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問卷調查中發現,中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大致有兩類
1.1 有輕微心理失調
如有的學生情緒波動大,時而熱情豪放,時而郁郁寡歡;有的學生脾氣暴躁,冒險逆反:有的學生孤獨寂寞,意志消沉;有的學生嫉賢妒能,難以自控;有的由過分緊張、焦慮而引起學習困難;有的由體型變化、異性交往、情感誤區引起青春煩惱等等。
1.2 有輕度心理疾病
如神經衰弱、社交恐怖癥、緊張焦慮癥,強迫癥、抑郁癥、神經性厭食癥,或由人際危機、情感危機、學習危機引起的輕生念頭等等。
當然,還有一類是嚴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癥、精神幼稚病、情感性精神病乃至變態人格等等,這些人已無法從事正常的學習和活動,需住院或長期治療。
2 中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2.1 生理原因
在神經癥中,遺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里有心理障礙患者,其子女、親屬患心理障礙的幾率比正常的要高得多。另外,生理發育的迅速變化,特別是性機能逐漸成熟,往往會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惶惶不安,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的發展。
2.2 環境因素
影響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因素是極其復雜而又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學校教育環境。
2.2.1 社會環境中的不良因素對中學生的心理影響是極為嚴重的社會上的不正之風、黃色書刊、低級庸俗的生活方式的感染或流氓團伙的唆引等,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都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2.2.2 家庭教育的影響事實證明,在不同家庭環境中成長的青少年,他們心理健康的狀況是不一樣的,即使在同一家庭環境里成長的青少年,由于他們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影響不同, 心理健康狀況也不盡相同。
家庭正常結構的破壞(離婚、喪偶等),孩子得不到父愛或母愛,容易產生焦慮癥和抑郁癥。 父母對子女過分溺愛、嬌慣,容易形成他們的驕傲、任性、無原則的心理疾病。 父母對子女過分嚴厲或打罵,容易形成他們的膽怯、自卑、粗暴、對立或不誠實,甚至患恐懼癥。父母對子女的不公平態度,則是忌妒病態心理形成的主要原因。
2.2.3 學校教育環境學校的校風、班風、教學內容、課外活動、團隊活動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起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作用,特別是教師的性格和作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2.3 主體因素
(1)身體發育所帶來的影響。 青春發育期,其身體,生理狀態發生了大的變化,生理發育早的學生,由于心理上、知識上、道德上還沒做好準備(如男生初次遺精、女生月經初潮),均容易產生心理障礙。
(2)缺乏正確的道德認識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3)沖突和失敗等情緒體驗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的主體因素 .
(4)有些中學生不健康的心理往往是由于意志薄弱 ,不能用正確的觀念戰勝不合理的需求造成的。 由于中學生意志力薄弱,盡管他們也有一定的道德認識,但在行動中受到干擾和阻礙,無法達到預定的目標,于是就產生了相反的行為結果,使他們感到失望、悲觀,心理受到嚴重的挫折。
3 利用體育鍛煉的手段來增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
3.1 適度的體育鍛煉
人在受到某種挫折時,在大腦里形成一個強刺激,從而引起一個興奮灶使人陷進痛苦和懊喪之中,如果這時去進行體育鍛煉,就可以轉移大腦皮層中的興奮中心,運動中樞的興奮就會抑制痛苦中樞的興奮性,這時候往往只注意身體的運動,而把煩惱拋到腦后,起到轉移注意力的作用,有益于大腦活動的調節。
3.2 利用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促進心理健康
(1)靦腆膽怯者 :如果覺得自己膽子小 ,做事怕風險 、害羞 、易臉紅,就多參加游泳、拳擊、跳馬、單雙杠、平衡木等活動,這些項目要求練習者克服恐懼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膽量自然會大,處事也會老練成熟許多。
(2)如果覺得自己不太合群,不習慣與同伴交往,那就應該選擇足球、籃球等集體項目,這些項目的鍛煉會幫助人改變孤僻的性格,學會與同伴交往。
(3)急躁易怒者,若發現自己遇事急躁 ,感情容易沖動 ,那就應該多下棋、打太極拳、慢跑等,這些項目能調節神經活動,穩定情緒,增強自我控制能力,使容易急躁的弱點得到改善。
(4)自負好強者,若發現自己有爭強好勝的缺點,可選擇一些難度大、動作較復雜的技巧性運動,如跳水、體操、藝術體操等項目,也可找一些實力水平超過自己的對手打乒乓球、羽毛球,以不斷提醒自己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5)遇事緊張者,如果感到自己遇到重要的事情容易緊張失常 ,那就應該多參加公開、激烈的體育比賽,特別是足球、籃球等項目,因為比賽緊張激烈,只有冷靜沉著地對付,才能取得勝利。
3.3 充分利用體育課的主導作用,促進心理健康
體育與其它學科相比,其實踐性十分明顯,多以群體的形式進行身體練習,學生之間相互接觸合作,有利于調整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關系,在群體教學和練習過程中,學生為了學習和掌握運動技術,完成規定的身體練習,不僅需要體力上的努力,更需要教師和同學的關心、支持與協助,相互尊重和信賴。 通過不斷努力,掌握了動作技術,克服了困難,磨煉了意志,鍛煉了自己,獲得心理和身體上的雙豐收。
3.4 積極參加各項體育競賽活動,哪怕作為一名觀眾也好
調查表明,當學校組織體育比賽時,積極參與占 70%左右,說明大多教學生有集體主義觀念,關心和愛護集體的榮譽,不管是否上場參加比賽,重要在“參與”,符合體育的精神。 在賽場上,可以看到同班級的學生,為了觀看或參加比賽,可以拋開平時隔閡和距離,一起喜怒哀樂,這種非言語性的間接交流,對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溝通等都是非常有利的。觀看比賽時,每當運動員不畏強手,頑強拼搏終于進球(或獲勝)的片刻,許多同學都會吶喊 、鼓掌 、激動不已 ,仿佛自己也曾經歷了一場激烈的競爭,比賽過程的跌宕起伏使他們壓抑著的評判欲和表現欲得以釋放。觀看運動員精湛的技藝、頑強的精神,使學生積存的失落,悲觀煩悶的內心重新得到前進的光明。 同時也從可失敗中得到了人生的經驗,樹立必勝的信心,讓人獲得了實現自我的真諦。通過比賽可以給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得到轉移,消除情緒障礙,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疾病培養學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對現實,奮力奪取勝利的良好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季瀏.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
[2]陳家麟.學校心理衛生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
[3]陳永勝.引導人生:心理衛生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
[4]陳學詩,等。關于心理衛生事業的建議[J].大眾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