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狀況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課外體育訓練選題依據與理論基礎
【第三章】高中課外體育訓練情況調查結果與分析
【第四章】課外體育訓練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第五章】改進課外體育訓練的對策建議
【結論/參考文獻】廣州七中課外體育活動調研不足與參考文獻
3 調查結果
3.1 教練員簡介
對于課外體育訓練而言,教練員不但是監控者,也是設計者,還是組織者與決策者,是學生課外體育訓練的精神領袖,在課外體育訓練方面擔負著主導作用。
3.1.1 從性別、年齡、學歷、職稱、執教年限方面對教練予以分析
3.1.1.1 教練員的性別
通過對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的調查了解到,廣州市第七中學現有教練員 25 人,有效收回問卷中參與調查的教練人員一共也為 25 人,男性 22 位,在所有被調查的人員組成里,男性占比 88%,女性教練僅有三名,占比 12%.
3.1.1.2 教練員的年齡
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的教練隊伍中主要的人群為年齡介于 31~40歲之間的中青年,在所有參與調查的人員里,其占比達到了 40%,分析整個教練員團隊,可以概括為老、中、青的混合搭配。
3.1.1.3 教練員的學歷
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學歷以大學本科為主,所占比例為 88%,而研究生學歷偏少,占 8%,目前 1 人為大專學歷,無中專以下學歷。
3.1.1.4 教練員的職稱
在某個層面上,教練員的職稱對學校體育訓練的水平以及能力能夠予以很好的反應。調研告訴我們,廣州七中的教員在職稱方面的具體結構里,二級教練占據主要地位,是全部教練比重的 36%;一級教練教練占 28%,三級教練占 32%,國家級別的教練占比僅為 4%.可以說職稱結構在具體的分布上是非常均勻的,不同層級的職稱都有,能夠予以互補,不過調查發現,廣州七中教員的職稱評定和其負責的課外體育訓練活動與項目所取得之成績間不存在具體的關系,多數教練為中青年,他們的學歷是大學本科生,在訓練的時候,投入的時間精力非常大,故而進行研究與論文撰寫的時間不多,成效也不倒,但是對于教師職稱的具體評定而言,科研論文是一個關鍵性的因素,這也制約了教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項目的積極性。
3.1.1.5 教練員的執教年限
評價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業務能力的一個非常關鍵的指標為執教年限以及課外體育訓練的時長。這一指標直接的影響著教師的業務能力,調查數據告訴我們,廣州七中教練員中教齡介于 11~15 年的占比為 44%,教齡高于 20 年的占比是 4%.教齡不同,教學的水平也就存在差異。對于廣州七中而言,其教練員擔負的最主要的工作是將教學任務予以很好地完成。此外,在課余的時間里,教練員可以進行體育訓練,教師如果年齡比較大,那么因為身體等多個方面的限制,其已經很難擔當課外體育訓練的重擔,所以負責課外體育訓練工作的教練員很少有教齡超過二十年的。根據調研匯總的報表知悉廣州七中的教練隊伍工作年限主要介于 5~20 年,而擔負課外體育訓練項目的教師主要是教齡介于 5~15 年的教師,在年齡上,他們屬于中青年,具有較好的身體素質,而且精力也非常的充沛,在運動的技能方面也非常的嫻熟,能夠較快地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對于繁重的任務也有精力擔當起來,不過因為經驗所限,故而他們也存在不足之處。
3.1.2 教學訓練計劃
體育訓練的具體計劃未預先規劃出來訓練課程,借此能夠對訓練工作目標的實現予以很好的保證。按照課外體育訓練的規律以及課外體育專項活動的具體特征,進行計劃的制定,并且將計劃落到實處,對于教員而言,這是最基本的內容。
分析課外體育訓練的具體計劃,按照周期,可以將其劃分為課程計劃、周計劃以及季度計劃,還有年度計劃與三年計劃。計劃的嚴格落實與保證是訓練取得高質量結果的保證。調查告訴我們,廣州七中教員針對課外體育訓練活動設定的計劃多數為周計劃和課程計劃,兩者占比分別達到了 36%以及 28%,能夠制定年計劃與多年計劃的教練員占據的比例僅僅為 4%.
3.1.3 教練員待遇與工作積極性
從調查的廣州市第七中學的教練員中分析,只有 4%的教練員對學校訓練待遇以及對自己的工作非常滿意,8%的教員選擇的為滿意;56%的學員選擇的是比較滿意,而不滿以及很不滿意的教員占比達到了 32%.廣州七中在課外訓練方面很長時間里一直不能得到學校領導的關注,教員的價值不能獲得很好的重視,課外體育訓練有段時間甚至不被記入到教員的工作量里面,評定職稱的時候,對課外體育訓練這一指標也不予以考慮,這些都在較大程度上制約并且影響著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從事課外體育訓練的積極性。
3.1.4 教練員的來源和結構
廣州市第七中學有高達 92%的教員畢業于體育院校的專業隊,在退役之后經過進修成長為教練的數量只有一人,在整個教練隊伍里占據的比例為百分之四,從專業隊中退役后直接擔任教練的數量也有 1 個人,在整個教練隊伍里占據的比例也為百分之四。畢業于專業體育院校的教練專業度很高,理論知識也很扎實,對于課外體育活動的展開予以了很好的保障,而畢業于體育院西的教練于運動經驗以及運動能力方面是非常突出的,不過有些教練的訓練水平比較低,比賽經驗也比較欠缺,實踐度也不夠。對于從專業隊所退役的教練,具備較高的競技水平,而且時間比賽與訓練經驗都非常地豐富,但是理論水平有限??偨Y起來,理想的教練不但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而且要有扎實的理論素養的支持。
3.1.5 教練員的培訓與進修
教練員隊伍的素質直接關系到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技術水平之提升,決定了體育強國這一目標能不能得到很好地實現。課外體育的科學化要求在不斷上升,競技運動正在挑戰著人類的極限。如果想要單純的憑借經驗展開訓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教練員必須要加強進修學習,不但通過自己豐富的實踐活動來訓練學生,而且引入科學的訓練方法,將訓練帶到科學的營地中,推進訓練的效率和快速前行。調研告訴我們,廣州七中的教練團隊里, 32%的教練曾經最少接受過 1 次培訓,而沒有接受過培訓的教練數量比為 12%,對此必須要予以充分的重視。離開了科學的指導和科學的訓練,不敢想象課外體育訓練能夠獲得最佳的效果,也不敢想象課外體育訓練能夠取得最優的成績和達到最高的水平。
3.1.6 教練員的評估考核
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隊對教練員考核的主要依據為"敬業精神"與"工作態度";接下來是學生的比賽成績以及教練員自身的業務能力。對于教練而言,首先必須要敬業,事業心比較強烈。敬業愛崗直接的決定著教練員所負責的項目的成績,同時還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社會發展到今天,物質文明以及精神文明都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廣州七中不但經費欠缺,而且課外體育訓練也沒有得到學校的高度重視,在這樣的情況下,教練員自身的愛崗敬業對于體育項目的推進而言,發揮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對于教練員而言,考評機制的科學性和理性化會對其工作的積極性產生較大的影響,也決定了其后期訓練的潛力和投入度。
3.1.7 教練員經費來源和具體落實狀況
現今,廣州七中在課外體育訓練隊的具體組建方面,經費的獲取途徑中居于前三名的分別為(1)來自學校的行政撥款(2)企業贊助(3)國家教育經費行政撥款。
改革的深化推動教練員在經費方面來源更為多樣化,保證了教練經費的獲得,使得活動的展開具備更好的經濟基礎。
3.2 家長及科任教師的情況
3.2.1 家長對課外體育訓練的認識和參與
家長對中學生興趣愛好的形成起著導向的作用,如果家長對課外體育訓練存有偏見,將會直接影響到中學生。中學生學習壓力大,課業負擔重,文化學習和課外體育訓練二者之間關系一旦處理不當,家長將阻止中學生參加課外體育訓練。
3.2.2 科任教師對課外體育訓練的認識和參與
科任教師的態度對中學生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是重大的。若教師的態度非常積極,那么將會引導中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意識,促進中學生積極投入到體育學習或課外體育訓練中去。目前廣州市第七中學有些科任教師對課外體育訓練抱消極態度甚至排斥學校體育,無形中將這種思想傳播給了中學生,會對學生的積極性產生較大的阻礙,也影響學校正常展開課外體育鍛煉活動。
3.3 學生參訓的情況
3.3.1 訓練目標
目標與動機是課外體育訓練在學校以及學生心中地位的具體定因素,它也直接的決定了廣州市第七中學對課外體育訓練的目標定位。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到,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目標中學校選擇率最高的是"提高學校知名度"、"培養專業學生"和"提高學校知名度",接下來是參加大學生比賽,居于最后的為培養專項的、高水平的大學生。該結果告訴我們多數廣州七中學校領導在課外體育訓練方面的目標定位是正確而且全面的。不過上述目標和教育部在這一領域設定的任務之間卻沒有較高的符合度,毋庸置疑,對于廣州七中而言,這一不匹配性也會對其產生限制。按照 1986 年教育部所頒布的文件:中學開辦運動隊的目標在于培養高水平的體育人才,提升學校的運動水平以及運動技術。
3.3.2 參訓學生的管理
廣州市第七中學對課外體育訓練中學生的學籍管理制度普遍采用是"累計學分制",運用學分制這一管理模式對學生予以管理,還輔以必修課,對于大部分的學生而言,他們都能夠按要求將學業完成。
3.4 訓練項目及訓練時間
3.4.1 訓練項目
廣州市第七中學將田徑、籃球、足球、健美操、乒乓球作為常年開展訓練的項目,而重點項目則主要是球類(足球與籃球)和田徑。
3.4.2 訓練時間
對于運動量而言,訓練時間為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課外體育活動要想獲得較高的水平,必須要有充足時間的支持,對于課外體育之訓練而言,這是必須考慮的內容。借助在廣州七中教練中展開的調研可以得出:每周訓練的次數為 3-4次,大約 46%的訓練項目都是符合這一頻率的,日訓練對應的時間介于 2~2.5 小時之間,占據所有項目的比例為 60%,每天訓練的次數是 2 次的項目占比為 68%,3.5 資金投入情況。
3.5.1 資金的來源情況
廣州市第七中學體育經費之來源主要為學校撥款。某些時候會自籌資金以及引入企業贊助,不過整體看,經費來源是非常單一的,這直接的限制了廣州七中在體育訓練方面的相關工作之展開。
3.5.2 資金的分配和使用情況
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廣州市第七中學基本的訓練開支都難得很好的滿足,比較不同開支項目,可以獲得保證的為競賽開支,據此可以看出廣州七中在課外體育訓練方面的經費是處于短缺狀態的。經費短缺限制了其訓練活動的展開,制約了訓練的目的實現。
3.6 中學生對教練員領導行為的認知
3.6.1 訓練和教學行為
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在課外體育訓練過程中,將傳統課外體育訓練觀念與新課程改革后的課外體育訓練模式進行有機結合,利用自身的專業性對中學生的日常課外體育訓練進行科學指導,使中學生在課外體育訓練中充分增強自身的體育練習興趣,將日常訓練與課外體育訓練進行結合,改變了傳統課外體育訓練中利用教練員自身觀念對中學生進行嚴格管教的方式,促進了中學生的協調發展。
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的訓練和課外體育訓練行為得分較高,這也是教練在日常課外體育訓練中對中學生付出的辛勞的一種肯定。證明,教練員并不是固守傳統的激進派,而是對中學生進行課程重視的改變。例如,在日常課外體育訓練中,教練員會認真分析每個模塊中的訓練內容與目標,對其進行課外體育訓練計劃與設計,使每個模塊都可以實現,遵循因材施教的課外體育訓練理念,注重每個中學生的個性發展,根據中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規律選擇訓練方式,這種訓練和課外體育訓練方式不僅為中學生制定了彈性訓練目標,更使中學生在每天都有較大的訓練收獲,并保持對課外體育訓練的興趣。
3.6.2 民主行為
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在課外體育訓練過程中注重中學生對課外體育訓練內容、訓練與管理中的參與性。教練員在制定體育課外體育訓練任務時,會召開相關會議,令中學生之間進行協調、溝通,探索最適合的訓練方式。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的民主行為得分較高,這主要是教練員在課外體育訓練管理過程中平等待人的具體表現。針對部分體育教練員,往往自立自傲,按照自身的要求規定中學生的訓練方法,但是容易造成中學生的逆反心理。而民主行為的實施不僅可以增強中學生的參與性互動性,更可以增強中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提升訓練你凝聚力。教練員與中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溝通,不僅可以增強訓練員對各個中學生的了解,協助其制定個人訓練成長目標,更可以為中學生的未來進行合理規劃,根據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戰術改變。教練員的民主行為不僅可以激勵中學生更好的完成課外體育訓練目標,還可以增強課外體育訓練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3.6.3 專制行為
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是采用主動與中學生溝通的方式,拉近與中學生之間的距離,令中學生可以針對課外體育訓練項目的內容、目標、制度進行及時反饋,隨之針對課外體育訓練內容進行調整,改變中學生對教練員的不滿情緒。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的專制行為得分較低,由此可見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不論是在課外體育訓練過程中,還是比賽中都可以積極聽取他人意見,采納他人建議,而不是一意孤行、我行我素。專制行為是中學生教練員在課外體育訓練過程中按照自身思想所獨立決策,保持其在課外體育訓練管理中的絕對權威。面對這種獨斷行為,不僅會拉大中學生與教練員之間的記憶力,還會引發一系列的負面反應,如中學生不信任教練員、中學生情感受挫、中學生對教練員的仇視等。專制行為雖然表面上雖然中學生對教練員很尊重,但是卻很難令中學生心服口服。而專制行為的后期影響不僅會使中學生與訓練員產生嚴重的不滿興情緒,還會影響中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影響自身技能的發揮。
3.6.4 社會支持行為
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在課外體育訓練過程中注重中學生之間的交往能力與訓練能力,而社會支持行為則是教練與針對各個中學生自身需求所做的行為,其中包括體育教練員針對中學生之間矛盾、沖突的解決;針對課外體育訓練與外界之間的各類關系化解;針對中學生的個人關心與幫助等。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的社會支持行為得分較高,這也是教練在日常課外體育訓練中對中學生付出的辛勞的一種肯定。在高中課外體育訓練的三年,對于教練員與中學生而言是一個長期合作、長期訓練的關系,教練員不僅僅需要對中學生的課外體育訓練進行規劃與管理,更需要針對中學生的個人生活進行關注。每個中學生的專長不同,有的善于長跑,有的善于短跑,有的善于投擲鉛球,有的善于籃球等;每個中學生的性格不同,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內向,有的喜怒無常;這些都需要教練員針對其不同的性格與不同的專長在管理中進行調整,為中學生的課外體育訓練營造一個良好、安定的環境,令中學生具備歸屬感,提升其體育技能。
3.6.5 獎賞行為
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在課外體育訓練過程中注重獎勵行為的運用,因為獎勵行為與中學生在課外體育訓練過程中的凝聚力與交往凝聚力有關,可以加強中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良好表現。因為只有中學生在課外體育訓練中通過部分獎勵行為滿足中學生的自我實現需要,才可以積極有效地調動中學生在課外體育訓練中的積極性。中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主要目標就是為了可以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以此獲得升入大學的錄取名額,或者通過取得成績獲得全新的發展機會。而取得成績后的獎勵則意味著目標的實現結果的有效性。廣州市第七中學教練員的獎賞行為得分較高,這也是教練在課外體育訓練善用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的一種表現,在物質獎勵中包括體育器械或者服飾類;精神獎勵包括夸獎、表揚等贊美性語言。
物質獎勵與精神獎勵的結合建立了健全的獎勵制度,不僅強化了中學生的訓練目標,更增強了中學生對自身的認可程度,在這種樂觀向上的課外體育訓練氛圍中,可以令中學生保持良好的心境,在訓練中更加努力。
3.7 訓練成效
運動競賽是反映和考察課外體育訓練效果的主要途徑和直接手段。一定量的比賽次數無論對成長中的學生,還是對高水平的學生都是他們運動競技能力提高的必要保證。通過調查了解到,廣州市第七中學課外體育訓練中學生有 42.02%沒有參加過體育比賽,參加過一次大型體育比賽占到 46.94%,1~2 次和 3 次以上的分別占到 8.84%和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