能學習等。
2.2 教育管理學理論
本文依據教育管理學理論,對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的教學、組織與實施、師資隊伍建設、體育經費管理、場地及器材設備維護、學校體育宣傳工作和學生體質與健康管理工作等內容進行研究。
2.3 體育訓練學理論
課外體育訓練是學校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體育課改目標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之一,它是利用課余時間,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進行一些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系統科學的鍛煉項目,和體育教學以及訓練之間互為支持,將體育教學的目的予以很好的完成和實現。除此以外,課外體育訓練還對部分在體育方面有一定天賦或有某項運動特長的學生,通過俱樂部和運動隊的組建,幫助他們獲得更為專業和系統的學習。體育訓練學在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中,可以根據項目的特點、對象的水平和訓練的不同時期,階段的目標,把一般訓練與專項訓練進行結,一起為教育目標的實現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