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論文目錄導航:
【題目】懷柔區小學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第一章】懷柔區小學生體質狀況調查研究前言
【第二章】北京市懷柔區小學生體質水平的研究方法
【3.1 3.2】懷柔區小學生體質水平的狀況分析及評分情況
【3.3 3.4】懷柔區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分析
【3.5】改善小學生體質狀況的學校體育教學應對策略
【結論/參考文獻】懷柔區小學體育教學優化分析結論及參考文獻
3.5 改善懷柔區小學生體質狀況的學校體育教學應對策略
3.5.1 合理安排體育教學中學生的運動負荷
運動負荷在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性在上文已經有系統闡述,調查中了解到雖然懷柔區體育教師對體育課運動負荷重要性認識程度比較高,但教學中普遍存在運動負荷偏小的問題,無法實現體育課促進學生體質提升的目標。
筆者認為,在小學體育教學的負荷安排中應對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根據學生的日常表現,選擇班級中運動能力中等的學生為依據,通過核實的運動負荷刺激測試他們的心率,并以此為基準把班級中的同學劃分為不同的層次,不同層次的學生安排安排差異性的練習次數、組數的負荷練習,關注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在安排運動負荷時,以運動負荷中等學生的基數為基準上下浮動,需要注意的是這個運動負荷基準是動態變化的,因為隨著小學生體質的改善及參加體育鍛煉時所能承受負荷是不斷增加的。對于部分體質較弱和患有疾病的學生,應心中有數,區別對待,安排針對性的負荷,這樣才能讓所有的學生受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觀察學生對運動負荷的適應情況,根據學生的實際承受情況及時作出相應的調整,努力讓所有同學都達到適宜的負荷,提高學生參與體育的積極性,讓他們從體育鍛煉中體會到快樂,讓他們成為體育課的主人。
3.5.2 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針對當前體育教學中學生對教學內容喜歡程度不高的問題,要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參加體育課學習及鍛煉的興趣。
(1)教學內容應與小學生生理發育的軌跡接軌
小學體育課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與他們的生理發育相結合,重視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打下基礎,這里的全面發展主要是身體形態、身體機能和肌體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發展。小學生的體重增長速度要比身高增長速度慢,此時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應考慮到學生肌肉支撐能力相對較弱的特點,以培養學生正確的坐、立、走、跑等身體姿勢為依據,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體型和健康的體魄。同時,針對小學生耐力素質下降的現實情況,在體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可以與“陽光體育運動”相互銜接,選擇一些形式多樣的晨跑、冬季跑操等。
(2)教學內容可與當地體育的傳統優勢項目吻合
小學生的心理、心智尚不成熟,他們對于新鮮事物、新奇事物的興趣較高,教師在選擇體育教學內容可以與當地的傳統體育優勢項目相結合,將這些體育傳統優勢項目以新奇的方式介紹給學生,讓他們產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并積極參與到這些體育傳統項目的鍛煉中來,學習并掌握這些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
(3) 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以課外活動為載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運動,更好地調動學生參加體育運動的積極性,鼓勵學生走向操場、走進大自然 、走到陽光下。開展課外活動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和體質狀況,選擇適合小學生特點的體育課外活動體系。通過形式多樣、項目繁多的課外體育活動,提高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加身體鍛煉,成立各種體育業余組織,用靈活多變的組織形式有效開展課外體育活動,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開發學校課外體育活動資源,掀起校園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熱潮,形成“人人有項目、班班有活動、周周有安排 ”的活躍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 .
3.5.3 加強對體育運動能力較差學生的指導
由于肥胖、疾病,以及身體協調性差等原因,一部分小學生難免體育運動能力較弱,具體表現為體育鍛煉中不愿參與、不想參與,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有效解決,長此以往必將形成惡性循環,該部分學生的身體素質將會日益惡化。
筆者認為,體育教師應重視對運動能力相對較差學生的指導,多關心他們,為他們推出多種“運動處方”.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提升自信心。在體育教學中,對于這部分群體應適當降低運動負荷及技術動作的規格要求,例如對于投擲實心球動作不協調的學生可以采用海綿球代替模擬練習,對于肥胖學生在耐力跑訓練中相同時間內適當降低跑動距離,要根據運動能力較差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制定鍛煉方式和運動負荷。對于有疾病的學生,要防止體育教學加劇疾病的情況發生,根據學生的情況安排一些比較柔和的運動項目和鍛煉內容,不能因為他們有疾病就讓他們成為體育課的“看客”.在教學中,教師要經常鼓勵運動能力較差的學生,幫助他們建立參加體育鍛煉的自信心,提升他們的鍛煉興趣,幫助他們逐步培養和建立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逐步改善和增強體質。
3.5.4 及時、正確、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反饋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教師應當就教學中的相關信息及時、準確地對學生進行反饋,提升體育課教學質量,使大部分學生的運動成績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從而通過體育教學實現促進學生體質水平提升的根本目的。例如在動作技能方面,單方面的重復性練習往往會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通過反饋,對于存在偏差的同學可以給與及時的糾正,幫助他們正確領會動作技能。
體育教學中的反饋應以建設性、即刻反饋為主,信息應果斷準確、簡明扼要,如果發出的信息過于復雜,極其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師應最大程度地減少非建設性的無效反饋的使用,因為其會激發學生的反感情緒,使學生的練習積極性降低。在進行階段性教學后,教師需要就該階段的學習情況以及注意事項對學生進行反饋,幫助學生糾正錯誤動作。此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采取多種反饋形式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促進學生體質的同時,提升教學效果。