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西寧地區中學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狀況探析
【第一章 第二章】西寧市中學生課外體育活情況研究方法
【3.1】西寧市中學生體質與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對比分析
【3.2 3.3】西寧市城西區課外體育活動現狀
【結論/參考文獻】中學生體質與課外體育活動關系研究結論與參考文獻
第一章 前 言
1.1 選題的意義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其身體體質狀況不僅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健康素質,更是對未來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起到關鍵作用。然而現實是,盡管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青少年在營養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但是由于學校和家庭往往更多的引導學生注重文化課的學習,參加各類興趣班補習班,而忽視了體育鍛煉,使得我國青少年體質狀況多年來呈現出下降趨勢,西寧地區學生的體質狀況也是如此。
針對學生體質下降這一問題,各個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就應該提高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識,在確保完成體育課教學的基礎上,加大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力度,優化課外體育活動的內容和項目,找出符合現代教育發展規律,符合青少年心理、生理特點且兼顧學校特色的課外體育活動模式。
有研究表明,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學生很少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缺少鍛煉。課外體育活動時間學生參與的比較少,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和強度達不到要求,導致學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不利,體質現狀也不是很樂觀。
本文旨在通過該項研究,了解現狀及下降原因,提出相應的對策,來增強學生終身體育的思想意識,讓他們能夠自主積極的參加體育活動,真正達到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目的。本文力圖通過具有一定規模的問卷調查方法,系統的了解學生參加課外活動的現狀,并從中發現其影響因素和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具有實踐意義的意見和建議,為西寧市的中學生能夠進一步開展好課外活動提供理論依據。
1.2 國內外研究的現狀
1.2.1 國內研究的現狀
1.2.1.1 課外體育活動概述
課外體育活動是在體育課程以外,以健身、保健、娛樂為主要目的的課外體育活動,以豐富課余文化生活和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而舉辦的課余體育競賽的總稱[1].課外體育活動就是上課前、課間和課后在學校里進行的,以所有學生為對象,以健身活動、保健操為主要內容,以班級為基本組織單位,以滿足廣大學生多種身心需要為目的,促進學生身體、心理和社會適用能力和諧發展的課外鍛煉活動。
1.2.1.2 我國課外體育活動的地位
陳良業在《依法治體突顯課外體育活動的地位》中指出:學校教育中課外體育活動占有一定的地位。首先,課外體育體育活動是學校教育的一部分。學生在校學習,不僅要上課,而且還要通過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各種課外活動與各種教學活動一起協調配合,組成了完整的學校教育體系。其次,學校體育的課外中體育活動是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學校體育任務的重要途徑。體育課的數量是有限的,課外體育活動必須與它相互配合,學校體育的完整體系才能形成,學校體育的目的任務就能完成。課外體育活動一直都受到政府和黨重視,占有重要的地位。
例如 1990 年頒布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第十條對課外體育活動作出規定: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因地制宜,生動活潑。普通中小學校每天都要安排學生課間操,每周課外體育活動都要安排三次以上,能讓學生每天都有一小時的體育活動(含體育課)。普通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除了當天有體育課、勞動課外,課外體育活動每天都要組織學生[2].
王剛在《淺談學校課外體育活動的地位和作用》中指出:課外體育鍛煉時利用課余時間,運用各種身體練習的方法,結合自然力和衛生措施,進行經常的全面身體鍛煉,以達到增強體質,培養鍛煉習慣,調節精神和豐富課外活動存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開展課外體育活動是增強學生體質的重要的保證。課外體育活動有利于培養社交能力,課外體育活動打破了班級界限、年級界限、性別界限,以愛好相同的體育項目結合一起。能加強學生之間的體育交流,擴大交往,培養學生社交能力改善人際關系有良好的作用[3].
1.2.1.3 我國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研究
陳平在《農村初級中學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研究》一文中指出:83%以上的學生都有不同程度參與了課外體育活動。但是學生隨著年級的增加,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次數隨之減少,從性別上來看,女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次數比男生要少。男女生在參加體育活動時參與的運動項目差異較大。男生比較喜歡籃球、乒乓球項目,女生愛好羽毛球、跑步項目。隨著年級增加男生打籃球的越來越多,女生則更多的選擇跑跑步。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大多說都在傍晚和清晨[4].
彭永華在《渝水一中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積極性總體還是比較高的,但是性別上來看,女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積極性比較低,男生相對較高;從年級的角度來看,高三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和次數都不足。學生參與體育活動大部分都是結伴的方式進行的,也有少部分學生獨自參與體育活動。影響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時間少、場地設施少、無人指導參與體育活動[5].
1.2.1.4 影響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因素
影響課外體育活動的若干因素主要包括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興趣、態度、動機、特征、組織形式及有償消費等,同時領導態度、班主任、體育教師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行為的重視程度等也成為課外體育活動實行的影響因素。一些有代表性的論文如下:李培在《周口市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現狀調查與對策》一文中指出:學習功課6緊、沒時間是大多數中學生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最主要因素,高中學生比初中受到因素的影響更大,其次是體育場地設施器材比較缺乏,第三的因素是學校缺乏合理有效的組織,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也不高。研究認為,學校主管部門和學校自身要改善和加強學校體育場地設施的投入,才能確保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6].
陳永英在《影響河北省中學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因素分析》一文中指出:影響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學校領導不支持、不重視課外體育活動;許多學校運動場地不足和運動器械較少;平時由于學生的作業比較多,沒有充足的時間來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同時建議出臺相應對策來加大對中學開展體育課及體育活動的監管力度。來加強課外體育活動與體育教學改革,讓更多的學生喜歡體育運動,并實現體育的多元功能,讓體育從青少年抓起,培養出更多的體育人口,倡導良好的體育生活方式[7].
莊志彬在《福建省大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影響因素的調查與研究》中指出:學校應該重視課外體育活動,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都應該有專門的負責人。負責人要制定相關的課外體育活動管理細則,把每一學期的計劃表都制定出來,按照計劃來嚴格實施,加強教師對課外體育活動的指導。學校應投入足夠的經費來完善場地設施和運動的器械,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所需求的。學校的體育單項協會要推廣和傳播課外體育活動,這可以創造良好課外體育活動氛圍。學校應該經常有體育、健康、保健相關的講座,這樣可以培養學生體育價值觀、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健身理論知識和方法,為學生以后的體育鍛煉打下基礎。同時要加強體育教師的業務能力,對教學內容和形式進行改革,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更多的興趣,是學生能夠自己主動的進行體育鍛煉[8].
王國永在《蘇南地區普通高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對體育活動組織和管理的形式主要集中于學生自己的自由鍛煉、參與學校的社團活動、學校組織的體育活動。高校的早操組織太過于形式化,高校教師對學校的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不積極;每個學校的課外體育活動管理也不是特別完善,學校的管理條例特別缺失;很多學校缺乏對課外體育活動的考核,對激勵學生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辦法很少,都處于放任學生的狀態;大部分高校體育競賽的組織缺乏計劃性,體育文化藝術節開展比較少;很多高校缺乏監督措施來保障課外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并且學生的出勤狀況不是很好,使課外體育活動的考核缺少真實性;多數高校缺少對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效果評價,綜合評價體系有待形成[9].
綜上所述,影響中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主要表現在場地、器材不足、缺乏合理有效的組織、缺乏課外體育活動經費投入、學校領導教師的不重視、學業負擔過重、體育意識的薄弱等,從而導致了中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興趣減弱,甚至有些女生害怕參與體育活動等現象。
1.2.2 國外研究現狀
張迎春在《中、美、日三國學校課外體育活動比較》中指出:美國中小學體育必修大綱與課外體育活動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也就是說課外體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其功能會與體育課有所重疊。但課外體育活動更加突出它的獨立功能,主要體現在除了可以借助課外體育活動完善學生的身體、熟練運動技術外,還可以完成更廣闊的社會教育任務。主要體現以下四個方面:①養成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積極態度;②創設一定的情景,培養學生和睦友善的處事態度;③培養學生獨立的性格及各種能力;④兒童的個體社會化[10].
張勇在《日本中小學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現狀》中指出:日本小學生在校內進行課外體育活動的一個主要方式就是參加學校的運動部,運動部主要開展的項目有田徑、棒球、籃球、排球、足球、劍道、柔道等項目。這些內容有些事教學計劃中出現的內容,但大多數是教學計劃以外的內容,這也是對教學內容的補充與延伸。日本國內體育少年團有三萬多個,人數達到九十多萬人,占日本同齡人口4%以上。分不同年級、年齡、性別,根據自己的愛好自愿參加各種活動?;顒拥慕M織形式是由各部學生自己組織,自己管理,提高學生的自治能力[13].
李文瑩在《對濰坊、揚州兩市中學課外體育活動現狀的調查研究》中指出:健身體育活動在德國各級各類學校中開展極為普及,運動項目特別豐富,形式特別多,鼓勵讓每一個人都參與,為培養體育鍛煉意識和推動大眾體育的開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德國的大部分分州里,高中時期的最后階段,每周體育課要在五節以上,而且體育課內容還是高中畢業的大學考試科目[11].
國外課外體育活動與國內課外體育活動在形式與功能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從形式上來看,美國課外體育活動形式多樣,基本滿足大多數學生的運動需求,日本課外體育活動注重采用俱樂部這一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學生參加的積極性特別高。中國課外體育活動還是沿用僅次于體育課的形式,形式單一學生參加的積極性不高。
綜上所述,到目前為止,對于現階段中學課外體育活動的研究,主要是針對一些地方的中學課外體育活動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研究,取得了相關數據,為以后對該地區的深入研究打下基礎。同時根據調查的結果,總結出了當前各地中學課外體育活動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學生學業負擔重、場地器材不足、師資力量不足、學校領導不重視等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如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加大體育投入、加強課外體育活動的宣傳,還能促進文明校園的建設等。但這些研究內容大都較局限,缺少對中學課外體育活動進行全面的研究,此外各學校之間、上學期間和休息日期間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差異研究甚少。本課題研究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力求突破原有研究局限,對各種因素進行綜合研究,以期為今后西寧市各類中學的課外體育管理提供一些寶貴的參考意見。
1.3 青海省西寧市經濟、社會、教育發展概況
西寧是青海省的省會,古稱西平郡、青唐城,取"西陲安寧"之意,是青海省第一大城市,亦是整個青藏高原最大的城市。是青海省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訊中心。西寧市位于青藏高原東部,也是擁有悠久歷史的高原古城,是我國黃河流域文化組成部分。西寧市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西寧地處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農業區與牧業區結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過百萬的中心城市,移民人口達 100 萬之多,有漢、回、藏、土、蒙古、撒拉等 35 個民族。從西寧市文化藝術的發展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漢族的社火、土族的安昭、回族的宴席舞、撒拉族的婚禮舞、藏族的鍋莊舞以及藏傳佛教寺院在祭祀、典禮、法會時演奏的寺廟音樂。民歌主要有漢、回、土、撒拉族喜愛的"花兒" 和藏族的"拉伊"等。其中 2010 年西寧市的"漢族民間小調",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寧市體育事業也是蓬勃發展,現已形成了群眾體育、傳統民族民間體育、競技體育齊頭并進,協調發展的格局。晨練的人數不斷增多,市民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傳統的賽馬、拉巴牛、摔跤、武術等體育活動有聲有色;西寧市湟中縣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經常接待了國家中長跑隊、競走隊、游泳隊等耐力性項目隊伍的訓練,為我國競技體育做出突出的貢獻,此外還接待了來自全國的 20 多個省、市、行業體協的優秀運動隊,并且蜚聲海外,而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中國青海搶渡黃河極限挑戰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巖賽等,特別是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為亞洲級別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公路自行車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國際性公路自行車賽,這些賽事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西寧的知名度 .
教育狀況:截至 2013 年末,西寧市普通中學 136 所,在校學生 118739 人。
全國重點中學 3 所青海湟川中學、西寧市第五中學、青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城西區學校主要有:湟川中學、湟川一分校、虎臺中學、青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第七中學、第十二中學、湟川二分校、五四中學、南川西路中學等。
第二章 研究的對象與研究的方法
2.1 研究的對象
西寧市城西區中學生體質現狀與課外體育活的關聯研究2.2 研究的方法。
2.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知識平臺以及青海師范大學圖書館檢索和查閱了2008-2014 年有關課外體育活動和學生體質的相關論文。了解課外體育活動的研究現狀與發展慨況和中學生學生體質的具體情況,與本課題有關的國內外學術資料,為本文的撰寫提供一定的理論支撐。
2.2.2 訪談法
根據研究的目的,對發放問卷學校的部分學生進行訪談,能夠更加真實的了解學校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狀況以及存在的問題。同時對中學的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和管理及其監督、評價機制等情況對學校的體育教師和領導進行訪問。
2.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專家的指導意見,結合文獻查閱和問卷制定的方法,制定切合研究內容的調查問卷。發放給城西區的以下 4 所中學:湟川中學本部、師大附中、湟川二分校、虎臺中學。共發放問卷 260 份,其中教師每校 5 份,共 20 份,回收 20 份,有效率 100%;學生每校 60 份,共 240 份,回收 239 份,有效 236 份,其中湟川中學 60 份,湟川二分校 58 份,師大附中 59 份,虎臺中學 59 份,有效率 98%.
2.2.3.1 問卷的效度檢驗
為確保問卷的有效性和真實性,在發放問卷之前,請青海師范大學的專家和教授對問卷調查的內容進行效度評價,結果如表所示:專家認為《西寧市城西區中學學生體質與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關聯研究分析調查問卷》高的占 28.6%,較高的占 57.1%,一般的占 14.3%.從調查的結果看,問卷所列問題能反映所能調查的內容,具備有效性。
2.2.3.2 問卷的信度檢測
本研究采用再測信度的方法評價調查問卷的信度,即同一份問卷的問題,對同一群 30 名學生被測者前后調查兩次,再根據調查的結果計算相關系數,時間間隔為 7 天,得到學生調查問卷的相關系數 R=0.878,教師調查問卷的相關系數R=0.863,數據表明調查問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2.2.4 數理統計法
數據采用 EXCEL 軟件和 SPSS18.0 統計軟件對問卷調查的結果進行數理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